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
- 袁方
- 6093字
- 2019-12-20 17:59:43
第三節 理論檢驗的過程
并非任何社會研究都以建立理論為目的,實際上,大量研究都是為了解答問題,如“為什么在現代社會犯罪率增高了?”“為什么近幾年宗教迷信活動又開始出現了?”等等。對這些問題,已存在著各種理論解釋,因此,社會研究可以在某種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建立假設去系統地收集資料。這些資料可以:(1)檢驗這種理論解釋的真實性;(2)完善和發展這一理論;(3)探尋新的理論解釋。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要更真實、更有效、更合理地解答所要研究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這種以假設為開端的研究可稱為理論檢驗研究,在圖4.1“科學環”中,它包括“理論→假設→經驗觀察→經驗概括→接受或拒絕假設→理論”這五個階段。
一、推演假設
理論檢驗研究是運用假設檢驗邏輯,它首先是從理論推演出研究假設。推演的方法主要有兩種:(1)邏輯推演;(2)經驗推演。
(一)邏輯推演
邏輯推演是從公理推演出定理(或理論假設),這種方式在自然科學中最常見,如幾何學和數學。有些社會學家也借用這種公理化方式推演理論假設,但他們是從一些公設開始推演的。例如,在社會學的組織理論中,韋伯的理論可作為公設,由此推導出可檢驗的命題:
公設Ⅰ:一個組織的集中化程度越高,它的形式化程度也越高。
公設Ⅱ:形式化程度越高,效率越高。
公設Ⅲ:復雜性越高,集中化程度越低。
前兩個公設是韋伯提出的,第三個公設是湯普森提出的。由這三個公設可推導出三個定理:
定理1:集中化程度越高,效率越高。(由Ⅰ、Ⅱ推出)
定理2:復雜性越高,形式化程度越低。(由Ⅲ、Ⅰ推出)
定理3:復雜性越高,效率越低。(由Ⅲ、Ⅰ、Ⅱ推出)
一般來說,由N個公設可推演出N(N-1)/2個定理。上例的N=3,因此可推演出3(3-1)/2=3個定理。在社會科學中,由于各種原因,公設是無法直接檢驗的。在上例中,公設無法被檢驗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集中化”和“形式化”的定義不清晰,無法進行經驗觀察,但對“復雜性”和“效率”則有明確的定義和測量方法。因此,定理3是唯一可被檢驗的命題,它可作為理論假設。
上述邏輯推演也稱為命題邏輯推演。它的主要作用是從無法被檢驗的公設中推導出可被檢驗的理論假設。它的特點是,公設與推導出的假設都處于同一抽象層次,這樣就能使經驗觀察與理論有一致的邏輯聯系,理論假設如果被證實就可以直接證實理論。在社會學中,澤特伯格和布萊洛克
等人主張用這種邏輯推演建立和檢驗理論。
命題邏輯推演的缺陷是,在社會科學中,概念的定義與對概念的測量并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完全一致,因此這種嚴格的邏輯推演是無意義的。舉例來說,經典的氣體定律是:氣體的壓強與體積成反比。對它的檢驗可設計一個實驗方案,直接觀測壓強與體積的關系,在這里,概念的定義是與觀測內容一致的。而對社會組織的“復雜性”和“效率”的測量則無法與概念的全部內涵相一致,而且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測量出的內容也不同,因此經驗觀察實際上并不能證實或否定理論假設(見圖4.4)。
由于上述缺陷,有些社會學家(如霍曼斯等人)主張用定義邏輯推演,它的特點是,由理論推演出的假設是較低抽象層次的理論命題,它可應用于具體的時間、地點。它還可指導觀察資料的收集工作。例如:
理論陳述:如果實行單選舉區制,則必然導致兩黨制。
條件陳述:美國實行單選舉區制。
(推論出)命題:美國必然是兩黨制。

圖4.4
