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醫學心理學發展歷史簡況
一、西方醫學心理學的發展
現代西方醫學心理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心理學與醫學相互結合、交叉滲透的新興學科,在捍衛人類心身健康的事業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曾提出著名的氣質學說,認為人的不同氣質(即多血質、黏液質、膽汁質和抑郁質),并提出了人的心理特點或氣質特征在人體健康和疾病問題上起著重要的作用。他認為醫生醫治的是病人而不僅僅是疾病,他有一句名言:“了解什么樣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個人得了什么病更為重要。”當然他的論述還只是屬于樸素的唯物主義心身相關論的范疇。
隨著19世紀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心理學也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現代科學,并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許多學派,形成了許多分支學科,其中就包括醫學心理學。世界上第一部以《醫學心理學》命名的專著由德國醫學家和哲學家洛采所著,于1852年問世。書中著重論述了健康、疾病和心理活動之間的關系。不久以后,德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馮特于1867年出版了《醫學物理學書冊》一書,闡述了如何運用心理實驗方法研究人在醫療過程中的心理學問題。他們可以說是提倡用心理學的理論與實驗方法和醫學相結合,解決醫療實踐中有關健康與疾病的種種心理學問題的先驅。
然而,真正應用心理學于醫學臨床實際,解決臨床問題,推動醫學心理學發展的應首推美國的懷特默(L.Witmer)。他于1896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立了第一個臨床心理診療所或稱心理門診。他還在美國心理學會講授“臨床方法”,并首創“臨床心理學”這一術語。這位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術為醫學臨床實踐服務的心理學家被尊稱為美國“臨床心理學之父”。
進入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奠基人和首任主席赫爾(Hall)于1909年邀請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學家到美國講學,使精神分析學說得以在美國傳播,對美國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以后,一批信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內科醫生,開始探討身體疾病的心理因素作用問題。以亞歷山大(Alexander)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無意識的心理矛盾沖突與某種軀體疾病有因果聯系,并用精神分析療法給予治療。他們早在30年代,就開創了心身醫學研究的先例。并于1939年在美國創辦了《心身醫學雜志》,該刊至今已有70多年歷史,為醫學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風靡全世界的時候,一些著名的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如巴甫洛夫、凱農、華生、塞里等人,從另外的角度,對情緒的心理生理學問題,行為和學習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和應激的機制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于心理、行為與人的健康和疾病之間的聯系提供了大量的科學證據,也為臨床實踐中的治病、防病提供了不少新鮮的方法,這些無疑對科學的醫學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在美國興起了以維護心理健康,防止精神病患,改善精神病人待遇,普及心理衛生知識為宗旨的心理衛生活動,使得許多心理學工作者投入到了醫學臨床領域。起初他們只是在精神病和兒童智力缺陷領域從事心理測驗工作,以后逐漸深入到醫學的其他部門。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學習過心理學的大學生入伍,在部隊中從事臨床工作,戰后又復原到大學或研究機構深造,取得博士學位,繼續從事臨床心理學工作,并委以“臨床心理學家”的稱號。到1949年,美國心理學會正式為“臨床心理學”正名,并規定了臨床心理學家的職責和學術地位。具體表現于1949年在克羅拉多州博爾德(Boulder)所舉行的會議。在會上討論了臨床心理學家的定義和結構;制定了臨床心理學專業博士學位的培訓計劃;規定臨床心理學家必須同時接受科學家和臨床醫生的訓練,即必須具備心理學理論知識和從事研究工作的基礎,同時又接受實習醫師的訓練,以具有臨床醫師必備的工作技能,能夠在心理學和醫療衛生領域做出獨有的貢獻。到50年代以后,美國每年授予的心理學博士學位總數中有一半屬于臨床心理學專業。他們的工作場所多數在綜合性醫院、精神病院、心理衛生診療所、醫學院和大學心理學系,還有一部分在私人診所。在醫院臨床工作中,他們不再只限于從事心理測驗和心理診斷的工作,還進行心理治療、心理咨詢和心理疾病的預防工作。這一時期,許多人都認為醫學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及“變態心理學”沒有什么不同,即主要是研究與精神障礙或行為異常有關的各種心理問題。在美國是如此,在英聯邦更甚。例如,在英國,澤爾布(Zilboorg)和亨利(Henry)合編的《醫學心理學史》(1941)就認為醫學心理學是與行為異常遵循醫學的觀點長年斗爭的歷史。英國《醫學心理學雜志》實際上也是論述精神障礙問題的雜志。不過,在這一時期里,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英國或其他的國家,臨床心理學的蓬勃發展也就是醫學心理學在臨床實踐領域的重大發展。
