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金融制度
- 楊勝剛
- 9733字
- 2019-11-26 14:30:59
導論
[重點提示]
● 早期金融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不同階段金融制度的表現形式與特征;
● 市場主導型金融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銀行主導型金融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南海泡沫事件對現代金融制度形成的影響;
● 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對現代金融制度形成的影響。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這是因為“當它正常運行時,可以將擁有儲蓄的人的資金導向需要資金進行生產性投資的人”。而金融制度在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這一基本功能時的途徑有二:金融市場融資和銀行融資。但由于各國的歷史條件、價值觀念、法律政策等不同,一國的金融市場與銀行在完成儲蓄向投資轉化過程中的相對地位往往是不相同的,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金融制度。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決定了歷史上不同國家的金融制度如此多樣化?金融學家們分別從不完善市場、競爭、金融功能、參與成本等不同的角度予以解釋。艾倫和蓋爾(Franklin Allen &Douglas Gale,2002)認為金融制度的形成與其他制度的變遷一樣,存在著路徑依賴,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歷史,特別是金融恐慌以及此后的金融監管,對不同金融制度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一、早期金融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金融制度是一個經濟體中資金流動的基本框架,它是各種金融資產、各方市場參與者、各類交易方式和政府金融監管形式的綜合體,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引導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早期金融制度的形成是與社會分工、經濟發展聯系在一起的,是貨幣和金融的起源及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
貨幣的最初形態是商品貨幣,即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某種商品獨立于物物交換過程之外,僅僅充當交換媒介的結果。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和不同時間,最初充當交換媒介的商品是各不相同的,如大麥、銀,甚至是石塊、黏土等,后來隨著交換本身的發展,這種交換媒介逐漸固定在被普遍接受的某種商品上——這便是貨幣。隨著時間的推移,幣材的選擇逐步趨同,最后集中到了金和銀這兩種貴金屬上。由于把一塊貴金屬分割成許多一般大小的塊是一項高度技術性的工作,且對貴金屬的重量和成色的鑒別也超出一般交易者所能,于是,標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屬鑄幣(主要是國家鑄幣)便成為確保金銀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唯一簡便的解決辦法。
不難看出,上述貨幣從商品貨幣——金屬貨幣——國家鑄幣的發展,伴隨著信用制度的萌芽和發展。石塊、黏土等商品之所以能成為商品貨幣,是因為它們在交換中作為一般等價物或交換媒介具有普遍被接受的能力,而形成這種能力本身的基礎就在于人們的普遍認可:此次和以后的交換中,人們彼此認可石塊和黏土是貨幣。換言之,彼此的交換行為是有信用的。這說明:原始貨幣制度的基礎毋庸置疑地含有信用因素。但在早期簡單商品交換活動中,由于交換雙方或多方大多為相互熟悉的交易者,加上地域的局限、市場容量以及商品品種的有限,使得彼此的交換基本上建立在經驗和熟悉的人際關系上,交易信息比較簡單,一旦失信,往往會導致失信者宗族名譽的損失。因此,早期簡單商品交換活動中的交換信用通常建立在由熟悉的人際關系而產生的道德約束基礎上。隨著商品交換范圍的擴大,交易空間、市場容量和商品品種不斷擴大,使得交易信息的不充分性不斷增加,從而交易者采取損害對方利益的交易行為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同時,由于交換的發展,人員流動性增加,宗族倫理約束力和個人聲譽約束力也隨之縮小,失信成本也越來越小。于是,就需要幣材集中在貴金屬上,并最終發展到以信用為基礎的國家鑄幣。在歐洲,領主在授予市場的時候,曾也把鑄幣權同時授予市場的主人。這樣,流通過程中就存在大量來自不同市場的各種鑄幣,從而導致了貨幣兌換者的產生。另外,社會財富分布極不均勻、頻繁的自然災荒等也為信用提供了一個生存和發展的機會。當然,那時的信用仍只限于適應一個沒有市場,且以鄉村經濟為基礎的社會需要。幾乎所有的信用貸款也都是以消費為目的,抵押貸款在其中又占有很大的比重。這一時期是金融制度形成的初級階段,其重要特征為:
