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何為視覺文化?

“視覺文化”這個概念,作為一個關鍵詞,已經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學術著述和文獻中。關于這個概念的由來,以及它的語義和用法,卻有不同的看法和說法。

前面提到,較早使用“視覺文化”這一概念的是匈牙利電影美學家巴拉茲,時間大約是在1913年。對視覺文化研究有重要推動作用的是德國思想家本雅明。他對機械復制時代藝術的討論,集中在電影等可復制藝術形式上。本雅明雖然沒有直接采用“視覺文化”的概念,但他的理論中滲透了關于視覺文化的深刻洞見。他認為,機械復制時代是人類文明的一次巨大變革,電影作為一種技術的新發明,把一種新的文化帶入人類社會生活。傳統社會那種“韻味”的藝術已經無可挽回地衰落了,而電影塑造了一種進步的藝術與大眾的關系(如卓別林和大眾),這很不同于過去的藝術與大眾的落后關系(如畢加索與大眾)。新的視覺文化特征在于傳統的審美靜觀已經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震驚”效果。視覺效果轉向了更為逼真的觸覺效果,復制使得藝術的民主化成為可能,也使藝術的革命潛能得以實現。在本雅明討論了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品之后兩年,海德格爾提出了“世界圖像時代”的概念。他指出:世界圖像時代就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這樣一回事情標志著現代之本質”海德格爾:《世界圖像時代》,孫周興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899頁。。這里,海德格爾強調的是現代性的本質之一就是世界的圖像化,或世界作為圖像來把握。到了1950年代,隨著大眾媒介等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視覺現象變得越來越顯著,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從傳播學角度進一步探討了視覺文化問題。麥克盧漢從媒介和傳播方式的變革角度,論證了電子媒介文化的到來,這種文化將視覺和聽覺文化整合起來,對受眾的效果超過了以往任何一種媒介,尤其是電視的出現。麥克盧漢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受眾分別以閱讀、聽廣播和看電視來接受同一信息,結果他發現,看電視的受眾在接受和理解信息方面超過了其他方式。可見電視作為視覺文化的一個重要形式的重要功能。見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1960年代,法國思想家德波針對現代社會商品新的屬性,明確提出“景象社會”的理論。在他看來,景象社會的基本特征就體現為商品變成了形象,或者說,形象即商品,形象成了人們的社會關系的新的中介。See Guy Debord,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London: Black and Red, 1977).

到了1980年代,視覺文化的概念已經在學術界普遍被接受,不同的學者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隨著這一領域研究的崛起,關于視覺文化及其概念的說法莫衷一是。因此,這里我們有必要厘清這個概念意指什么。

首先,視覺文化是晚近興起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形態或文化發展趨勢,它不同于傳統文化和前期現代文化,是一種高度視覺化的文化。有的學者干脆說,視覺文化就是后現代文化,就是后現代文化中的日常生活。比如米爾佐夫就認為,由于現代主義面對視覺性的失敗(它強調的是文本性),所以后現代的視覺化應運而生。在他看來,后現代的日常生活已經被徹底視覺化了,是一個“世界圖像時代”(海德格爾),或“景象社會”(德波)。換言之,在這一社會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視覺化所制約。這一文化形態截然有別于傳統社會和現代性早期以文本、話語和語言為主因的文化形態。他指出:“視覺文化并不依賴于圖像本身,而是有賴于一種將存在圖像化或視覺化的現代趨勢。這種視覺化使得現時代迥異于古代和中世紀。”Nicholas Mirzoeff,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London: Routledge, 1999), pp.6-7.他采用德波的理論,把視覺文化和后現代的消費社會特征結合起來,進而指出在這樣一個景象社會中,個體已經被景象弄得迷惑不解,成為消費文化中的被動消費者。因為在這樣的社會中,景象(形象)就是“資本”。也就是說,視覺文化是后現代社會或消費社會的文化現象,它顯然有別于以往的文化。

其次,有的學者強調,視覺文化更具體地意指一些與視覺媒介密切相關的領域,它們構成了一個文化場域,比如美國學者斯特肯(Marita Sturken)和卡特賴特(Lisa Cartwright)就認為:“視覺文化這個術語涵蓋了許多媒介形式,從美術到大眾電影,到廣告,到諸如科學、法律和醫學領域里的視覺資料等。”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 Practices of Looking: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p.2.依據這種看法,視覺文化所涉及的范圍極其廣闊,大凡運用視覺媒介或形式的任何人類活動均屬于視覺文化范疇。如果說第一種看法是以歷時的觀點來強調視覺文化的當代性質的話,那么,這種看法則傾向于共時的視野,指出了視覺文化涵蓋范圍的廣闊。

第三種看法強調視覺文化的譜系學特征。即是說,視覺文化有其歷史的根源和發展,因此對視覺文化的考察應立足于歷史的分析。福柯提出,視覺性是啟蒙運動以來西方話語譜系和知識型的一個重要層面。因此,有必要考察歷史上不同時代視覺凝視的差異和變化,它涉及現代權力和話語的共生關系。在福柯的思考中,空間、全景敞視主義、監視和規訓等視覺現象被置于隱蔽復雜的權力關系中加以分析。福柯:《尼采,譜系學,歷史》,杜小真編:《福柯集》,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版。英國藝術史家布列森(Norman Bryson)認為,所謂的視覺文化就意味著種種不同再現(表征)形態的“形象史”。Norman Bryson, et al., Visual Culture:Images and Representations(Hanover: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1994), p.xvi.將視覺文化理解成為一種話語的譜系學,這有助于揭示視覺性在不同文化的歷史形態中所扮演的不同作用。在福柯那里,視覺性總是和真理、可見性、光明聯系在一起的,因此自啟蒙運動以來的現代歷史就是一個不斷關注可見性的歷史,可見性不可避免地轉化為權力對人的敞視性的監視。這種研究路徑也就發展成為關于視覺的社會體制的研究。正像馬丁·杰(Martin Jay)所言:“一些視覺亞文化的分化體現出視覺體制的特征。這些亞文化的區分使我們可以理解視覺某些方面的多重含義,這些含義現在才剛剛為人所關注。我要提出的這種新理解完全是現代視覺體制中視覺亞文化層級系統領域里一個激進轉變的產物。”〔Martin Jay,“Scopic Regimes of Modernity, ”in Nicholas Mirzoeff, ed.,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London: Routledge,1998), pp.66-67.