即使在醫學心理學開始以臨床心理學的面貌發展的時候,在美國,也還有人從事醫學心理學的論著。例如,懷特(W.White,1931)就出版了《醫學心理學》一書,書中著重論述了有關健康與疾病、生命與死亡、身與心的關系等問題。認為醫學的對象是人,一切疾病都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因此,主張從整體觀點來考察人體的健康與疾病問題。70年代以后,情況有了變化,許多心理學家和臨床心理學家,主張擴大臨床心理學的范圍,并使用醫學心理學的名稱。例如美國的雷克曼(S.T.Rachman)在其《心理學與醫學》(1975)和《醫學心理學文集》(1977)等著作中,都主張把臨床心理學的范圍擴大,把醫學的一般心理學問題包括進去,認為研究的對象應包括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康復過程的所有心理因素問題。美國普魯科帕(C.K.Prokop)編寫的《醫學心理學》一書,是關于醫學心理學的較新的論著。書中闡述了四個方面的問題:從人類發展史上闡明心理學與醫學的關系;從現代醫學實踐中看心理學的重要作用;考察某些醫學心理學的特殊問題,如討論了某些醫學心理學家和行為醫學家都感興趣的問題。
近年來,由于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綜合模式的轉化;由于人們對健康概念的理解的深化;由于康復醫學、社會醫學、公共衛生學和預防醫學的發展,醫療實踐也逐漸由治療為主的方針轉向預防為主。這種變化也反映在心理學和醫學相結合的醫學心理學領域。表現之一是由行為科學和生物醫學科學有關的各學科知識和技術的綜合,并把這種知識和技術應用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中去,從而產生了一門新的綜合性、交叉性學科——行為醫學。表現之二是臨床心理學家愈來愈多地把注意力從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診斷和治療轉移到針對人群中的身心健康問題,并運用行為醫學和心理衛生的手段對人群中的疾病進行預防、治療和康復。也就是說,著眼于健康人在未病或將要患病時的心理問題,通過某些心理學的新領域——健康心理學、行為醫學和健康心理學的出現又進一步擴大了醫學心理學的工作范圍,標志著醫學心理學的發展又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總之,西方各國醫學心理學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發達國家中,心理學工作者在人口中所占比例非常高。例如,德國人口只有5千多萬,但專門從事醫學心理學(包括臨床心理學)工作的就有2萬多人。其他發達國家,甚至在南斯拉夫、捷克和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中,從醫院到整個城市,從地方到中央,都設有相應的精神衛生中心及心理咨詢機構,以協助解決醫療實踐中或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學問題。而臨床心理學專家的工作范圍也越來越擴大,他們不僅在精神病院、一般醫院和其他特殊醫院、心理衛生診所等醫療機構中進行工作,在普通學校和缺陷兒童學校、兒童指導機構、護士學校、職業指導中心、監獄、犯罪學校和工讀學校等也有心理學家的工作崗位。在國外,醫學院校都設有類似行為學科、醫學心理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機構,并開設行為科學、心理學或醫學心理學等課程,每年都有大量的醫學心理學及其有關學科的專著出版。幾乎所有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有一半以上屬于醫學心理學或臨床心理學專業。醫學心理學或臨床心理學工作者已經形成一支十分可觀的龐大隊伍,他們在為人類健康、保健事業辛勤工作。
二、我國的醫學心理學
在我國科學發展史上,最早論及醫學心理學思想的是我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其中包括著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心身相關和心身統一的思想,這種有關疾病的整體觀對后來中醫的發展起著非常有益的作用。在《黃帝內經》中的醫學心理學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調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中的重要作用
《內經》認為,強烈或持久的情緒活動可以擾亂人體內臟功能,甚至造成疾病。如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又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怒甚則嘔血及饗泄……悲則肺布葉舉,而下焦不通,榮衛不散……恐則上焦閉……下焦脹”等。
(二)疾病診斷中的心理問題
