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為什么要進行設計

1.2.1 人的需求

柳冠中先生說,“設計”是一種人類生存與大自然共生最早的“智慧”,也是“人類社會關系進化”“分工”的智慧;“設計”是人類遠早于“科學”“藝術”的一種“需求”與“行為”。(1)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造物行為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并且創造出了人類的文明。當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行為由動機支配,而動機的產生主要根源于人的需要。那么,既然造物與需求有聯系,人和動物都會造物,但是為什么兩者卻有著本質的不同?《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中曾指出:“實際創造一個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的自然界,這是人作為有意識的類的存在物(即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己本身看作類的存在物)的自我確證。誠然,動物也進行生產。它也為自己構筑巢穴或居所,如蜜蜂、海貍、螞蟻等所做的那樣。但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則是全面的;動物只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則擺脫肉體的需要進行生產,并且只有在他擺脫了這種需要時才真正地進行生產;動物只生產自己本身,而人則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系,而人則自由地與自己的產品相對立。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2)

因此,發端于原始造物的設計行為滿足的也不僅僅是人的天然欲求,在更大限度上,它滿足的是人類自己創造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見圖1-12),人的需求可分為五個基本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人的不同需求導致人類為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進行的勞動生產和創造。人的造物行為和結果,不同程度地表現了上述五種需求的內在規定性。

最初的造物源自人類的生存需求,人類制造出不同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使自己適應自然環境,發展生產。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自覺地發展出了越來越多的高層次需求,開始重視生活用具的審美性特征,不再滿足于物的功能性需求。并且隨著意識的增強,各種滲透著不同文化內涵、宗教思想,體現著等級秩序、社會意識的造物開始出現。縱觀古今中外人類的歷史,我們也能看到很多在不同語境下生成的設計物,其中包括我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筑以及巴洛克風格的服飾等,不論在現代人看來它們是奢華還是怪異,不論其背后的意識支撐是貴賤還是尊卑,它們都是所屬文化語境下的產物。有人說,這樣的設計不符合真正的設計理想,它更多的是社會秩序的產物。在現代主義之前,設計的合法身份就是建立在包含政治、經濟體系在內的廣義的社會制度之上的,可是這仍然在滿足人的需求,即便滿足的是統治者的需求,即便這不符合“普世性”的現代設計理想。

由此看來,造物的豐富性是以人類不斷變化的需求為支撐的,從人的需求的豐富性來看,人的需求又往往是自己創造的,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不斷延展。人類在滿足需要中實現自我佐證,不斷進步的設計行為構成著我們進一步活動的基礎,也構成著新的創造活動的基礎,并產生和滿足著新的需要,所以,伯格森才會說“人才是進化的‘條件’和‘結局’”。

1.2.2 市場需求

設計是一種藝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設計不同于其他純造型藝術,它是人類有計劃、有理性、合乎特定目的的造物行為,是一種功利性的經濟行為,是“藝術有價”的市場行為。所有的設計目的都是解決人類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它的產生就是依據其絕妙的實用性。雖然設計有其藝術價值、審美價值,但設計的根本價值并不體現在自我表達和美學探索上。

設計和市場有著天然的聯系,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勞動分工的細化,商品交換的市場也隨之產生和擴大。在手工業商品時代,也就是18世紀工業革命之前的商品生產時代,設計并沒有獨立成為一種職業或者行業,設計與生產是合二為一的,商業氣息并不濃厚,設計更多地為小范圍的日常需要或者特權貴族的需要而存在。當然,設計與市場之間依然存在著一種內在聯系,設計適應著小范圍市場的需求和變化,產品功能和樣式也往往跟隨市場的需要。

18世紀工業革命之后,產品的批量化生產成為可能,商品越來越豐富,市場隨之擴大,在經歷過工業革命時期產量猛增、產品粗糙的探索階段之后,設計終于從生產中獨立出來,成為獨立而不可或缺的部門,更好地幫助產品適應著市場的需要。這個時候,市場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商品交換的場所,它也具備了調節功能,成了經濟競爭的場所。另外,它還具備了反饋功能,成了信息匯集的場所。商品的設計質量和生產質量決定著其能否通過市場檢驗,從這個意義上說,市場需求成為設計成功與否的重要參考和衡量尺度。

圖1-12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模型

對于現代設計而言,設計與市場的關系極為密切,市場需求就是消費需求。為了使設計的產品流通到消費者那里并被接受,設計師就必須綜合考量設計產品的適用性、價格水平、消費者真實需求、使用舒適度與方便性、美感等問題,因此,市場調研就顯得極為重要。

