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凡道無所,善心安愛〈處〉(1)。心靜氣理,道乃可止。彼道不遠(yuǎn),民得以產(chǎn);彼道不離,民得以知。是故卒乎如可與索(2),眇眇乎其如窮無所。
彼道之情,惡音與聲,修心靜音〈意〉(3),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敗,所得以成也。
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
【注釋】
(1)善心安愛〈處〉:“善”,修治使善。“安”同“焉”,乃。“愛”為“處”字之訛(王念孫說)。“處”與“所”同葉魚部韻。
(2)卒:同“萃”,收聚。按:“卒乎”一詞三見,均指氣之收聚。凡氣之聚時,則在己、在心,皆可求索;其曠遠(yuǎn)、眇眇難尋,則是皆就氣散而言。
(3)靜音〈意〉:當(dāng)作“靜意”(王念孫說)。“意”與“得”同葉職部韻。
【今譯】
道并沒固定住所,只有善于修心的人才能使它安處下來。心意靜定、氣脈通暢,道便可留止。道并不遙遠(yuǎn),人們賴它獲得生命;道并不離去,人們賴它獲得智慧。它聚集時是可以求索的,(散開時)又渺茫曠遠(yuǎn)難尋定處。
道的特性是不可以言語聲名呼來的,只有修心靜意才可得道。道雖然不可言表,不可目見,不可耳聞,但它確實(shí)又可以用來完善人心,端正身形。人們失去它就會死亡,得到它就能生存;失去它做事就會失敗,得到它做事就能成功。
道雖無根莖,無花葉,但萬物賴它而生,靠它而成,所以把它稱為“道”。
【詮釋】
本章續(xù)論道的特性及其于心形、心氣的作用。
一、道不遠(yuǎn)人
〈內(nèi)業(yè)〉篇中所談的“道”,一方面直接繼承老子作為萬物生成本原的道,本章所謂“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乃是對老子生成之道予以形象化的描述。不僅如此,老子的形上之道至〈內(nèi)業(yè)〉和人發(fā)生了更為緊密的關(guān)系,所謂“彼道不遠(yuǎn),……彼道不離……”,人的生命和智慧都源于道,故不可須臾離道。同樣的論述亦可見于〈心術(shù)上〉:“道不遠(yuǎn)而難極也,與人并處而難得也。”由此可以看出〈內(nèi)業(yè)〉和〈心術(shù)上〉兩者間思想內(nèi)容的一致性。而〈中庸〉亦有同樣的論述,所謂:“道不遠(yuǎn)人,人之為道而遠(yuǎn)人,不可以為道。”“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由此可看出〈中庸〉思想受稷下道家影響之一般。
二、修心正形
本章所論述的“道”特別著重于和“心”的關(guān)系。“善心安愛〈處〉”,將老子之道進(jìn)一步落實(shí)到人心,并特別強(qiáng)調(diào)修心、理氣。所謂“心靜氣理”、“修心靜音〈意〉”、“修心正形”等重要命題,即由此而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