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1),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2);藏於胸中,謂之圣人(3)。
是故此氣(4),杲乎如登於天(5),杳乎如入於淵(6);淖乎如在於海(7),卒乎如在於己(8)。
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音〈意〉(9)。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畢得(10)。
【注釋】
(1)凡物之精,此則為生:天地萬物都有精氣,萬物賴它獲得生命?!爸保校ㄓ栆姟豆艜撟旨尅罚!熬?,精氣。“此”,得此、賴此?!吧保埶椿照f:“‘此則為生’,謂此氣乃生命之本”(《周秦道論發微·管子四篇疏證》,下引同)。
(2)鬼神:謂陰陽變化(張舜徽說)。按:與“神”、“神明”等意思接近,指天地精神,自然界的神妙作用(參看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
(3)圣人:這里指圣人智慧。
(4)是故此氣:“此氣”,通行本作“民氣”?!懊瘛蹦恕按恕弊种`(丁士涵說,見戴望:《管子校正引》)。這句本當作“是故此氣也”,下文“是故此氣也”與此正為排比句。
(5)杲(ㄍㄠˇ):顯明。
(6)杳:幽暗。
(7)淖:同“綽”,寬舒,舒展。
(8)卒:同“萃”,聚集,收聚。
(9)音〈意〉:為“意”字之殘訛(王念孫等說)。
(10)萬物畢得:“畢得”,通行本作“果得”?!肮碑敒椤爱叀弊种`(王念孫:《讀書雜志》,下引同)?!葱男g下〉正作“萬物畢得”,尹注為“物畢得宜”,甚確。下文“正心在中,萬物得度”與此同義。又,李勉釋此句為“萬物皆由我得”,可備一說。如此則孟子所謂“萬物皆備于我”亦出于此。
【今譯】
萬物都有精氣,賴它獲得生命;在地生成五谷,在天聚為眾星。精氣流散在天地間,便稱為天地精神;藏儲在胸中,便成為圣人智慧。
這種精氣,燦然如高升于天際,暗然似深入于淵底,舒展開如在四海之外,收聚起如在人身之中。
對于這種精氣,不可以人力留住它,只可以德心安養它;不可以聲名呼喚它,只可以意念迎取它。敬守精氣而不遺失,便能進一步成就德心。德心的成就便使人生出智慧來,有了智慧可使天地萬物皆得其宜。
【詮釋】
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精氣說乃是由稷下道家所提出。
在宇宙生成論上,老子是第一個提出道為萬物之本原者,然而道創生與畜養萬物的具體內涵,老子并沒有明確論述。道和萬物之間的關系到莊子和稷下道家才提出氣化論以為中介,稷下道家更提出精氣的概念以說明道的化生萬物,本篇即是稷下道家論述精氣的代表作品。
一、“精氣”為萬物的原質
“精氣”這一概念在稷下道家另一作品《管子·水地》篇中亦已提出,但〈水地〉主要是將水和地視為萬物的本原。新近出土郭店楚墓竹簡中的古佚書〈太一生水〉,亦是以水為萬物的本原。由此可知,道家的萬物生成論至戰國中期形成了兩大系統:一是尚氣,一是尚水。尚水思想因其本身的理論限制未能得到發展。尚氣說,因“氣”具有可感知的性質,卻又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可解釋性遠超過尚水論,故能得到發展。
本篇開宗明義便指出精氣彌漫于天地之間,它是構成萬物的本原,也是生命和智慧的根源。作者認為一個人獲得的精氣愈多,則生命力愈強、智慧愈高,并夸大了精氣的作用,以為精氣流于天地之間,可以使自然界具有神奇靈妙的作用。所謂“鬼神”,在本篇作者看來不過是精氣的流布,這一觀念對《易傳·系辭》有著直接的影響。此處所謂“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以及本篇后文(第十三章)謂:“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边@種以精氣變化來解釋“鬼神”的思想,為〈系辭〉所繼承——〈系辭〉云:“精氣為物,游神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此明顯源于〈內業〉。
二、“德成智出”、“萬物畢得”之說
這一章還提出“德成智出”、“萬物畢得”這兩個命題。稷下道家倡導德智相揚,而“萬物畢得”之說,則與孟子所謂“萬物皆備于我”相通,不少學者認為孟子此說源于稷下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