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節儉習慣
書名: 金錢與人生作者名: (英)塞繆爾·斯邁爾斯本章字數: 5672字更新時間: 2019-03-07 11:31:07
“重要的是學會管束自己。”——歌德。
“大多數人為現在而工作,少數人為未來而工作。明智的人為兩者而工作——既為現在的未來,也為未來的現在而工作。”——《真理的猜想》
“所有成功的秘密在于知道如何自制,……一旦你學會了支配自己,那么你就是一位最好的老師。如果你能證明你能夠控制自己,那我就可以說你是一位受過教育的人,做不到這一點,所有的其它教育都等于零。”——歐麗芬特夫人。
“全世界都在呼喚:‘拯救我們的人在哪里?我們需要他!’請不要舍近求遠,因為他近在咫尺。這個人——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每個人!……怎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男子漢呢?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如何決心成為這樣的人,那么它比登天還難;如果一個人決心成為這樣的人,那么它就易如反掌。”——大仲馬。
大多數人都能享受富足和安逸,只要他們努力地去獲得并享有它們。領取豐厚薪水的人也可能成為資本家,并且為世界的進步和社會福利做出自己的貢獻。但是,只有辛勤勞動、殫精竭慮、誠實正直和勤儉節約,他們才能改善自己或他們所處階級的處境。
目前的社會,與其說是在遭受缺錢的痛苦,不如說是在遭受揮霍浪費的痛苦。和懂得如何花錢相比,賺錢要容易得多啦。一個人的財富并非由其所賺的錢構成,而是由他花錢和省錢的方式來決定。通過勞動,一個人獲取了比自己和家庭所需還多的收入,那么他就能積蓄下一點錢。毫無疑問地,他也就擁有了為社會福利做貢獻的基礎。這點積蓄也許很少,但是它們足以使其獨立。
現在,那些高收入的工薪階層竟然沒有積蓄,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實際上,這只是自我克制和個人節儉的問題。的確,今天的那些主要實業界領袖大多數都直接來自于普通群眾。正是經驗和技能的積累把工人和“非”工人區別開來,而這又取決于工人是愿意節儉還是浪費。如果節儉,他將發現他有充分的機會把積蓄用在有利可圖和有益的事情上。
節省時間就等于節約金錢。富蘭克林說,“時間就是金錢。”如果某人希望賺錢,那么他就應該合理地利用時間。時間可以用于許多美好而高貴的事情。它可以用于學習、研究、文藝創作和科學探索等活動。有計劃的學習或工作可以節省時間。計劃是為了達到特定目的的一種安排,以便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不浪費時間。每個商人的工作都必須有計劃和條理。每個家庭主婦的工作也是如此。每件事情都必須有它的合理位置,而且都必須在它的合理位置上。同理,每件事情都必須有屬于它的時間并且都必須按時完成。
勿須多言,節儉是有益的。沒人否認節儉是可以做到的。我們已經看到過許多這方面的例證。許多人已經做過的事情,那么其他人也可以做到。而且,節儉也不是令人厭惡的美德。相反,它能使我們免受許多輕視和侮辱。它要求我們克制自己,但并非放棄正當的享樂。它帶給我們許多誠實的樂趣。奢侈和鋪張浪費則會使我們失去這些樂趣。
沒有人可以說他不會精打細算。幾乎每人每周都能夠節省下幾個先令。每周節省3個先令,20年就能積攢240英鎊,再節省10年,加上利息,就能達到420英鎊。有些人可能會說他們根本不可能攢這么多。那可以試一下啊!他可以先從每周2個先令、1個先令或6便士開始。不管節省多少,也不論身處何處,請馬上開始吧。每周到儲蓄銀行存上6便士,那么,20年就會達到40英鎊,30年就會達到70英鎊。我們所需要的只是養成節儉和自制的習慣。
節儉不需要非凡的勇氣,也不需要超眾的智力或任何超人的德行。它只需要常識和抵制自我享樂的力量。實際上,節儉只是日常工作中的常識。它不需要強烈的決心,而只需要一點耐心的自我克制。“開始行動”是它的方法!越是持之以恒,就越是容易養成節儉的習慣,也就會越快地補償自我克制者所做出的犧牲。
