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理解中國族群關系的理論框架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族群國家,從20世紀初期開始,隨著西方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中國人也逐漸開始接受西方的“民族—國家”觀念,學習從西方國家的“Nation”視角來看待我們的“天下”,并自稱為“中華民族”(the Chinese nation)。當時流行的提法是“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解放以后,中國政府為了落實民族政策,自20世紀50年代進行了“民族識別”,除了國家正式識別的56個“民族”(族群)外,還有其他尚待分析和進一步識別的族群(如西藏的僜人等)。現在我們通常稱我們的國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
我們應當怎樣描述中國這個有著幾千年歷史、歷經變遷的“民族大家庭”及其發展規律?應當如何歸納和概括這個“民族大家庭”各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什么力量把如此眾多的族群這么長久地凝聚在一起?與其他多族群國家相比,我國的族群關系有什么共性和特性?長期以來,這些問題始終是我國從事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研究的學者們所共同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