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非洲傳統文化研究這里的“非洲傳統文化”中的“非洲”,一般是指撒哈拉以南非洲,即人們通俗中所謂的“黑非洲”。

第一節 非洲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本節內容曾發表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6期,原文標題為《論黑非洲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上,各族黑人千百年來創造了豐富博奧、多姿多彩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世界歷史上占有不容忽視的地位。由于同屬熱帶民族,共處于因撒哈拉大沙漠和赤道雨林等屏障阻隔而形成的相對封閉的人文環境中,非洲黑人各族的傳統文化有許多共同的特征,這些特征使它有別于與之毗連的北部非洲地區以及西亞地區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更不同于中華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筆者認為,黑非洲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征可大體概括為三個方面,即部落文化特征、口傳文化特征和大眾文化特征。

一、部落文化

部落文化是黑非洲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構成黑非洲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黑非洲傳統社會的社會結構,是以一定血緣關系作紐帶聯結在一起的部落為基本單位的。至今黑非洲農村的廣大地區,仍保持著傳統的社會結構體制,部落色彩十分濃重。相應的,部落文化是黑非洲傳統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文化。

黑非洲部落文化有封閉性、排外性、神秘性、穩定性等基本特性。

第一,封閉性和排外性。部落文化把人們的眼界局限于某一地域、某一部落的狹窄范圍之內。它往往通過宗教、神話傳說等方式強調本部落的神圣性,強化成員對共同體的認同和情感,強調對部落組織的效忠。部落與外界沒有常規性的聯系,沒有經濟的、文化的和人際的廣泛交往。部落文化的這種封閉性限制了與外界的溝通與理解,加深了不同部落間的隔閡、怨恨和仇隙。對內人們親如一家,互助分享;對外則或消極共處,各部落相互分隔,不來往,不通婚,或互相敵對,兵戎相見。部落文化的這種封閉性和排外性是當今黑非洲社會部族主義、地區主義肆虐以及國家動蕩不已的重要文化原因。

第二,原始性和神秘性。這突出地表現在宗教、巫術中。部落社會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和不發達的科學技術、政治體制不足于防范形形色色的危害人類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只好求助于虛構的超自然力量來預測、化解或控制各種力量帶來的重重威脅。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靠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馬克思恩格新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4頁。。原始宗教是黑非洲宗教的主流。雖然隨著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傳入,有近半數的黑人分別皈依了這兩大宗教,然而至今大多數非洲黑人仍信仰傳統的原始宗教,即使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其教規、儀式也往往因糅進了當地傳統宗教的內容而變形;不少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仍在一定程度上信仰原始宗教。在黑非洲社會中與宗教無關的事物很少。圖騰崇拜、自然崇拜、天體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精靈崇拜等等流布于黑非洲各部落,反映了傳統文化的迷狂、執著、混沌和神秘。與宗教相關的許多儀式,如祈禱、人祭、割禮、舞蹈、音樂等,也都反映出部落文化的原始和神秘的特性。

與宗教通過祈禱求助于神靈不同,巫術是巫師運用咒語的力量來控制自然,在想象中支配自然。當然二者是難以很確切地分辨開的,宗教活動中多含有巫術的成分。巫術在黑非洲十分盛行,巫師甚至比部落酋長有更大的影響,因為人們認為他們能接近祖先和其他人的靈魂。從民間文學作品來看,巫師、巫醫多是正面角色,反映了實際生活中巫師、巫醫在社會中的地位。人們相信,巫術具有呼風喚雨、增加收成、消災免禍、保佑平安、祛病健身的法力,能造福于部落和部落成員,因而能得到社會認可。只有某些施行破壞性巫術以興妖作怪、毀壞財產、使人致病或致死的巫師(被稱作“妖巫”)才被視為禍患。人們對巫術的癡信以及巫術中的各種儀式、器具和咒語等都反映出傳統文化的神秘和原始。

