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探脈:發展心理學通俗讀本
- 姜月
- 3730字
- 2019-12-25 17:24:03
第二節 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主義理論(Behavioral Theory)產生于20世紀初的美國,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創造的,在心理學界風行了約50年,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強調客觀和實證研究。
一、華生的環境決定論(environmental determination)
1908年,華生(J.B.Watson)首先舉起了行為主義的大旗。他發表了《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不僅為動物心理學界定了一個純客觀的、非心理主義的研究方法,而且從這篇論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華生為心理學提出了一個宣言——行為主義。這一宣言聲稱:“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純客觀分支。它的理論目標是對行為的預測和控制。內省不構成其研究部分,它的資料的科學價值也不以其是否易于接受意識的解釋而定,行為主義者力求得出動物反應的完整圖式,認為人與動物之間不劃界線。人的行為,及其所有的精致性和復雜性,只是構成行為主義者整個研究計劃的一部分。”
華生認為發展是逐漸學到復雜行為模式的過程。他發現嬰兒的恐懼及其他情緒反應可透過條件反射習得,并且會將刺激類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研究者讓11個月的小男孩阿爾伯特(Albert)玩小白鼠,起初他一點也不害怕。后來,研究者就在小孩玩白鼠的同時,敲打鋼棒,發出猛烈的響聲。幾次以后,即使沒有響聲伴隨,艾伯特只要一看到白鼠,也表現出極度的害怕,不僅是害怕白鼠,還害怕與白鼠類似的物體,如狗、白兔、皮外套、棉花、羊毛等,甚至連圣誕老人的面具也害怕。一個月以后又對他重新測定一下,發現他的害怕程度雖有所下降,但這種條件性的害怕依然存在。

圖2.1 小阿爾伯特害怕實驗
因此,華生認為人的心理發展的差異百分之九十是由后天教育決定的。他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如果讓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環境中培養他們,不論他們前輩的才能、愛好、傾向、能力、職業和種族情況如何,我保證能把其中任何一個人訓練成我選定的任何一種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盜賊。”
盡管華生環境決定論的觀點有些極端化,但是,他的心理學出發點是“可以觀察的事實,即人類和動物都同樣使自身適應其環境的事實”。心理學應該研究適應的行為,而非意識的內容。對行為的描述將導致刺激和反應來預測行為。“在心理學的體系中,完全可以證實這一點,即知道了反應就可以預測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預測反應。”有鑒于此,心理學的研究中更加注重行為的觀察和研究。
二、斯金納的操作控制學習理論(Operant-Conditioning Learning Theory)
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是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我們把他的理論稱為操作控制學習理論。斯金納關于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只白鼠或鴿子,并設一個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以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個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斯金納的實驗目的是為了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從而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行為。參與實驗的動物在斯金納箱中可自由活動;它們操作性的行為(壓杠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
斯金納把動物的學習行為推而廣之到人類的學習行為上,他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復雜得多,但也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特點是:強化刺激既不與反應同時發生,也不先于反應,而是隨著反應發生。有機體必須先作出所希望的反應,然后得到“報酬”,即強化刺激,使這種反應得到強化。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應的改變。例如,通過控制操作條件可以建立新生兒的行為,但是學習的速度緩慢。研究發現(Papousek, 1967)兩天大的新生兒需要200次練習,才學會向右轉頭,三個月大的嬰兒需要40次練習,5個月時則只需要30次練習就學會簡單的反應。另外,塑造復雜行為的時候,可以將復雜行為分析成為幾個步驟,采用逐步漸進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學習。在學習每一個步驟之后,都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這樣就能使反應得到強化。
斯金納指出,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人們有可能通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別人的反應。這一觀點在教學方面引起了很大反響,他認為教師應該充當學生行為的設計師和建筑師,把學習目標分解成很多小任務,并且一個一個地予以強化,讓學生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逐步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思想對教育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三、班杜拉的認知社會學習理論(Cognitive Social-Learning Theory)
班杜拉(Albert.Bandura)是社會學習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華生強調刺激對行為的重要性;斯金納強調強化對行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則很強調觀察學習。他認為,兒童獲得一個行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強化。事實上,人的許多行為只要經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就能習得。于是,他的理論被稱為認知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認為,人類具有認知能力,能夠處理所接受的信息,并加以思考。兒童只需觀察周圍和社會上榜樣的行為,即使在沒有強化的情形下,也會發生學習。例如班杜拉(1965)兒童攻擊行為的研究。于是,他提出觀察學習的四個歷程:
1.注意過程(attention):注意和知覺榜樣的各個方面。一般來說,觀察者比較容易觀察那些與他們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認為是優秀的、對他們有威信的榜樣。
2.保持過程(retention):將行為轉換為認知表征,以意象或語言的方式儲存在記憶中,等待適當的時機表現——延遲模仿(deferred imitation)。
3.復制過程(motoric reproduction):將符號性記憶信息轉換成具體的模仿行為,觀察者根據榜樣原先動作的順序,經過記憶線索提取,做出反應,并檢查自己的動作,依照反饋的信息加以修正——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

