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格爾辯證:思辨的真無限概念:在康德與費希特哲學視域中的黑格爾《邏輯學》
- 劉哲
- 1009字
- 2019-12-20 15:56:47
第一章 康德的基礎自我意識:純粹自識與道德自我
盡管黑格爾從來沒有停止對于康德——這位他自己哲學事業先驅的批評,但他始終把康德視為整個德國唯心論的起點。在他1832年的《邏輯學》中,黑格爾指出人們不應該停留在康德哲學的結論中。具體而言,人們不應該想當然地認為理性不可能認識真的內容,同時把絕對真理委托給信仰。為此,我們必須檢查可以導致這種結論的康德式論證。否則,人們會懷疑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是否可以把自己的哲學基礎捍衛為康德精神式的。在作出任何不謹慎的回答之前,我們必須首先審察康德的批判哲學,特別是那些會導致黑格爾所述的不愉快結論的論證。
康德聲稱他的哲學拱頂的基石是自由。然而,康德的自由理論并不是在其研究開始的時候,而是在其一生工作的終點處才獲得的。對于康德而言,正是自由才構成了人類理性知識和道德生活的基礎。康德處理基礎自由問題最明顯的文本是他在前兩個批判中所進行的演繹證明。在這一章中,我們將主要關注第一批判中對于知性范疇所作的B版演繹,以及第二批判中對于道德律所作的演繹。我們并不企圖對這兩個演繹給出詳細的評注。對我們這里的目的而言,我們要思考的是在康德自由概念中發生作用的純粹自我意識的功能和結構。
與其他哲學家不同,康德思考人類的自由以便發現理性的結構。對于他而言,這個結構就是理論和實踐生活的功能性導引。另外,無論在理論認識還是在實踐行為中,自由總是關涉到自我關系這個要素。對于原初自我關系這個終極奠基性問題,康德始終保持著他在理論上的保留態度。由此,他的“盧梭式轉向”和方法論允許他使用這個原初自我關系為人類理性生活作辯護。因此,在康德那里尋求對于笛卡爾的“我思”要素的實質性描述是徒勞的。然而,離開這個原初的自我確定關系就會使我們徹底遠離康德。在康德那里,理性不僅僅是立法者,而且是判斷和行動的規范的作者。
為了揭示康德哲學中自由的意義,我們將在下面的論述中采納三個步驟。第一,我們將思考第一批判中B版演繹部分中所涉及的“我思”概念。我們將證明通過判斷活動,這個原初自我關系在(理論)理性經驗中奠基并引導人類的理性。第二,我們將分析在第一批判謬誤推理部分中,康德對于基礎自我關系的清楚的理論拒絕。在他的認識論的基礎上,康德摧毀了理性心理學企圖認識不朽靈魂的野心。最后,我們將分析第二批判中康德的“理性(行動)事實”的概念,以及它與基礎自我意識的關系。在這里,康德對于純粹自我意識作進一步探討的不情愿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