民間廣為流傳的口述故事往往也帶有很強的神奇色彩,專家們可以解讀出藏匿其中的歷史線索。比如,一則富拉尼神話敘述了蛇神錫阿納巴從大西洋之濱穿越西蘇丹草原的歷險。工程師貝利姆經過研究考察,破譯了這一則形式上的動物故事。1921年他按照這則故事的線索,發現了富拉尼人當年遷徙時通向尼日爾河舊河床的路徑。A.哈姆帕特·巴:《逼真的傳說》,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非洲通史》國際科學委員會主編:《非洲通史》第1卷,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47頁。類似的例子很多。一則故事會有此微言大義,使人們不能不嘆服黑非洲文化的神秘莫測。

第三,穩定性和保守性。黑非洲社會長期以來未積聚起足夠的力量打破部落文化的穩定性。黑非洲歷史上先后出現過部落聯盟、酋長國、王國或帝國等政治組織形式,不少地區歷經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社會形態和西方殖民統治,但部落體制在大部分地區并未解體,依舊留存下來、得到鞏固,并不斷地復制、再生。正如研究非洲歷史的英國學者巴茲爾·戴維遜所指出的那樣,盡管黑非洲許多地區出現了封建社會形態,但這些地區并不存在“影響深遠的‘非部落化’過程”,“這種非洲封建制度可以合情合理地稱作‘部落封建制度’,一種差不多總是要以‘部落平等’作為先決條件的中央集權的政府制度”〔英〕巴茲爾·戴維遜:《黑母親》(何瑞豐譯),三聯書店1965年版,第32頁。。20世紀以來尤其是非洲國家獨立后,一方面各族人民從部落制度迅速地直接地走向現代文明,一系列的新型城市出現,少數地區部落氏族結構趨于瓦解;另一方面,在廣大的農村,部落文化并未受到大的沖擊,原生的和次生的部落形態如同汪洋大海,仍是黑非洲社會主要的和基本的社會組織結構。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歷經數千年仍改變無多,勢必產生更為擴散的和久遠的影響。久而久之,黑非洲社會發展的停滯性和部落共同體的穩定性沉淀積淤下來,逐步轉化為某種相對固定的文化心理結構,形成黑非洲傳統文化的成分之一。穩定性意味著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文化心態的保守性,人們往往遵奉祖先的傳統、先人的倫理道德準則行事。在黑非洲還有不少被稱為“秘密盟會”的政治—宗教組織,它們通過公開的和秘密的手段施加影響,迫使人們恪守習俗,維持當地社會的內部秩序。文化上的穩定性和保守性在很大程度上反過來影響著黑非洲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進程。

第四,黑非洲社會有十分濃重的原始社會的生活風尚,如原始的人道主義遺風、平均主義遺風等。綿延的部落文化在人們的心靈中逐漸沉積下來,形成穩定的處世態度和心理特質。部落的土地、財產的公有半公有性質要求成員以集體為重、重義輕財、互助分享、共同御敵,久而久之這些精神構成了人們自我約束的行為準則和道德信條。黑非洲各族普遍注重血緣情感,注重集團意識和群體歸屬,強調對部落的效忠。同一部落的人們真誠相待,友好相處。班圖諺語云:“嘲笑窮人會招致貧窮”,“誰慷慨施財,誰就長生不老”,反映了各族黑人關心和幫助窮人、殷勤好客、團結互助的特點。長期生活在自給自足、缺乏現代溝通的封閉環境中,人們的時間、效率觀念較淡薄,并往往缺乏深謀遠慮。

部落文化賦予各族黑人獨特的性格。無論是備嘗熱帶叢林艱危險惡的狩獵部落、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還是以刀耕火種方式艱苦勞作的農耕部落,都因長期生活在炎熱的氣候、嚴酷的自然條件、封閉的人文環境中而在性格稟賦上形成相近的特點。大體說來,黑人各族有吃苦耐勞、熱烈奔放、強悍無畏、躁動不安、散漫無羈的性格特質。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民族相比,多一些粗獷豪放,少幾分寧靜和諧。黑人各族還多喜好演唱、跳舞和藝術,有很好的音樂、舞蹈天賦。曾游歷非洲的美國著名記者約翰·根室寫道:“一般說來,黑非洲人給人的感覺是:他們是明朗愉快的人民,甚至有些過分歡樂,他們好音樂,好學問,而且無論怎樣總是快樂的。……他們的精神飽滿,體力蓬勃,……好群居,愛音樂、藝術和表演。”〔美〕約翰·根室:《非洲內幕》上卷(伍成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版,第344頁。這段對黑人性格的描述是很貼切的。