圖2.2 觀察學習的過程
4.動機過程(motivation):觀察者雖注意到榜樣的行為,清楚地將動作順序儲存在記憶中,也具備能力做出相同的行為,但模仿行為出現與否,還要依觀察者的動機與意愿而定。
研究發現,新生兒能模仿少數的動作反應,如吐舌頭(Kaitz, 1988)、像成人一樣轉頭(Meltzoff & Moore, 1989),或甚至可能模仿別人面部快樂和哀傷的表情(Field, 1982),但這些早期的模仿能力會很快就消失,而且可能只是無意識的反射而已(Abravanel & Sigafoos, 1984)。新奇行為的自發模仿在8—12個月大時首次出現,且較為確實(Piaget, 1951)。一開始必須有榜樣在場,并且一直出現某種行為,兒童才能加以模仿。但在9個月大時,有些嬰兒可以在看過某個玩具24小時后,模仿該玩具的一些簡單動作(Meltzoff, 1988)。幾乎有一半14個月大的嬰兒可在24小時后模仿電視主角的簡單動作(Meltzoff, 1988);幾乎所有14個月大的嬰兒在一周后至少模仿三個(或者六個)周圍人物的新奇行為。
班杜拉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是相互影響、彼此聯系的。這三個方面影響力的大小取決于當時的環境和行為的性質。三者的關系可以用下圖來表示:個人(Person)指人的認知能力、生理特征、信念與態度;環境(Environment)指物理環境、家人和朋友、其他社會影響;行為(Behavior)指動作反應、語言反應、社會互助。

圖2.3 個體、環境與行為三者的關系
內在調整機制(internal regulatory mechanisms)
班杜拉認為,人們會自己建立很多成就標準(performance standards)再依據這個自我強制的成就標準來衡量自己成就的好壞。兒童由直接教導(direct tuition)和觀察學習得到表現標準。父母會根據兒童的行為是否達到標準而給予獎勵,以試圖教導或灌輸兒童特定的成就標準。這種外部增強的結果,使兒童以后作為自我贊許或自我批判的表現標準,從而產生自我增強的效果。
根據班杜拉的看法,我們自己實行的成就標準在自我概念形成的過程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他認為自尊是在個人的行為和成就有矛盾時,用來作為個人價值的指針。過于嚴厲的增強系統會引起壓抑、懦弱、沒有價值感和缺乏目標的行為。過度的自我輕視事實上就是一種心理壓抑的現象,雖然壓抑的成人的成就與別人都是一樣的,但是他們比較容易低估自己成就的價值。
班杜拉(1989)認為,自制及堅持嚴格成就標準的原始動機并非來自外在的環境,而是來自個體的內心。一旦設定了追求的目標,在追求這些目標過程中,自我滿足被制約了。一旦實現成功了,會覺得驕傲、有能力或“有效率”;當無法達到自我增強的標準時,可能會覺得焦慮、罪惡、羞愧或是沒有能力。所以從成功中衍生出來的能力知覺的認知基礎或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對于高成就標準的維持有著極為重大的貢獻。
班杜拉(1989)發現兒童較喜歡去執行一些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而且是新奇或充滿未知的工作;對于他們自認為沒有能力完成的工作,總是傾向于逃避或放棄。針對成人所進行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結果。
父母對于孩子發展期間自我效能感的建立非常重要,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到個人的興趣、目標及個人特質。例如,父母親一直告訴女兒“男生的數學能力較強”,可能會促使女兒對于自己數學能力的自我效能感偏低,認為自己沒有數學方面的能力。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不斷地進行評估再評估的工作,因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自我能力知覺形式,這種自我效能的知覺進一步影響了我們所選擇的活動,同時也決定了我們是什么樣的人物,以及將成為什么樣的人物。
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對推動心理學向自然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斯金納根據大量的實驗研究進一步指出人的行為是由外部環境決定的,加強了行為主義的理論立場,并極大地豐富了研究手段,對現代心理學產生重大影響。班杜拉作為一名溫和的行為主義者,在理論上比華生和斯金納更注重人性的基礎。因此行為主義的發展不僅為發展心理學開辟了一個途徑,并為教育學的新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