《內經》中提出對病人進行診斷時,需要十分重視病人的生活起居習慣、飲食嗜好、性格特性和思想狀況,如果事先不了解病人這些情況,急于對病人進行診斷和治療,就難免不犯錯誤。如說:“凡未診病者,必先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又說:“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愚醫治之,不知外泄,不道病情……此治之二過也。”《內經》中還指出:“診病不問其治,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也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三)重視心理治療
《內經》認為心理既可成為導致疾病的因素,同時又可成為治療疾病的因素。無論對什么疾病,都可能有心理因素的作用,都應考慮到心理治療的問題。《內經》中明確指出了“治病必先治神”的思想。認為“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豈有不聽者乎!”也就是告訴我們,在治病時要對病人指出疾病的危害性,以引起對病情與治療的注意,并告訴病人疾病是可以治好的,使其與醫生配合治療。同時教給病人具體的治療措施和調養方法,解除其苦惱和消極的心情。就能更有把握地把疾病治好。同時主張對疾病采取綜合治療的方針,把草藥、針灸等和心理治療結合起來。在治療過程中還要密切注意病人的心理狀態。例如在進行針灸治療時,必須注意“新怒勿刺,已刺勿怒……大驚大恐,已刺未怒……大驚大怒,必定其氣,乃刺之”。還指出:“用針之要,無忘其神”。
(四)心理衛生與疾病預防
防患于未然是祖國醫學一貫強調的觀點。注意心理衛生,做到勞逸結合,飲食定時、定量,生活有規律就能增強抗病能力,保持健康。如說道“虛邪賦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說“衣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上述醫學心理學思想,只不過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但對我國幾千年來中醫事業的發展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我們今天的醫學心理學工作也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由于我國直到20世紀初還處于封建王朝的統治之下,長期的閉關鎖國、社會停滯,科學技術處在極落后狀態,致使中國醫學中極為豐富但卻是樸素的醫學心理學思想未能發揚光大,阻礙了其上升到現代醫學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水平,致使其未能早日成為獨立的學科;同時也未能即時引進和吸收現代西方的醫學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為中華民族的醫療保健事業服務,以致整個心理科學在我國,直到20世紀20年代初期還只是處在襁褓之中。至于其他實用心理學分支,包括醫學心理學在內,其處境更是可想而知了。
世界進入20世紀以后,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臨床心理學發展的熱潮,不斷地高漲起來,但我國直到四五十年代,還不過是寥寥無幾的醫學(或臨床)心理學工作者在精神病院等機構里從事一些一般性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前他們手中的主要武器是弗洛伊德學說,之后則是巴甫洛夫學說。再拿心理衛生運動來看,1936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尚未正式開展工作,第二年就因為抗日戰爭爆發而夭折。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后,有極少數一些醫學心理學工作者在醫學院、精神病院和兒童福利機構從事心理診斷、心理治療和心理衛生的工作。
1949年以后,由于學習蘇聯,批判弗洛伊德和西方資產階級心理學思想,把整個的西方心理學,其中也包括醫學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身醫學以及心理測驗、心理治療、心理衛生統統當作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反動貨色打入“冷宮”。使我國的心理學,包括醫學心理學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一時期的醫學心理學工作,唯一可以提及的就是1958年“大躍進”時期,由心理研究所的醫學心理學工作者聯系一些醫療單位和高等院校搞起來的“綜合快速治療”。當時針對為數不少、久治不愈的神經衰弱患者開展了以心理治療為主的“慢病快治”。個別人還把這一做法應用到一些心身疾病(如高血壓、潰瘍病)和精神分裂癥,均取得一定的療效,引起了醫學界特別是精神學界的重視,使醫學心理學工作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開展。但“十年動亂”則使醫學心理學,甚至整個心理學遭到了嚴重的摧殘,心理學的所有教學和研究單位被取消,整個心理學事業陷于停頓。
直到1978年,心理學工作才陸續恢復和發展起來。原來的心理學教學和科研單位重新恢復工作,中國心理學會也開始發揮組織功能。1979年6月在北京舉行了醫學心理學學術座談會,醞釀成立醫學心理專業委員會,同年6月中國心理學會第三屆學術年會上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加之國家實行開放政策,與國外科學技術交流大大增加,國外醫學心理學蓬勃發展的信息不斷地傳來,為中國群眾所理解和接受,我國醫學界和心理學界也逐漸認識到心理學對于醫療實踐的重要意義。因此,在學會領導和組織的推動下,醫學心理學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逐漸發展起來。進入80年代,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醫學心理學工作有了很大的發展。