(1)金融工具局限于貴金屬或金屬貨幣;
(2)貸款被用于個人消費、農業生產和貿易融資;
(3)金融中介局限于貨幣兌換者、貨幣借貸者和早期類型的銀行。
到了中世紀,記賬已成為歐洲的普遍現象。中世紀的國內貿易在市場進行,國際貿易在集市進行。最早的集市在法國的香巴尼(Champagne),以經營布匹為主。集市組織得很好,通常一年在固定時間和地點舉行2次或4次,并發展了一整套程序,例如9天用于布匹貿易(6天展覽,3天銷售),11天用于皮革貿易,兩周用于按重量銷售的貨物,還有固定的日期用于結算。在這些集市上,每個商人都記下他所欠的和別人欠他的款項。到了結算日,集市上的一名官員便來核實該商人賬本上的債權和債務,并進行相互抵消以減少使用硬幣支付的數量。沒有沖銷掉的余額可以用貨幣支付,也可以用匯票支付,或者開具新的匯票將債權和債務轉移到下次集市。沖銷或清算僅是結賬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的賬目結算是通過匯票進行的。漸漸地,各式各樣的金融交易都被拿到集市上來進行,不僅有外匯,還有房地產、銀行業務、早期形成的保險以及彩票。
13世紀,意大利人把上述的簿記發展到匯票,在早期金融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史上值得大書一筆。匯票的出現是一大創新,它“用一個方向所欠的債務沖銷另一個方向所欠的債務,或者更精確地說,沖銷任何另一個方向所欠的債務,匯票減少了易貨貿易、當面清算或用大量硬幣、金銀器皿或金銀塊支付的必要”。在中世紀,匯票必須出售,不能貼現,因為貼現意味著收取利息,羅馬教會認為這是高利貸而予以禁止。為繞過這一問題,匯票購買者通常按低于受票人最終向持票人付款的兌換率購進匯票,所以,他得到了利息等價金額,同時也提供了信用。可見,匯票是一種貨幣替代物,匯票交易包含了信用,或者說是一種制度創新,從而成功地推動了現代意義上的銀行的發展。
銀行最初在中世紀后出現于意大利托斯卡納的城市,如佛羅倫薩、錫耶納和盧卡,后來蔓延到威尼斯和熱那亞。建有銀行的城市認識到了銀行業對公眾的益處,它們要求銀行作好賬務記錄,有時還要求銀行獲得貸款擔保人。開始,貸款的地方性很強,特別是為收割莊稼提供資金。很快,意大利人也開始精于處理國際貿易中的匯款,以及處理羅馬教會收入和支出的大宗款項。意大利銀行家把各地的意大利人組織起來,成為他們在這些地方的代理人,使其銀行的分支網絡遍布歐洲。在這一時期,銀行業的行為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銀行的類型主要有三類:典當行、錢幣兌換商和存款銀行。
現代金融制度的其他特征同樣在那時的意大利得到了體現,海運保險變得重要,其他類型的保險也被引入,如人壽保險。一些政府也借了大量的債務,并且與這些債務相對的債務追索權之間可以轉換。在有限的程度上,合伙企業和公司發行股票類工具,其中一部分是可以交易的。這時,金融制度發展到了第二階段,其特征是:
(1)金融工具更為多樣化,且包括貿易信貸、抵押和政府及公司債券;
(2)金融機構包括早期類型的銀行和保險公司;
(3)政府和公司債務的交易是有限的,且發生在非正式的市場上。
到了16世紀20年代,意大利人在歐洲銀行業中失去了骨干作用,特別是14、15世紀的重要金融中心——佛羅倫薩已喪失了它的地位。當時,弗朗西斯一世于1521年沒收了佛羅倫薩人在巴黎、里昂和波爾多的財產;1529年弗朗西斯一世又不歸還對佛羅倫薩銀行的債務。在接下來的一小段時間內,威尼斯成了金融中心,直到1550年后,熱那亞又取代了威尼斯而成為貿易與金融中心,但在1620年左右,又讓位于蒸蒸日上的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聲譽的建立得益于發生在那里的兩個重要的金融創新,即作為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一部分的組織化市場和阿姆斯特丹銀行的創建。自1608年以后,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一直擁有其獨特的建筑物。最初它是一個商品交易市場,證券交易相對不重要。聯合西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股票是僅有的公司發行的交易股票,其他的證券是政府發行的各種類型的債務。但是,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是一個重要的制度創新,因為它是第一個正式的股票交易所(在它之前,證券一直在非正式的市場上交易),且這個市場發展了成熟的交易技術,包括期權和期貨合約的使用。
