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理論建構的過程

理論是對客觀事物的概括與抽象,它的最終來源是實踐和感性經驗。在一些經驗研究中,尤其是在遇到新的社會現象或新的問題時,社會科學家常常是從經驗觀察出發來建立理論。這一過程稱為理論建構過程,在圖4.1“科學環”中,它是指觀察→經驗概括→理論這兩個階段。

一、從觀察到經驗概括

在確定了一個研究課題之后,研究者可以直接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去收集與課題有關的各種資料,以便對所研究的社會現象作出說明和解釋。例如,要研究犯罪行為,研究者可以到監獄中詢問、觀察,或對犯人和犯人家屬進行問卷調查。通過這些經驗觀察可收集到大量的資料。這時存在著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觀察記錄是否符合客觀事實,也就是說,收集到的資料是否是研究者想要得到的真實情況。這個問題我們在第六章“測量”中將加以討論和解決。第二個問題是,這些觀察資料是原始的、零散的、不系統的,它們需要整理、簡化和系統化,以便從中概括出一些研究結論,即由經驗資料轉化為經驗概括。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歸納。

(一)經驗歸納

經驗資料可分為案例資料和統計資料。前者是對幾個或幾十個調查案例的記錄,后者是對大量樣本的統計。案例資料的歸納有兩種方式:(1)列舉歸納,即通過簡單枚舉建立經驗概括。(2)排除歸納,即在許多命題中,排除不符合客觀事實的命題,保留未被事實所反駁的命題以建立經驗概括。R.B.Braithwaite:《科學的解釋》,劍橋大學出版社1953年版,第257頁。這兩種歸納方式的區別是,“列舉歸納”一般是得出一種普遍現象的概括(如,“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大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語言”等),而不涉及這一現象的產生原因。“排除歸納”則試圖概括某一現象的普遍原因(如“肺癌通常是由于吸煙引起的”),它以現象之間的必然的因果關系為根據,因此它也稱為科學歸納法。下面舉例說明這兩種方式。

嚴景耀的“中國犯罪問題研究”的結論中,包含了大量由“列舉歸納”得到的經驗概括,它們都試圖陳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事實,而不涉及這些現象的原因。如:

(1)犯罪者多為經濟地位低下的人。

(2)青少年犯罪往往只與家庭有關,但成年犯罪則包含許多社會問題。

(3)在美國,多數成年犯罪是慣犯;在中國,成年犯中大多數是偶犯。

(4)性犯罪及暴行犯罪在夏天比較多,在冬天比較少(詳見附錄之一案例四)。

“排除歸納”的一個例子是,研究者首先觀察了許多人的死亡,然后排除“人都由于疾病而死亡”、“人都由于事故而死亡”、“人都由于戰爭而死亡”等命題,保留“除意外或偶然情況,人都會由于生理機能的老化而必然死亡”的命題。這種概括是排除偶然因素,找出許多個別案例中的共性或必然的因果聯系。不過,由“排除歸納”和“列舉歸納”得到的概括是否具有普遍性,還要取決于案例的數量以及他們的代表性或典型性。

(二)統計概括

由統計資料歸納出的命題稱為“統計概括”,它也是一種經驗概括。統計概括依據概率原則,它說明,只要樣本是從總體中隨機抽取的,那么在樣本中發現的現象或變量間關系也可以在總體中觀察到。例如,迪爾凱姆的“自殺研究”依據統計資料得出了大量的經驗概括,如:(1)天主教徒比新教徒的自殺率高。(2)城市居民比農村居民的自殺率高。(3)富人比窮人的自殺率高。(4)男人比婦女的自殺率高。

它們分別說明宗教信仰、居住地、社會階層、性別這些變量與自殺率的相關關系,并說明,這些關系不僅在調查樣本中存在,而且在人口總體中也存在。這種具有普遍性的經驗概括可稱為統計規律。

