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緒論
第一節 醫學心理學概述
一、什么是醫學心理學
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和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體健康和疾病相互轉化過程中作用規律的一門科學。
由于現代心理學的迅速發展,無論在基礎理論還是在實際應用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心理學將其有關的知識、方法、技術應用于臨床醫療實踐,研究心理因素與健康和疾病的相互關系,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作用。于是在心理學領域中就產生了一個側重于應用的學科分支——醫學心理學。
在醫學領域中,醫學心理學既與生理學、解剖學、藥理學等學科一樣,是完整的基礎學科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是一門重要的臨床應用學科。它應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術直接服務于疾病的臨床診斷、治療、護理、預防和康復的整個醫療和衛生保健事業。
作為心理學與醫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醫學心理學與醫學及心理學一樣,其研究對象都是人,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有機體,同時也是一個有意識、有思想、有情感、有智慧的社會群體中的成員。也就是說,醫學或醫學心理學所面對的并不是簡單的生物個體,而是一個生物性與社會性相結合、物質存在與精神活動相統一、外界環境與內部主體相協調的社會動物——人。因此,醫學要完成自己的任務,要正確地診斷和治療人體上的病變,修復機體組織器官的病損,恢復機體的功能,就不能只見病不見人。
總之,醫學心理學一方面闡明了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機理,從而成為醫學基礎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尋求戰勝疾病、保持健康的心理途徑,解決臨床上各種病人所表現的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心理問題。這樣,醫學心理學就不僅成為心理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應用心理學分支學科;而且成為提供心理科學理論觀點和技術方法,并為整個醫療衛生事業服務的一個醫學科學的新分支、新領域。
二、醫學心理學與醫學模式的轉變
以往的西方醫學是在實驗生理學和細胞病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實驗生理學主要用動物實驗的方法研究人體各器官的生理功能;而細胞生理學則把人體當做細胞的“聯合王國”。由于他們把人看作是由不同細胞組成的各種巧妙地構筑在一起而成的生物體。因此,就認為任何疾病都是某一器官或某一團細胞發生器質性或機能性病變的結果。也就是說,疾病是由特異的病原體所致,都具有異常生理解剖基礎,如生化異常、組織病理改變或神經生理異常等。
在醫學模式指導下,以往醫學確實已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源源不斷的新藥的合成和醫療技術的革新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高速發展,征服了一個又一個曾經肆虐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性傳染病,如天花、麻疹、傷寒、結核和瘧疾等。在非傳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也取得了巨大功效。由于生物醫學模式對醫療技術發展的巨大貢獻難免使人們產生了這樣的錯覺和片面的認識,認為人體疾病完全能用生物醫學方法和技術去治愈,而完全忽視了人的心理活動和社會生活環境與人體生理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其實,在人的健康和疾病問題上,與人有關的生理學、心理學因素和社會因素往往是密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共同在起作用的,它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而且相互轉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然而,過去遵循著生物醫學模式的現代醫學,固守著自身的陳舊觀念,無視這個活生生的事實,結果它越是向前發展,就越背離真理。
