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視覺文化研究什么?

如前所述,視覺文化在當代已經成為普遍的文化景觀,它無處不在,已經成為當代生活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也許正是因為視覺文化現象的普泛性和開放性,使得視覺文化研究變得不那么確定了。較之于傳統的已經成型或成熟的學科,比如文學史、藝術史,甚至是電影研究等領域,可以說視覺文化研究是一個正在發展和擴張的新興領域。不同的學者依據不同的理論構架和視野提出了不同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在視覺文化研究方面頗有影響的美國學者米歇爾認為,視覺文化研究主要關心的是視覺經驗的社會建構。在他看來,視覺文化研究具有某種“非學科性”或“去學科性”,即是說,這是一個不同于以往學科結構(如藝術史)或學術運動(如文化運動)的新型研究。他在芝加哥大學開設的視覺文化課程大綱中,以關鍵詞的方式詳述了視覺文化研究的主要范疇和關鍵詞:

視覺文化:符號,身體,世界

第一術語:符號:形象與視覺性;符號與形象;可視的與可讀的;圖像志,圖像學,圖像性;視覺修養;視覺文化與視覺自然;視覺文化與視覺文明(大眾文化對藝術;視覺美學對符號學;視覺文化的層級);社會與景象;視覺媒介的分類學與歷史(視覺文化的“自然史”);視覺藝術的社會性別;表征與復制。


第二術語:身體:種族,視覺與身體;漫畫與人物;暴力的形象/形象的暴力(偶像破壞論;偶像崇拜;拜物教;神圣;世俗,被禁忌的形象,檢查制度,禁忌與俗套);視覺領域中的性與性別(裸體與裸像;注視與一瞥);姿態語言;隱身與盲視;春宮畫與色情;表演藝術中的身體;死亡的展示;服裝倒錯與“消失”;形象與動物。


第三術語:世界:視覺物的體制;形象與權力(視覺與意識形態;視覺體制的概念;透視);視覺媒介與全球文化;形象與民族;風景,空間(帝國,旅行,位置感);博物館,主題公園,購物中心;視覺商品的流通;形象與公共領域;建筑與建筑環境;形象所有制。W.J.T.Mitchell,“Whatis VisualCulture? ”inIrving Lavin, ed.,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Views from the Outside(Princeton: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1995), p.211.

在這個視覺文化研究的關鍵詞“家族”中,第一個術語是環繞這符號概念做文章的,但并不是為了構建某種視覺文化的符號學,而是要提出有關視覺符號特性之諸問題,也就是視覺的與閱讀的東西之間的關系問題。這一基本對比乃是視覺文化研究的重要參照系,許多問題都是從視覺的/聽覺的或圖像的/話語的這個二分格局引發出來的。符號這個概念旨在提供形象和視覺經驗解釋的工具,同時又從視覺符號向社會、文明、歷史和性別等范疇延伸拓展,進而揭示出視覺符號本身復雜的文化意義。假如說第一個概念是視覺文化研究的基礎的話,那么,第二和第三概念則更多地涉及形形色色的視覺現象與視覺經驗。第二概念更多地凸現出作為主體性標志的身體,而第三概念則彰顯出主體的生活世界及其體制,兩者構成了復雜的相關性。從中可以看出米歇爾極力提倡的視覺文化研究決不囿于一個具體學科,而是學科間的,這就是他所說的“非學科性”和“去學科性”的意圖所在。那就是用這些帶有開放性和“家族相似”的視覺文化關鍵詞,來消解成型的學科及其方法對視覺現象的“遮蔽”和“限制”,把視覺文化研究引向更加廣闊的領域。其實,米歇爾關心的不只是視覺現象本身,而且是人們如何通過視覺經驗來進行特定的社會建構,或者用他的話來說:“視覺物所打開的其他文化的邊界乃是社會的邊界。無論視覺文化是什么,它必然是不僅植根于形象的解釋,而且也植根于凝視的社會領域的描述之中,植根于主體性、身份、欲望、記憶和想象的建構之中。那么,有關視覺的基本事實就是我們用視覺去看他人,而不是去看世界。社會性的、交互主體性的融匯,視覺認知的實踐,被認可的東西(及其對立面——誤認、模仿、假裝、‘罪惡的眼睛’)將是視覺文化研究的出發點。形象的解釋將被去中心化而轉向考察形象的權威性和影響。”W.J.T.Mitchell,“Interdisciplinarity and Visual Culture, ”Art Bulletin, Dec.1995, p.544.