部落文化之所以成為黑非洲傳統文化的主流綿延至今,是由自然條件、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決定的。

第一,黑非洲相對惡劣的自然條件,不利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財富總量的增加,使社會發展遲緩。

黑非洲山地和荒漠廣布,這些地區降水稀少,植被貧乏,限制了農用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沙漠環境至今還不斷向外延伸。黑非洲大部分地區位于南北回歸線之間,除赤道雨林外,大多為年降雨量不足250毫米的干旱半干旱地區,氣候干燥,旱魃為虐,一旦降雨便是猛烈的暴雨,來不及為土壤和農作物所吸收,并引起土壤侵蝕,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在赤道熱帶雨林地帶、沿海平原地帶,雖土地肥沃、植物和動物繁多,人們可以得到大自然的豐厚賜予,但濕熱的氣候使萃萃蠅、惡性瘧疾等蠅蚊病菌孳生傳播,給人類和牲畜造成很大的危害。

另外,黑非洲除少部分地區屬溫帶氣候外,90%以上的地區位于熱帶,全年平均氣溫高于20℃,有些地區盛夏時室外氣溫達40℃—50℃,甚至更高,酷暑難當,腦髓如焚,人類體能的發揮受到抑制,給黑非洲各族的生產活動以及技術水平的提高造成很大困難。

不利的自然條件使社會生產長期停滯,原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長期得不到改變。資源和財富總量的貧乏是部落氏族社會長期存在的重要物質因素。在這種情況下,部落成員的生活之需常常得不到滿足,為了生存必須依賴部落共同體,必須自覺維護部落組織的權威和酋長的領導地位。這使得部落共同體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對成員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部落的共同地域和部落制的組織形式長期以來無法打破。

第二,地理屏障造成黑非洲與外部世界以及部落之間文化隔離的格局,這種文化隔離的壁壘長期未能拆除,使部落文化得以長期留存下來。

黑非洲的北部是浩瀚無垠的撒哈拉沙漠,東、南、北三面瀕臨海洋,海岸線平直,缺乏優良港灣,嚴重地限制了黑非洲與海外的聯系。茂密的熱帶雨林橫貫大陸中部,藤葛盤繞,蚊蠅繁衍為災,各類病疫肆虐,令人望而卻步。大陸上廣布的戈壁、沼澤、裂谷等也阻礙著域外人員深入內地。同時,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的屏障嚴重地妨礙了外來文化的滲入和傳播。當然,地理屏障也是非洲很晚才被殖民地化的重要原因。

在黑非洲社會內部,部落之間形成的文化隔離除了有形的屏障之外,還有無形的、相對的地理屏障。由于缺乏足夠廣大的交通網絡和足夠深入的經濟聯系,沒有足夠頻繁的人際交往和信息溝通,使得各個部落之間形成一定的壁壘,形成各個自治的部落共同體相互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長期以來,部落共同體在一種沒有受到沖擊的環境中賡續著,在天然的和人為的地理屏障保護下生存著。

文化隔離的屏障阻礙了文化交流,使黑非洲與外界、黑非洲各部落之間鮮有機會進行文化的相互浸染、相互借鑒和采擷,從而不利于突破部落制社會組織形式和部落文化氛圍。

第三,西方殖民活動給黑非洲部落文化帶來較為復雜的影響,總的說來未能根本觸動和破壞原有的以部落為基本單位的社會政治結構和相應的部落文化。

15世紀起,西方殖民者從黑非洲大量掠取奴隸,通過血腥的奴隸貿易進行資本原始積累。奴隸貿易給當地社會帶來巨大災難,黑非洲因此損失了一億人口,而且都是最強壯的勞動力。這種對生產力最重要的因素——勞動者本身的摧毀,導致非洲經濟生活的停滯和倒退。直至19世紀初奴隸貿易被禁止,黑非洲社會差不多停頓了四個世紀。在近四百年時間里,西方殖民者在非洲的活動基本上限于沿海,未深入內地,除了使許多部落衰落甚至滅絕之外,并未從整體上觸動黑非洲的部落制度。