阿姆斯特丹銀行建立于1609年。它不是最早的政府建立的公共銀行,但卻成為公共銀行的典范。16世紀阿姆斯特丹與波羅的海地區以及西至法國比斯開灣的貿易很興旺。16世紀的最后15年中,隨著來自安特衛普和荷蘭南部的商人和銀行家的涌入,阿姆斯特丹的貿易有了爆炸性的擴展,擴大到包括地中海地區的貿易。阿姆斯特丹銀行是應布匹進口商的要求而迅速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便利支付。因為當時不僅外來的硬幣引起混亂,而且當地鑄造的硬幣也很混亂。荷蘭共和國曾于1603年和1609年制定了統一鑄幣的法令,旨在防止貨幣兌換商將成色好的硬幣挑選出來并將之融化。然而這些法令未能統一鑄幣標準。該銀行仿效威尼斯銀行的做法,要求進口商必須將所有價值超過600佛羅林的匯票經由該銀行的賬戶支付。作為一家公共銀行,阿姆斯特丹銀行接受存款并兌換貨幣,但除了偶爾借貸給阿姆斯特丹市政、荷蘭省以外,該銀行不發放貸款。銀行的利潤主要來自開立賬戶和轉賬業務的費用。由于阿姆斯特丹銀行提供了便利支付,大多數本國和外國商人都在該銀行擁有賬戶,使其成為歐洲國際貿易的票據結算中心。
阿姆斯特丹銀行的成功示范,使其他地方隨之仿效。1616年在米德爾堡、1621年在德爾夫特、1635年在鹿特丹等地都建起了公有銀行。但這些銀行都由于憑證抵押提供了信用,在戰時對付不了擠兌而垮臺了。惟有阿姆斯特丹銀行因在這個時候還沒有發放貸款而能夠應付兌現存款。
1614年,阿姆斯特丹市政創建了借貸銀行,被授權提供證券抵押貸款。盡管這家銀行未能發展起來,但它為瑞典銀行提供了先例。瑞典銀行創建于1656年,從一開始就分為兩個部門:一個是貨幣兌換部門,按阿姆斯特丹銀行的模式運作,擁有100%的儲備;另一個是借貸部門,專門負責貸款,并不具有完全儲備。1668年,瑞典銀行被收歸國有,從而成為世界上首家中央銀行。在國有化之前的1661年,瑞典銀行在歐洲首先發行了銀行券。作為硬幣的替代物,銀行券排在匯票和存款之后。
因此,到了18世紀初期,金融制度已發展到第三個階段,其特征為:
(1)金融市場更加正式化;
(2)政府通過金融機構,如中央銀行,更多地涉足金融市場。
1719—1720年可以看成是金融制度發展的分水嶺。在這個時期發生了兩件相互關聯的事件,即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和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正是這兩個事件以及兩個國家對這兩個事件長期不同的政策反應,導致了兩種不同的金融制度——市場主導型金融制度和銀行主導型金融制度的形成。
二、現代金融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下面簡單分析市場主導型和銀行主導型金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導致市場主導型和銀行主導型金融制度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市場主導型金融制度的形成
1694年英國成立了英格蘭銀行,幫助推銷自1688年英法戰爭以來英國政府發行的國債。與阿姆斯特丹銀行以及其他的歐洲大陸銀行不同,英格蘭銀行是一家私人銀行,以盈利為目的。該銀行成立之初購買了英國政府120萬英鎊的國債,作為交換,英格蘭銀行被授權發行銀行券以代替黃金在大額交易中的結算。
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表面上是為了加強與南海(大西洋)的貿易,實際上是在對英國政府融資中與英格蘭銀行競爭。1720年上半年南海公司的股票成為狂熱投機的焦點,其股票價格上升了7倍。此后,其他公司股票的大量發行,使南海公司股票開始下跌。1720年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該法案規定成立上市公司必須經過議會的批準。《泡沫法案》并沒有阻止南海股票價格的急劇下跌,到年底,該股票的價格已經回到年初的水平。像17世紀的“郁金香狂熱”一樣,借錢用于投機的人大都面臨破產。《泡沫法案》到1824年才被廢除,該法案阻止了新的公司的形成。除了英格蘭銀行、南海公司和東印度公司外,很少有其他的公司在倫敦的資本市場交易。在《泡沫法案》下成立的公司,如隧道公司,只能在非正規的市場上交易。受《泡沫法案》的影響,倫敦的資本市場沒有發展成為公司資金的主要來源,但是成了政府融資的重要來源。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英國多次發生戰爭,對戰爭的融資需求促進了英國金融業的發展。Dickson(1967)認為在英法百年戰爭中,英國之所以能擊敗人口是英國3倍的法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英國能有效地發行債券籌集資金。到18世紀末,倫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主要的金融中心。
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于1802年,此后其作為公司籌資來源的重要性穩定上升。1824年,《泡沫法案》的廢除和成立公司不需要通過議會的批準導致上市公司的大量增加。英國和其他國家鐵路的發展和資金的需求大大促進了倫敦股票交易所的發展。
在19世紀,英國的銀行業也發展很快。英格蘭銀行在對政府特許的定期展期中面臨其他銀行的競爭。在1742年,英國政府給了英格蘭銀行發行銀行券的特許權。但是私人銀行可以分為兩個集團:在倫敦的銀行和在倫敦以外的銀行。由于英格蘭銀行的作用,倫敦成為清算中心,倫敦以外的銀行需要在倫敦設立分行,為了競爭的需要,倫敦的銀行也需要在其他城市設立分行,在19世紀,這些銀行合并后成為具備全國分支網絡的銀行。到20世紀初,英國的銀行體系主要以四大銀行為主,即巴克萊(Barclay)、國民威敏寺(National Westminster)、米德蘭(Midland)和勞合(Lloyds)銀行。
