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問題【6】(3)

富蘭克林所有的道德訓誡都帶有功利主義色彩:誠實有用,誠實會帶來信用;守時、勤奮、節儉有用,所以說是美德。循此推論,在富蘭克林看來,誠實的表面功夫就能成事,那么這個外表也就夠了,道德上多做努力是徒勞無益的浪費。誰要是在富蘭克林的自傳【35】里讀到他講述自己是如何皈依這些美德的,或者讀到他關于“用處”的表述——恪守謙遜的外表,對自己的貢獻抱著故意謙抑的態度,從而獲得眾口一詞的贊揚【36】——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富蘭克林看來,所有的美德只是在其對個人有實際用處之時才稱得上是美德。只要能成事,就不在乎什么表面,這可真是徹頭徹尾的功利主義。在德國人的印象里,美國人所謂的美德不過是偽善,而在這里可說是證據確鑿。實際上,事情遠非如此簡單。不僅本杰明·富蘭克林個人的品格,這在其以少有的坦誠撰寫的自傳中已經表露無遺;還有他將美德的“用處”歸諸上帝的啟示(正是上帝通過啟示使他走上了美德之路)這件事,表明其中另有文章,他并非是在美化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格言。其實,這種倫理所追求的“至善”(summum bonum)——即賺錢,多多益善,并杜絕一切無節制的享樂,排除幸福主義,甚而根除享樂主義——純粹是目的本身,以致從個人所謂“幸福”抑或“用處”的角度來看,完全是超越感官直覺和非理性的。【37】人活著就要賺錢,賺錢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而不是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的手段。這對自然事態可說是本末倒置,非常荒謬,卻公然成了資本主義的指導綱領。這樣的本末倒置對于沒有受到資本主義絲毫影響的人來說,也會覺得莫名其妙。然而,它同時包含著某種情操,與一系列宗教概念有著密切關聯。要是問富蘭克林為什么“從別人身上賺錢”,他在自傳里引用了一句《圣經》里的話作答:“你看見辦事殷勤的人嗎,他必侍立在君王面前。”【38】本杰明·富蘭克林是個無宗無派的自然神論者,他父親則是個嚴格的加爾文派教徒。他在自傳中提到,父親不厭其煩地向他灌輸這句箴言。賺錢,只要賺得合法,那在現代經濟秩序中應算是忠于職守,是精明干練的結果和表現。這種精明干練乃是富蘭克林的道德勸誡的關鍵,這一點無論是在上面的引言,還是在其所有著作中都不難看出。【39】

事實上,有關職業義務的這種獨特觀念,今天我們是如此熟悉,但其實又不認為是理所當然,這一觀念正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社會倫理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其本質所在。個人應該能感覺到對本職工作的責任,而且應該能感覺到自己“職業”活動的內容;至于本職工作的內容是什么,至于他是利用自己的勞動力,還是利用自己的物質財富作為資本來進行職業活動,全都無關緊要。這并不是說,此種觀念只在資本主義的土壤里滋長。后文將會追根溯源,探明它的根底。當然,我們更不能認為,對于今天的資本主義來說,讓個別擔綱者——比如現代資本主義企業中的企業主或工人——有意識地接受這些倫理準則,就是使資本主義繼續存在下去的條件。當今資本主義經濟秩序猶如浩瀚的宇宙,對于生長在其中的個體來說,它是無法突破的銅墻鐵壁,不得不生存于斯,它迫使個人遵守資本主義經濟行為規范,只要他被卷入市場關系的網絡之中。要是工場主老是跟這些規范對著干,那他就注定會被市場經濟淘汰;要是工人不能或不愿適應這些準則,那他就會變成失業者,流落街頭。