19世紀末,西方列強開始瓜分非洲,隨后逐步建立起正式的殖民政權,至20世紀20—30年代,基本完成了對非洲的政治、經濟殖民化過程。殖民當局通過掠奪原料、向殖民地傾銷商品和輸入資本等手段獲取高額利潤。這些活動客觀上使黑非洲的某些地區(多為沿海地區和富礦地區)的一些古老的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解體,部落酋長制度崩潰,并刺激了黑非洲民族資產階級的誕生和發展。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原有的封閉狀態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并未受到根本的觸動。在農村基層政權體制上,殖民當局多采取維護或利用舊有的部落酋長體制的做法,竭力拉攏、收買和扶植傳統勢力為其效勞,并維持甚至強化傳統的社會文化和宗教習俗。此外,在當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和殖民統治的斗爭中,部落的凝聚力也得以加強。總之,部落制度和部落文化的根基在廣大的黑非洲地區沒有被根本動搖,以既有的形式或者扭曲的形式留存下來。

二、口傳文化

傳統的黑非洲文化是一種口傳文化,即在傳播和承繼的方式上以口傳或口述為主,鮮有文字文化。

黑非洲各族大多遲至19世紀仍沒有創制本族文字,語言是黑非洲傳統社會傳播信息和分享文化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媒介。歷史上只有少數幾種語言有相應的文字,可以舉出的主要有:隨著伊斯蘭文化的傳播,東非沿海居民于7—13世紀創制了以班圖語言為基礎、吸收大量阿拉伯詞匯并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斯瓦希里文;18世紀中葉以后又由拉丁字母取代了文中的阿拉伯字母。西蘇丹地區于12世紀以后也出現了以阿拉伯文字母為基礎的本族文字,即豪薩文、富爾貝文和卡努里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還可以舉出阿克蘇姆王國(今埃塞俄比亞境內)于公元初創制了吉茲文字,至14世紀發展為阿姆哈拉文字。但一般認為,埃塞俄比亞境內包括阿姆哈拉族在內的各族居民大都屬歐羅巴人種,盡管他們居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但基本上不具有黑人文化的特質。由于這些文字流行的區域有限,因而不足以改變黑非洲文化整體上的非文字特征和口傳特征。黑非洲的傳統文化遺產主要是由人們世代口耳相傳、口授心記而保留和繼承下來的。

20世紀初以來,歐洲殖民統治在黑非洲的確立和西方文字的使用以及黑非洲一些民族著手創制的文字,使文字文化有一定的發展。然而,至今黑非洲絕大多數本地語言尚無相應的文字,在近700種本地語言中,只有50多種有文字或正在形成文字,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并且,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成人文盲率在90%以上。可以說,傳統的口傳文化在當今的黑非洲仍占據重要地位。

黑非洲口傳文化具有整體性、集體性、示范性、變異性等特點。

第一,整體性和集體性。黑非洲的口傳文化遺產是保存和傳播各族人民所創造的文化產品的流動博物館,包括宗教、巫術、儀式、哲學、政治、倫理、教育、自然、生產、器具、技術、藝術、歷史、神話、史詩、歌謠、諺語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和體裁,儲存著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文化信息。這些知識是融合為一體的,“對于現代人的思維,這是紊亂,但對于講述人,如果存在混亂的話,它只是像水分子一樣,在大海里相互混合而形成有生氣的整體”A.哈姆帕特·巴:《逼真的傳說》,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非洲通史》國際科學委員會主編:《非洲通史》第1卷,第147頁。。知識、文化的各個門類界限不清晰的狀況,反映了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整體性理解和直覺性認識。上文提到的富拉尼神話故事是說明黑非洲口傳文化整體性的合適例子:一則故事同時又是反映一個民族遷徙的歷史傳說,并且傳遞了宗教信息(對蛇的崇拜),是宗教、社會、神話、民間文學、歷史、教育等內容的綜合統一。再如流行于黑非洲許多地區的成年儀式,既是一種對步入成年的男子進行口頭教育的形式,也是一種宗教儀式,內容包括傳授祖傳神話、本族生活習俗、性生活知識、宗教規戒等,后生們還要接受割禮、鞭打等各種痛苦的折磨以增進勇氣和意志力。從以上例子也不難看出,宗教具有無所不在的作用和影響力,對社會生活的滲入和黏合,是黑非洲文化具有整體性的重要原因。