有人可能這樣問:一個收入微薄者,掙的每個便士都需要用來養家糊口時,還有可能省下錢來去存入儲蓄銀行嗎?當然有可能。這樣事的確有,許多勤奮和謹慎的人都做到了這一點。他們克制自己,把余下的收入存入銀行、或供窮人儲蓄的其它機構里。如果有人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在類似情況下,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根本不會剝奪他們本來應該享有的真正快樂和幸福。
如果一個人薪資豐厚,但是他把所有的收入都花在自己身上。或者,他有家庭,把每周的收入全都用來養家糊口而毫無剩余,這種做法是多么自私啊!當聽說一個收入豐厚的人死后沒有留下任何遺產:他的遺孀和家人一貧如洗,聽任命運的宰割,生死聽天由命時,我們不能不認為這是天下最自私的、揮霍無度的行為。不過,相對而言,這種情形少之又少。也許他們可以四處募捐。募捐或許能解決某些問題,也許根本解決不了。最后,這個不幸的爛攤子家庭就會陷入一貧如洗、家徒四壁的境地。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最起碼的節儉行為都能夠避免這種后果。任何感官享樂和自我放縱的縮減——如少喝一杯啤酒或者少抽一支雪茄——都能使一個人在經年累月中為他人節省一些東西,而不是浪費在自己身上。實際上,疾病或無助經常不期而至。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最窮苦的人擁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來為他自己和家人提供援助,無論這種援助是多么得微不足道。
相對而言,只有極少數人能成為富人。但是,絕大多數人,通過勤勞和節儉,都能夠獲得足夠的財物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們甚至可以擁有足夠的儲蓄,使自己免受年老時的窮困之苦。然而,阻礙一個人節儉的不是機遇匱乏,而是意志力薄弱。一個人也許會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但是管束不住自己,仍然大手大腳地花錢,過著高消費的生活。
大多數人寧愿享樂而不愿自我克制。他們常常花光所有的收入。其實,不只是勞動者揮霍浪費。我們聽說過有些人許多年來每年都掙幾百英鎊,但是全部揮霍殆盡。在他們突然辭世時,他們的孩子卻一無所有。他們死去時,連家具都早已屬于他人。因為他們不得不賣掉這些,以便支付喪葬費和償還其揮霍無度生活所招致的債務。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事例。
作為獨立的一種保證,節儉這種最樸素和最平民化的品質立刻備受尊崇,成為最有價值的美德之一。“對待金錢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布爾沃說,“因為金錢能夠反映出人的品格。”人類的某些優秀品質,比如慷慨、仁慈、公正、誠實和遠見等,依賴于對金錢的正確使用。人類的許多惡劣品質,比如貪婪、吝嗇、不公、奢侈和目光短淺等,也起源于對金錢的濫用。
忙于糊口度日的階級永遠不會取得任何成就。那些花光所有收入的人們總是處在赤貧的邊緣。他們必定虛弱不堪——他們是時間和環境的奴隸。他們使自己貧困潦倒,喪失了自尊,也失去了別人的尊重,也不可能得到自由和獨立。揮霍浪費足以使人喪失所有的剛強和美德。
但是,如果有積蓄,無論多么細少,一個人所處的地位就會完全不同。這一小筆積蓄將一直是他力量的源泉。他不再是時間和命運的作弄對象。從此,他能夠勇敢地直面世界。在某種意義上,他是自己的主人。他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他既不會被收買也不會被出賣。他可以滿心期望自己在將來過上舒適和幸福的晚年生活。
人們變得明智和善于思考后,他們一般都會變得深謀遠慮并節儉度日。一個粗心輕率的人,就像原始人一樣,花光所有的收入。他根本不考慮明天、逆境時刻或那些依靠他生活的人們。但是,一個明智的人會為未來著想。生活光景好的時候,他會為將來可能降臨到家人和自己身上的壞日子做準備,他還會認真地為他的親近之人做好打算。
