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近現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與政治發展的目標

(一)近現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國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整整經歷了60年時間。這是一個充滿著中華民族血和淚的屈辱歷程。如果沒有帝國主義的入侵,在明清之際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的基礎上,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遲早會依靠其自身的力量走進資本主義的近代社會,盡管這個過程是比較緩慢的。但是,從19世紀中葉起,當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由于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束縛和日益腐朽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壓抑,還未來得及突破封建主義生產方式而走上獨立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時候,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就通過鴉片戰爭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自此,中國社會脫離了由其自身的資本主義萌芽向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緩慢轉變的常軌,而開始了在外力壓迫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此后,每發生一次列強的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就增加一份屈辱,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上就越陷越深。直到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相繼發生,中國社會終于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成了一個表面上獨立而實際上受帝國主義列強全面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中國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具有以下一些顯著特點:

第一,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日益成為統治中國、阻礙中國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據不完全統計,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外國侵略者同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包括各種損害中國權益的章程、合同或專條)約有300個左右。通過這些戰爭和不平等條約,列強從中國先后勒索賠款達10多億兩白銀,先后強迫中國開放的沿海和內陸的通商口岸約達50個;除割讓香港、臺灣、澎湖列島等沿海島嶼外,沙俄還在中國東北和西北吞并多達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英、法、美、日、俄、德、比、意、奧等國已先后在中國17個城市分別開辟約數十處租界;中國的海關已完全被外國人掌握;外國的艦船不但可以任意進出中國沿海口岸,而且已取得內河航行權;列強已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甚至在戰略要地派駐軍隊,直接控制中國,操縱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列強已壟斷中國的內外交通,控制中國對外貿易,并在中國各地辦工廠、開商店、開采礦山、修筑鐵路、開設銀行、發行鈔票,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此外,他們還利用開辦學校、發行報紙、傳教和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精神滲透和文化控制。這樣,帝國主義勢力已打進中國各個領域,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牢牢地控制了中國,成為阻礙近代中國獨立發展的首要力量,也成為近代中國一切災難和禍害的總根源。

第二,中國的封建勢力已經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互相勾結,成為帝國主義統治和奴役近代中國的社會基礎。這個時期,中國封建勢力的總代表就是以清朝皇室為核心的封建專制政權。它對內抱殘守缺、頑固不化、拒絕任何改革或革新、鎮壓一切反抗與不滿;對外則在侵略者面前一味執行屈膝投降的賣國政策,甚至無恥地執行所謂“寧贈友邦,勿予家奴”的反動方針,以大量出賣國家主權來換取侵略者對其統治地位的支持。所以,以清王朝封建政權為代表的封建勢力,對外勾結帝國主義,對內殘酷地統治人民,是近代中國最反動、最黑暗的勢力。

第三,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加速了中國封建時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的解體,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因素的產生,中國已經不是完全的封建社會了。但是,西方列強絕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強大的資本主義的中國。為了剝削和奴役的需要,西方資產階級寧愿在中國保留最落后的封建剝削關系。所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即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封建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正在發展起來的買辦資本的剝削和原先早已存在的城鄉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仍然占著明顯的優勢。

第四,民族資本主義這時也有了某些發展。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就是在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官僚買辦資本和封建勢力的夾縫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民族資本首先受到在華外國資本的嚴重排擠和打擊,同時又受本國官僚買辦資本和封建勢力的壓抑與阻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條件下,民族資本只能走過一條坎坷不平、多災多難的道路,它的力量仍然很軟弱,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實行分裂剝削政策,又由于地方性的農業經濟的存在,造成中國實際上長期不統一,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不平衡。

第六,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廣大群眾,尤其是廣大工人群眾,日益貧困,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少見的。

上述這些特點說明,外國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和本國封建勢力相勾結,造成了近代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是中國封建勢力的靠山,中國封建勢力則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社會基礎。因此,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兩個基本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則是最主要的矛盾。反抗帝國主義侵略與封建主義的專制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內政治的民主化,就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政治發展的基本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中國近現代史,也就是一部為民族獨立、民主政治而奮斗的歷史。