但是,經驗概括和統計規律還不是理論。默頓將經驗概括定義為“一個個孤立的命題”,它們“是對被觀察到的兩個或更多變量間的一致性關系的概括”默頓:《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紐約自由出版社1957年版,第95—96頁。。他還指出,統計規律不同于定律(law),統計規律也是孤立的經驗命題,它還沒有結合到一個理論體系中,而定律則與許多抽象的理論命題相聯系,它能系統地解釋現象。

經驗概括大多是關于事實的陳述,它一般不包含人們對事實的理性認識,也就是說,它還沒有在現象與本質之間建立一種動知關系。盡管如此,它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經驗概括的主要作用在于它能為新的理論提供事實根據,能夠檢驗原有理論中的錯誤。更重要的是,它能使研究者從預料不到的事實中或偶然發現中得到啟發與“頓悟”,從而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或想法,以此為線索來建立新的理論。例如,迪爾凱姆的“自殺理論”就是在經驗概括的啟示下建立的。當然,許多研究都僅僅停留在經驗概括階段,它們將理論建設的任務留給后人或下一步研究來解決。

二、從經驗概括到理論

20世紀以前的科學家認為,由經驗事實中可以邏輯地推導出理論,這一觀念已被現代科學所拋棄。波普指出:不存在任何獲得新思想的邏輯方法或邏輯改建過程,任何科學發現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創造性的想象”,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沒有任何邏輯途徑可以直接導致定律的發現,只有依靠直覺、依靠研究者的專業酷愛才能得到定律。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紐約科學出版社1961年版,第30—32頁。

(一)建立理論解釋

由經驗概括到理論也就是運用創造性的想象和思維的抽象。它包括四個步驟:(1)建立解釋項的概念,這一抽象概念包含經驗概括中的各種變量的共同屬性或特征。(2)建立被解釋項的概念,它在更抽象、更普遍的層次上表明所研究的具體現象。(3)建立解釋項與被解釋項相聯系的命題,它以原有的經驗概括為基礎。(4)建立多個命題,它們包含上述的解釋項或被解釋項,然后將這些命題組織在一個邏輯上相互聯系的理論體系中。由理論可推導出新的可被檢驗的假設。

下面以迪爾凱姆的研究為例來說明這四個步驟:

1.建立解釋項的抽象概念。迪爾凱姆在經驗概括中陳述了一些變量(如宗教信仰、居住地、社會階層、性別)與自殺率的關系,這時他要思考的問題是,這些變量的共同特征或普遍意義是什么呢?也就是說,要以變量中的何種含義來解釋自殺率的不同呢?他的創造性發現是:在每一個變量中,自殺率低的類別(新教徒、農村居民、窮人、女人)與其相對應的類別(天主教徒、城市居民、富人、男人)相比較,都是內部比較團結、個人聯系比較緊密、人際關系比較融洽……他認為,正是這些共同特征影響了自殺率。他從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解釋項的概念:社會整合(或社會一體化Social Integration)程度。

2.建立被解釋項的抽象概念。迪爾凱姆接著要探討的問題是,自殺這一現象是表示何種更普遍的現象呢?經過主觀思維的運作,他將自殺歸為與犯罪、反叛、抗議等同一類的現象,它們都是不正常的、反常規、反社會或偏離社會規范的現象,由此他建立了被解釋項的概念:越軌行為(deviant behavior)。

3.建立理論命題。將解釋項與被解釋項聯系起來就形成了一個理論命題:社會整合程度影響越軌行為。這里的概念之間關系是以經驗中的變量關系為依據的;但統計概括只是發現和陳述經驗資料中存在的相關關系,而理論命題則可根據因果判斷將相關關系表述為因果關系。

4.建立命題體系。社會整合程度是在社會關系的層次(群體層次)上描述社會凝聚力的大小,它的測量維度是: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但人的行為是直接受人的動機、態度影響的,也就是說,對自殺行為有影響的因素還包括心理層次(個人層次)中的心理整合程度,它的測量維度是心理(精神)反常——心理(精神)正常。心理整合程度與社會整合程度有關,但又與后者不完全相同。通過上述理論分析和對概念的精確定義,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理論命題;它們是包含動知關系的命題,如:

(1)越軌行為的比率與個人主義程度成正比。

(2)越軌行為的比率與集體主義程度成反比。

(3)越軌行為的比率與心理反常程度成正比。

(4)越軌行為的比率與心理正常程度成反比。

將這些抽象命題按其邏輯關系聯系起來,就可以形成一個理論,它的基本形式是:

這一理論可以解釋許多具體現象,可以預測在已知某些變量的狀態時將會發生何種現象,由這一理論還可推演出一些未被觀察到的、但可以被檢驗的假設。

(二)抽象的策略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理論建構的關鍵是從具體的經驗事實中抽象出社會現象的普遍意義或本質特征。這需要一種創造性的想象力。盡管這種想象力似乎是一種捉摸不定的東西,但是從研究實踐中可以總結出一些策略,它們有助于從經驗上升到理論認識:

1.列舉共同因素。在經驗研究中,如果發現許多不同的事物都導致相同的結果,那么就要探詢,是什么共同因素使它們的結果相同的?這種策略可幫助我們辨認出經驗事實所表示的更普遍的意義。例如在“自殺研究”的例子中,迪爾凱姆要探詢的是:天主教徒、城市居民、男人、富人有哪些共同的因素呢?其中哪種共同因素會導致自殺率升高呢?他發現,這些具體的人群屬性(如富裕、男性)是更普遍、更抽象的人群屬性(社會整合程度低)的標志。這樣,就可抽象出新概念,上升到理論層次。

2.利用現有的理論和抽象概念作出解釋。并非每一項對大量事實的觀察都可以抽象出新概念和新理論。實際上,大多數研究都利用現有理論來概括,只有當觀察到新的現象以致現有理論無法概括新的事實時,才需要修正舊理論,發展新理論。這里應當注意,在利用現有理論時,不應當局限于個人所偏好的理論,而應當以觀察事實為基礎來選取最恰當、最可信的理論解釋。

3.探詢背景聯系。在從經驗現象中發現普遍意義時應注意具體事件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事件之間的聯系,特別是對人的行為、態度等屬性進行抽象時更要注意。例如,“富人比窮人自殺率高”,這一現象在工業化社會和農業社會有不同的含義,前者是由于激烈的商業競爭所致,后者可能是由于疾病、精神憂郁等原因。又如,“月收入300元以上的人比其他收入組的人犯罪率高”,在解釋這一事實時,應對月收入300元的人做具體分析,因為這種收入在內地和在沿海城市是表示不同類型的人,此外在不同年齡、不同家庭它也有不同的意義和作用。

4.詢問。在許多情況下,詢問人們為什么要采取某種行為或態度可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它能提供行為動機的線索,并有助于發現某種行為或態度對于某一類型的人來說意味著什么。當然,采取詢問方法并不是要無條件地接受人們自己的解釋,而是通過對回答的分析來辨識真正的、普遍的意義。

5.內省。當研究者對某種具體情景比較熟悉時,他可以嘗試使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上,以他人的觀點來理解其行為的意義。這也是韋伯所講的投入理解法。例如,不受重視或晉升慢的人易發牢騷。如果研究者本人也有過類似經歷,他就比較容易理解這一現象的內在含義。內省理解取決于研究者對情景的熟悉程度以及對他人的理解力。

(三)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

由經驗資料建立的理論稱為扎根理論,它的建構程序是:(1)未經研究假設而直接從實際觀察入手;(2)從觀察資料中歸納出經驗概括;(3)由經驗概括上升到理論。扎根理論得到了可靠的經驗證據的支持,但它的主要特點不在于它的經驗性,而在于它從經驗事實抽象出了新概念和新思想。

