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醫學心理學與相關學科
一、醫學心理學與心身醫學
心身醫學又稱為心理生理醫學,它是醫學心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整個醫學中的一個分支學科,而且是從心身關系的角度出發試圖對疾病提供整體性、綜合性防治理論與方法的一個獨特的分支,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由心理—社會因素為主因或重要誘因而發生的軀體性疾病,即心身疾病。
心身醫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與邊緣學科,它研究的內容是醫學,采用的理論和方法主要是心理學,同時又密切結合社會科學。心身醫學的特點在于,除了強調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之外,還特別重視它們與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特殊條件及其變化之間的關系。心身醫學所針對的不是某一器官系統的疾病,它所涉及的也不僅僅是疾病的病理生理學,而是疾病的傾向性、易罹患性以及起因和預后等。對于人在患病之前的心身方面的先驅性特征的研究是心身醫學的基礎。心身醫學的研究已表明,心理的和社會文化的因素同遺傳的、生理生化的、病菌病毒的以及免疫的因素一樣,對于人體都具有疾病罹患性或稱致病性的作用。
心身醫學將為醫學實踐提供一種關于健康和疾病的整體性、綜合性的理論與方法。它試圖要回答一系列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① 為什么人們對于特殊的社會情境和生活事件常常以某種特殊的心理生理變化來反應。② 為什么對同樣的生活事件和社會情境的變化,有的人感知為緊張性刺激并招致心身健康的損害,而有的人則沒有這種感知。③ 人的遺傳素質、人格特征和行為習慣類型在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及病情轉歸中將起怎樣的作用。④ 各種心理社會緊張刺激是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和機制在人身上觸發疾病的,人腦又是怎樣把緊張刺激轉變為生理生化的改變而致病的。(5)什么樣的心理社會因素最能促進人們的心身健康。如何改善或矯正人們的某種行為、性格、態度和情緒反應以及改善社會環境刺激因素等來預防疾病的發生。
現代心身醫學的科學研究表明,人體的一切疾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而那些主要地或完全地受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所造成的軀體疾病則稱為心身疾病或心理生理障礙。
早期的心身醫學是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一些信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即心理動力學)的內科醫生發展起來的。他們首先注意到了無意識心理沖突在某些軀體疾病發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說,被壓抑的情緒和心理沖突可以伴隨發生某些軀體疾病。例如被壓抑的憤怒情緒,可能導致心血管系統的機能障礙,造成高血壓病。有時他們把軀體疾病的許多癥狀解釋為被壓抑在無意識中的情緒反應的象征,即所謂“器官的象征性語言”,例如認為哮喘的喘息和咳嗽是“被壓抑的為了得到幫助的哭喊”。心身醫學發展的這一時期被稱為心理動力學階段。顯然,早期的心身醫學是心理學、醫學和精神病學相結合的產物。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學說在心身醫學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無疑起著重大的作用和貢獻。1939年在美國出版了《心身醫學雜志》,并在4年以后成立了“美國心身醫學學會”。然而大量的科學事實證明,心理因素作為致病因子是不容置疑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單獨的心理因素并不是疾病的全部起因,這是因為人的心理活動和生理活動既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兩個獨立的因素,同時又是不可分割的密切結合在一起的統一整體。并且,心理活動和生理活動都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總之,心身疾病是多種因素共同地、綜合地起作用的結果。因此,從20世紀50年代起,更多的科學家從另外的方面即心理生理學的途徑來探討和解決與心身疾病的起因和防治相關的各種問題。心身醫學的心理生理學理論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凱農(W.Cannon)的情緒生理學、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和塞里(H.Selye)的應激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是美國的醫學家、生理學家沃爾夫(C.Wolff)等人經過長期的研究工作,認為有一類軀體疾病往往局限在由植物神經系統支配的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統內,究其產生原因,情緒因素在其中起著主要的作用。他們采用精細的科學實驗設計,用數量來表示研究的變量,強調有意識的心理因素對軀體生理過程的影響,并注意到中介信號刺激和信號加工之間以及信號刺激和體內生理變化之間的機制。沃爾夫認為情緒對機體器官的影響不僅取決于精神心理因素,并且也取決于遺傳傾向,即所謂易感性素質和人格特征等。并把心理因素擴大為心理—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即強調了心理—社會緊張刺激對人體的影響以及機體對疾病的易感性、適應性和對抗性等概念在致病過程中的作用。
目前,心身醫學的研究已不簡單地局限于情緒因素或心理—社會緊張刺激對人體生理過程的影響,而是更深入細微地將心理、社會、軀體諸因素分成許多亞系統來進行研究,如研究遺傳素質、體型、個性心理特征和社會文化背景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各種軀體疾病發生前的特殊心理狀態類型;研究各種軀體疾病相應的行為模式以及早期學習經驗所形成的習慣反應方式(行為模式)對以后所發生的軀體疾病的作用;研究大腦的中介機制等。
現代的主要心身醫學理論認為,由大腦的機制所實現的人的信號活動影響著機體的一切過程,各種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過程構成了一整套影響體內平衡、人體健康和適應活動的因素。人的信號活動主要是由大腦的結構和機能來實現的,而大腦機能又直接受外界和體內環境刺激的影響。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信息做出帶有主觀意義的評價,這就是激起情緒的條件。反過來,情緒又伴有某些生理生化的變化,并引起一定的認識和行為活動。所有這一切都和人體的健康和疾病情況有關。軀體器官的障礙和心理活動的異常往往是緊密聯系著的。器官的病變常常會是某種精神心理異常的表現,這是現代心身醫學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深入揭露心理—社會和軀體因素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因素在人體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則是現代心身醫學的主要課題。