(二)中國政治發展的多重目標

中國政治發展的目標,如果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化一般主要指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變遷。如果從廣義上來說,也含有從各種不同類別的前現代化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變遷之意。一個現代化社會不僅僅是經濟高度發達的,其政治、文化也應該是高度發達的。作為一種世界歷史的進程,各個國家、各個地區要走上現代化之路,這是共同的大趨勢,各國、各地區概莫能外,但由于國情的差異,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現代化之路,其起點和經歷的途徑以及演變的模式,又并非完全相同而是各具特征的。在中國,這個歷程的起點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西方列強通過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入侵以及隨之而來的商品、資本的相繼輸出,促使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產生了新興的近代工業和在這個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工業資產階級以及伴隨而來的工業無產階級,這就是現代化的因素。由于當時的中國是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統治之下,實現現代化不能不以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統治為前提。封建主義與現代化是直接對立的,帝國主義的統治則只能帶來殖民化。盡管它也可能帶來某些現代化的物質的、精神的因素,但充其量只能稱為殖民化的現代化,而不能叫作真正意義的現代化。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獨立,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因此,具體到中國近現代的政治發展歷程,中國政治發展的目標第一步是要反對外國列強的侵略以爭取民族的獨立,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以爭取人民民主。然后在民族獨立、人民民主的基礎上,去實現第二步的目標,即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完成祖國統一,發展生產,實現現代化,建設高度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近現代政治發展歷程所追求的這一目標,概而言之也就是:獨立、民主、統一、富強。

第一,獨立。這是中國近現代政治發展所追求的首要目標。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中國近現代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是中國政治發展的任務。其目標就是驅逐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勢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

獨立,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是最寶貴、最具價值的東西。喪失了獨立,則一個民族即無其任何真正價值可言;喪失了獨立,則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更成為一句空話。具體于中國,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由于外國列強的入侵,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傳統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幾近完全喪失。隨之而來的是領土的分裂、人民無窮無盡的災難。民主、自由,這些人類長期追求、最為珍視的價值目標,毀滅殆盡。中國的政治發展沉入谷底,亡國滅種的陰影,沉重地籠罩在不止一代的中國人的心頭。戊戌維新運動的志士譚嗣同曾滿懷悲憤地寫下這樣的詩句:“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譚嗣同:《有感一章》,《譚嗣同全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488頁。喪失獨立的痛苦驅使先進的中國人苦心焦慮地尋求拯救祖國的道路。中國人民在民族壓迫下的痛苦以及爭取民族獨立的愿望,是當時最大的現實,也是中國近現代政治發展的一個基本出發點。為了挽救國家危亡,尋求實現民族獨立的政治方案,近代中國的仁人志士,殫精竭慮,英勇奮戰,相繼發動了像太平天國運動、百日維新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是中國政治發展的里程碑。它為中國從傳統的專制集權狀態向現代民主狀態的轉換,從落后的農業手工業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變遷,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開辟了現實的前景。

第二,民主。這既是中國近現代政治發展的緊迫要求,也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不斷自我完善的長遠目標。按照當代各國政治學者賦予政治發展的含義,民主是其最本質的要求。因此,中國的近現代政治發展,把民主作為其爭取的目標,是不奇怪的。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它是在同封建專制政體的斗爭中產生的。民主具有階級性,又有不同層次。如有資產階級民主、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等。近代西方歐美各國在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斗爭中,形成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這是歷史的進步。凡是處于封建主義統治歷史階段的民族和國家,其政治發展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從封建主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實現民主。一般而言,這時爭取的民主,是資產階級民主。但是,由于國情的特殊,近代中國政治發展所追求的民主目標,卻不是資產階級的民主,而是廣大人民的民主,即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廣大人民(主體是工人、農民)享有的民主。這是比資產階級民主更高、更進步的民主。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即是其具體體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更高層次、更廣泛的社會主義民主提供了保障與可能。民主與獨立并非有必然聯系或與生俱來,它們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價值目標。一個獨立的民族,并不等于其成員就享有民主,而一個享有某種程度民主的國家,也不意味著它就是獨立的,這種情況在世界近代史上不難找到例證。但是在中國,民族獨立與人民民主都是與生俱來的,由于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聯合奴役中華民族,統治中國人民,因此,反對外國帝國主義以爭取民族獨立和反對本國封建主義爭取人民民主這兩個性質不同的斗爭,是緊密相連、同時進行的,它們是同一個政治發展歷程。1949年中華民族完全獨立了,廣大人民應享有的民主權利也隨之而來。其后,盡管受到“左”傾思潮的干擾,人民的民主權利一度被削弱、縮小,但建設高度民主國家的目標已經深入民心,不可動搖,只要時機成熟、條件俱備,它就會變為巨大的力量,把民主政治的建設推向更高的階段。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已把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列上了日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必將不斷自我完善。它將是我國政治發展長期奮斗的一個目標。

