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隔壁的法蘭奇人
- 無規則游戲:阿富汗屢被中斷的歷史
- (美)塔米姆·安薩利
- 3478字
- 2019-03-06 09:28:11
關于艾哈邁德·沙阿是不是阿富汗的第一位國王這個問題,尚具爭議,但不容置辯的事實在于,他確是從這里走出的最后一位征服者。他和之前的許多征服者一樣,集結部落武裝,在中亞與南亞之間開疆拓土。當他死的時候,鄰近地區的地緣環境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新的勢力開進了這片區域,這些勢力是當地戰士在公開戰斗中無法擊敗的,有些人把他們叫作“法蘭奇”(Farangi)[這個單詞乃是“法蘭克”(Frank)在波斯語中的變體]。7個世紀以前,法蘭克人走出歐洲,襲擊了圣城耶路撒冷。正是他們的行動,引發了長達幾個世紀之久的抵抗“十字軍”的戰爭。從那時起,法蘭奇便成了對歐洲人的通稱。艾哈邁德逝世的時候,帝國邊界的那一側已經有不少法蘭奇人定居。
當地人稱他們為“因格雷齊”(Engrayzee),也就是波斯語和普什圖語中的“英格蘭人”。早在150多年前,英格蘭人就已來到印度。1613年,英國人在印度海岸設立了第一個通商據點。建立據點并非出自政府行為,而是寄托了東印度公司一眾股東的發財夢。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正式合并,形成了大不列顛聯合王國。此后,印度不再只有英格蘭人,移民來自整個不列顛。當時,這些移民大多從事商貿活動,他們得到莫臥兒帝國的批準,得以在幾個小島棲身,并默默地操持著自己的生意。
當時,在印度的歐洲商團可不止不列顛一家,每一家商團都想從貿易當中賺取好處。為此,他們經常互相攻伐。不過,戰爭只在歐洲人之間進行,印度當地勢力從未卷入其中。最初,英、法聯手驅逐了葡萄牙人。而后,英、法商團又開始互相攻伐。1743年,艾哈邁德還未登上王座,英、法軍隊已在印度東海岸開戰。這只是當時全球沖突的前線。在歐洲,這場沖突被稱為七年戰爭,在北美,即是法國—印第安人戰爭。1763年,印度的戰事終于有了結果,英國人大獲全勝。此后,法國人雖然還能在印度定居,不過得“接受英國的保護”。
對法戰爭期間,英國人并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征服印度,因為他們并不想要統治印度,他們的主要利益全在商業上。那時,英國政府還未向印度次大陸派駐任何官員,英國在印度次大陸的存在仍局限于東印度公司。嚴格意義上來講,東印度公司屬于私人企業,盡管它得到了英國政府的充分支持,并充當了英國利益的代理人。因此,東印度公司只管不惜一切代價追求最大利潤,而這個目標與英國政府的利益訴求不謀而合。
1756年,英、印雙方在貿易港口加爾各答爆發沖突。莫臥兒帝國駐孟加拉省的總督納瓦布(Nawab)下令逮捕了一批英國公民,并將他們關進一間小牢房。他們在獄中的容身之地實在逼仄難受,為此,歐洲媒體還發明了一個全新詞匯——“加爾各答黑洞”(Black Holes of Calcutta)。只在小小的黑洞中待了一天,就有不少人喪了命。惡行很快傳到了東印度公司設在本地治理(Pondicherry)的總部。盛怒之下,東印度公司決定教訓一下納瓦布。羅伯特·克萊武(Robert Clive)率領一支小型武裝,北上襲擊了加爾各答,納瓦布的勢力一觸即潰。在克萊武的扶植下,納瓦布的侄子接替了叔叔的職務。這次軍事冒險被英方稱為“普拉西戰役”(battle of Plassey)。其實,這談不上是一場戰役,倒更像是一種行政程序。此前,英國人渾然不知,孟加拉的大局早已落入己方的掌控。經此一役,他們才恍然醒悟。殖民活動的起點已經無法考證,不過,普拉西一役過后,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和印度的任何其他地方愈發為所欲為,類似的軍事冒險也越來越多。
“加爾各答黑洞”事件爆發的同一年,艾哈邁德·沙阿的軍隊正在德里大肆劫掠。那一刻,阿富汗的國勢似乎還要強過大英帝國。后者不過推翻了一位總督,艾哈邁德卻直接廢黜了莫臥兒帝國的皇帝,扶植了一位聽話的傀儡。正當英國人在印度東部展示赤裸裸的權力時,艾哈邁德·沙阿直接占據了印度西部的大片領土。簡單的事實表明,英、阿兩股勢力即將展開對決。
英國與阿富汗確實將會產生不小的糾葛。不過,一切都是后話。從加爾各答到德里,起碼有1000英里的距離。從德里出發西行,還要走過500英里才能到達艾哈邁德的家鄉坎大哈。阿富汗與英國之間沒有交集,也沒有理由發生沖突。
“加爾各答黑洞”事件過后的數年間,英國人在孟加拉的統治日漸穩固。同時,英國也在大力向西拓展勢力。當時,莫臥兒帝國已經分崩離析,肢解成了一個個獨立的邦國。英國人步步為營,一一控制了這些邦國,分而治之。如有需要,英國殖民者會對其實行直接統治;有時候,他們會扶植地方勢力代行統治,自己則身居幕后進行操控。
