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管子四篇詮釋
  • 陳鼓應
  • 1453字
  • 2019-05-07 17:47:28

壹、黃老思想與稷下道家

黃老思想乃戰國道家一系的學術思潮,《史記》曾提及“黃老道德之術”,并且一再提及“黃帝老子之術”、“黃老之言”。《史記》書末載司馬談〈論六家要指〉,贊賞黃老道家采各家之長,懷殊途同歸的包容氣度,并推崇黃老主逸臣勞的君道思想而批評儒家“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司馬談論述道家的治身,主張“神本形具”——即視精神為生命之本而形體為生命之具現。在論述道家的治道時,指出黃老學說有這幾項重要特點:一是主道“約”,即君主只需掌握國家重大的政策而委下以能。二是主“時變”,這是說掌握時代的命運,推動社會的變革。三是“以虛無為本,因循為用”,這是從認識論上強調治者行事,要摒除主觀成見,以虛心去聽從民意,順從民心。從〈論六家要指〉的短文中,可窺見道家黃老學的基本宗旨。學術界一向認為司馬遷屢言黃老乃是其個人的思想偏好,一直到馬王堆黃老帛書如《黃帝四經》等相繼出土,才重新認識到黃老是一發展于戰國并且興盛于西漢的道家思想流派。

顧名可知,“黃老”乃是黃帝與老子的合稱。雖是合稱黃帝與老子,然而就理論內容來看,黃帝僅為依托的對象,老子的道論方是黃老之學的理論主軸。至于黃帝所以成為黃老之學依托的對象,一方面源于論說者為增加自己理論觀點的說服性,而抬出遠古之傳說人物以資依托。如《淮南子·修務訓》所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后能入說?!绷硪环矫?,黃帝乃為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心目中的盛明君王,如《國語·魯語》言“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而田齊的統治者更是尊黃帝為自己的遠祖,齊威王所鑄《陳侯因資敦》銘文即言:“其唯因資,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邇嗣桓、文……”

黃老之學雖以老學為理論基礎,不過因與其他各家學說的交融而產生新的道家思想風貌。簡言之,黃老之學是以老子道論思想為主軸,同時結合齊法家“法”的思想,以及當時盛行的刑名觀念而融會出的新道家思潮。這一思潮試圖于社會政治層面提出一套君無為而臣有為的治國有效原則。若比較莊子學派來看,莊學少談君道,而黃老之學卻集中于論述君道,可以說所關注的正是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所說的“君王南面之術”。

如上所言,黃老思想可能在戰國初即已開始醞釀,這可溯源至范蠡的思想源頭中。至于其起源究竟是在齊地還是楚越,晚近學者仍持有不同意見。至戰國中期,黃老思想在齊國的稷下學宮,經由道家學者之著述、講學與討論,乃達于極盛。黃老思想所以興盛于齊稷下,一方面由于春秋末的老子身處首都并擁有史官之地位,且為當時學界之領袖,故其思想至戰國時期流傳廣遠,流傳于齊國稷下,并結合各家之言而發展出新的思想面貌是必然之事。其中,范蠡晚年入齊,將老學帶入齊國或是老學流傳于齊國的因素之一;其次,老學言及治身與治國,治身正是離不開治國層面的考慮,《老子》五千言緊扣治道而論,正可具體作為君道層面的指導;再者,老學的無為治道結合齊法家的治國原則,展現出君臣分職、臣勞主逸之具體而明確的治術,正合于齊國統治者的要求。其后隨著齊國的衰亡,秦國一統天下,黃老思想亦隨著稷下學者之輾轉入秦,而轉移至秦地,繼而體現在呂不韋所召集編纂的《呂氏春秋》一書中。因此黃老思想可謂興盛于戰國稷下,綿延至秦,并進一步延續至漢初的思想潮流。

至于稷下道家,雖可說是黃老之學的代表,然正因黃老之學是指一綿延有時的思想潮流,而稷下道家則是黃老之學在戰國時期發展最為興盛之階段,因此二者有所分別。

稷下道家是指活動于齊國稷下學宮而宣說黃老之學的道家學者,這里先就稷下學宮作一簡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源县| 八宿县| 龙岩市| 运城市| 普宁市| 伊吾县| 博野县| 达拉特旗| 汝州市| 攀枝花市| 武乡县| 珲春市| 昌乐县| 安义县| 湖口县| 观塘区| 茂名市| 全椒县| 德清县| 农安县| 石狮市| 凤城市| 措勤县| 昭平县| 新建县| 手游| 通州区| 鹤山市| 无锡市| 铜川市| 巧家县| 招远市| 永川市| 三明市| 镇康县| 江源县| 远安县| 晋城| 大悟县| 夏河县|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