第三,統一。這是特定條件下中國政治發展所獨具的一個目標。由于中國在近代遭受許多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它們實行分裂剝削政策,劃分勢力范圍,扶植統治傀儡,造成了中國長期不統一的狀態。不是南北對峙,就是中原逐鹿,邊陲做大,各地割據,中央主權名至而實不歸。1949年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中國大陸實現了空前的統一。但遺憾的是,臺灣、香港、澳門仍處在祖國統一的大門之外,這就給中國近代的政治發展帶來巨大的障礙。不能設想,一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民主的國家,其主權卻是分割的,領土卻是不統一的。獨立而不統一,獨立就不完整;民主而不統一,民主也有缺陷。在世界近代史上,這是少有的現象,是中國政治發展所必須解決的問題。現今,隨著形勢的發展,根據“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和澳門已經回歸祖國;隨著海峽兩岸長期對峙形勢的緩和和兩岸人民的頻繁交流,臺灣也必將找到與大陸實現統一的途徑。完成祖國統一,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政治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目標。

第四,富強。這是中國政治發展第二步要實現的主要目標。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投身中國政治舞臺之日起,就立志要把中國變得獨立和富強。如前所述,到1949年,當民族獨立的目標終于實現了,人民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權利,中國大陸四分五裂的局面也基本結束時,建設繁榮富強新國家的任務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然而,舊中國的經濟十分落后,現代工業經濟只占10%左右,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經濟高達90%左右,但卻不能滿足全國對糧食、棉花和日用生活品的最低需要。加上戰爭的破壞,全國百廢待興。但是,由于我們消除了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障礙,充分發揮了中央集中控制的優勢和充分調動了全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熱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到1957年,又順利地完成了“一五”計劃,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但其后,在對如何實現富強這一目標的認識上,中共在一定時期的認識出現了偏差。1957年以后,毛澤東犯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經濟建設未能被擺在中心位置。特別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激烈的社會動蕩將中國經濟帶到了崩潰的邊緣,政治發展的富強目標出現了嚴重的偏差。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央第二代領導核心,撥亂反正,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使中國政治發展重新走上正確軌道。現在全國人民意氣風發,決心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不難斷言,只要我們堅持這樣搞下去,到21世紀初期或中期,富強這一目標定能實現。

中國政治發展的多重目標就決定了中國政治發展進程的艱難與曲折。這也是中國區別于歐美各國政治發展的不同之處。歐美各國的政治發展的要求主要是實現民主與富強,不像中國還有獨立與統一的任務。中國政治發展的四項目標,既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從聯系來說,四個目標是一個整體,都必須達到,哪一個目標也不容忽視,否則,中國的政治發展就會偏漏而不完全,留下巨大的歷史遺憾。但從克敵制勝的原則和方法來說,目標分散或過多,無疑不利于作戰。而實現不同的政治目標又要求具有相應的不同手段。這樣,集中目標,擇取手段以及目標與手段之間的對應等問題,就成了中國政治發展進程難度很大而又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的探索、實踐,注意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逐步解決了這些問題,從而把中國的政治發展引上了健康發展之途。

(三)近現代中國政治發展的方向

通過什么途徑實現獨立、統一、民主、富強的政治發展目標,這是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又一重要問題。

應當承認,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以前,中國只有兩種可能的選擇,即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中國封建王朝對于外國侵略者的屈服,宣告了中國封建主義的破產,宣告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不可能成為中國人民團結御侮的有效武器。這樣,要救國,就必須維新;要維新,就只有學習西方,走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雖然從世界范圍來看,科學社會主義思潮在18世紀40年代已經開始興起,但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由于中國“產業未興,兼并未盛行”,實行社會主義的問題,一時還不可能被提上議事日程。

