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政治發展史
- 關海庭
- 4675字
- 2019-11-26 14:30:27
一、中國國情與政治發展的概況
(一)科學國情觀的形成過程和基本內容
國情,是指一個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具體包括:國家的歷史狀況,社會性質,經濟、政治、科學教育和文化道德的發展狀況,資源、人口和國民素質狀況,在國際關系中所處的位置等等。國情具有客觀實在性、歷史繼承性、不可選擇性、全面制約性等特點,是一個國家必須面對的基本現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就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依據。”
從政治發展角度來說,中國人關于國情的討論,早在19世紀末即已開始。但是,由于近現代中國所處的特殊國際環境以及這一環境給近現代中國政治發展帶來的巨大壓力,注定了中國人對自身國情的認識是一個艱難曲折和逐步深化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在建黨之初,就積極致力于對中國社會具體狀況的實際調查與理論分析。早期共產主義者鄧中夏等人在北京郊區長辛店、豐臺等地對工人生活狀況的考察,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對長沙附近農民生活狀況的調查,都反映了他們對國情的極大關注。1920年毛澤東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在國民革命時期,毛澤東先后從事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幾乎每年都抽時間到工人、農民中去搞調查研究,始終重視對國情問題及其與中國政治發展之關系的認識與研究,先后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多方面地分析研究了中國的具體國情。國民革命失敗后,慘痛的教訓使更多的共產黨人開始注重對國情的研究,并將這種研究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1928年1月,瞿秋白在《布爾塞維克》雜志上發表了題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文章,其中單辟《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國情觀》一節,對中國國情與政治發展導向的關系問題做了專門論述。他認為,由于中國政治發展所處的社會背景與時代環境,其目標和導向只能是社會主義的。該文把國情概念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發展學說聯系起來,提出了必須建立科學明晰的馬克思主義國情學說的理論任務,并進一步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國情觀,自然不是一篇簡短的論文所能詳細說明的。我們將要有許多篇文章,或者一本小書來論述
。
毛澤東在領導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對中國國情的認識不斷深化,又寫出了《井岡山的斗爭》、《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著作。1930年5月,毛澤東寫了《調查工作》一文,對科學國情觀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毛澤東在文章中提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的科學論斷。文章認為,為了了解中國情況,要大力提倡調查研究,“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文章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著名口號。以這篇文章為標志,毛澤東的“實事求是”思想初步形成。在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斗爭中,毛澤東的國情觀進一步發展。到陜北之后,他又寫出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一系列極為重要的著作,為抗戰時期毛澤東科學國情觀的正式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國情問題上,長期存在著兩種錯誤傾向。其一為無視國情、盲目照搬外國經驗,如胡適等人的全盤西化論和王明等人的教條主義。其二為曲解國情、極力阻礙社會進步,如袁世凱的“特殊國情論”和蔣介石等人的“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說”。這兩種思想傾向一直延續到抗戰時期。1938年底,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以后,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雖然在政治上受到了嚴肅批評,但無視國情,一切照搬蘇聯的教條主義與黨八股作風,仍然在黨內存在著。1938年底,張君勱經蔣介石授意,在報刊上發表《致毛澤東先生一封公開信》,再次在“國情”的幌子下重彈“馬克思列寧主義不適宜中國國情”的老調,要求共產黨人即使不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徹底收起,至少也要將其“暫擱一邊”。為回擊這兩種無視國情與曲解國情的錯誤思潮,幫助全體黨員及其他社會人士樹立正確的國情意識,進而提高他們對新民主主義政治發展模式的理解與認識水平,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工作。
毛澤東于1939年底及次年初,接連撰寫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政治理論著作,創造性地將國情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基本概念,進而提出了明晰、完整和科學的國情觀。這些文章的發表,標志著毛澤東國情觀的正式形成。25年以后,毛澤東頗有感慨地回顧了認識國情的艱難歷程,1965年8月5日,毛澤東在與某國共產黨代表團的談話中說:“《新民主主義論》是1940年(應為1939年12月——引者注)寫的。我參加共產黨,打了13年仗,在這13年之前還有6年,一共19年的時間,才認識到中國是什么樣的中國,要采取什么政治綱領、文化綱領。花了19年的時間,你看,多困難!認識客觀事物是多么困難。”毛澤東科學國情觀的實質就是“實事求是”,其基本點是:第一,中國是國情比較特殊的國家,要注重對國情的研究;第二,從實際出發大力提倡調查研究是了解國情的基本途徑;第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必須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以理論指導來探索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正是基于對近現代中國國情的準確把握,毛澤東在解決中國革命和戰爭問題的實踐中,創造性地開辟了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使無產階級革命成功地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取得了勝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從幾十年的經驗教訓出發,把正確認識、把握國情作為設計現代化建設藍圖的基本前提,把依據國情進行建設和改革作為從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原則。