如今資本主義已在經濟生活中取得了主導權,以經濟篩選的方式教育和造就它所需的經濟主體——企業家和工人。正因如此,我們可以輕易看出,以“篩選”的概念來解釋歷史現象是有其局限性的。那種適合資本主義特質的生活方式和職業觀若能被“篩選”出來,即從其他方式和觀念中勝出,它首先必定是既已形成的,并且不是出自個別孤立的個人的觀念,而是群體共有的觀念。至于這種觀念是如何形成的,才真正是需要解釋的。樸素的歷史唯物論認為,這樣的“觀念”是作為經濟狀況的反映或“上層建筑”產生的,對此我們會于后文詳細討論。在這里只要指出一點就夠了:無疑,在本杰明·富蘭克林的出生地(馬薩諸塞州),(我們所認為的)資本主義精神是先于“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的(早在1632年就有人抱怨新英格蘭地區——相對于美國其他地區——工于計算、唯利是圖的特殊現象)。而毗鄰新英格蘭的殖民地以及后來加入的美國南方各州,資本主義精神大大落后于新英格蘭,盡管這些殖民地和南方各州都是由大資本家出于商業目的建立和開發的,而新英格蘭殖民地則是由傳教士和神學院畢業生連同小市民、手工匠人、自耕農出于宗教原因創建的。在此情況下,因果關系與“唯物論”立場所設想的正好相反。一般來說,這些觀念的成長期經歷了比“上層建筑”理論家們以為的更多的荊棘坎坷,而且其發展的復雜程度也遠非草木生花可比。資本主義精神,就我們在此掌握的這一概念的意義而言,必得與整個敵對勢力的世界進行過一番堅苦卓絕的斗爭方才傲然挺立。前引本杰明·富蘭克林的那段話所表現出來的精神,贏得了整個民族一代人的稱譽,可在古代及中世紀【40】就會被斥為卑污貪婪、毫無自尊的表現。現今尚未卷入或者尚未適應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社會群體,對資本主義精神也往往抱著這樣的拒斥態度。這并不是說,在前資本主義時代“營利欲”仍不為人知或很不發達,就像大家常說的那樣;也不是因為無法抑制的“拜金欲”(auri sacra fames),就像耽于幻想的近代浪漫主義者所想的那樣,在當時或今天,在市民的資本主義圈外沒有資本主義特有的圈子內來得強烈。資本主義精神和前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區別,并不在這一點上。中國清朝的官員、古羅馬貴族、近代莊園主的貪欲不比任何人的遜色。那不勒斯的馬車夫或船夫,他們的亞洲同行,甚或南歐或亞洲國家的工匠,任何人都能體會到他們的“貪財”遠比相同情況下的英國人更加強烈,更加肆無忌憚。【41】這些國家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按照西方標準來看還處于“落后”狀態;也正是在這些國家,普遍盛行著在賺錢謀取個人的榮華富貴方面絕對的肆無忌憚,這已經成了它們突出的特征。正如每個工廠主知道的那樣,這些國家的工人缺少勞動“自覺”(coscienziosità)【42】,比如意大利較之于德國,這一點以前是這些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現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是。資本主義不會雇傭那些不守紀律、“隨心所欲”(liberum arbitrium)的人來勞動,也不可能用那些在與人交往中表現得極其無恥的商人,這是富蘭克林告訴我們的。由此可見,資本主義和前資本主義之間的差別并不在于對錢財“欲求”的發展有多大程度的不同,對財富的貪欲就像人類歷史一樣古老。我們下面還要談到,有些人全力以赴地投身于對金錢的追逐,就像“穿越地獄去尋寶,哪怕地獄之火燒焦船帆也在所不惜”的那位荷蘭船長。然而這些人絕非讓近代特有的資本主義“精神”滋長為普遍現象的那種心志的代表,明了這一點至關重要。任何時代、任何時間地點都有可能出現置一切道德規范于不顧的謀利行為。在與異族、非伙伴關系者進行不受規范束縛的自由貿易時,也像戰爭和海上劫掠時那樣無所不用其極;凡在“兄弟間”關系中禁止的,在“對外道德”情況下卻是允許的。而從外表來看,舉凡懂得以貨幣方式積累財富并提供機會得以利用財富,經由康曼達、包稅、舉貸國債、戰爭籌款、宮廷王侯與官員等途徑來獲利的所有經濟形態之中,總有土生土長的“冒險投機”的資本主義營利活動存在,而嘲弄倫理約束的投機家心態也是隨處可見。獲利過程中那種絕對的肆無忌憚往往與嚴守傳統的態度形成鮮明對照。隨著傳統的解體以及自由經濟或多或少地不斷滲透進社會群體內部,這種新生事物并沒有得到倫理的肯定,也沒有發生重大影響,只是作為事實被容忍。這種事實要么被視為與倫理不相干,要么是令人不快的,卻又不幸是難以避免的。這不僅是所有倫理學說的普遍立場,更為重要的是,也是前資本主義時代普通人在實際行動中所表現出的態度。所謂“前資本主義”,是指企業經營中理性地運用資本和資本主義勞動組織尚未成為決定經濟行為取向的支配性力量。不過,這樣的態度卻是人們在適應有序的市民—資本主義經濟秩序的前提條件時,普遍遭遇的最大心理障礙之一。