從心身醫學與醫學心理學的關系來看,心身醫學是心理學、社會學、精神病學和臨床醫學想結合而產生的一個交叉性學科,是醫學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整個醫學中的一個部分或分支,而且是從心身關系出發對疾病試圖提供整體性、綜合性觀點的一個獨特的分支。它著重研究各種疾病,特別是心身疾病的心理病因問題,強調心理因素與生理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兩者與社會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雖然心身醫學的主體是醫學而不是心理學,從事心身醫學的研究和實際工作的人也多是內科醫生、精神科醫生和生理學家,但實際上心身醫學是整個醫學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支柱。
二、醫學心理學與行為醫學
行為醫學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研究并綜合了行為科學(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教育學等)及生物醫學科學(如神經生理學、行為遺傳學、心理藥理學、內分泌學、免疫學、營養學和護理學等)有關的知識和技術,并將其應用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中,為研究和解決人類健康和疾病有關的各種復雜問題提供有效方法的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行為醫學和心身醫學一樣,其主體是醫學,而不是心理學或行為科學。但同樣也是醫學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醫學心理學的另一個支柱。
三、醫學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
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與發展,醫學實踐從以醫療為主,轉向以預防為主,心理衛生事業得到了深入的開展,在醫療衛生工作中涌現出了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需要醫學心理學家和行為醫學家對此進行探討和專題研究。因而在醫學心理學中又派生了一門新的學科分支——健康心理學。健康心理學也可以說是心理學和行為醫學在公共衛生學和預防醫學中應用的必然結果。它著重研究促進和保持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鑒定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病因學和診斷學問題以及改進衛生保健系統和醫療制度并制定保健政策、普及相關的健康知識,增強公眾健康意識等有關的問題。
健康心理學作為醫學心理學的一個新分支,它的興起實際上是醫學心理學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新領域中的合理的延伸,并為醫療事業,尤其是心理衛生工作提供更為先進的觀點和理論指導。對于現行醫療衛生政策更合理地制定和更有效地貫徹執行,對于促進人們的普遍健康和有效地預防疾病都有重大的作用。從個體來說,健康心理學強調促進積極的健康行為的培養,增進和維護健康,預防軀體疾病的發生;戒除吸煙、酗酒、性濫交等有害行為,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改變高鹽、高脂肪、高膽固醇等不良飲食習慣,學會應付和消除心理社會應激,盡可能減少應激對身體組織器官的損害,預防應激性疾病的發生,培養靈活應變的健全人格,合理安排好生活節奏和勞逸結合的工作日程,加強體育鍛煉等。從群體來說,健康心理學強調,在家庭中維持夫妻和諧的婚姻關系和有利于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富有情感聯系的親子關系;在集體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社會生活中保持社會成員之間交往的協調與和諧,形成社會支持的普遍氣氛;推廣群眾性的健康和養生保健的方法與措施等。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人的健康應是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的完滿狀態,并提出20世紀末全世界人民“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宏偉目標。這也是作為醫學心理學所需要承擔的理論上和實際上的任務。
四、醫學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
在國外,有很多人把醫學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視為同義詞,把臨床心理學看做是醫學心理學。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仍然把這兩者看成是兩個彼此獨立的概念。即使在臨床心理學最興旺發達的美國,也還是有很多人認為不能用臨床心理學來完全代替醫學心理學。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就出版了獨立的醫學心理學著作。近年來,也有更新的大部頭醫學心理學著作問世。這樣,至少有很多人是把醫學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看成是同一個領域中的有所側重但又相互交叉的兩門獨立的學科,即傾向于把臨床心理學看作致力于解決精神疾病領域中的心理學問題的學科,主要通過對心理學病因的討論以及心理測驗(心理診斷)、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等專業技術活動來為醫療實踐和衛生事業部門服務。20世紀初,在美國,心理衛生運動的興起和臨床心理學的開展結合在一起,有力地推進了美國人民的心理保健事業的發展,為預防精神疾患的發生,正確對待和有效地醫治精神病人,維護人們精神健康,促進人們心身健康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今天在歐美發達國家,臨床心理學的職能已極大地擴展,可以說,只要在有人的地方就有臨床心理學的工作在發揮作用。至于醫學心理學則主要側重于用心理學的理論觀點來闡明醫學實踐領域中的心理學問題,為醫學提供心理學方法和技術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