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是兩種不同的社會現象,但是它們之間卻有著密切的聯系。政治反映了階級社會中的階級斗爭的現實,其核心問題是政權問題。政治有管理、活動和觀念等多種表現形態,其中作為管理形態的國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各級各類政權機構,對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政治性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一)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教育的領導權由誰來掌握,這是由社會政治制度直接決定的。在人類社會中,誰掌握了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誰掌握了國家政權,誰就能夠控制精神產品的生產,誰就能控制學校教育的領導權,并且能通過對教育方針、政策的頒布,對教育目的的制訂、教育經費的分配,對教育內容特別是意識形態教育內容的規定,對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的任命聘用等,來實現對教育領導權的控制。統治階級對教育領導權的把握主要表現在:第一,通過國家權力機構對教育實現控制或管理。政府、執政黨從組織上對教育機構實行直接領導,統治階級會通過國家機器,以各種不同的手段,頒布政策法令,制訂教育的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規定教育的方針和路線。同時直接制定教育法律法規,決定教育者的培養和任用。第二,利用經濟力量的控制來達到對教育的領導。國家權力機關通過教育經費的劃撥和投放間接實現對教育的領導和管理,控制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決定教育機構的興衰存亡。第三,以思想宣傳上的優勢力量來影響或控制教育。由于統治階級在社會生活中處于統治地位,所以統治階級的思想必定是統治思想。統治階級能夠利用國家的宣傳機器,將自己的思想價值觀念傳播于社會,并實際左右教育的發展方向。

(二)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權的分配

一個國家設立怎樣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樣的教育,進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標準怎樣確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

教育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在不同的社會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權。原始社會以生產資料原始公有制為基礎,氏族成員處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受教育權也是平等的,所有兒童接受教育相差無幾。進入階級社會,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在政治、經濟上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反映在受教育的權利上,也不可能是平等的。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里,只有統治階級子女才享有學校教育的權利,被統治階級無緣接受這種學校教育。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在法律上廢除了受教育者在階級、社會等級地位的限制,受教育權利在形式上似乎是平等的,但實際上,由于經濟條件和其他條件的不平等,受教育權仍是不平等的。即使在不收學費的德國、瑞典、英國這些國家,大學生中仍然只有少數人來自占人口大多數的勞動家庭。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實行面向工農大眾的教育。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也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在中小學階段普遍實行了義務教育以后,義務教育階段后的教育是否實行雙軌制,是否允許個人辦學,是否確立重點學校等,對誰受什么樣的教育,也反映了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政策的制約。

(三)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至于培養什么樣的人,特別是培養出來的人應當具有什么樣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識傾向,則是由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并體現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要求。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經濟制度,特別是政治制度,是決定教育目的的直接因素。

原始社會,沒有剝削,沒有階級,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未來的氏族成員,使他們能從事勞動,能遵守社會生活規范、互助合作,能為保衛氏族的生存而英勇戰斗。進入階級社會后,統治階級總是力圖使教育按照他們的要求培養和塑造年輕一代。教育總是以鞏固和發展統治階級的利益為根本宗旨的。

奴隸社會學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奴隸主子弟培養成為自覺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統治人才和能征善戰、具有暴力鎮壓奴隸起義和抵御外患本領的軍人。

封建社會學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地主階級子弟培養成為國家政權中的官僚以及實際掌握地方政權的紳士,對廣大的勞動人民則實行愚民政策。

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根據資產階級需要,一方面,是把資產階級的子弟培養成為能夠掌握國家機器和管理生產的統治、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和穩固政權,也給予勞動人民一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和職業訓練,以把他們培養成為適應現代生產需要的熟練工人和政治上的順民。

社會主義學校的教育目的,與歷史上任何階級社會的教育目的不同,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充分說明,一個國家的政治理念、意識形態、社會的倫理道德觀,直接受到該國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學校教育所培養人才的政治傾向和道德觀也同樣反映了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要求,國家的這種要求通過制訂教育目的、規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及相應的考試評價手段來實現。

