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水地〉篇黃老思想的特點
〈水地〉在中國哲學史上首次提出“水為萬物本原”的學說,這學說的問世雖晚于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但泰勒斯僅遺留片語只字,而〈水地〉則有著周詳的論述。
由于1998年湖北郭店竹簡〈太一生水〉的公布,〈水地〉更受到學者的討論。〈太一生水〉古佚書的問世,使學界關注到古代道家的宇宙生成論及本原說,除了尚氣這一系統外,還有尚水說這一系向來被忽視。〈水地〉尚水外,還論及稷下道家另一重要的“精氣”概念。
尚水說可源于老子,《老子》貴柔,以為水性柔能勝剛(見第七十八章),“以其善下”,故能納眾(見第六十六章),并盛贊“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第八章)。《老子》以道為萬物本原,〈水地〉乃以“幾于道”的水,為萬物本原,可見〈水地〉與老子哲學思想有密切聯系。
一、水者地之血氣
〈水地〉開篇論水和地的重要性,謂“地”為各種動植物生命畜養的苑囿(“諸生之根菀”),“水”則是大地的血脈(“水者,地之血氣”),接著申述水性材美具備(“水具材”),具有仁、義、精、正、卑下等美德。
〈水地〉作者盛贊水對萬物的功用;指出萬物取度于水,眾生取足于水,各物得水而豐華茂盛、文理彰著。
二、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
〈水地〉提出一則“精氣合而水流形”的說法,其言曰:“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
所謂“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這是說男女合精而稟賦生命,生命則于水中流動成形。這里,再度強調水在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生命中的重要性。
稷下道家在中國哲學史上以其提出精氣說而受到學者的注意。若〈水地〉成書早于〈內業〉,則“精氣”概念為古代文獻中之首出者。而“男女精氣合”的命題,則屬于道家萬物化生論的范圍。
三、水者萬物之本原
〈水地〉篇首說:“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而通篇則論證水為“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由于地是現象界中承載萬物最巨大的形體,地之所以能成為各種生物植根的園地,歸根結底,有賴于水的滋養。水在大地就如血液在人體中流動,它“集于天地而藏于萬物”,成為從自然界到生命世界不可或缺的基質。
〈水地〉作者從金石、鳥獸到人類,論證了水的“無不滿,無不居”。金石中以玉為例,玉之所以為人所貴,由于它具有九種高貴的品質,而“九德”的形成,都離不開水分。動植物亦然,“集于草木,根得其度,華得其度”,“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至于人類,乃因男女精氣交合,也是由水流布而形成胚胎,發為九竅。總之,“萬物莫不以生”,而萬物之充滿生機,保持常態,正是由于水適度地內含于其中的緣故(“萬物莫不盡其幾,反其常者,水之內度適也”)。
四、水質與民性
〈水地〉篇末出現一段有關水質形成民性的論述:
夫齊之水,遒躁而復,故其民貪麤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清票而敢;越之水,濁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妒;秦之水,泔取而稽,淤滯而雜,故其民貪戾,罔而好事;齊晉之水,枯旱而運(渾),淤滯而雜,故其民諂諛葆詐,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滯而雜,故其民愚戇而好貞,輕疾而易死;宋之水,輕勁而清,故其民簡易而好正。
這段文字十分特殊,為古代文獻中首次看到地區水質與民性關系的論述。它不僅反映了〈水地〉作者對各國地區的水質影響民風作了一番客觀的考察,另方面也透露了作者對各地區民性民情的論斷有著主觀的評價。由此可見兩個重要訊息,一是從各種民性的評價中,可以窺見〈水地〉作者的籍屬問題;二是從論述中所羅列的各諸侯國中,可以判斷作品成書的時代。
〈水地〉論述中列舉了七個諸侯國,即齊、楚、越、秦、晉、燕、宋。從這東周諸國并列中,顯示出作品產生于戰國時代。春秋時期的魯、衛、陳、蔡,都已退出歷史的舞臺;吳越稱雄的年代亦已成過去,可見〈水地〉不可能成于春秋末期,而應出現于戰國七雄并起的年代。惟舊本文中有多處傳抄時衍誤,如“齊之水”文后復出現“齊晉之水”,“齊晉”之“齊”顯是衍文,黃釗教授曾有專文考訂,指出“齊晉之‘齊(齊)’乃‘參’(即‘叄’字)之誤,因‘參’,古寫作‘叄’,‘齊’,古寫作‘亝’,兩字僅一筆之差,形極相似,故誤”。黃文考證〈水地〉可能成文于公元前376年至前355年之間,時當戰國中期。
〈水地〉主旨在于論證水為“萬物之本原”,而作者仍不忘其治世之意,故文末倡說“水一則人心正,水清則民心易”,結語則諄諄告誡世人:“圣人之治于世也,其樞在水。”這正昭示黃老治世的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