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飛速發展,對人的本質、人和環境的關系、心理和生理的關系等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深化。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在人體健康和疾病問題上,在疾病的發生、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中的作用的重要性,也越來越被臨床醫學各科所認識、理解和接受。作為社會個體的人,社會上的種種事件和情境,往往通過人的心理活動反映到個體身上,引起個體的各種心理的、生理的和生物化學的復雜變化,從而影響到人的健康狀況,也會影響到人的疾病發生、發展、轉歸和康復的整個過程。很顯然,如果單純使用藥物、理療或外科手術來治療疾病是遠不夠的;還必須從病人的整體(軀體和精神的統一體)來考慮其治療方案,即需要從病人的身體狀況、精神狀態、生活環境、家庭關系、經濟狀況、工作性質、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狀況等綜合地考慮,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使病人獲得較理想的醫療效果。很明顯,現代醫學必須從原先的醫學模式的固有觀念中解脫出來。因為,舊的醫學模式的固有觀念認為,每一種疾病都必須而且也可以在器官、細胞或生物分子上找到特異的治療手段。它將人的生物方面和心理社會方面割裂開來,把疾病看做是獨立于社會行為的實體,認為用化學的、物理的術語就足以解釋生命現象,甚至試圖僅僅依據軀體過程的紊亂來解釋人的心理和行為方面的障礙(G.L.恩格爾,1977)。
由于舊的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已不能完全包含和解釋現代醫學科學所面臨的全部課題,從而表現出其內在的缺陷和消極影響,新的醫學模式的出現就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要求。正如美國的醫學和生理學教授G.L.恩格爾(1977)在其《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一文中指出:生物醫學模式“沒有給病痛的社會、心理和行為方面留下余地”,“為了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和達到合理的治療與預防,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家人、環境及社會等因素。這就要求一種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新的醫學模式彌補了生物醫學模式的缺陷,但它并不否定舊醫學模式的重大貢獻,而是把對疾病治療產生過巨大醫療功效的生物醫學成果同心理學的和社會學的成果有機地結合起來,把人看做是一個整體;把人的健康和疾病放在一個多層次的系統內進行考察?,F實已經表明,心理社會因素和行為因素在人類健康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變得日益突出。人類疾病譜和死因順位的大量研究資料證實,當今社會,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造成人類死亡的主要疾病已不是傳染病或營養不良,而是心腦血管病、癌癥和意外事故等,這些所謂“現代文明病”大都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
醫學心理學尤其是心身醫學,對于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出現和舊模式向新模式的轉化,無疑地起著積極的促進和推動的作用。首先,醫學心理學在心理學和醫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有助于促進生物醫學界了解和熟悉心理學的理論與知識。認識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以及心身之間密不可分的相互關系,從而在理論觀念上徹底動搖了生物醫學模式的理論根基,為新的醫學模式的出現開辟了道路。其次,醫學心理學提供了心理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以及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評價和干預的手段,有助于提高醫學界探索人的心理活動表現及促進病人行為改變的技術和方法,進而在他們的科研和臨床工作中將這些方法和技巧與生物醫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了醫學研究的科學水平和醫療服務的質量。
三、醫學心理學的對象
醫學心理學作為醫學科學的一門基礎理論學科,是以心理社會因素在人體健康和疾病相互轉化過程中的作用規律為其研究對象的。因此,醫學心理學認為,在人體健康與疾病相互轉化的關系中,除了注意生物學因素的作用以外,還要特別強調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這些因素與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特殊條件及其變化之間的關系。醫學心理學把心理學中關于人的心理過程(包括認知、情緒、動機和意志行為等)以及人格特征的普遍知識與基本規律應用于醫學實踐,用以探討關于疾病的發生、發展、病程、預后和康復過程中的問題,從而更全面地闡明人體健康和疾病的本質與機理,深刻揭示心身相關的綜合辯證關系以及人類如何為戰勝疾病和維護健康而斗爭的科學原則。同時進一步協助醫學找出更全面、更合理和更有效的疾病的臨床施治方法和預防、康復措施。