這一命題可作為假設,它可被美國的經驗事實所檢驗。但社會科學的許多概念都是抽象的綜合概念,它們并非都像“單選舉區”、“兩黨制”那樣易于觀測。因此許多較低抽象層次的假設仍然是無法直接觀測和檢驗的。例如,“由于中國的社會整合程度較高,所以越軌行為的比率較低”這一假設就無法直接檢驗。
(二)經驗推演
社會學家為了得出可被檢驗的、可直接觀測的、具體的研究假設(也稱為工作假設),常常是運用經驗推演的方法。
經驗推演是把理論假設中的概念與經驗變量和指標聯系起來,然后在經驗層次上建立工作假設。在社會研究中,經驗推演是與邏輯推演相結合的。例如,對于“為什么在現代社會中核心家庭的比重大大增加”這一問題,可采用帕森斯的理論先作嘗試性的解釋。這一理論指出,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人們的工作地點越來越遠離父母的居住地,此外,由于工作與培訓的需要以及調動、轉換工作單位等因素,導致了社會流動的增加,從而削弱了傳統大家庭的聯系,使核心家庭的比重上升。其中主要理論概念的邏輯關系是:工業化→社會流動→家庭形式。為檢驗這一理論,第一步是運用邏輯推演提出一組理論假設(見圖4.5)。

圖4.5 推演理論假設
這組假設仍然是抽象的、無法直接觀察和檢驗,因為其中的概念,如“工業社會”、“農業社會”、“城市”、“農村”、“核心家庭”還沒有明確定義。因此,下一步的工作是運用經驗推演建立工作假設。由理論概念到工作假設的過程稱為概念的操作化。
操作化是要對理論概念作出解說和抽象定義。說明在何種范圍、何種意義上使用這一術語,然后建立概念的操作定義,選擇和制定測量概念的指標和方案,最后用可被觀測的變量和指標來重新表述理論假設。
例如,對上述抽象概念可作如下操作定義:
工業社會——工業總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60%的社會。
工業社會的各個階段——可用年代、人均收入水平或主要技術特征(火車、汽車、計算機)等等來劃分。
核心家庭——由一對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組成的家庭。
核心家庭比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核心家庭的數量占總家庭數量的比率。
城市——總人口超過5萬,人口密度超過100人/平方公里且具有各種公共設施的地區。
做出理論概念的操作定義之后,就可以選擇一些易于觀察的測量指標,用它們來重新陳述理論假設,這種陳述稱為工作假設,如:

圖4.6 推演工作假設
(1)在不同國家,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x1)越高,核心家庭的比重越高。
(2)在同一國家或地區的各個時期,人均汽車占有量(x2)越高,核心家庭的比重越高。
(3)在同一國家或地區的各個時期,人口密度(x3)越高,核心家庭的比重越高。
由圖4.6可以看出,經驗推演是從理論概念——→變量——→指標,由抽象層次下降到經驗層次。變量(Variable)是對概念的具體化,“它是通過對概念的定義和一個或一組有效的測量指標而構成的”。指標(Indicator)是“表示抽象概念的一組具體事項,由它們可收集與這一概念相聯系的經驗資料。”
變量在經驗層次上與概念相對應,它的內涵與所界定過的概念相一致。如“工業化”有多種含義,但在這一研究中,研究者是從歷史發展階段和經濟發展程度等方面來界定的,它主要指“工業化程度”。指標與變量不同,指標只表示概念內涵中某些可以觀察到的內容。一般來說,指標內涵小于變量的內涵。不過,如果變量只有一個測量指標,那么兩者是一致的。如“文化”的概念,當界定為“文化程度”這一變量時,它的測量指標與變量名稱相同。其他如年齡、性別等也是如此。
經驗推演的作用和重要意義在于,它把抽象的理論概念轉化為可以觀測的指標,使理論可以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另外,由指標(或變量)陳述的工作假設可以指導實際的調查研究工作,它能使研究者明確地認識到,要收集何種經驗資料,在何種范圍進行調查等等。
