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美學史
- 凌繼堯
- 4652字
- 2019-11-26 14:35:33
第三節 維特魯威
維特魯威(Vitruvii,公元前1世紀)是古羅馬著名的建筑學家,出生年月、地點和生平不詳。根據間接資料,他生長于愷撒和奧古斯都時代,家庭富有,受過文化教育和工程技術教育,懂希臘語,學識淵博,除了掌握建筑、市政、機械和軍工等技術外,還廣泛涉獵幾何學、物理學、氣象學、天文學、哲學、歷史、語言學、美學、音樂等方面的知識。他約于公元前32年到公元前22年,歷經10載,撰寫了《建筑十書》。“這十卷書是以向奧古斯都上書的形式用拉丁文撰寫的。可惜原文不久就遺失,只流傳下來抄本。到了中世紀,在修道院書庫保存下來的抄本偶然為營造教堂的修道士所發現,非常珍視,便利用它指導建筑實踐。在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文物逐步復興,建筑師們熱望通曉古典建筑技法,曾以這十卷書作為規范進行建筑創作。這時從意大利開始,西歐國家紛紛刊行了《建筑十書》的拉丁文版本,這些拉丁文版本就是近代各國文版本的根據。”“這部著作不僅是全世界保留到今天的惟一最完備的西方古典建筑典籍,而且是對后世的建筑科學有參考價值的建筑全書。”
《建筑十書》也是一部具有美學價值的著作,它的若干章節與美學有直接關系。
《建筑十書》的每一書中都有序言,它概述了該書的內容。全書內容為:第一書論述一般建筑(第1—3章)和一般的建造條件(第4—7章);第二書論述建筑材料,第1—2章為導論,第3—10章考察具體的建筑材料;第三書從總的方面論述神廟;第四書從細部方面論述神廟;第五書論述公共建筑,第1—2章論述國家建筑,第3—9章論述劇場,第9—12章論述浴室、體育場和其他建筑;第六書論述住宅;第七書論述建筑裝飾;第八書論述水的問題;第九書論述晷的制作方法;第十書論述機械,第1章論述機械的定義,第2—3章論述搬運重物的機械,第4—9章論述揚水的機械,第10—16章論述軍事機械。
一 建筑的要素
維特魯威和羅馬人所理解的建筑,比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建筑要寬廣。除了建造房屋外,《建筑十書》中的建筑還包括制造日晷(以及水鐘)和機械。對建筑本質的理解,維特魯威深受修辭學理論的影響,他把建筑不僅理解為藝術,而且理解為科學,這和西塞羅對修辭學的看法相類似。維特魯威認為,建筑不僅是手藝和技巧,而且是理論,理論可以“論證和說明以技巧建造的作品”。
所謂建筑的要素,即指建筑的構成,也有人稱之為建筑的范疇。維特魯威關于建筑的要素的論述,是希臘羅馬文獻中僅有的。他在第一書第2章“建筑的構成”中寫道:“建筑是由希臘人稱做塔克西斯的法式,稱做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適合,和稱做奧厄科諾彌亞的經營構成的。”建筑的六種要素是各自獨立的,同時又有緊密的聯系。
我們先看一下維特魯威對法式和均衡下的定義:“法式是作品的細部要各自適合于尺度,作為一個整體則要設置適于均衡的比例。”“均衡是由建筑細部本身產生的合適的協調,是由每一部分產生而直到整個外貌的一定部分的互相配稱。”法式要求建筑的各部分之間相互適應,這種適應的目的是達到均衡。這樣,法式就是建立均衡的活動。在給法式下定義時,維特魯威還談到量的問題,他這樣解釋量:“量就是由建筑物的細部本身采用模量,并由(這些)特別的細部做成合適的整幢建筑物。”
如果量和法式聯在一起,那么,比例和均衡聯在一起。在第三書第1章第1節中,維特魯威指出,建筑的結構在于均衡,而均衡來自比例。“比例是在一切建筑中細部和整體服從一定的模量從而產生均衡的方法。”
法式(包含量的概念)和均衡(包含比例的概念)在內容上雖然有所重復,然而前者主要說明建筑師的活動,后者主要說明這種活動的依據。布置和比例是又一組關系密切的要素。“布置則是適當地配置各個細部,由于以質來構圖因而做成優美的建筑物。”“比例指優美的外貌,是組合細部時適度表現的關系。”