醫學心理學作為整個心理科學的一個應用分支學科,像教育心理學和工業心理學一樣,把心理學的系統知識、研究成果,包括它的全部理論、方法和技術與醫療實踐相結合,應用到醫學有關的各個部門:綜合性醫院或??漆t院,精神病醫院、療養院和康復醫院,各科門診所,廠礦和機關、學校的衛生保健室、基層衛生院和各級衛生防疫機構,兒童行為指導中心、護士學校,盲聾啞學校和特殊兒童學校,工讀學校,勞教和監獄機構等,以回答和解決其中所出現的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各種心理問題。
因此,醫學心理學有著十分復雜和艱巨的理論和實踐的任務。
1.研究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中起作用的規律
從理論上說,發生在人身上的一切疾病,都會受到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因為人既具有動物,特別是高級動物身上所具有的一切器官和本能,但人又不是單純的動物有機體。人作為一個社會成員,又具有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極其復雜、豐富的內在心理世界、無限的創造才能和智慧以及各種高級的社會性功能,人所獨有的高級的心理社會功能制約著人體本身的生物本性,其中包括人體的健康和疾病,這是合乎邏輯的。當然,有的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都直接受到心理社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如精神疾病中的神經官能癥和反應性精神病,以及一些典型的心身疾病等。這些疾病雖然也受身體素質、遺傳因素及其他生物學因素的影響,但是,作為病因,起主要作用的卻是不良的心理社會因素,或者說是由于緊張生活所造成的心理應激。此外,有的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只受到心理社會因素的間接制約和影響,或者只在疾病過程的某個環節或階段受到影響。即使那些完全是由于疾病、病毒和有害理化因素造成的疾病,如外傷、骨折、燒傷、中毒、感染等,心理社會因素雖然沒有參與疾病作用,但是病人的人格特征,對病因和疾病本身的主觀評價則有可能成為不良的心理社會因素,明顯地影響到疾病的進程。如外傷病人的心理社會因素可以影響到傷口的愈合,感染性疾病炎癥的遲早也受病人心理因素的影響。外科病人如果在不良心理狀態下(如情緒憂郁、緊張、恐懼等)接受手術,手術效果往往不佳,傷口愈合緩慢,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細心的人都會體會到,傷風感冒雖然是由病菌病毒引起的,但是在心理狀態不佳(如情緒不好,感到疲勞等)的情況下,往往病情加重。
心理社會因素到底是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和機制使人致病的?人腦又是怎樣把心理社會應激(或稱精神創傷)轉變為生理生化的變化而導致疾病的?人的個性特征和情緒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中是怎樣起作用的?這些問題,在人類進入20世紀以后,許多學者都進行探索,但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答案。因此,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將是醫學心理學在理論上的長期任務。
2.為發揮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而提供全面、合理、有效的理論方法和措施
由于現代社會的急劇發展和變化,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目前對人類健康和生命構成嚴重威脅的主要原因已經不是生物學因素,而是心理社會因素。據報道,由病菌、病毒引起的各種傳染病,造成死亡的比率只占5%;有明顯心理社會因素影響的高血壓、冠心病、腦溢血和癌癥以及意外事故造成的死亡占死亡比率的70%以上。這提示我們,對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等過程,如果只從生物學方面來考慮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而必須遵循新的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學模式來考慮問題,即強調心理社會因素的作用才能找到對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的全面、合理和有效的方法與措施。在這里起重要作用的是人們的情緒反應方式、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風格)。當今社會不良的情緒反應(如緊張、焦慮、抑郁和憤怒等情緒反應)、有害的行為習慣(如酗酒、吸煙、吸毒與性淫亂等)和不良生活方式(生活不規律、起居無常、勞逸失調等),已經成了威脅人類健康、引發疾病、造成死亡的嚴重問題,成為當今社會的新的瘟疫。美國有關資料表明,美國60%以上的死亡事件與此直接有關。