黑非洲口傳文化的集體性也是很突出的。口頭傳說不僅同大眾生活融為一體,而且還經口耳相傳,歷經同時代人和后人的加工,成為集體創作的產物。口述文化遺產的保存者和講述人以年高德劭的長者為主體,他們往往是祭司、巫師、秘密盟會的組織者、成年儀式的主持者、說唱藝人、部落長老等。同時又不僅限于這些人,因為在口傳文化為主的社會里,人民大眾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創造和分享著自己的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黑非洲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是口傳文化的創作者,而每一則口頭傳說都可稱為對一個社會進行描述的集體回憶錄。

有的學者根據所搜集的各種口頭傳說素材,將黑非洲口傳文化作類型學上的分析,按體裁不同分為以下幾類:慣用體,包括人名、地名、職銜、世系、儀式術語、口號或箴言、訓誡用語(諺語)等;詩體,包括歷史的、贊頌的、禮儀的或慶典的、個人的(抒情的或其他的)等各類詩歌,以及搖籃曲、勞動歌曲、狩獵曲和劃船曲等各種歌曲;敘事體,包括地方的、家族的、傳奇偉業的、解說因果關系的、有關工藝和藝術的等各方面的記述。J.范西納:《口頭傳說和方法論》,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非洲通史》國際科學委員會主編:《非洲通史》第1卷,第109頁。從以上列舉的細目不難看出,黑非洲口傳文化遺產凝聚著眾人的創作和智慧,蘊含著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極為豐富和有價值的精神創造,反映了傳統的口傳文化的集體性和整體性。

第二,黑非洲口傳文化有很強的經驗性、生動性和示范性。文化的分享和傳播主要是通過人與人的直接交往來體現的,講述者與聽眾很容易貼近和溝通。口傳文化遺產的講述人大都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把各種傳說、故事、社會生產和生活知識、勞動經驗等表述得十分生動形象。一位格里奧格里奧(griot)是對說唱藝人的統稱。在古代有不少格里奧出任黑非洲王國宮廷中的御用顧問和史官。這樣講道:“別的民族用文字記下過去的歷史,可是有了這種方法以后,記憶就不再存在,他們對往事失去了知覺,因為文字缺乏人的聲音的魅力。……先知是不用文字的,他的語言卻更為生動。不會說話的書中的知識一文不值。”〔幾內亞〕吉·塔·尼亞奈:《松迪亞塔》(李震環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68頁。這種看法固然有偏頗之處,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反映了口傳文化的優點。格里奧善于通過通俗易懂、有聲有色的講述和吟唱賦予歷史以生命,并伴有樂器演奏,悅人耳目,十分精彩和生動。在當今的黑非洲,口傳文化有相當強的生命力。

在傳統的黑非洲社會中,感情的溝通、知識的傳授、社會調控、行政管理等等都是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通過語言口傳進行的,天長日久勢必引起相應的文化攝取。口傳文化的這種示范性、經驗性歷經歲月沖刷而積淀下來,使重視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有人情味的直接交往形成一種心理定勢,成為黑人各族的穩定的心理文化特征。有的學者認為,口傳文化帶給黑非洲各族的這種文化心理特征使民眾視當今官僚的書面行政管理手段為異己,無法認同與接受政府的文牘主義管理方式和決策信息。這種管理手段與文化心理的矛盾,是導致黑非洲許多國家行政低效的重要文化原因。劉鴻武:《論黑非文化特征與黑非文化史研究》,《世界歷史》1993年第1期,第91頁。

文化的傳承僅僅通過口傳這種要求人們直接交往的方式來進行是有較大的局限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活動范圍,使各類知識、經驗不易傳播和普及,工藝、技術水平不易通過交流而提高。另外,沒有文字使黑非洲語言不易趨同、整合,語言分化的結果使非洲成為世界上語言最為多樣化的大陸,有獨立語言總數近700種,從而強化了各地區各部落的文化隔離狀態。

