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醉態
醉態就是精神不清醒狀態。引起醉態(intoxication)主要有兩種原因:酒精和藥物。
一般原則是:醉態不是精神病,但是嚴重者確實影響心理能力,如果因此而能否定行為人的犯罪心態的也可作為合法辯護的理由。
為犯罪而飲酒壯膽,不能作任何免罪或減罪辯護,這是不言而喻的。19世紀初期英國法律將酒后犯罪作為從重處罰的一種情由。
公共場所酗酒或者酒后開車而發生犯罪的,不能辯護。因為公共場所酗酒和酒后開車本身就是違法犯罪行為。為了社會利益,從民族發展考慮,必須同酗酒惡習作斗爭。在美國,酗酒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1981年美國因酒后開車造成交通事故的死亡數為12300人,1980和1981兩年因這個原因而死亡的人數同美國士兵在整個越南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相等。因酗酒而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更是巨大。
行為人在醉態中實施的社會危害行為的刑事責任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從生理心理角度看,醉態(慢性中毒除外)雖不是精神病,但它能使人在一定時間內減弱甚至喪失辨認或控制能力。從社會政策角度看,醉態(指行為人自己主動引起的)之中又干壞事,則是錯上加錯。顯然,心理能力和社會政策之間存在矛盾。解決矛盾的途徑只能是以公共利益為重,以社會政策為主,一般的刑法原則服從根本的社會利益。這就是說,行為人主動引起的醉態,不能作為合法辯護的理由。這在理論上稱為社會利益原則。
主動醉態中實施的犯罪不能辯護,在刑法學理上還有種種解釋。一種說法為嚴格責任,因為法律已規定自愿(主動)醉態中犯罪不能辯護,公訴人只要證明犯罪行為是在醉態中實施的,因而無需進一步證明其犯罪心態。另一種說法是“先在過錯”,大致與大陸刑法理論中的“原因上的自由行為”相似。
所謂主動醉態中犯罪不能辯護,是指醉態不能排除其一般犯罪心態。但是,在以特定故意為構成要件的犯罪中,如果因醉態而影響特定故意的存在,則可作為免罪的理由。例如,行為人因醉態將他人的大衣誤認為是自己的大衣而拿走,這就排除了盜竊罪構成所要求的“非法占有目的”這個特定故意。這實際上是因醉態而造成事實認識錯誤。認識錯誤,也可能降低罪過程度。例如,因醉態而將他人的一種手勢誤認為是對自己的攻擊,從而進行反擊,致對方于死地。假想防衛雖不能免除刑事責任,但也不能定為謀殺。
醉態如果是在“非自愿”情況下引起的,可以作為合法辯護的理由。“非自愿醉態”(involuntary intoxication)大致由五種情形所引起:被迫,受騙,遵照醫囑,無辜的錯誤,病理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