例如,據研究發現,冠心病、癌癥和艾滋病也都與這些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因此,我們在考慮如何對疾病進行有效的預防、治療或康復的時候,就必須結合人的個性(人格)特征,情緒反應方式,行為習慣和生活風格,才能制定出全面、合理和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當然,如何對付當今社會的新的瘟疫是整個社會的事情,但是醫學心理學能在其中做出重要的貢獻??傊?,通過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和探索,為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提供各種更全面、更合理和更有效的方法與措施,這是醫學心理學的另一項艱巨的任務。
四、醫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和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交叉的一門邊緣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人,是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相互轉化過程中心理因素作用的規律。由于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了醫學心理學研究方法上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方法論上必須遵循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在具體方法上堅持按照現象的本來面目去說明問題,用相互聯系的全面的觀點進行實事求是的客觀分析。切忌用孤立、片面和機械的觀點來考察問題。醫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個方面,觀察法、實驗法、個案調查法、心理測驗和行為評定量表法。
(一)觀察法
觀察法主要是通過主試者(醫生或醫學心理學工作者)的觀察對被試者(病人或健康人)的心理、行為表現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了解。通過談話可以使觀察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并可使觀察一步步地深入下去。在觀察之前應做好準備,對被觀察者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并確定觀察的目的和計劃。在進行觀察時則要忠實、客觀地進行必要的和準確的記錄,也可以做觀察日記,然后根據觀察所得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切忌主觀臆測。觀察法可分為自然觀察和控制觀察。自然觀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對個體的行為表現進行直接的觀察分析,如對住院病人,可在病房、活動室或醫院庭院,在病人自由活動狀態下,對其言談舉止、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進行觀察記錄??刂朴^察則是在預先設計的特定情境(人為情境)中對個體進行觀察。如讓被觀察者進入一個預先布置好的可以引起緊張情緒的氣氛情境中,記錄其情緒反應和行為表現的變化過程。
觀察法在形式上一般是進行現場的直接觀察,當然也可借助錄像和電影進行間接的觀察分析。在時間上可做長期的、連續的、系統的觀察,也可作短暫的、斷續的或一次性的觀察。前者可在醫院住院中進行,后者可在門診或家訪中進行。
觀察法是醫學心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其優點是較簡單易行,可以取得被試者自然表現的較真實的行為數據,其缺點是研究者處于較被動的地位,同時常常難以確定觀察到現象的本質和原因。
(二)實驗法
實驗法是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主動引起需要考察的現象,并可對結果做數量化的分析和反復的驗證。醫學心理學的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臨床試驗。
1.實驗室實驗
實驗室實驗是在實驗室內嚴格控制實驗條件的特定情境下進行的,可嚴格控制各種無關變量;借助各種物理、化學、生物的儀器,準確地觀察和記錄刺激變量(即自變量)和反應變量(即因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例如在醫學心理學中常用的心理生理學方法與專門研究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的生理心理學方法不同,心理生理學專門研究心理刺激因素作用的生理反應,它的實驗是在裝備了電生理描記憶器而且是隔音的實驗室中進行的,一般使用多導或單導的生理記錄儀。主試者可在另一室中通過單向玻璃或閉路電視進行觀察。心理生理實驗采取的刺激一般是心理緊張刺激,這可由物理化學刺激,也可由作業如智力作業或操作,還可由社會情境刺激等來引起。