語種繁多給黑非洲行政管理帶來不便。比如總統視察農村體恤民情,本是接近百姓、克服文字管理弊端之舉,但與自己的國民交談往往要借助譯員才能進行,影響了與大眾的溝通和行政管理的效能。可見,單純的口傳文化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第三,口傳文化有一定的變異性和短暫性。這種特性在歷史文化的流傳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黑非洲傳統社會一向要求每一位講述人忠實地復述他們所目擊的事實和從前輩那里聽來的知識,以使口頭傳說經年歷久而不被歪曲。各種宗教的、儀式的和社會的因素的制約,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口頭傳說的可信性。比如在一些王宮里,格里奧在講述歷史傳說時受到君王及周圍長者、同輩的監督,或受到傳統信條的約束。在古代凱圖王國,在國王登基的慶典上,格里奧如能確切地敘述歷史傳說,他會得到豐厚的報酬;若敘述有誤,人們則認為他注定會受到超自然力量的嚴厲懲罰。Jan Vansina, Oral Tradition as History, 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5, p.37.幾內亞有位格里奧(他的祖輩是馬里帝國宮廷中的格里奧)講述傳說時這樣說,“我們的記憶里保存著祖先的誓言”,“我的語言是純潔的,在里面找不到絲毫謊言雜質,這是我父親的語言,也是我祖父的語言。我要把我從父親那里聽到的話原原本本地告訴你們;國王的格里奧從不說謊”〔幾內亞〕吉·塔·尼亞奈:《松迪亞塔》,第2頁。

口頭傳說的可信性還有賴于講述人盡可能確切地記憶和表述。馬里學者A.哈姆帕特·巴認為,在世界各民族中,不會書寫的人記憶力最發達,記憶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能記住千頭萬緒的知識,“像給留聲機片灌音一樣,應予記憶的材料一舉便銘刻在記述者的記憶中,它全部繼續留存于腦海,永遠可資利用”A.哈姆帕特·巴:《逼真的傳說》,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非洲通史》國際科學委員會主編:《非洲通史》第1卷,第146頁。。黑非洲因而能保留下來大量有價值的口頭傳說,這些傳說在很大程度上是最直接和最豐富的史料來源。這充分反映了黑非洲各族人民非凡的記憶力。

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認,在口耳相傳中,口頭傳說與事實原本是會有出入的。口傳心記難免會因口誤或記憶疏漏而出現某些差錯,以至以訛傳訛。更為重要的是在傳述中可能會加入傳述者主觀好惡的因素導致曲解或虛構事實,使史家不易分辨真偽。口頭傳說寄寓了后人的理想,祖先的英雄業績和本族昔日的繁榮往往因此被夸大。一個國王身上可能集中著若干個人物的文治武功。研究非洲史的學者丹尼爾·F.麥考爾認為,在非洲口頭傳說中,“祖先或英雄人物往往被抬高到超自然的地位,以此表明他們的業績在人類行為中所具有的歷史意義”Daniel F.McCall, Africa in Time-Perspective: A Discussion of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from Unwritten Sources, Boston:Boston University Press,1964, p.43.。格里奧口中的松迪亞塔(古代馬里帝國的開國國君)就具有神的血統和神的力量:父親是雄獅之身,母親是牛怪化身。作為雄獅和水牛之子的松迪亞塔,一舉可倒拔起巨大的波巴布樹,一刀可砍下數十數百個敵兵的首級。史實也會因反映傳述人的倫理觀念而變形。比如,口頭傳說中常列舉歷代國王或酋長的姓名,但亡國之君、篡位之君往往不列入這個名錄中。許多未經加冕儀式的安哥拉國王未收入國王名單中,因為人們認為只有正式經過這種儀式的才算數。Jan Vansina, Oral Tradition as History, p.104.口頭傳說還糅進了歷代人們對往事的看法和解釋。每一個傳述人都可能對前人的口述作或多或少的取舍和剪裁、闡釋和說明。還有的講述人尤其是民間藝人為取悅聽眾,所講述的歷史故事多有修飾,帶有演義性質。這樣,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就可能出現各種偏差,如出現史實的沖突,同一事件可能會有兩種或更多種的說法。根據口頭傳說整理的作品《傳說中的馬里帝國》和《松迪亞塔》,兩部作品均對13世紀初葉馬里帝國的崛起作了描述,但對照后可以發現,都與史實上有不少明顯的出入。安德烈·克萊爾:《傳說中的羅馬帝國》(中譯文),《中國非洲史研究會通訊》1982年第1期;〔幾內亞〕吉·塔·尼亞奈:《松迪亞塔》,第68頁。變異的口頭傳說體現了人們的理想與希冀、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規范,表現出人們對他們所經歷或所耳聞的歷史變遷的觀察和解釋。從這個角度講,這些帶有變異性的口頭傳說依舊是有價值的史料。

