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小結
亞里士多德美學的哲學基礎是所謂四因說。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這四種原因。質料和形式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本體,所以,以四因說為基礎的美學是本體論美學。在四因中,最重要的是形式因。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就是柏拉圖的理式。亞里士多德激烈批判了柏拉圖的理式論,但是他并沒有放棄理式這個概念。和柏拉圖不同的是,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存在于物之中,而不存在于物之外,他的形式論(或理式論)是一般存在于個別之中。由此出發,他主張藝術通過個別表現一般,藝術的典型人物是普遍與特殊的統一。
一般存在于個別中,形式存在在質料中,那么,一般和個別、形式和質料孰先孰后呢?亞里士多德主張,形式先于質料,形式是第一本體,個別事物是第二本體。在這方面亞里士多德陷入了客觀唯心主義。亞里士多德的唯心主義還表現為,在論述動力因時,他設定了“不動的第一動者”,這就是“神”或者“宇宙理性”。宇宙理性是最高的美、也是最高的善,是萬物追求的目的,亞里士多德的美學是一種目的論。
四因的原則是創造原則。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使質料獲得形式,藝術也是如此。與其說藝術模仿自然,不如說自然模仿藝術。泛藝術性是亞里士多德哲學和美學的基本特點。在美的事物中,四因處在合乎尺度的相互關系中。這種相互關系產生出有機整體。亞里士多德把藝術看作為有機整體。
當亞里士多德不依賴第一哲學而直接闡述美學問題時,他的審美對象就不是宇宙理性而是現實世界,包括植物、動物、人、宇宙、顏色、聲音等。在這些審美對象中,球形的、作永恒的、勻速圓周運動的宇宙是最高的審美對象。人應該觀照宇宙,并從中感到幸福。人本身是小宇宙,應該像宇宙那樣和諧地生活。亞里士多德對美下過兩個主要的定義。在《修辭學》中,他通過善來確定美,認為美是善和愉悅的結合,從而在西方美學史上第一次對善和美作出明確的區分,雖然他也承認它們的同一性。在《形而上學》中,亞里士多德通過數學來確定美,認為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對稱和確定性。與其說這是美的形式特征,不如說是美的結構特征。在這三個特征中,秩序最為重要。宇宙的真實名稱就是秩序(cosmos)。亞里士多德的宇宙完美說對近、現代自然科學家也產生重要影響。他們認為,宇宙是完美的,闡釋宇宙的理論也應該是完美的。每當這種理論出現破綻時,他們就力圖更新這種理論。比如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牛頓創立了經典力學體系,布朗克、麥克思韋突破了經典物理學,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
在西方美學史著作中,很少有像亞里士多德的《詩學》那樣引起如此眾多的學者作歷久不衰的研究和異常激烈的爭論。由于后人的加工整理,也由于數百年來的窖藏造成《詩學》手稿的破損,《詩學》中有不少含混不清之處。《詩學》的這種歷史命運更助長了對《詩學》內容的爭議。盡管如此,《詩學》的價值和影響不容置疑。《詩學》和亞里士多德的其他著作涉及到藝術的本質和功用。亞里士多德也把藝術看作為模仿,不過他的模仿比柏拉圖前進了一大步。亞里士多德明確地論述到藝術的多種功用:教育,凈化,娛樂,消遣。他談論藝術處處從心理學出發,藝術模仿出于人的天性,凈化則是強烈的情緒的宣泄,他的音樂理論更是與人的心理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