布置要求通過建筑師的實踐——適當地配置各個細部,從而形成建筑物的美。它內容上和比例相一致,比例是通過細部適度的組合,以達到美的效果。在建筑物各個細部的布置中,質起著重要的作用。維特魯威雖然沒有闡述質的概念,然而這顯然是整體所具有的質,即建筑樣式。如果法式說的是處在均衡整體中各個細部量的合適,那么,布置說的是整體本身。維特魯威區分出三種布置的“理念”(idea)。第一種是平面圖,使用圓規和直尺在建筑場地上放出圖形。第二種是立面圖,即正面的建筑外貌,以適度的劃分繪出要實現的建筑物的圖樣。第三種是透視圖,繪出遠離的正面圖和側面圖,所有的線都向圓心集中。建筑透視圖來源于舞臺布景(拉丁語中“透視圖”和“舞臺”同源),維特魯威在第七書序言中指出,希臘畫家阿伽塔耳科斯按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的提示建造了悲劇舞臺,在舞臺背景中,“畫在沒有凹凸的平面上的物體看上去有些顯得凹入而另一些又顯得凸出,要怎樣順應眼睛的視線或(由物體而來的)放射線,把某處確定為一個定點,按照自然法則,才能使這些線條集中”。
法式、均衡、布置和比例這四個要素關系密切,它們說的是建筑的樣式。這種樣式可以看作為各個部分的總和,這時候我們從各個部分走向整體,樣式就是以均衡為指導的法式的結果。它也可以看作為一種整體,這時候我們從整體走向各個部分,它就是以比例為指導的布置的結果。有的研究者認為,“法式和布置是建筑師的活動,而均衡和比例是建筑師的這種活動在客體中達到的結果。”
也就是說,法式和布置是因,均衡和比例是果。其實毋寧說,法式和布置分別是以均衡和比例為原則的建筑師的活動。
建筑的第五要素是適合,維特魯威對它下的定義是:“適合是以受贊許的細部作為權威而組成完美無缺的建筑整體。”這里的權威(auctoritas)是什么意思呢?第六書第8章第9節寫道:“當建筑物適合美觀、比例和均衡而博得威名(auctoritem)時,才實在是建筑師的光榮呢!”
第七書第5章第4節寫道:“心靈被不健全的判斷所蒙蔽,竟不能以威信(auctoritas)與適合原理來驗證實際可能存在的東西。”
這些論述表明,建筑物正確地實現自己的功能,它就會具有權威。
適合有三種情況,程式的、習慣的和自然的。程式的適合指建筑的裝飾特征應該適合它的功能。為雷電神朱庇特要建造露天式神廟,因為我們在開闊而光輝的現實空間里看到他的色相和法力。為女神維納斯要建造用草葉、渦紋精細華麗地裝飾起來的神廟,因為這適合她的婉約性格。習慣的適合指建筑特征取決于它的風格。內部豪華的建筑,門廳也要華麗,而不能低陋。在多利亞式建筑中,不能夾雜愛奧尼亞式的細部裝飾。自然的適合指建筑的特征取決于地段、水和陽光的選擇。臥室和書房要朝東,浴室要朝西,畫廊要朝北。從北方采光,光線在一日之中是不變的,不會由于太陽的運行忽明忽暗,這樣,對保護藝術品有利。
建筑的第六個要素是經營。“經營就是適當地經理材料和場地,還有計算和精細地比較工程造價。”經營有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材料的使用,“經營的另一個階段就是對于業主使用、或顯示財產富饒、或擅有雄辯聲譽要建造各不相同的房屋的情況。”
有人把“經營”譯作“節省”,仿佛經營純粹是經濟上的考慮,其實在更深的層次上經營包含著審美考慮。維特魯威在第六書和第五書中分別寫道:“然而應當采用什么種類的材料,卻不在建筑師的權限之內。”
“而且如果在工程中短缺某些材料,如大理石、木材以及其他備用品,就要進行稍微的加減,只要是經過充分考慮來做的,即使它有所過度而非嚴重過度,不會是不適當的。”
這里說的是材料使用方法,材料的使用要最大限度地符合建筑物的需要。
這樣看來,經營和適合是一組要素,就像法式和均衡、布置和比例分別是一組要素一樣。在這三組要素中,前一項闡述建筑師的創作活動,后一項闡述創作原則,從而表現出一定的邏輯層次。
二 美的客觀基礎