經驗推演的缺陷是,由于概念、變量和指標處于不同的抽象層次,概念與變量、變量與指標、概念與指標之間的聯系不是通過嚴格的邏輯推導建立的,而是主觀假定的,因此它們有可能不一致;變量有可能未界定出概念的本質屬性,指標有可能反映不出概念的真實內涵或只反映其中一小部分內涵。因此,工作假設被證實并不能直接證實理論假設,理論假設被驗證也并不能直接證明理論的有效性和真實性。這樣,檢驗一個理論解釋就不能僅僅考慮研究假設的證實與否,還要考慮各種復雜的因素。
二、假設的檢驗
在建立了研究假設之后,就可以進行研究方案的設計,確定調查的時間、地點、對象、選擇適當的研究類型及資料收集方法、選擇抽樣方法和測量工具,以便系統地收集經驗資料以檢驗研究假設。下幾步的工作與理論建構研究大致相同,即同樣是從經驗觀察得到資料,通過資料整理、統計、歸納得出經驗概括。不同的是,依據假設而進行的經驗觀察是有目的、有選擇的,收集的資料是系統的、有結構的,由它們得出的經驗概括是為了與工作假設進行比較,以判定是否接受或拒絕假設。本章第一節中已說明了假設檢驗邏輯與單純歸納邏輯的區別,下面主要說明檢驗的具體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假設與虛無假設
研究假設通常是陳述兩個現象之間有相關關系,如“工業總產值比重(x1)越高,核心家庭比重(y)越高”。對它的檢驗主要有兩種方法:直接檢驗和間接檢驗。
直接檢驗就是收集大量經驗資料去直接驗證假設。例如,研究者可收集各個國家的工業總產值和核心家庭比重的數據,通過相關分析可以判明兩者之間是否具有相關關系,如果數據分析說明兩者不相關,也就是說明研究假設可能是錯誤的。但調查研究通常是對總體中的一部分樣本進行調查,那么,這種調查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性呢?例如,所收集的十幾個國家的數據是否表示這種調查結論對所有國家都適用呢?這就涉及調查樣本的代表性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通常是運用統計檢驗的方法來間接驗證研究假設。
間接檢驗是提出一個與研究假設相反的虛無假設,如“工業總產值比重與核心家庭比重不相關”。根據統計檢驗的原理,研究者可以依據由樣本計算出的統計量在總體的范圍內證明虛無假設是不成立的,從而拒絕或否定虛無假設,并接受與之相反的研究假設。同樣,這種統計量也可在總體范圍內證明虛無假設能夠成立,從而接受虛無假設,并對研究假設的正確性產生懷疑。間接檢驗能夠證實研究假設,但不能完全否定研究假設,其中的道理在“統計分析”一章中再介紹。虛無假設與研究假設的關系如下:

間接檢驗的前提是,調查樣本必須是從總體中隨機抽取的。間接檢驗的作用在于:(1)收集經驗資料以反駁虛無假設,從而證明研究假設是正確的。(2)說明研究假設不僅在調查樣本中成立,而且在總體中也成立。(3)說明研究假設中變量之間聯系的有效范圍。
(二)研究假設與理論解釋
研究的目的不僅僅是驗證研究假設,更主要的是完善和澄清理論解釋,并在多種可能的理論解釋中加以選擇或發展新理論,這種對理論的改進和發展是從反駁研究假設開始的。反駁研究假設的方法主要有簡單證偽法和理論證偽法。
簡單證偽法是尋找否定研究假設的經驗證據,這些證據可說明,在什么條件下研究假設不成立,并說明理論解釋的局限和缺陷所在。例如,如果研究者發現,在亞洲一些國家,“工業總產值比重”的增長并不伴隨著“核心家庭比重”的增長,那么他們可以對帕森斯的理論產生懷疑,并指出這一理論未考慮到不同文化的作用。簡單證偽法需要在不同地點、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條件中收集反例,并以這種反例來懷疑或否定某一理論解釋的真實性。
理論證偽法是對多種理論解釋進行檢驗,以便選擇一種更有說服力的解釋。例如,對于“女人比男人的宗教信仰程度更高”這一經驗事實有多種理論解釋(見上一節),要檢驗哪一種解釋更可信,就要檢驗由各種理論解釋推演出來的研究假設。下面試以角色理論和社會化理論為例來說明理論證偽法。