所記錄的生理指標是多種多樣的,如心率、血壓、體溫、皮膚電、肌電、心電、腦電等;也可以通過提取被試者的血或尿進行相應的生化檢測。通過這樣的實驗室的實驗和實驗資料的分析就可以發現,不同性質、不同強度的心理緊張刺激可能引起什么樣的性質和強度的生理生化反應;并可能確定不同的刺激與不同的生理生化或病理的反應之間的某種因果關系。此外,除了生理指標以外還可以結合采用心理行為指標,如情緒反應既可以通過生理生化指標反映出來,也可以通過行為指標(如表情)反映出來,還可利用注意力、記憶力、感知能力、操作能力的變化等作為心理行為指標。實驗室實驗的優點是能較好地控制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其他無關變量,從而較為準確地觀察到自變量(或稱獨立變量)和因變量之間比較一致的因果關系。其缺點是由于心理活動作為一種變量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因而很難準確控制而不受其他的無關變量的影響。
2.臨床試驗法
臨床試驗法是在比實驗室實驗較為自然的環境下進行的實驗,例如在醫院的病房或門診等醫療環境下,有目的、有計劃地控制某些條件,記錄病人在某種刺激作用下發生的某種行為變化。例如在身心醫學的研究中,對胃造痿伴有胃黏膜疝病人所做的在自然生活狀態下,情緒對胃液分泌和胃黏膜變化影響的臨床觀察;神經心理學中對于開顱病人采用微電極技術對大腦活動所進行的臨床觀察,都是在較為自然的環境條件下進行的臨床實驗法。由于臨床實驗不像實驗室實驗那樣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在刺激的呈現和反應的記錄方面不一定要通過精密的儀器來計算刺激量,而可以采用較簡便的方法,如用秒表對病人所做的一些操作或反應實驗進行記錄。醫學心理學的許多實驗研究工作都是用臨床試驗法進行的。
(三)個案調查法
這是心理學和醫學常用的方法。就是將被試者(如病人)作為一個個的單一的案例所進行的全面、深入、詳細的調查研究。個案的調查研究,可以通過交談、問卷、活動產品分析(包括病人的作業、日記、信件、繪畫)等方法進行間接的觀察。個案調查的內容,除了個人的一般資料和既往史外,還需詳細了解病人的性格特點,生活經驗,家庭生活與人際關系狀況,學習或工作情況,重要生活事件和精神刺激,以及詳細的病情變化等。個案調查法較重視研究結果對于樣本所屬的群體的普遍意義,因此,在進行個案調查時應注意所選擇的個案樣本的代表性。
(四)心理測驗和行為評定量表法
由于人體疾病常常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又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后果。作為原因起作用的有認知、情緒、動機、人格特征等幾方面;作為不良的心理后果有感知、注意、記憶、思維、情緒、智力和人格特征等的改變或障礙。在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和臨床實踐中,無論對哪一方面都必須予以重視,而且要求測定的方法簡便易行,容易操作,同時能夠定性、定量。這就需要有各種各樣的心理測驗和行為評定量表。
1.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是由心理實驗方法發展而來的一種心理學技術,是對人的某種心理現象進行客觀的標準化測量的方法。心理測驗是設計一些經過精心選擇和組織編制的,能反映人的某種心理(或人格)特點的問題或項目,在一定條件下讓被試者對測驗材料做出反應,然后對這些反應進行評定(打分),同時與經過標準化的常模進行比較,并對各種心理現象用數量來加以說明。心理測驗有各種各樣的量表,如記憶量表、智力量表、人格量表等,還有神經心理測驗量表。其中每一方面又包括許多的操作量表,例如,統計人格量表就有千種以上。在醫學心理學,尤其是變態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和心身醫學的研究和臨床工作中,心理測驗量表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如對智力落后兒童的鑒別問題,對于心理與行為的正常還是病態的診斷問題,對于器質性病態的定位問題,對于病人是否有人格障礙的問題,對病人療效的比較和病程預后的評價問題,等等,都可借助心理測驗,進行客觀的和數量化的比較,并可縮短觀察時間,較迅速地作出鑒定。
2.評定量表和行為量表
在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和臨床工作中常常需要對病人的心理障礙進行客觀評定或測量,這種方法稱為評定量表。特別是在精神病臨床上,為了更有效地對病人進行觀察診斷和治療,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合作編制了許多評定量表。如各種各樣的抑郁量表、焦慮量表、躁狂量表、精神癥狀評定量表、精神衰退評定量表等。行為評定量表是在采用心理測驗之外,又對病人的行為表現(外顯行為和動作反應)進行評定。還可以同時配合測定其心率、脈搏、呼吸等生理反應,因為這也屬于一種行為。行為評定一般是按照預先編好的一個結構式會談提綱(或問卷),通過談話來引起病人的動作反應和行為表現,并對其進行打分。所以行為評定也可以數量化。例如,美國心臟病專家,A型行為的發現者弗里德曼和羅森曼所設計并使用的A型行為的結構式會談就是一種行為評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