從第三種關于視覺文化的看法中,我們實際上已經看到了視覺文化這個概念不但意指具體的文化現象和歷史發展,同時也指對這些現象及其歷史的研究。這就引申出第四種關于視覺文化的看法。視覺文化既是對一個研究領域或對象的界定,同時又是對一種特定的研究的界定。有學者認為,視覺文化其實就是當代興起的文化研究的一部分,與社會學或社會理論關系密切;也有學者強調視覺文化并不是一個學科,而是帶有明顯的跨學科性質,所以它與一般的文化研究不一樣。英國學者伯納德(Malcolm Barnard)依據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理論來考察視覺文化。他認為威廉斯的“意指系統”概念就是視覺文化的核心。這個系統可以被設想為一系列的體制、對象、實踐、價值和信仰,社會結構正是通過這些系統來生產、再生產或競爭的。“一個社會結構可以被設想為某種社會秩序,在其中人們處于各種不平等的權力和地位狀態;而視覺文化可以當作不平等所以可能并進而延續或爭奪的種種方式。”因此,視覺文化這個概念涉及種種體制、對象和實踐的結構系統,藉此視覺經驗和社會秩序可以完好地確立起來。Malcolm Barnard, Art, Design and Visual Culture(London: Macmillan, 1998), pp.18-19.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關于視覺文化的界定,偏重于對制度、意義生產的理解及其意識形態塑造功能的社會學分析。晚近關于視覺文化研究的理論,更加突出了多學科和跨學科性質,在這方面,米歇爾(W.J.T.Mitchell)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認為,所謂視覺文化就是關于“視覺經驗的社會建構”的研究。

這些研究實踐已出現在藝術史、文學和媒介研究、文化研究等學科的交匯之中,它環繞著我所說的“圖像的轉向”。這一轉向貫穿在有關認同構成、性別、他性、幻想、無意識的批判理論、哲學和政治話語之中;它集中于視覺經驗的文化建構,這種視覺經驗蘊涵在日常生活、媒體、再現和視覺藝術之中。因此,視覺文化是一個研究規劃,它要求藝術史家、電影研究者、視覺技術專家、理論家、現象學者、精神分析學者及人類學家之間的對話。簡而言之,視覺文化是一個學科間的研究(interdisciplinarity),是跨越學科邊界的交匯與對話的場所。W.J.T.Mitchell,“Interdisciplinarity and Visual Culture, ”Art Bulletin, Dec.1995, p.540.

這種看法強調,視覺本身并不是某一學科獨特的研究對象,它跨越現有學科分界形成了一個范圍廣大的多學科或交叉學科研究。米爾佐夫認為,應該把視覺文化研究規定為一種策略,而不是一個學科。這種策略與文化研究的諸多激進問題(諸如性別,種族,階級等)密切相關。Nicholas Mirzoeff,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London: Routledge, 1999), p.4.

通過以上簡單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視覺文化這個概念的含義是極其豐富的,同時它的使用又是充滿歧義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語境中側重于它的不同含義。在我看來,有兩個基本含義是應加以強調和區別的。其一,視覺文化概念是指稱一個文化領域或研究對象,它不同于詞語的或話語的文化,其中視覺性占據主因或顯赫地位。換言之,所謂視覺文化就是當代文化發展中的一個趨勢性現象,它與后現代性和消費社會關系密切。其二,視覺文化也可以用來標示一個研究領域,或是廣義的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或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研究而呈現為一個獨特的研究領域,它帶有明顯的跨學科,甚至“去學科”性質,是對不同程度已經制度化了的種種學科的反動。它越出了藝術史、電影研究、符號學、媒體研究甚至文化研究的邊界,轉而成為一個綜合性的、跨學科性的研究。

但是,視覺文化的上述兩種基本含義往往容易混淆。一指文化現象,一指文化研究。這里,為了進一步嚴格地使用這一概念,從而避免概念引起歧義和混亂,我用視覺文化特指以視覺為主導的當代文化現實,而把對這一現實的研究或思考界定為視覺文化研究。如美國學者赫伯特(James Her-bert)所指出的那樣,視覺文化這個概念的意思是指“所有具有顯著視覺特征的人類的產品”,而視覺文化研究則是指一門以視覺文化為其研究對象的知識。See Margaret Dikovitskaya,“A Look at Visual Studies, ”Afterimage(Mar/Apr2002, Vol.29 Issue5), p.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林市| 新巴尔虎右旗| 连城县| 新干县| 类乌齐县| 临泉县| 萨嘎县| 长治市| 江永县| 永昌县| 鄂伦春自治旗| 灌阳县| 尼玛县| 视频| 昌平区| 灵丘县| 含山县| 盘山县| 杭锦后旗| 苏尼特右旗| 建德市| 周口市| 茌平县| 鸡西市| 武夷山市| 高阳县| 密山市| 盈江县| 开江县| 南召县| 湘乡市| 黄冈市| 武功县| 同心县| 浪卡子县| 绍兴县| 漳州市| 顺义区| 包头市| 庄浪县|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