圖4.3 扎根理論

由圖4.3可以看出,“社會整合”與“越軌行為”這兩個新概念并非從經驗變量中邏輯地推導來的,而是通過創造性的想象或抽象由經驗資料中“跳躍”上來的,這一“跳躍”是理論建構的關鍵一步,唯此才能對自殺現象(乃至更多的現象)做出理論解釋。

但是,扎根理論是一種“事后解釋”,即它是在收集到事實之后所做出的主觀解釋,盡管這種解釋與觀察到的事實相一致,但它不是唯一的,從同一事實或同一個經驗概括中可以“跳躍”出不同的理論解釋。默頓:《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第93頁。

例如,在許多國家進行的調查研究都發現:“婦女比男人的宗教信仰程度要高。”對這一經驗概括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解釋,它們都與客觀事實相符。如:(1)角色理論認為,由于婦女的主要職責是撫育子女,而教堂較注重家庭和道德教育,因此婦女更多地參加宗教活動。(2)社會化理論認為,女孩在社會化過程被教導要溫柔、順從,富于情感、被動和謙恭。由于宗教鼓勵這些品質,因此婦女比男人更容易被宗教所吸引。(3)社會剝奪理論認為,在社會中,婦女比男人受到更大程度的剝奪。由于宗教具有安慰作用,所以它對被剝奪者的吸引力更大。(4)弗洛伊德的理論認為,人都有對異性的崇拜和戀父(母)情結。由于上帝的化身是男性和父親的形象,因此婦女更受宗教的吸引。這一理論還可解釋下述事實,在天主教徒中,男人與婦女的信仰程度是相等的,這是由于天主教供奉的是圣父、圣子和圣母瑪麗亞。(5)罪感理論認為,婦女的罪感比男人要強。由于宗教具有減輕罪感的功能,因此婦女的信仰程度更高。引自D.A.迪沃斯:《社會研究中的統計調查》,倫敦,1985年版。

上述理論解釋哪一種更可信呢?僅靠理論建構研究是無法解答的,需要運用檢驗程序和新的事實來判別。這一例子是說明,扎根理論的缺陷在于,它無法在多種可能的理論解釋中判斷或檢驗哪一種更真實可信,這也是由經驗觀察出發的社會研究的共同缺陷。

扎根理論的另一缺陷是,這種理論缺乏必然的可信性,因為它所依據的經驗證據是由不完全歸納提供的。在科學中,由這種歸納不可能得出普遍的命題,這是由于,不管人們已經觀察了多少案例,如果在今后的觀察中發現了一則反例,那么全部理論都會被推翻。例如,人們只要發現一只黑天鵝,那么“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一概括就不成立,由這一概括建立的所有理論解釋也都無意義了。

波普正是根據扎根理論(乃至所有理論)的這種無法克服的缺陷來反對歸納邏輯,他認為,研究的目的不是從經驗觀察中建立或證實理論,而是通過觀察尋找反例來反駁和推翻原有的理論,以此來促進理論的發展。

確實,由經驗得到的理論(更不用說其他理論)也必須不斷地在實踐中加以嚴格檢驗,這樣才能增加它的可信度和解釋力。但是研究并不局限于檢驗理論,默頓寫道:“經驗研究遠遠超出檢驗理論的被動功能,它不僅僅是證實或反駁假設。研究在發展和形成理論方面至少發揮著四種主要的積極功能,即創造、改進、反思和澄清理論。”默頓:《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第10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山县| 玛多县| 辛集市| 兴宁市| 开平市| 嵊州市| 乡宁县| 偏关县| 香港| 沂水县| 固始县| 进贤县| 大同县| 古蔺县| 巴彦淖尔市| 济源市| 嘉善县| 广南县| 呼伦贝尔市| 二手房| 清丰县| 格尔木市| 石狮市| 石阡县| 景谷| 博野县| 阳新县| 武汉市| 独山县| 徐汇区| 蒲江县| 那曲县| 沧州市| 伊春市| 乐至县| 晋宁县| 南岸区| 安岳县| 剑河县| 昭通市|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