還在19世紀上半葉,封建階級的開明派林則徐就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注意了解西方的真實情形了。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當時他們提倡的學習西方,主要是著眼于科學技術的領域。在他們看來,只要實行了“以夷利夷”、“以夷款夷”、“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幾條,中國并不難回到“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那樣的盛世。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就不僅主張辦工廠、開礦藏、興銀行,而且主張發展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的生產關系。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康有為則把向西方的學習,從經濟領域推進到了政治領域,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更主張系統地學習西方的思想、理論。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則第一次在中國提出了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他提出的三民主義,直接參照了歐美的經驗。這些事實表明,中國人學習西方,不僅十分熱烈和十分虔誠,而且是逐步深入和相當全面的。他們也不只是學習,還付諸行動。他們建立過團體,組織過政黨,進行過長時期的前仆后繼的英勇斗爭。毫無疑問,所有這些努力,都有其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所有這些努力,從根本上說,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因為中國并沒有由此變成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成了一個貧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事實上,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列強來到中國的目的,不是為了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為了掠奪中國來發展他們自己的資本主義。對于他們來說,一個政治上不獨立、經濟上受它們控制的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半殖民地中國,乃是一個極其廣大的傾銷商品的市場、一個理想的資本輸出的對象、一個廉價原料和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地。如果中國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們不僅會喪失在中國的殖民主義利益,而且還將在國際市場上遇到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這是它們所不容許的。正因為如此,毛澤東才說:“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就是中國的近代史。”《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9頁。這個論斷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正因為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在實踐中一再地被證明行不通,中國的先進分子才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后把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從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轉向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十月革命由于發生在情況與中國相同(封建壓迫嚴重)和近似(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而對中國人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中國最早的一批馬克思主義者確實是中華民族的真正精英。他們主要由以下三部分人組成,即:原先新文化運動的思想領袖李大釗、陳獨秀;五四愛國運動的左翼骨干如鄧中夏、毛澤東、蔡和森、周恩來;老同盟會會員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等。稍后,孫中山本人也講“中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并且成了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朋友。他的忠實追隨者宋慶齡、何香凝等更朝著這個方向前進,成了杰出的共產主義者。這些歷史事實清楚地告訴人們,從愛國的立場出發,經過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是近代中國先進分子所走過的歷史道路,是他們經過長期的摸索之后所做出的鄭重選擇。

這當然不是說,從此以后,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就沒有人再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也有某些中間黨派的領袖人物或中間人士主張建立一個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最終都失敗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的仁人志士和廣大人民群眾一百多年來所追求的目標,即中國的獨立、統一、民主、富強,得到了實現或者有了實現的可能。因為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特權被取消了,半獨立的中國成了獨立的中國,中華民族一洗百年來蒙受的屈辱;妨礙統一的因素從根本上被消除了,中國形成了從來不曾有過的真正統一的局面;幾千年的剝削階級的統治從此結束了,中國人民第一次成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開始享有從來不曾享有過的民主權利;中國人民也有可能去改變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反動、落后的生產關系,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開辟寬廣的道路。誠然,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尊嚴仍然需要進行不懈的斗爭;要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還有待于繼續奮斗;人民民主政治的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建設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強國的任務還需要我們勇于攀登。但是,正如鄧小平所說的:“中國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來,就一定有能力永遠巋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驻马店市| 灵璧县| 银川市| 奎屯市| 会昌县| 沽源县| 古丈县| 任丘市| 新兴县| 安龙县| 长顺县| 阳泉市| 建湖县| 施甸县| 桃园县| 白河县| 阜新| 宝鸡市| 赫章县| 巧家县| 仁寿县| 页游| 固安县| 丁青县| 嵩明县| 阜平县| 清水县| 洛隆县| 喀喇沁旗| 高平市| 陇川县| 宜州市| 永定县| 长兴县| 廊坊市| 岳阳县| 漯河市| 建昌县| 渭源县| 沈丘县| 攀枝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