由角色理論可推論出,由于男女的宗教信仰差異主要是由社會分工形成的,那么在結婚之前,即在青少年時期這種男女差異并不明顯。而由社會化理論則可得出相反的假設,因為人的社會化過程從童年就開始了。因此,“10—15歲的女孩比同年齡組的男孩宗教信仰程度更高”這一研究假設如果被證實,則會支持社會化理論,并對角色理論提出疑問;如果這一假設被否定,則相反。依此程序,從這兩個理論中還可推論出更多的可供檢驗的研究假設,每一個假設的證實與否都可以在支持一個理論解釋的同時對另一理論解釋提出懷疑。在許多個假設的檢驗中,如果某種理論解釋比另一種解釋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那么后者將逐漸失去可信性和解釋力,最終可能導致被證偽。
一般來說,一種理論是不會輕易被完全推翻的,由它推演出的研究假設即使被否定,也常常是促使理論作出修改或補充;只有當它在多次或多個假設檢驗中都受到懷疑時,才有可能陷入無法補救的境地。這是由于,一般理論是抽象的、普遍的,而研究假設則是經驗的、具體的,研究假設是由理論概念通過經驗推演而得出的指標(或變量)構成的,指標只反映概念中的部分內容,因此,指標之間的不相關并不一定證明概念之間不存在聯系,例如,“人均汽車占有量與核心家庭比重不相關”并不說明“工業化對家庭形式沒有影響”。此外,研究假設是在具體的時間、地點對某些樣本做調查來檢驗的,它在某些條件下被否定并不說明理論解釋在其他條件下也不成立。
由于同樣的原因,研究假設被證實也不能證明理論解釋是真實的、有效的,這種證實只是在某一方面提供了支持理論解釋的證據,而不是做出普遍的、全面的驗證。研究假設與理論解釋的關系如下:

(三)檢驗的步驟
最后,我們概括一下理論檢驗研究的全過程。一般來說,理論檢驗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研究課題、選擇理論解釋,明確表述所要檢驗的理論。例如,說明帕森斯“家庭理論”的主要論點,列出他的主要理論概念及概念間的聯系。研究可以對一種或多種理論解釋進行檢驗。
2.運用邏輯推演從理論推導出一組理論命題(稱為理論假設)。這些命題是抽象的,因為它使用的概念(如工業化、農業社會、社會流動、核心家庭等)缺乏明確的定義,無法直接觀測。由一個理論推導出的可檢驗的理論命題越多,則理論的可檢驗性就越大。如果在研究中被證實的理論命題越多,則這一理論的真實程度和可信度就越高。
3.運用經驗推演將理論假設轉述為具體的研究假設(也稱為工作假設)。這一步稱為操作化過程,它是理論檢驗研究的關鍵環節。操作化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概念的抽象定義和操作定義,并將理論概念具體化為可觀測的變量和指標,然后用變量語言重新表述理論假設,并用具體的指標(或變量)建立研究假設。只有對具體的研究假設才能進行研究方案或調查方案的設計,才能明確調查對象、調查內容以及調查的時間、地點。
4.收集有關資料。根據上一步驟的設計方案(包括確定研究類型、調查方法、抽樣方案、測量工具等)直接收集與研究假設有關的案例資料和統計資料。
5.整理與分析資料。將收集到的各種資料整理、歸納為一些經驗概括,然后將它們與研究假設進行比較,并分析:(1)資料對研究假設的支持或否定程度如何?(2)資料、假設對理論命題的支持或否定程度如何?(3)資料、假設和命題對一般理論的支持或否定程度如何?資料分析并不像通常所認為的只涉及統計分析和計算機運算,它還涉及邏輯推理、理論思索和創造性的想象。
6.檢驗與評判理論。一項研究很少能完全支持或完全否定一般理論,研究結論通常是在某些方面支持理論解釋,在其他方面則與理論解釋相矛盾。這就需要結合對研究結果的討論來評價一般理論的適用范圍和有效性。有些研究結果可能是出乎預料或難以解釋的,它們能促使研究者思索改進和澄清理論解釋。這種思索有助于提出新的理論假設,它可以是又一個理論檢驗研究的開端。
最后要說明的是:社會科學家將理論檢驗過程與理論建構過程區分開來是為了說明不同的研究邏輯。而在實際研究中,這兩種過程常常是很難分開的,許多研究是既包括理論檢驗的成分,也包括理論建構的成分。當然,還有一些研究根本就不涉及任何抽象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