英國銀行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不參與對企業的長期貸款,一般是對企業采取短期貸款和在特殊情況下展期的方式。在19世紀初也有銀行對企業發放長期貸款,但由于周期性的流動性危機的發生,使得這些銀行無法生存。銀行通過內部積累或者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對于小企業、家族或朋友間的非正式的資本市場很重要,而對于大公司,長期資金來源于股票交易所。
19世紀,英格蘭銀行在保證銀行制度的穩定性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有銀行出現問題時,總是由英格蘭銀行介入并提供必要的流動性,從而避免系統性銀行擠兌的發生。
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使紐約取代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但英國仍保留了以股票市場為主導的金融制度,而且是外國銀行參與歐洲貨幣市場業務的中心。從英國國內看,銀行業非常集中,有分布全國的分支網絡,而且不對企業發放長期貸款。
與其他工業國相比,美國有截然不同的銀行業歷史,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有著不同的政治體制歷史。亞歷山大·哈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受英格蘭銀行模式的影響,主張建立由聯邦政府特許的有全國分支網絡的銀行,建立了美國第一銀行(1791—1811年)和美國第二銀行(1816—1836年)。但是由于這兩家銀行代表的權利的集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這一爭議在1832年是否對美國第二銀行繼續予以特許權時達到了頂點。雖然國會通過法案批準對美國第二銀行繼續給予特許權,但是被杰克遜總統否決,從此有強烈的傾向反對銀行業的集中。
在整個19世紀,美國的銀行制度非常分散,不像其他的工業國家,美國并沒有成功地建立全國范圍的銀行。在美國內戰之前,許多州實行自由銀行制度,即可以自由地進入銀行市場,致使在1837年和1857年發生了嚴重的銀行恐慌。
從1861年的內戰開始,融資的需求大大改變了聯邦政府在美國金融制度中的作用。1863年和1864年的《國民銀行法》建立了國民銀行制度并限制了銀行的權利,特別是1864年的《國民銀行法》被解釋為將銀行局限在一個地區。關于銀行是否可以持有股票的問題,高等法院認為既然1864年的《國民銀行法》沒有明確規定有這個權利,法院就不能給予這種權利。
國民銀行制度的建立并沒有阻止銀行恐慌的發生,在1873年、1884年、1893年和1907年都發生了銀行危機。在此之后,1913年建立了聯邦儲備制度。聯邦儲備制度的組織結構不同于傳統的中央銀行(如英格蘭銀行),它有一個區域性的結構且分散決策的權力,在聯邦儲備制度建立后的起初一段時間內也沒有能力阻止金融恐慌的發生,1933年發生了更為嚴重的銀行危機便是例證。嚴重的銀行危機導致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誕生。根據該法,美國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并對商業銀行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實行分業管理。此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美國沒有發生嚴重的銀行危機。
正如18世紀英法戰爭推動了倫敦資本市場的發展一樣,美國的內戰也推動了紐約資本市場的發展,而且禁止銀行持有公司股票和銀行制度本身的弱點有助于資本市場的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紐約對參戰國特別是英國和法國的融資使紐約超越倫敦成為國際金融的中心。
1929年的股市大暴跌,就像兩個世紀以前南海泡沫以及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一樣,對美國金融制度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雖然這導致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成立及其對資本市場的監管,但是資本市場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成立有助于美國證券市場的一體化,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對州際銀行的限制實際上比對資本市場的限制更為嚴格。而不斷的金融創新,特別是期權和期貨市場的創新與發展進一步強化了資本市場在美國金融制度中的重要性。
2.銀行主導型金融制度的形成