另一種看法認為,視覺文化研究集中在視覺性上。英國學者海伍德(Ian Heywood)和塞德維爾(Barry Sadywell)就提出,視覺性的研究可依據視覺現象的四個不同層面來分析:第一,在日常生活世界的意義實踐層面。在構想“他者”的政治和倫理實踐中,在每天的社會體驗中,這種表意實踐確立了我們的經驗結構,也建構了從藝術、新聞到人文科學等活動中的視覺范式。第二,晚近出現的解釋性問題結構(關于看的不同方式的種種理論敘事),它帶有某種探索視覺秩序的社會學和政治的經驗性承諾。第三,在反思這些問題和實踐的社會建構中歷史地形成的理論科學和批判思想的作用。第四,元理論層面,即關注質疑和解構視覺組織范式,以及使之合法化的實踐、機構和技術的歷史和意義。Ian Heywood and Barry Sadywell, eds., Interpreting Visual Culture(Lon-don: Routledge,1999), p.x.這一關于視覺文化研究的設想立足于某種視覺的解釋學,它更關注如何為視覺文化研究確立合理的理論范式和解釋方法。還有一些學者強調,視覺文化研究關心的是一系列的提問方式,我們正是依據這些提問方式,人才活生生地生存于并重塑了自己的文化,只有自己所屬的文化才能賦予視覺文化以本質和意義。因此,視覺文化領域實際上至少由三個要素構成。第一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復雜形象,它們是多種常常充滿爭議的歷史所要求的。第二是存在著許多我們的視覺凝視機制,它們受制于諸如敘述或技術等文化模式。第三是存在著不同身份或欲望的主體性,我們正是以這些主體性的視角,并通過這些主體性來賦予我們所看之物以意義的。這種主張專注于形象或對象的接受而非生產問題上,并把它視為視覺文化最有意思的問題之一。Irit Rogoff,“Studying Visual Culture, ”in Nicholas Miezoeff, eds.,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London: Routkedge,1998), p.18.

以下我們從兩本比較有代表性的視覺文化研究的導論性著作出發,來看在西方學術界如何規定視覺文化研究的對象和范圍的。紐約州立大學藝術史教授米爾佐夫的《視覺文化導論》(Nicholas Mirzoeff,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London: Routledge,1999〕)由英國的羅德里奇出版公司于1999年出版,該書注重于討論三大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視覺性,包括圖像界定、攝影時代和虛擬性三個方面;第二個問題是文化,包括超越文化、看性別等;第三個問題涉及全球性和地方性,從戴安娜之死來看全球視覺文化等。另一本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美國學者斯特肯和卡特賴特所著的《看的實踐:視覺文化導論》(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該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發行。該書分析了9個問題,分別是:1)看的實踐:形象,權力與政治;2)觀者制造意義;3)觀看,權力與知識;4)復制與視覺技術;5)大眾媒介與公共領域;6)消費社會與欲望的生產;7)后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8)科學地看與看科學;9)視覺文化的全球潮流。從這兩本代表性的著作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視覺文化研究所關心的問題集中在視覺性及其對人的社會文化影響上。換言之,視覺文化研究就是要把視覺經驗的社會建構過程當做基本主題。在西方學術界,由于福柯等人的影響,視覺文化研究特別關注階級、性別、種族等社會關系中所呈現出來的權力關系和身份認同建構。一言以蔽之,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文化時代,視覺性對每一個人來說并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一個滲透了復雜的社會文化權力制約的過程。我們通過視覺來與他人和文化交往,交往過程中社會文化的種種價值觀、權力/知識、意義理解便不可避免地進入個體不斷內化的視覺經驗之中。因此,對視覺經驗的社會建構的分析始終是視覺文化研究的焦點。

誠然,以上我們分析的是西方視覺文化研究的發展現狀,問題是這樣的研究對中國當代文化是否具有切合性或針對性。換一種表述,視覺文化是西方當代文化的特征,而視覺文化研究也是西方學術界新興的思潮,那么,它是否在中國也已成為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西方視覺文化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否適合對中國當代文化現狀的分析?

