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
- 袁方
- 2701字
- 2019-12-20 17:59:43
第一節 社會研究的邏輯
我們在第一章第二節已簡略地介紹了科學研究的程序。下面我們將會看到,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和具體步驟實際上是與科學程序相一致的。
一、“科學環”
社會學家華萊士(W.Wallace)1971年提出了社會研究的邏輯模型,它也稱為“科學環”(見圖4.1)。

圖4.1 “科學環”——社會研究的邏輯模型
注:引自W.Wallace, The Logic of Science in Sociology, Chicago:Transaction Publishers,1971, p.18, p.23。本圖作了幾處小的改動。
在這一模型中,華萊士用方框表示五個知識部分:(1)理論;(2)假設;(3)經驗觀察;(4)經驗概括;(5)被檢驗過的假設。用橢圓表示研究各階段中使用的六套方法:(1)邏輯演繹方法;(2)操作方法,它包括研究設計,概念的具體化和操作化,測量方法、抽樣方法和調查方法等等;(3)量度、測定與分析方法,指觀察的記錄、資料的整理、分類、評定、統計及分析的方法;(4)檢驗假設的方法,如統計檢驗;(5)邏輯推論方法,如統計推論;(6)建立概念、命題和理論的方法。各個知識部分通過各種方法轉換為其他形式。箭頭表示知識形式轉換的階段。中心線的右邊是理論演繹的過程,即把理論應用到現實中,在這一過程中是運用演繹法。中心線的左邊是理論建構的過程,它首先是運用歸納法由經驗觀察概括出研究結論,然后再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在橫剖線的上方屬于理論研究,它們處于抽象層次。橫剖線的下方則屬于經驗研究。
這一模型是對社會研究中各種邏輯過程的概括,它表明了科學研究是從理論——→假設——→觀察——→概括或檢驗——→新的理論……這樣一個周而復始、無限循環的過程。它的優點在于沒有始點也沒有終點,研究工作可從任何一點開始。當然,具體的研究工作只是整個科學過程中的一部分,許多研究往往只包括其中一個或幾個階段。例如,有些研究可能是從觀察開始,直接進行實地調查,然后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些研究僅僅是在抽象層次探討理論性問題或致力于構造概念和理論體系;還有一些研究甚至根本不涉及任何理論,而僅僅是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描述或僅僅提供一些調查資料和統計數據。科學研究實際上是一個集體的事業,它是靠許多人和許多項研究完成的。華萊士的邏輯模型可作為社會研究的“指南”,它可使我們了解各種研究在整個科學過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二、歸納與演繹
科學要運用歸納和演繹這兩套邏輯體系。歸納是從經驗觀察出發,通過對大量現象的觀察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結論。演繹是從一般原理或理論出發,通過邏輯推理來解釋具體的事件或現象。也可以說,歸納是從特殊到一般、從個性到共性、從具體到抽象、從經驗到理論,而演繹則相反。
歷史上,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往往是對立的。古代哲學家多強調演繹方法,他們認為感性經驗不可靠,主張用思辨的方法發現一般規律,然后運用演繹三段論的形式來說明具體現象。近代科學則建立在觀察與歸納的基礎上,培根等人把歸納邏輯作為科學的主要工具,認為一切真知都來源于經驗事實。他們反對憑空構造理論,強調科學的實證性。一直到20世紀,由于波普等人的貢獻,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才在假設檢驗法(或試錯法)中結合起來。
單純的歸納或單純的演繹都有其局限性。歸納邏輯的局限在于:(1)由一些個別事例概括出的一般性結論并非是可靠的,它有可能被其他未觀察到的事例所推翻。(2)由歸納不可能邏輯地推論出一般原理,因為由歸納得到的結論只是對一些具體的、個別的經驗現象的概括,它只適合于一定的時間、地點、場合、范圍,它仍停留在經驗層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即由觀察結論上升到理論命題實際上是經歷了認識上的一個“飛躍”,這一過程要依靠猜測、想象、洞察或思辨,而并非是靠歸納完成的。可以說,歸納邏輯的主要作用是發現經驗事實之間的聯系,而不是發現一般原理。
演繹邏輯的局限是,由于演繹的大前提,即一般原理或公理有可能是錯的,所以由它推演出的命題也可能是錯的,這樣的命題不可能有效地解釋具體現象。此外,單純靠演繹也不可能發現理論的錯誤。
三、假設檢驗邏輯
波普提出的假設檢驗法是由歸納和演繹這兩種邏輯構成的,它有助于克服兩者的局限性。假設檢驗法是從理論推導出研究假設,然后通過觀察來檢驗假設,假設如果被證實,就可以對被觀察到的具體現象做出有效的理論解釋;假設如果被證偽,就要對理論做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論、發展新理論。下面我們舉例說明假設檢驗邏輯與單純的歸納邏輯和演繹邏輯的區別。
假如要研究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問題,人們可以運用假設檢驗法,從某種理論出發來研究。例如,從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原理出發,可以推導出“人們的經濟地位決定人們的政治意識”這一理論命題,由它還可繼續推導出“人們的收入水平決定人們的政治參與水平”,用變量的語言表述,即“收入水平越高,政治參與程度也越高”,它稱為研究假設﹝圖4.2(一)(a)﹞。有了假設,就可以進行觀察或調查來檢驗假設,例如收集一些地區或國家的人均收入和政治參與程度的資料﹝圖4.2(一)(b)﹞。然后將觀察結果與假設進行比較,最后決定是否接受或拒絕假設﹝圖4.2(一)(c)﹞。對這一課題人們也可用歸納法來研究。例如,人們可能首先觀察到與課題有關的一些現象,并積累了一些資料,其中包括收入水平與政治參與程度的資料見﹝圖4.2(二)(a)﹞。然后根據觀察資料中表現出的規律性概括出一些具體的命題,這些命題稱為經驗概括,如“收入越高,政治參與程度越高”﹝圖4.2(二)(b)﹞。最后,從經驗概括上升到理性認識,得出一種嘗試性的理論結論﹝圖4.2(二)(c)﹞,如“經濟發展水平決定政治民主化程度”。這種結論只是暫時性的,因為它還沒有被其他資料或其他現象所驗證。

圖4.2 假設檢驗的邏輯
由圖4.2可以看出,假設檢驗法包括演繹和歸納這兩種邏輯,圖(一)(a)是單純的演繹,圖(一)(b)和(c)是單純的歸納。演繹只是從一般原理推導到具體現象,而假設檢驗則需要完成一個循環,即再從具體觀察返回到理論,在返回過程中是運用歸納邏輯。這樣,一般原理才有可能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和檢驗。
對比圖(一)和圖(二)還可以看到,假設檢驗法比培根等人的歸納法多了一個理論演繹的過程,這是波普對科學程序的一個重要修正。它的優越之處在于:(1)如果沒有理論假設的指導,那么經驗觀察就有可能是盲目的且缺乏系統性。(2)單純歸納法只能得出經驗現象的概括﹝圖(二)(b)﹞,而不能檢驗理論結論﹝圖(二)(c)﹞是否正確。假設檢驗法則可以將經驗概括與假設進行比較來檢驗理論的真偽。
目前在社會研究中,假設檢驗法已成為普遍運用的研究邏輯。華萊士的邏輯模型正是依據這一邏輯建立的。本章下面的各節將對“科學環”(圖4.1)的各個階段或環節做更詳細的介紹。讀者可參閱圖4.1來理解下面的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