披著“倫理”外衣出現的,受著規范束縛的特定生活方式的首要對手,是人們可以稱為傳統主義的那種感覺與作風。在此必須終止做出最終“定義”的一切嘗試,把一些特殊情況說說清楚,當然這也只是姑且說之。我們就從底層,也就是勞動者說起。

為了從勞動者那里獲得盡可能最大值的勞動量并提高勞動強度,近代企業主常用的技術手段之一是論件計酬。例如在農業方面,收成的時候最講究盡可能提高勞動強度;因為氣候變化無常,收割速度往往關系到獲得莫大的收益還是慘重的損失,所以在收獲季節通常采用論件計酬制。雇主對收割的速度很是關切,其程度隨著收益的增長和勞動強度的提升而加劇,因而會一再試圖提高勞動者的計件工資,通過向勞動者提供短時間內獲得高工資的機會,激勵他們提高自己的勞動生產率。然而,雇主在此遭遇到獨特的困難:提高計件工資的結果,往往是在同樣時間內所干活計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勞動者對于提高工資的反應不是增加而是減少其工作量。比如,每收割1摩爾干[14]土地的報酬是1馬克時,某人一天收割了2.5摩爾干,掙了2.5馬克。若是每收割1摩爾干土地的工錢提高到1.25馬克,那么他本可以輕松收割3摩爾干而掙下3.75馬克,但他并沒有這樣做,而是只收割了2摩爾干的地,如此一來照樣可以掙到他已經習慣得到的2.5馬克。套用《圣經》上的話說,他“知足”了。掙得多,不如干得少來得愉快,他不會問:我盡最大力干上一天能掙多少錢呢?而是問:我得做多少工,才能賺到我一向所得的報酬(2.5馬克),從而滿足我的傳統需求呢?這僅僅是我們稱為“傳統主義”行事方式的一個例子。人并非“天生”就想賺得越多越好,而是想單純地過一種他所習慣的生活,能賺到維持這種生活所需的錢就好。舉凡近代資本主義開始通過增加人類勞動強度來提高“生產力”的地方,都會遭遇到前資本主義經濟勞動出于前述主導動機的頑強抵制;而且時至今日,它所依賴的勞動力越是落后(從資本主義的角度來看),所遭遇的抵制程度就愈烈。讓我們再回到前述例子上來。既然通過提高報酬率來激活“獲利心”的意圖宣告失效,那反其道而行之的辦法便不難想見,即降低勞動者的報酬率,迫使他要做比以往更多的工才能掙到與先前數目相同的報酬。過去人們認為,低薪酬和高利潤之間有著對應的關系,工資支付得多,必然意味著利潤減損。這樣的膚淺之見,現在亦然。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就一再采取減少薪酬的辦法,數百年來人們都堅守著這樣的信條:低薪可以“多產”,低酬勞能提高勞動效率。正如彼得·德·拉·庫爾[15]所說,人們因為窮才去工作,只要一直受窮,就會一直工作下去。下面我們還會講到,這樣的思路完全符合早期加爾文教派的精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庆市| 蕉岭县| 伊宁市| 武功县| 商水县| 潞西市| 漳州市| 开远市| 长治市| 从化市| 长武县| 仁怀市| 图们市| 从江县| 玛曲县| 大连市| 漯河市| 桂林市| 哈密市| 游戏| 双鸭山市| 集贤县| 新绛县| 河间市| 嘉义县| 康乐县| 铁岭市| 金昌市| 广汉市| 莲花县| 锦州市| 大竹县| 昌邑市| 扎兰屯市| 林西县| 雅江县| 耿马| 大关县| 九江市| 天等县| 若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