首先,我認為中國當代文化有一個轉向“小康社會”的發展趨向。“小康”在這里并不只是一個經濟學上的量化指標,更是一個社會文化上質的規定。盡管我們不能把“小康社會”等同于西方學者所說的“消費社會”,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小康社會”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或社會形態,有其明顯的消費社會特征和意識形態。如果我們承認視覺文化與消費社會密切相關,那么,德波所說商品已轉化為形象的事實就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世界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導致了生產力的大幅度提升,物質產品的豐裕告別了革命年代那種禁欲儉樸的節約型生活方式,世俗的享樂主義取代了革命的理想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媒體的互滲形成了復雜的文化局面。所以前面分析的種種視覺文化發展趨向,也反映在當代中國文化的現狀之中。我們有理由認為,當代中國“小康社會”凸現了文化的視覺性,使之成為一個突出的文化主因。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視覺文化正是當下中國社會文化的現實境況,因此視覺文化研究顯得十分必要。這就意味著,視覺文化研究及其研究對象并不是作為一個虛設的形而上問題,也不是一個“進口”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我們確實遭遇到的當代中國的現實問題。

其次,伴隨著消費社會的到來,當代中國文化正在邁向媒體文化。從電影電視到電腦和網絡,從廣播到家庭影院,從廣告到印刷媒介,大眾傳播媒介在當代中國已經成為重要的普遍的文化景觀。大眾媒介在中國的迅猛發展及其完善,也是中國視覺文化形成的重要技術—文化原因。在種種大眾媒體中,圖像信息及其生產和消費已躍居顯赫位置。進一步,當代中國文化的媒體化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就呈現為視覺化的趨向。舉一個例子來說,中國特有的每年一度的中央電視臺電視春節聯歡晚會,取代了傳統除夕的過年方式,已成為中國普通百姓新的春節節慶儀式,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春節聯歡晚會是一個典型的“視覺事件”,它所包孕的復雜意識形態特性和象征內容,以及顯而易見的視覺性和廣泛影響力,足以說明媒體視覺化的重要性。換言之,大眾媒體高度視覺化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對它作出理論上的回應和解釋,這就有必要開展視覺文化研究,建立一些卓有成效的視覺文化的解釋范式,用以分析這一正在發展的文化趨向。

再次,既然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已經進入我們的理論視野,那么接踵而至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研究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問題呢?換言之,當代中國視覺文化除了和西方視覺文化有相同或相近的問題之外,還有哪些是當代中國所特有的問題呢?更進一步,西方的視覺文化理論范式在運用到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現象上來時,要不要作出某種修正和轉型?如何發展出適合解釋中國本土文化問題的視覺文化理論呢?

結合中國問題意識和中國視角,我把視覺文化研究區分為兩個大的層面加以展開。首先是視覺文化的理論及其問題史研究,著重探討視覺文化的當代轉向、從傳統形態到現代形態的發展,以及視覺主體之視線的復雜文化意義。其次,深入到當代視覺文化的一些具體層面上去考察,將分別探究視覺消費、虛擬現實、圖文“戰爭”、時尚設計、奇觀電影、攝影、旅游、身體審美化等問題。其實,這兩個層面也就是綱與目的關系。理論和問題史是進入具體層面研究的基礎性工作,而具體層面的專題性研究在相當程度上有賴于理論和問題史研究所確立的基本觀念、方法和歷史敘事。反過來,具體層面的專題性研究又在相當程度上實踐甚至檢驗這些理論和歷史敘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它是前者的深入和展開。兩個方面彼此互動,相得益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龙市| 青阳县| 霸州市| 桑日县| 凌海市| 滨海县| 定南县| 泸定县| 青河县| 黔江区| 铜梁县| 洛南县| 富川| 唐海县| 佛教| 吉木萨尔县| 怀仁县| 红原县| 吴桥县| 阳东县| 鹰潭市| 靖州| 阳春市| 通渭县| 莲花县| 共和县| 卫辉市| 恩施市| 新巴尔虎左旗| 交口县| 景宁| 本溪市| 原阳县| 孟津县| 天水市| 砀山县| 龙州县| 同心县| 昌吉市| 瓦房店市|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