正如他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講的:“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與過去的認識和實踐相比,鄧小平關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國情相結合進行改革與建設的思想更為深刻,在實踐中貫徹得更為堅定。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國情的認識從經濟角度擴展到社會總體,從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諸方面來把握國情,不僅從歷史的角度,而且從現實的條件來分析制約現代化進程的多種因素。比如,他不僅指出了我國人口多、土地少、經濟落后的特點,而且強調我國的封建主義影響很深,幾千年的封建積弊很多,在政治體制、思想文化等方面與封建主義、小農經濟的東西作斗爭是我們一個長期的重大任務。二是在正確把握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原則。比如,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把清除專制封建主義影響作為一項長期任務等等。從而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是鄧小平從中國國情出發設計現代化藍圖的最突出的貢獻,為全黨、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指南。
(二)中國國情與中國的政治發展
國情由國家社會性質所決定,并全面反映其他方面狀況的綜合性現象。毛澤東等人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正確界定了國情概念的內涵。在毛澤東的國情理論中,國情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而社會性質則是國情概念中的關鍵部分。那么主要地體現著國情的社會性質應當根據什么予以界定?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等文中,毛澤東對舊中國社會性質的分析與界定,是從下列5個方面進行的,即:(1)社會經濟結構;(2)階級關系狀況;(3)政治制度特征;(4)國家主權面貌;(5)人民生活水平。如果對毛澤東有關舊中國社會性質的具體論述予以方法論的抽象,我們可以發現,上述5個方面構成了社會性質概念的基本內涵,由此,它們也就構成了國情概念的基本內涵。同時,毛澤東也注意到了國情作為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它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內涵。具體而言,表現為三個方面:(1)一定國家的自然地理條件;(2)一定國家所繼承的歷史人文傳統;(3)一定國家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國際環境。總之,毛澤東等人對國情概念的正確界定與把握,同唯心主義、機械唯物主義或折中主義等形形色色的國情概念劃清了界限,從而使自己的整個國情理論建立在正確的實踐與理論基礎之上。
毛澤東科學的國情觀為我們從總體上把握中國政治發展提供了方法論。由于實踐在不斷向前發展,新的問題層出不窮,要正確抉擇中國政治發展的模式,把握中國政治發展的方向,認識中國政治發展的主體性力量乃至研究中國政治發展的一切問題,都要以中國國情為依據和出發點。只有弄清國情,才能正確分析中國政治發展的基本特征,也才有可能從總體上把握中國的政治發展。
在中國國情諸因素中,影響政治發展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1)1840年以后,中國由一個封建勢力比較強大的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帝國主義列強和中國的封建勢力結合到一起,使封建王朝成為“洋人的朝廷”。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而競相爭奪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長時期陷于自身相互間的尖銳的利益沖突,又不可能對中國革命的潛力和發展速度及時地做出恰當判斷并采取統一政策和一貫步驟;中國統治階級的內部斗爭則表現為長期的軍閥混戰,加上中國疆域廣闊,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從而使革命力量有可能取得局部勝利并逐步壯大。
(2)中國工人階級身受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是最堅強、最徹底的革命階級,只有她能夠把其他具有革命性的階級發動和團結起來。而工人階級若沒有自己的政黨領導,就不能形成一支現實的革命力量,不能成為真正的階級。中國共產黨便充當了這一歷史角色。在錯綜復雜的實際斗爭中,如何搞好黨的建設,保持一個蓬勃向上的領導核心,無論是對于爭取民族獨立,還是對于現代化建設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3)中國作為一個農業人口占80%以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強大的社會變革力量存在于廣大農村。誰能把億萬貧苦農民發動起來,誰就能成為中國政治發展的實際領導者。并且,由于中國社會階級矛盾的尖銳性和缺少民主傳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革命,必須通過革命戰爭的形式才能打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所以,近現代中國的政治發展實際上是通過共產黨領導的農民戰爭來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各種措施抵制封建思想和農民意識的影響,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4)中國政治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而不是一般地反對私有財產制度。因此,中國革命的性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一革命除了要發動農民之外,還必須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盡可能地發揮他們在革命中的積極作用。只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徹底勝利之后,才能考慮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這樣便形成了“兩步走”的革命戰略。由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動搖性,因此無產階級在領導他們前進時,必須不斷地克服其妥協和倒退的傾向。這就決定了這種團結必須輔之以必要的斗爭。從團結的愿望出發,通過斗爭達到團結的目的,從而造成一種對革命極其有利而又十分復雜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局面,這是中國政治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和優點。
綜上所述,一個由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共產黨,一個由這樣的黨所領導的,以實現民族、民主革命為目的武裝斗爭和統一戰線,并通過民族、民主革命為社會主義開辟道路,這就是在中國近現代基本國情基礎上所產生的中國政治發展的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