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產品制造

船政早期所轄的生產機構,稱“船政十三廠”,生產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船政船舶產品的動力推進系統,技術定位為螺旋槳艉部推動,又稱暗輪,性能優于之前金陵(南京)、上海所試造的兩艘明輪,標志著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輪船制作之開端。

從同治六年十二月(1868年1月)開工建造第一艘輪船,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下令停止造船,在這一時期,船政制造的輪船,以使用性質來劃分,主要有兵商兩用船、兵船和商船三大類。以船體材質來劃分,有木殼船、鐵脅船(鐵木合構船)、鋼質船之區別,其間體現著我國造船技術的進步。

船政所造第一艘輪船,是在外國技師指導下進行制作,排水量達1370噸,是中國制造的第一艘千噸級輪船。其船體為木殼,蒸汽機購自歐洲,船舶用途為兵商兩用,即兼有兵船和商船兩項功能。具有同樣功能的兵商輪船共建造6艘,其中從第5號輪船起,所用蒸汽機等動力系統為船政輪機廠、鍋爐廠自行制造。從第7號輪船開始,船政改變了兵商合用的造船理念,引進國外二等洋艦模式,造出了以海洋作戰為主要功能的軍艦“揚武”號,排水量1560噸,匹配炮11門。同治十二年(1873年),船政造出排水量1385噸的商用運輸船3艘,從此形成了兵船和商船兩種類型輪船。

根據船政與洋監督法國人日意格簽訂的設廠造船合約,從同治八年(1869年)船政鐵廠落成之時起算,在五年時間內,外聘洋員要負責造船16艘,后因所造“揚武號”排水量大,以一艘折抵兩艘,實為15艘。同時洋員要負責指導船政員工造船,合約規定“包教包會”。在履行合同的最后一年時間里,洋員基本上讓華工放手建造,船政員工逐步掌握了近代造船技術。十三年,外聘洋員期滿,大部分辭退回國(留3人),船政人員開始自主造船。光緒元年(1875年)由船政學堂畢業生自行設計并開工建造一艘250噸級炮艦,一年后制造成功,標志著船政進入自主造船新階段。

19世紀70年代,歐美各國已盛行制造鐵脅船,即以鋼鐵和木材混合使用的輪船,鋼鐵材料主要應用于船體的支撐部分,含龍骨、肋骨及艙室構架,故又稱鐵脅船(個別文獻誤稱為“鐵肋船”)。

關注著西方造船技術進步的船政首任大臣沈葆楨,于光緒元年提出并組織實施了鐵脅船的建造,促成船政從木殼船向鐵木合構船過渡的產品升級換代。第一艘鐵脅船二年初開工,所需鋼鐵構件購自歐洲,同時又聘兩位洋員來廠指導。三年四月,首制鐵脅船完工并試洋成功。隨即制造第二艘,各鋼鐵構件由廠內新設立的鐵脅廠自制。鐵脅船的制造工藝明顯區別于木殼船,鐵工占工程的百分之八十,總工程量比木殼船增加了一倍。八年底,船政造出排水量達2200噸、馬力2400、時速15海里的鐵脅快艦“開濟”號,代表了船政鐵脅船制造的最高技術水平。船政史上,共制造鐵脅船10艘,其中9艘為兵艦,1艘為商船。

光緒十三年(1887年)船政興工制造鋼殼鋼甲軍艦,以法國新型鋼質艦為仿品,設計與監造工作由船政出洋留學回國的工程師承擔,所需鋼材由于國內不能生產,則向國外購買。鋼質艦的制造工藝代表著當時世界上造船技術的新水平。經過兩年時間制造,十五年第一艘國產鋼質軍艦建造成功,排水量2100噸,編入北洋海軍艦隊服役,取名“平遠”號?!捌竭h”號鋼殼鋼甲軍艦的造成,代表了晚清時期我國造船技術的最高水平。繼“平遠”號后,又造出一艘鋼殼鋼甲艦,之后所造各船大都以鋼脅鋼殼為主,產品包括炮艦、驅逐艦和魚雷快艦,以及練習船、商用運輸船和客輪等。

從同治六年開工造船至辛亥革命前40余年間,船政建造出有序號的艦船40艘(不含小型輔助船),排水量合計47000多噸。到1918年,又建造2艘170噸級的淺水炮艇。另在1934年建造2艘內河警用小型巡邏艇。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先改名福州船政局再更名為海軍馬尾造船所,在造船方面沒有多少佳品,但在艦船修理上有較多的業務,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的生產內容。

1918年1月,福州船政局內創設海軍飛機工程處,組建了我國第一家飛機制造廠,利用造船的部分場所和設備生產水上飛機。1919年8月造出了第一架雙桴雙翼水上飛機,至1930年底飛機廠遷往上海止,共造出各式水上飛機17架(其中兩架造出機件后在上海江南造船所內組裝成機),船政局成為我國最早的航空產品制造產地。

船政制造艦船,其配套產品包括船用蒸汽機、觀通導航設備以及部分武器配備等,從最初的引進仿造,到自行制造,也是產品制造的重要方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江县| 南城县| 普洱| 东丰县| 临泽县| 巍山| 古交市| 额济纳旗| 垫江县| 桂东县| 冕宁县| 巴林右旗| 柞水县| 安国市| 保亭| 岳阳市| 康保县| 嘉兴市| 吉隆县| 横山县| 静乐县| 邻水| 德阳市| 图片| 扶绥县| 常德市| 淅川县| 涿鹿县| 昌邑市| 绵阳市| 儋州市| 崇仁县| 大埔县| 当阳市| 南丰县| 迁安市| 临海市| 胶南市| 菏泽市| 宽城| 虎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