首先,醫學心理學工作者隊伍迅速擴大。我國衛生部于1980年向全國醫學院校和中等衛生、護士學校發出指示,要求將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課程作為醫學教育的一個部分。就在這一年,為了培養醫學心理學師資,由中國心理學會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持,首先在北京開辦了兩屆短期的醫學心理學師資進修班。隨后,全國各省市也陸續舉辦同樣性質的師資培訓班,從北京請專家授課,為各省市培養醫學心理學教師,只是幾年的功夫,很快地在全國100多所醫學院校,五六百所衛生、護士學校紛紛成立了醫學心理學教研室或教學組,開設了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課程或講座。此外,在全國各大精神病醫院和某些較大的綜合性醫院也相繼建立醫學心理學研究室。目前已有大批專職或兼職人員,承擔起醫學心理學的教學、臨床和科研工作,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醫學心理學的發展。但是,應該說,我國醫學心理學工作者隊伍的素質還是不高的,因為,直到目前,除了心理研究所和幾個大學的醫學心理學導師,每年培養有數的幾個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外,還沒有建立一個專門培養醫學心理學人才的大學本科專業。這和國外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其次,醫學心理學的學術機構紛紛成立,學術交流活動頻繁。隨著中國心理學會醫學心理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全國各省市的心理學分會下屬的醫學心理學專業組,有如雨后春筍,紛紛成立起來,很快就把各地分散的力量聯系和組織起來。由于隊伍的迅速擴大,研究工作的普遍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也積極頻繁地開展起來。直到現在,由全國醫學心理專業委員會主持召開的全國性學術年會就已舉辦了很多次。與此同時,醫學心理學有關的書刊也在大量的出版。近年來,全國各大城市以及一些中小城市醫學心理學工作者正在普遍利用各自的條件,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活動,為廣大群眾在心理上排難解憂、增進心身健康而辛勤工作。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80年代在心理學界和精神病學界有識之士的積極推動下,經過多年的籌備成立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參加的會員除了心理學界和精神病學界人士以外,還有臨床各科醫生和護理學、教育學界人士,在各省市還成立了分會,他們在全國范圍內積極廣泛參與心理衛生保健和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相關領域的工作。總之,我國的醫學心理學的教學、臨床和科研工作正在迅速的發展壯大起來。
到了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入,一些在“十年內亂”時曾來北京大學心理學專業留過學的德國留學生由于了解到中國醫學(臨床)心理學領域的工作相對落后,相關的專業人才嚴重缺乏,他們在德國得到了一些基金會的贊助,于1997—1999年在中國成功地舉辦了一屆為期三年的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班,每年集中培訓兩次,每次兩周,共6次,參加的學員來自全國各地,共有130多人,學員一般具有碩士、博士學歷或副教授職稱。每次培訓德國方面都有十多位知名度和學術水平較高的專家教授前來授課。經濟上無需中國方面承擔,還有中方教員配合。經過三年連續的實操性培訓以后,每位學員都能較深入和全面地掌握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各派理論與技能。經培訓后,這些學員在全國各地積極地發揮骨干作用。
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社會的迅猛發展與變化,特別是一些重大事件的發生,大大地刺激了人們對心理健康的渴求,從而也就極大地增加了對心理學的需求。如2003年的非典(SARS)大流行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由于心理緊急救援的需求,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心理學,特別是醫學(臨床)心理學對人們維護心身健康和生命質量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當前心理學發展的蓬勃景象可以從心理學培訓機構的迅速增長方面略見一斑。例如,高等學校中的心理學系,在20世紀全國只有三十多個,但到目前(主要是最近幾年)已增加到一百余所,除了綜合大學以外,全國各地的許多醫學院校和中醫藥院校都成立了應用心理學系并設置了臨床心理學專業。總之,目前心理學尤其是醫學(臨床)心理學以開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