與幾乎同一時期發生在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一樣,法國對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的反應也是加強對股票市場的監管,但是與英國在19世紀初廢除了泡沫法案不同,法國到20世紀80年代才放松對資本市場的限制。法國的經歷對歐洲大陸國家金融制度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此在考察歐洲大陸和日本的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制度時,我們將從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開始,考察銀行主導型金融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密西西比泡沫事件與蘇格蘭人John Law的行為有直接的關系。他在一次決斗中殺人后被迫離開了蘇格蘭,而后在歐洲國家的首都到處游說,建議成立新的銀行,發行銀行券不需要100%的準備金。1716年法國統治者采納他的建議,成立了Bank Generale,并在各個省開設了分行,發行一定限額的銀行券;1718年該銀行改組為皇家銀行,發行銀行券的限額由統治者確定而不是根據準備金確定。隨后,該銀行又與密西西比公司合并。與南海公司一樣,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在狂熱的投機后價格出現猛跌。
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對法國股票市場和銀行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事件發生后,政府成立了官方的交易所,并對上市公司實行嚴格的監管。在19世紀和在20世紀的大多數時期,資本市場并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建設法國鐵路的第一筆債券是1842年到1845年在倫敦股票交易所而不是在巴黎交易所發行的,只是當政府知道購買債券的大部分人是法國人后才使其在巴黎交易所上市。
由John Law成立的皇家銀行嚴重阻礙了法國銀行業的發展,其中的表現之一是除了作為法國中央銀行的法蘭西銀行使用“銀行”的字眼之外,其他的銀行多避免使用“銀行”的字眼。
1838年前法蘭西銀行的總裁Jacques Laffite設立了Caisse Generale du Commerce atde L'Industrie,其目的是為工業提供長期貸款。該銀行在1848年,也就是Jacques Laffite去世后的第二年倒閉。但是Jacques Laffite的思想被Pereire兄弟繼承下來。1852年他們開辦了Credit Mobilier,該銀行對法國鐵路和其他公共項目的融資起了主要作用,并被經濟史學家稱為法國和整個歐洲大陸金融業的重大創新,是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工業銀行模式的原型。
在這個時期法國政府還設立了其他的銀行對專門的行業發放貸款,如成立Credit Foncier(1852)和Societe Agricole(1860)為房地產和農業發放貸款;在這一時期也成立了存款銀行如里昂信貸銀行支持工業貸款。這些銀行迅速地在全國的范圍內設立了分支機構。
這些銀行設立的初衷是為工業提供長期貸款,但實際上最后多數銀行為企業提供短期的貸款或者是用于對外國政府債券的投機。
真正建立起工業銀行模式的國家是德國。與英國和法國不同,德國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其政治是很分散的,在1871年統一之前,德國至少有30個公國、共和國和王國。在19世紀初期,德國至少有4個金融中心:法蘭克福、科隆、漢堡和柏林。影響最大的金融機構是家族銀行。
聯合持股的銀行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即在普魯士成立了Schaffhausen'schen銀行并賦予其很大的權利。在1850年到1857年間,以該銀行為模式形成了開辦銀行的浪潮,之后由于1857年的金融危機而暫停。受德國統一和建立單一貨幣的影響,在1866年到1873年形成開辦銀行的第二次浪潮。在這一時期很多德國的銀行家都受法國Credit Mobilier模式的影響。德累斯頓銀行的設立就是專門以工業貸款為目標的,漢堡的Commerzbank和柏林的德意志銀行成立之初是為了支持貿易融資,但是在發現很難與英國和德國的銀行競爭后,就轉向對工業的融資。
與英國相比,德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相對落后。1850年之前,股份公司在德國還很少見,雖然在法蘭克福和柏林也存在資本市場,但是大部分是政府債券的交易,柏林的資本市場也為德國鐵路建造籌集過資金,但并沒有發展成為工業融資的重要市場。
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階段發展很快。銀行派代表進入企業的董事會,而工業企業也在銀行的董事會中擁有席位。大部分企業依賴于銀行貸款和內部融資,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密切關系導致了全能銀行制度的發展,即一家公司與某一家銀行之間建立長期的關系,而且由這一家銀行滿足企業主要的資金需求,從第二次形成開辦銀行的浪潮到20世紀初,德國的銀行形成了類似英國和法國的遍布全國的分支機構。