對于東印度公司的代管活動,英國政府漸生不滿。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橫征暴斂,幾乎危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可是,印度又是如此重要而不容失去。英國政府決心對印度實施直接統治。1773年,英屬北美殖民地開始分崩離析的時候,英國政府派了一名總督來到印度履職。東印度公司作為一個強大的力量仍在次大陸運轉,不過,英國對印度的統治正式拉開了帷幕。盡管殖民政府的總督經由議會提名任命,其作出的決定也須經議會批準,但他在印度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擁有一整套內閣班子輔助左右,幫他制訂外交政策。
1772年,艾哈邁德·沙阿因罹患頜骨癌而離世。這一年,馬薩諸塞州的愛國者正在籌建“茶黨”,這不僅是對英國政府的反抗,也是對東印度公司的反抗。沒錯,這家公司在印度與北美都曾開展業務。那個時候的阿富汗,還是一個龐大的帝國。疆土從現代伊朗的心臟地帶延伸到印度洋,東北部的克什米爾也被納入其中。在伊斯蘭世界,阿富汗是僅次于奧斯曼帝國的第二大強國。
但是,隨著艾哈邁德的離世,第二強國也行將崩潰。此前數年,艾哈邁德一直臥病在床,無法理政。他一撒手人寰,阿富汗便由盛轉衰。這時的英國殖民者正在步步緊逼。不過,阿富汗的衰落與當時的英國人毫無干系,內部因素才是帝國衰微的根源。這是一個王朝帝國,這是一種本質上就不穩定的政治形式,畢竟王朝的興衰起落完全系于統治者的個人才能。艾哈邁德·沙阿即便再偉大,也無奈兒子能力平庸。他的孫輩就更加不堪了,為了奪取王位,互相殘殺,打成一片。短短30年里,王位便六易其主。持續的內亂,演變成了普什圖兩大家族之間的血腥內戰。這與英國的玫瑰戰爭頗為相似。當年,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曾進行過一場持續數十年的戰爭。
玫瑰戰爭之后,亨利七世登基為王。他開創了都鐸王朝,其作為使他在很多方面被認為是英格蘭的締造者。阿富汗版的“玫瑰戰爭”之中,同樣走出了一位杰出君主,阿富汗人至今仍敬稱他為多斯特·穆罕默德大王(Dost Mohammed the Great)。內戰期間,艾哈邁德的孫子要么失明,要么死去,要么流亡國外。當然,這些孽債大多是他們互相殘害所致。1826年,多斯特·穆罕默德自立為埃米爾(amir)【2】,開啟了巴拉克宰王朝。他雖非艾哈邁德·沙阿的直系后裔,卻也和國父一族血脈相連。畢竟,多斯特·穆罕默德同樣來自杜蘭尼部,也是一顆“珍珠”。
多斯特·穆罕默德體形瘦長,蓄著長長的胡須,他有著黑黑的眼珠、高大的體格。少年時代,多斯特·穆罕默德曾經放浪形骸、沉溺酒精。不過,他很快回歸正途成熟了起來,成為一位外表嚴厲但言語溫和的君主。與國王有過接觸的人,都覺得他是位完美的紳士。[12]顯然,一位歷經內戰并最終獲勝的人,本性不會太過謙和溫柔。如果情勢需要,多斯特·穆罕默德從不吝惜雷霆手段。當然,在王室與上流社會的交際場合中,國王還是一如既往地優雅得體。
多斯特·穆罕默德著手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并定都喀布爾,他將在此對國家實行統治,這也將成為阿富汗歷史的基本內容。無論是內因還是外力,仿佛都要對這項工作加以阻撓和破壞。我們的阿富汗故事正是從多斯特·穆罕默德開始講起。
新君施政不過幾年,國內的秩序便穩定下來。對此,廣大臣民感激不盡。農民終于可以回歸家園繼續耕作,游牧部群也重新開始遷徙放牧。女人們在家中料理花園、安排政治婚姻;男人們則溜進市場閑逛取樂,和一干朋友大扯閑篇。貿易已經恢復,駱駝商隊再次出發,他們穿過興都庫什山口,前往印度河平原,用羊毛、獸皮、亞麻籽油、青金石、華麗的地毯和馬匹、駱駝等牲畜,換取大米、茶葉、香料、棉花和其他令人垂涎的貨物。[13]
在多斯特·穆罕默德的治理下,艾哈邁德·沙阿帝國的核心部分已經收復。可是,多斯特大王對此并不滿足,因為他還沒收復整個帝國。馬什哈德(Mashad)易于人手,國王倒還能夠容忍,畢竟那座城池本來就在波斯的勢力范圍之內。可是,國王也失去了印度河沿岸的豐沃土地以及白沙瓦城。奪取領地的蘭吉特·辛格(Ranjit Singh)甚至不是穆斯林,而是個錫克教徒!要知道,白沙瓦及其附近地區的大部分居民,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普什圖人,白沙瓦更是阿富汗國王長期以來的冬都。同為普什圖人的阿富汗統治者,不能不覺得心痛萬分。于是,多斯特·穆罕默德決心要用一戰之功奪回白沙瓦。但他的雄心反而讓他一度跌落王位,由此生成的裂痕,不但他再也無力補救,甚至直到今天仍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