在設計與市場的博弈中,設計既有對市場的適應,同時又有對市場、對消費者的引導作用。對市場的適應表現在滿足市場需求、使設計符合市場需求的期待方面;而設計對市場的引導則體現在設計的創新性和前瞻性上,如果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新設計、新產品,當它進入市場的時候如果能夠博得消費者青睞,那么就有可能創造出一個新的消費市場。其實,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并不多見,“創造市場”的概念也是現代設計興起之后才被提出來的。舉個例子來說,美國蘋果公司推出的Apple Watch(見圖1-13)就是“設計創造市場”的成功案例。雖然手機讓手表越來越變得可有可無,但Apple Watch重塑了這種平衡。所有的數據都與iPhone同步,使得手表成為日??萍籍a品的中央控制臺。新的產品刺激了人們新的欲望,正是有許多善于創新的設計師,進一步推出新的設計產品,創造了新的消費理念,才開拓了新的市場,引領了新的潮流,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圖1-13 美國蘋果公司2014年9月推出的Apple Watch

1.2.3 設計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如果以時間為軸,那么每個時代有特定的設計坐標。而這個坐標所依據的往往是它所對應時空的具體的社會文化語境,不管是河姆渡人建造的草氈茅房,封建社會老爺、官員高高所居之廟堂及供太太、小姐閑庭信步的花園府邸,還是當代城市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時過境遷,所“造”之“物”一直在變,但是設計的本源從來沒有變過。每一個物件都存在于當時社會產業鏈的關系中,社會和技術即便發生大的改變,人類的衣、食、住、行是不變的,草屋、廟堂、府邸、樓房從根本上都是為了遮檐避雨,為了人的居住和生活,也就是說目的是一樣的。按照柳冠中先生的說法,設計師對時間、空間應該有一個更宏大的理解。文脈是上下文的界面,它更應該關注下文,當文化存在的語境改變時就需要設計師去創造新的文化。在設計師的概念里,空間不是一個物理概念,而是一個場域,西方的教堂、中國的廟宇都在暗示人們應有的行為??臻g設計是一種引導,它要處理放肆和約束的關系,產品設計也是如此。同樣,時間也不是一個靜止的點,而是一個過程。做設計絕對不能僅僅講技術、講造型、講時尚,而是要吃透人和社會的概念。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創造,它創造的是更為合理的生存方式或者說是使用方式。

設計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生活之本意首先是人能在自然界存活,正如人類最初沒有設計的原始的質的生活一樣。文明發展以后,人類在滿足生存需求的基礎上,開始有條件地追求生活得更好,這便是設計發展的基礎。從設計與生活的關系來看,變化最大、關系最密切的時代應該是設計職業化以來的當代,設計已經廣泛地滲透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而且在后現代階段或者說是后工業的當代社會,出現了很多具有“非物質”內涵的設計,一方面是智能化產品、虛擬界面的設計等;另一方面還有從使用方式到情感激發的人機關系角度所做的人性化設計(見圖1-14)。這樣的設計努力將技術和情感等非物質因素物化到設計產品中,可以說將人類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生活成為設計的目的,設計成為人類藝術化生活的工具。

圖1-14 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為梅田醫院設計的導向系統

當然,生活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每個國家和社會、每個階層也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風俗習慣和消費能力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設計,設計的關系和機制呈現為一種冰山形態:海平面以上的部分是設計之物,支撐器物層的是海平面以下巨大的組織層和觀念層。簡而言之,設計和社會學息息相關,跟人類學同樣息息相關。設計的本質目標是重組知識結構和產業鏈,整合資源,創新產業機制,引導人類社會健康、合理地生存發展。在時間軸上,設計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空間軸上,設計存在著多種可能性。因此,對設計師來說,為了讓人類更好地生活,設計應該是一個具體的概念,設計要在考察當時當地的社會文化語境的基礎上為人類更好地生活做出適當的引導和改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顺市| 屏边| 留坝县| 舞钢市| 合水县| 仙居县| 昭觉县| 东乌珠穆沁旗| 大同市| 宝丰县| 安陆市| 贺兰县| 新营市| 河东区| 肇东市| 宣化县| 商丘市| 寻乌县| 佛山市| 扎兰屯市| 南京市| 绥棱县| 文山县| 南靖县| 馆陶县| 裕民县| 罗田县| 睢宁县| 巴南区| 赤壁市| 北辰区| 郓城县| 长寿区| 赤城县| 巩义市| 出国| 稻城县| 孝昌县| 双流县| 离岛区| 马尔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