比起這種史實的變異,更令史家惋惜的是口傳歷史傳播的中斷。口傳歷史畢竟是一條很脆弱的線索,隨著歲月的流逝、王朝的更替、異族的入侵、講述人的生死沉浮,許多有價值的史料失傳后不可復得,后人無從知曉。這不僅給后人整理編纂古代黑非洲歷史造成困難,也使各類知識難以系統地積累和傳承,使黑非洲文化難以有深厚的歷史積淀。

三、大眾文化

傳統的黑非洲文化還具有大眾文化的特征,即在文化的載體上以大眾為主,精英文化發展不充分。

黑非洲的民間文化、大眾文化十分豐富和發達。前文提及黑非洲口傳文化有很強的集體性,從而出現了凝聚著勞動大眾天才的創造的精彩紛呈的民間文學作品,如神話傳說、史詩、口述故事、諺語、寓言、歌謠等等。其他文化傳載形式,如宗教和巫術儀式、音樂、繪畫、舞蹈、鼓技、面具、文身、服飾等等也是十分豐富和發達的,其中音樂、舞蹈等文化形式就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幾乎每個黑人都能歌善舞,體現了黑非洲文化廣泛的大眾參與特性。蘊含在這些文化形式中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文化心理,即文化的“軟件”部分,也是紛紜龐雜的。黑非洲大眾是創造和傳載文化的主體。

相形之下,黑非洲精英文化要遜色得多。黑非洲歷史上鮮有哲人、思想家出現,不像西方有亞里士多德、洛克、盧梭,中國有孔孟老莊。在黑非洲流傳下來的充滿感性色彩的神話、傳說、箴言中,已凝結著種種樸素的觀念,包含著人們的思考,如對關于人與自然、生與死、原因與結果、過去與未來等范疇的理解,孕育著向理性思維發展的萌芽。然而很少有人在此基礎上進行更高程度的抽象、改造和加工制作,從而終未形成有哲學思辨和理論深度的傳世之作。

黑非洲精英文化發展不充分,首先與物質生產水平有關。黑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緩慢,物質生活長期貧困,限制了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黑人各族長期生活在嚴酷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下,思維方式是直觀的、感性的、形象的、沖動多變的,缺乏深刻的分析和嚴密的推理,因而難以形成高度抽象的思維和深邃博大的理論體系。其次是因為口傳文化的局限。口傳文化具有其優長,在黑非洲也有很強的生命力,但它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由于沒有文字和典籍,口傳文化具有暫時性、易逝性的特點,不利于橫向的傳播和縱向的繼承,人們難以吸收借鑒前人和同時代人的思想成果,從而不利于思維水平和理論水準的提高,不利于大思想家的誕生。即使有思想家產生,其思想也難以在當時產生廣泛的影響,并難以流傳后世,思想家其人也已被湮沒于口傳歷史的海洋中了。

在精英文化相對匱乏的情況下,老人作為智者的作用尤為突出。社會中的老人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格外受尊敬,他們輩分高、閱歷深,歷經滄桑,被看做經驗、知識和智慧的化身,在傳統社會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是文化遺產和古老風尚的傳人,他們親手建立和培育起社會的組織原則、調控方式和生產方式,并依靠長者的權威將傳統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傳承給年青一代。在精英文化稀缺、崇拜經驗、尊重傳統的黑非洲社會里,他們作為智者、學識淵博的人而備受敬重。這一點與中華文化中的敬老傳統近似,與西方文化相比則有較大差異。在西方社會,年齡不是贏得尊敬的主要因素,有諺語道:“如果有胡子就算有學問,那么山羊也可以做教授了。”而在黑非洲社會中聽到的更多的是:“一個老人就是一座圖書館”;“老人的嘴臭氣難聞,說出來的卻是金玉良言”。