(四)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

盡管政治經濟制度對學校的教育有著巨大的影響和制約,但這并不意味著學校可以忽視自身的辦學規律,更不是說學校要放棄學校教育的任務而直接為政治經濟服務,參加具體的政治運動,執行具體的政治任務。那種在教育工作中照搬、照套政治、經濟工作的做法,或以政治、經濟取代教育,對教育的特點和規律視而不見、橫加干涉的做法,都是不利于教育工作的。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教育受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反過來,它對政治經濟也產生積極的作用。

(一)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通過培養人才實現對政治經濟的影響,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經濟的主要途徑。自古以來,任何一種政治經濟制度,要想得到維持、鞏固和發展,都需要不斷有新的接班人,而這些人才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的。進入現代社會,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以及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勢必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人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科學文化水平,而這必然依靠專門化的學校教育。國家各級政治集團的核心人物的學歷層次和多方面的素養都將隨之而提高,它意味著教育的影響力亦相對增強。例如,英國歷史上五十多位首相中畢業于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就達三十位以上。從1979年6月的資料來看,英國當年399位保守黨議員中就有94人畢業于牛津大學,75位畢業于劍橋大學。在美國,高級政治人才大多畢業于諸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少數名牌大學。在日本,70%的高級文職人員畢業于東京大學。

(二)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學校既是宣傳、灌輸、傳播一定階級的思想體系、道德規范、政策路線的有效陣地,又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這些群集于學校中的知識分子,有知識、有見解,思想敏銳,勇于發表意見,通過言論、行動、講演、文章、教材和刊物等,來宣傳一定的思想,造成一定的輿論,藉以影響群眾,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

(三)教育可以影響民主進程

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決于一個國家的政體,但又間接取決于該國人民的文化程度和教育事業發展的程度。教育普及的程度越高,人們的知識越豐富,就越能增強人民的權利意識,認識民主的價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動政治的改革和進步。很難想象,在一個文盲充斥、迷信蔓延的國家里,會有清明的政治和較高的辦事效率。

從歷史上看,教育與政治關系的演進,實質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與教育民主化演進和發展的過程。封建社會的教育是特權階級利益與專制統治的產物。等級性、專制性、道統性及刻板的方法等,都是反民主的。封建教育的反民主性是與封建社會政治的專制和獨裁相對應的。新興資產階級為了順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及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要求,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擺脫人身依附關系,提供可以自由出賣的勞動力,以及進行平等、自由的競爭。因而,“自由”、“平等”、“人權”等便成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口號。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確認公民的“自由”、“平等”權利(即所謂人權);二是民主代議制、法治作為公民參政及保障權利的形式。教育作為一項基本的“人權”,正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被提上日程的。可以說,近代資產階級教育民主化運動,是伴隨著中產階級政治民主化運動而孕育、發展起來的。人類出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后,教育與政治的關系也具備進入一個新階段的可能。要不斷推進我國民主化的進程,就必須加速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總之,政治經濟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又對一定的政治經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這種影響作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正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而變得越來越重要。當然,我們不能把教育的作用拔高到不適當的程度,以為可以通過教育的作用解決政治、經濟的根本問題是不現實的,教育對政治、經濟的變革不起決定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 桐城市| 卢龙县| 社旗县| 平乡县| 长垣县| 新化县| 蕉岭县| 扎囊县| 伊吾县| 昌吉市| 石嘴山市| 洛南县| 富源县| 梧州市| 威宁| 金沙县| 洛阳市| 通江县| 崇明县| 西城区| 辉县市| 黄大仙区| 化州市| 承德市| 习水县| 运城市| 沙洋县| 行唐县| 唐河县| 临桂县| 达孜县| 布尔津县| 纳雍县| 云林县| 肥乡县| 永康市| 贵港市| 大渡口区| 区。| 扎鲁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