一個已婚之人得承擔多么重大的責任啊!但是,很多人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一責任。或許這是上帝的明智安排,因為關于婚姻責任的過多嚴肅思考可能會導致某些人逃避婚姻。然而,一旦結婚,一個男人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做出決定:只要是能力所及,他就永遠不能允許貧窮光顧其家。如果他離開了人生舞臺或喪失了勞動能力,他的孩子也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為實現這一目的而勤儉節約是一項重要的責任。如果沒有節儉,就沒有人可能是正直的,也沒有人可能是誠實的。對婦女和孩子來說,男人的目光短淺是殘忍的,盡管這種殘忍源于男人的無知。
許多人辛辛苦苦地努力賺錢,但不知道如何節省,或者使用這些錢。他們擁有足夠的技能和勤勞去掙錢,但是缺乏必要的智慧去理財。當行樂的沖動俘獲了我們時,我們沒有考慮后果就讓步屈服了。不過,這可能只是健忘的后果。堅強的意志力可以使人輕易地控制這種現象的產生,強大的決心也可以使人在將來避免這些不必要的支出。大多數情況下,節儉習慣的產生是因為我們想要改善社會狀況,以及改善那些依賴于我們的那些人的處境。它使我們免于所有不必要的開支,避免所有奢侈和鋪張浪費的生活方式。不論其價格多么低廉,如果購買的物品是多余的,那么這次購買就是昂貴的。小開支多了就可能是一筆大開支!如果經常購買一些不需要的物品,我們很快就會在其它方面也變得大手大腳起來。
青壯年時期,人們應該為舒適而幸福地安享晚年準備一筆錢財。如果一個人大半輩子都曾從事報酬豐厚的工作,到了晚年卻淪落到乞討為生、或者依靠鄰居的憐憫、陌生人的施舍度日,那么,還有比這一景象更令人痛心難過的嗎?考慮到這一點,人們應該在早年就下定決心努力工作和攢錢,為自己和家人以后的幸福生活做好準備。
實際上,一個人年輕時就應該開始節儉儲蓄;這樣,他在老年時才能自在地生活,前提是他的開銷不超過收入。年輕人來日方長,應該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遵循精打細算的原則。
蘇格拉底建議那些有家庭的父親留意他們那些節儉的鄰居的做法——那些把錢用在刀刃上的鄰居,從榜樣中獲益。從本質上講,節儉是在實際生活中實行的,最好的辦法是通過事實例證來學習它。比如,兩個人每天各賺5先令。兩人的家庭生活和開銷都極為相近。然而,一人說他沒法節省,于是沒有存錢;另外一個人則說他能節省,定期節省一部分錢存到儲蓄銀行,最終他成了一位資本家。
塞繆爾·約翰遜完全理解貧窮的困境。有一次,他的署名是“缺衣少食者”。他曾和薩維奇在街上晃來蕩去,不知道晚上投宿何處。約翰遜永遠不會忘記早年所經受過的貧困,他總是規勸朋友和讀者避免遭受貧困。像西塞羅一樣,他斷言財富或福利的最佳來源是節儉。他稱勤儉為精明的女兒、克制的姐妹和自由的母親。
可以這樣來總結我們的談話:在渴求的個體變革或社會改良中,我們首先必須從自己開始,在生活中展現出我們的信條,向行為典范學習。如果想要提高別人,我們必須先提高自己。每個人都可以在他自己身上展現這些效果。他可以從自尊開始。
人生叵測,這強烈地促使我們為壞日子做好準備。這樣做,既是一個人的道德責任和社會義務,也是一個人的宗教責任。“如果一個人不為自己、特別是自己的家人做準備,那么他就背棄了自己的信仰,他比不信教者還糟。”
人生叵測,這個道理眾所周知。意外或疾病可以在瞬間打倒最強壯和健康的人。如果綜觀人生,我們就會認識到,如同人注定要死亡一樣,人生總是那么得變幻莫測。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大聲叫嚷:“沒有人幫助我們嗎?”這是一種有氣無力的、絕望的喊叫。通過自我克制、謹慎和勤儉,有些人可以輕易地實現自助。他們的這種卑劣的叫嚷行為尤其令人反感。
許多人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即美德、知識、自由和幸福都必須發自自身。立法對此幾乎愛莫能助。法律不能使人變得清醒、聰明和善良。大多數人的主要痛苦的來源可以說與議會制定的法律毫不相干。
揮霍者嘲笑議會的立法。酒鬼們公然違抗它,狂妄地說沒有必要深謀遠慮和自我克制,把自己的悲慘境遇歸罪于別人。更為離譜的是,那些煽動者的周圍經常聚集了成千上萬的民眾。他們沒有想方設法地教育那些聽眾去養成節儉、節制和自我修養的習慣,反而鼓勵聽眾繼續叫嚷“沒有人幫助我們嗎?”