建筑的布置由均衡決定,均衡由比例得來。沒有均衡或比例,就不可能有建筑的布置。那么,均衡和比例的依據是什么呢?維特魯威認為,均衡和比例作為美的規律,有其客觀基礎,那就是姿態漂亮的人體。自然構成了人體,人的肢體和整個外形保持著某種對應。建筑也應當按照人體比例,使局部和整體之間在計量方面保持正確。建筑師必須最精心地體會這種方法,從而建造完善的作品。
維特魯威對人體比例作了有趣的觀察:“實際上,自然按照以下所述創造了人體。即頭部顏面由腭到額之上生長頭發之處是十分之一;又手掌由關節到中指端也是同量;頭部由腭到最頂部是八分之一;由包括頸根在內的胸腔最上部到生長頭發之處是六分之一;由胸部中央到頭頂是四分之一。顏面本身高度的三分之一是由腭的下端到鼻的下端;鼻由鼻孔下端到兩眉之間的界限也是同量;腭部由這一界線到生長頭發之處同樣成為三分之一。腳是身長的六分之一;臂是四分之一;胸部同樣是四分之一。此外,其他肢體也有各自的計量比例,古代的畫家和雕塑家都利用了這些而博得偉大的無限的贊賞。”“同樣,神廟的細部也必須使其各個部分有最適合總體量的計量上的配稱。在人體中自然的中心點是肚臍。因為如果人把手腳張開,作仰臥姿勢,把圓規尖端放在他的肚臍上作圓時,兩方的手指、腳趾就會與圓接觸。不僅可以在人體中這樣地畫出圓形,而且還可以在人體中畫出方形。即如果由腳底量到頭頂,并把這一計量移到張開的兩手,那么就會高寬相等,恰似地面依靠直尺確定成方形一樣。”
建筑師遵循人體的比例,對建筑的局部作出類似的安排,就能使這些局部和整體和諧一致。建筑和人體的類比表明,自然是藝術的范本。機械裝置也取決于自然。人們在自然中尋找先例,模仿它們,以制造機械。例如,日月星辰的旋轉啟發人們制造了旋轉機械。總之,美的規律客觀地存在于自然中,人們能夠發現它們,但是不能發明它們。
在堅持美的客觀基礎同時,維特魯威也主張美要依從主觀的知覺。為了滿足觀賞者的主觀需要,對美的客觀規律進行修正是允許的,甚至是必要的。他又一次達到折衷的平衡。人的視覺在觀看外物時往往會產生錯誤,心靈會因此作出錯誤的判斷。例如,把船槳筆直地放在水中時,槳在水面以上的部分是筆直的,然而水下部分的映象通過透明稀薄的水流到水面,受到干擾,眼睛里看到的槳似乎成為屈折的。《建筑十書》第三書論述了五種神廟的外貌:密柱式,這是柱子密集的;窄柱式,這是稍微離開而柱間寬度小的;寬柱式,這是凈空充足的;凈空超出適度而柱子與柱子之間離開的,是離柱式;正柱式則是柱間正常布置的。柱子由于高度不同,隨著視線的上升,就會對柱子的粗細產生錯覺。在離柱式中,柱身如果以柱長的九分之一或十分之一作粗細,它就顯得纖細軟弱,空氣仿佛通過柱間的寬度要吞沒柱身而使其變小。在密柱式中,柱身如果以柱長的八分之一作為粗細,柱間由于密而且窄,就會臃腫難看。粗細相近的柱子在不同的背景中,給觀賞者留下粗細相差很多的印象,這就是視錯。“眼睛有錯覺的地方應當根據理論來補償”。
為了追求視覺上的美觀,就要對粗細加以調整,對于建筑中規定的數量關系進行增加或縮減。
總的來說,《建筑十書》獨創性較少,它更多地是以系統的、通俗的形式總結了希臘羅馬的建筑技術,這種總結帶有折衷性。作者列舉了許多建筑師的名字和著作,這些著作都已失傳了。作者也對哲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援引了畢達哥拉斯學派、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柏拉圖、伊壁鳩魯等哲學家的觀點,然而作者對藝術作品更多的是技術體驗,而缺少審美體驗和哲學概括。《建筑十書》的技術性有余,而缺少理論的深度、廣度和高度。與希臘時代相比,羅馬時代更富于技術性和功利性。維特魯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技術的觀察仔細精確。他的趣味和思維方式符合羅馬時代的特點,在這種意義上,他完全是羅馬精神的產物。直到3世紀,新柏拉圖主義才在希臘之后對美學問題作了深入的哲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