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年時期
1894年,鋼和泰18歲,獲得了“成人證書”(testimonium maturitatis,即certificate of maturity),進入多爾帕特帝國大學(Dorpat Imperial University),正式成為比較語文學專業的學生。這是多爾帕特的省立大學。在這里,他首先攻讀神學,但后來在其老師們的影響下,興趣轉向東方哲學,尤其是梵文的學習。
轉眼到了1896年,鋼和泰20歲,從多爾帕特到德國柏林大學,師從韋伯和葛爾德納學習多種東方語言,但主要是學習梵文和波斯祆教古經,即“阿維斯”(Avesta),時間長達七個學期。名師出高徒,這話一點不假,就是在這里,鋼和泰在韋伯和葛爾德納等名師的嚴格訓練下,接受當時可謂最好的教育,為他今后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要知道他接受了什么層次的教育,我們不妨先看看他的老師們都是怎樣的學問大家:
韋伯,全名奧爾布里希特·F.韋伯(Albrecht F.Weber,1825—1901),著名印度學者和佛教專家。要知道韋伯的分量,我們只需看他培養了什么樣的學生就足夠了。韋伯一生,培養了大量著名學者,克恩(Johan Hendrik Casper Kern, 1833—1917)就是其中之一。克恩,荷蘭的印度學者、佛教學者,生于爪哇,曾于柏林大學從韋伯學習梵語。1865年,任荷蘭萊頓(Leiden)大學教授。克恩不僅精通梵文、巴利文,對于馬來-玻里尼西亞語之比較研究及古代爪哇語的研究,也有豐碩成果。此外,亦致力于佛學研究。他曾將《莎昆妲蘿》(Sakuntala)譯成荷蘭語,爾后又主持《印度研究》雜志工作。1881—1883年出版《印度佛教史》(Geschiedenis van het Buddhisme in Indi?)。1891年,校訂出版梵文《本生鬘》(Jatakamala)
原典,1896年,以英文出版《印度佛教手冊》(Manual of Indian Buddhism);并與日本學者南條文雄
共同校訂出版《妙法蓮華經》之梵文原典,其后又出版英譯本。其所有論文均收入《論文匯編》(Verspreide Geschriften, 17卷,1913—1936)。克恩對于佛教的看法,頗多非常古怪之論。在其所撰《印度佛教史》書中,他以為佛陀是太陽神,十二因緣即一年的十二月,六師外道是環繞太陽的行星。由于佛陀在“中夏”初轉法輪,因此“中道”乃成為說法的主題云云。當然,后來的鋼和泰,也是韋伯的得意門生之一。這無須贅言。
葛爾德納,又譯葛德納,全名卡爾·弗里德里奇·葛爾德納(Karl Friedrich Geldner,1852—1929),德國印度學學者,為德國研究吠陀與印歐語言學之權威,馬堡(Marburg)大學教授,致力于吠陀文獻學古波斯祆教圣典阿維斯塔(Avesta)之研究。對于梨俱吠陀中之宗教抒情詩具有獨特之見解和評價,其后成立圖賓根學派,并成為該派領袖,頗受學術界重視。其主要著作有三卷本Avesta:die heiligen Bücher der Parsen(1885—1895)和兩卷本的Der Rigveda in Auswahl(1909)等。
當時的柏林大學可謂世界頂尖大學之一,這里人才薈萃,名師輩出。鋼和泰就是在這樣的學術殿堂里接受上述頂級大師的指導和訓練,這些無疑為他后來的學術深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在鋼和泰進入柏林大學的第二年(1897),作為家族唯一的成年男性后人,21歲的鋼和泰正式繼承家族領地及世系爵位。從此,鋼和泰男爵就是他最正式的稱呼了。
一晃又過了三年。三年之后的1900年對于鋼和泰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
這一年,24歲的鋼和泰進入位于德國東部城市萊比錫西北30英里的哈勒-威登伯格大學(University of Halle-Wittenberg),發表博士論文《<羯磨燈>第二分研究》(Der Karmapradīpa, II.Prapāthaka, Inaugural Dissertation.Friedrichs-Universit?t Halle-Wittenberg.65pp., Halle,1900),獲得了哲學博士學銜。論文主要是注釋《羯磨燈》第二分并附德語譯文,指導教師是匹斯切爾(Pischel)教授,后者后來成為柏林大學的重量級梵文教授。《羯磨燈》第一分是哈勒-威登伯格大學的著名梵文與佛教學者施拉德(F.Schrader)教授于1889年校釋出版的。從論文選題的高度可見,鋼和泰在學術道路上,從一開始就與世界學術大師們比肩而行。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鋼和泰獲取博士學位的大學不是有些文章所說的哈勒大學(University of Halle),而是哈勒-威登伯格大學。這是兩所不同的學校。
此外,為了間接了解鋼和泰的博士學位的分量,我們還得介紹一下他的博士論文導師匹斯切爾教授。
匹斯切爾,全名理查德·匹斯切爾(Richard Pischel,1849—1908),系德國著名巴利文專家、佛學家,1900年于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出版其名著《巴利語語法》(Grammatik der Prakrit Sprachen,1900)。此書1965年有Subhadra Jhā的英譯本問世,英譯本第二次修訂本1981年于印度德里(A Grammar of the Prākrit Languages, Delhi,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出版。匹斯切爾的《巴利語語法》這是西方學術界巴利語研究方面的奠基之作,其學術影響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