在這個國家,收入豐厚的工人已經為數眾多。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儲蓄和節省,使自己變得道德高尚、受人尊敬和獨立自主,提升作為成年人和公民的社會地位。然而,他們大肆揮霍,不僅嚴重損害了個人幸福和家庭安樂,而且同樣嚴重地危害了他們所屬的那個社會。
“好日子”時,他們胡亂花掉了所有的收入。“壞日子”時,他們立刻陷入了困境。他們不是利用,而是濫用了金錢。大多數情況下,本來應該為晚年或者不斷增加成員的家庭做準備時,工薪階層者卻在胡花亂用、花天酒地和腐化墮落。有人或許說我在夸大其詞。只要隨便到任何一個社區,看看他們的巨大花費和微薄的積蓄,就知道我所言不虛了:大部分收入都進了啤酒館,極少的一部分存入了銀行或流向了互助會。
因此,當一個民族鼠目寸光而又不諳節儉之道時,任何物質上的繁榮都無法使獲益。如果不深謀遠慮和厲行節儉,他們就會交替不斷地處于‘饑餓和撐飽’的循環狀態中。生意蕭條時(就像罕見的繁榮時期后經常發生的那樣),“本來可以儲蓄的東西”的想法對他們無濟于事。如果曾經想到過“好日子”可能不會永久持續下去,他們就不會浪費了。
單單金錢并不意味著繁榮。一個人的天性可能會保持不變。當每年加倍地花錢或一分分地增加儲蓄時,他的天性可能會更加遲緩,甚至扭曲變形。社會大眾的情形也是如此。如果他們的品德沒有和物質財富同步發展,那么收入的增加可能只會增加本錢,滿足他們動物式的放縱。在經濟繁榮時,如果一個沒有受過教育、工作繁重的人的收入翻番,會有什么結果呢?你只是為他增加了更多的吃喝本錢而已!因此,即使是政治經濟學家們所定義的‘國家繁榮’中的那些物質條件也不表示普通大眾能夠維持富足的物質生活。我們相信,只要這個問題中的道德因素仍然被忽視,那么這種‘繁榮’只會帶來惡果,而決非善果。只有知識和美德才能給人生帶來尊嚴。對國家而言,只有這種品質的增長,而非印花棉布、玩具、五金和陶器的無窮盡的生產和銷售,才是真正繁榮的標志。
論述上面的這些觀點并非意味著我們提倡養成吝嗇、守財的習慣;因為我們痛恨小氣鬼、守財奴和吝嗇者。我們所主張的是人們應該為未來作好準備——在好日子時為壞日子做準備,因為壞日子幾乎總是緊隨其后。他們應該儲蓄,為可能的需要做些準備。為維持晚年的生活、保留他們的自尊、以及確保自身的安樂和幸福而積累。無論如何,都不能把節儉和貪婪、高利貸、吝嗇和自私聯系在一起。實際上,它恰恰和這些令人厭惡的惡性完全相反。它意味著一個人為了獨立自主而節儉。節儉要求一個人利用、而不是濫用金錢——一個人必須通過誠實的手段來獲取并節儉地利用金錢——
“不是為了收藏金錢,
也非為了有人可以使喚,——
而是為了能夠獨立,
享有光榮的獨立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