在黑非洲傳統社會精英文化不發達的情況下,諺語是人們的社會經驗和智慧、人生信念和準則的另一重要來源。諺語是黑非洲大眾文化的精品,飽含哲理和機智,形式簡潔凝練,便于記憶,在口傳文化的所有形式中最適于流傳和繼承。它經過千百年的錘煉、積淀,凝聚了大眾的智慧,融入了智者的思考,匯集了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知識和經驗,是黑非洲精神文化的縮影。千百年來黑非洲人們把諺語奉為道德訓誡和規范行為的信條,各族普遍重視諺語的作用。東非查加族有這樣的說法:“查加人有四寶:土地、牛、水和諺語”,將諺語與其他幾種必需的生產、生活資料等量齊觀,視為不可或缺的財富。在不少地區,諺語成為傳統社會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內容。

在黑非洲傳統社會裁斷案件、調解糾紛的法庭(通常由酋長或部落的長者召集)上,諺語被廣泛使用,這在世界其他地區是不多見的。訴訟當事人除了列舉事實外往往要援引諺語,利用諺語闡述的道理指責對方或為自己的論辯增加分量。原告可以這樣指責有前科的被告:“一只狗不怕棕櫚的刺,它就不怕箭豬刺扎。”而被告則辯解道:“孤獨的鷓鴣穿越了叢林再也沒有離開正道。”在雙方都似乎有理、相持不下的情況下,引用諺語多且得當的一方往往能贏得更多的同情。法官最后的判決也可能借助諺語。西非約魯巴諺語曰:“熟知諺語的法官斷案快且公正。”法官可能這樣告誡年長的一方:“勿因黑猩猩丑就殺死它”,即不要為年輕人的冒犯而動怒;或者這樣提醒有關人士不要介入過多:“到癩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貶身份。”由于傳統法庭處理的不少案件是一些利害關系不大的民事糾紛,因而利用諺語中的道理進行調解往往很能奏效。有的學者認為,在黑非洲的某些地區,諺語的效力相當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這一觀點和本段落的諺語出自Ruth Finnegan, Oral Literature in Af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408—409。

諺語在黑非洲傳統社會中的地位和發揮的功能是在世界其他地區不能比擬的。由于這樣重要,現代黑非洲企業管理的理論和實踐都強調諺語在規范工人言論行為中的作用,認為它比死板的規章制度更為有效。可以說,諺語代表著大眾文化的較高水準,反映黑非洲精神文化發展的較高層面,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相當于中西傳統文化中精英文化的作用。

傳統是一條河流,永遠不會靜止,也永遠不能割斷源頭。在黑非洲由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進程中,是不能忽視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力的。同世界其他地區類似,黑非洲各族人民應該在現代化過程中保留、挖掘和弘揚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有益成分,摒棄其落后成分。幻想一步到位、棄傳統文化于不顧,盲目、生硬地照搬西方工業化模式和民主化模式的做法,或一味贊頌民族輝煌的往昔,消極抵制現代文明的做法,都是失之偏頗的。另一方面也不應回避,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相對遲緩,由于缺乏現代文化、文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特征,黑非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是有較大差距的。因此,對比世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黑非洲各國要花更大的氣力改造自己的傳統文化,更多地注入現代性。與其他地區相比,黑非洲國家革除和最終埋葬自己消極、過時的傳統文化的任務,更為繁重和艱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县| 左权县| 台南市| 临潭县| 沂源县| 绵竹市| 屏东市| 巧家县| 南岸区| 莱州市| 鸡东县| 浑源县| 饶阳县| 滨海县| 浮山县| 类乌齐县| 望江县| 墨脱县| 阳原县| 青川县| 攀枝花市| 浦城县| 万宁市| 怀仁县| 榆林市| 盖州市| 原平市| 乌拉特中旗| 博野县| 梁山县| 阿克| 澄江县| 英山县| 新和县| 轮台县| 渝北区| 抚州市| 安溪县| 乌苏市| 瓮安县| 年辖:市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