19世紀初,德國成立了土地銀行和合作銀行。土地銀行不是利潤最大化機構,而是為了公眾的利益而設立的機構,其董事由政府指派。合作銀行成立于19世紀中期,為農民和小商販提供貸款,其運營目的是保障存款人的利益。這些銀行自成立以來就成為德國金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戰后聯盟國試圖打散德國的大銀行,但是并沒有獲得成功。在聯盟國對德國的占領結束后,這些銀行又合并起來,并與企業密切聯系。而資本市場主要是政府債券交易的場所,對企業的作用并不大。而且在德國,公開上市的公司并不多,大量的公司為大家族所擁有。
對于歐洲大陸的其他國家,19世紀法國和德國的金融制度的影響比英國和美國的金融制度的影響要大得多。西班牙在1844年成立的Bank of IsabellaⅡ模仿的就是法國的Caisse Generale。在1847年的股票投機和金融危機之后,西班牙政府通過法律嚴格限制公司的形成,從而約束了資本市場在企業融資中的作用。Pereire兄弟的Credit Mobilier和其他一些法國銀行在西班牙成立了銀行,這些銀行為1854—1866年西班牙的鐵路建設提供了資金。意大利在19世紀出現了兩次外資銀行形成的浪潮,19世紀60年代主要是法國銀行的附屬機構,而19世紀90年代主要是德國銀行的附屬機構。19世紀60年代的投資不是很成功,但19世紀90年代,德國銀行的進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資本市場并沒有獲得很大的發展。當這些外國銀行面臨國內的金融危機而撤出時,就出現了缺乏國內銀行提供融資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意大利政府成立了意大利復興金融公司對工業提供融資。從此以后,意大利政府在提供資金方面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北歐,德國金融制度的影響最大,如在奧地利、瑞士、瑞典,德國模式的銀行制度發展了與工業之間的密切聯系;在所有這些國家,金融市場主要是政府債券市場。
在金融學的文獻中,德國和日本常常被相提并論作為銀行主導型金融制度的代表。但實際上這兩個國家金融制度發展的歷史和政府在金融制度發展中的作用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德國的主銀行(Hausbank)制度是在私人部門發展起來的,而在日本主銀行制度的形成過程中,政府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本章小結
在考察金融制度的運行時,傳統的完全信息和零交易成本下的完全競爭市場模型很難對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作出有效的解釋,而基于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和其他的市場不完備性的經濟理論應該作為研究金融制度本質規律的起點。本章首先分析了金融制度結構的差異性,學術界通常將之分為以英美為代表的市場主導型金融制度和以德日為代表的銀行主導型金融制度,但實際上,即使在同一類型的金融制度中,也還存在很大的區別。其次,本章剖析了金融制度的特征。金融制度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其內在不穩定性。銀行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存款擠兌和破產的風險,而資本市場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投機泡沫的問題。最后,本章指出,各國政府對金融危機的處理對策和金融危機后的監管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金融制度的結構特征。
關鍵詞
金融制度
金融發展
匯票
清算制度
市場主導型金融制度
銀行主導型金融制度
郁金香狂熱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
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復習思考題
1.試述金融制度的演變與發展。
2.試述金融制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3.簡述早期金融制度發展不同階段的特征。
4.試述市場主導型金融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
5.簡述銀行主導型金融制度的一般性特征。
6.比較德國銀行主導型金融制度與日本銀行主導型金融制度的差異。
7.簡述南海泡沫事件對現代金融制度形成的影響。
8.簡述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對現代金融制度形成的影響。
9.為什么說1719—1720年是導致現代金融制度形成與發展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