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問題【6】(2)
書名: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譯文經典)作者名: (德)馬克斯·韋伯本章字數: 2486字更新時間: 2019-02-25 18:15:31
二、資本主義“精神”
本章使用了“資本主義精神”這一標題,似乎大了些。這究竟該作何理解呢?通常,當我們嘗試對某個事物下定義時,立即就會面臨源于研究目的本質的某些困難。
如果說有某種對象,既可以使用這樣的稱謂,又具有某種意義的話,那么該對象只能是“歷史個體”(historisches individuum),亦即在歷史真實中相互關聯的綜合體,我們從文化角度將其統一為一個整體的實體。然而,這樣一種歷史概念由于在內涵上與一種歷史真實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現象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不可按照“類+種別”(genus proximum, diferentia specifica)的公式來加以定義,而應將從歷史真實中抽取出來的部分慢慢整合在一起。所以說,概念的最終完成不是在研究之初,而是要在研究的結束之時。換言之,我們所理解的資本主義精神的最佳表述,即對我們所感興趣的觀點最為貼切的表述,只有在研討的過程中,才會作為其主要成果顯露出來。只不過,這些并不是我們考察、分析那些歷史現象時唯一可行的觀點(下面還要談到這個問題)。在此,對任何一種歷史現象進行考察都會產生不同于“基本觀點”的觀點和特征,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所謂資本主義精神,既不能也完全沒有必要理解為對我們的觀點唯一重要的那種東西。之所以如此,乃是“歷史概念形成”的本質造成的。在方法上,其目的并不是要將歷史真實置于抽象的類別概念里,而是努力將其置于具體的、動態的相互關聯之中,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會不可避免地帶有個體色彩。
如果要明確我們正試圖分析并做歷史說明的這個對象,那么重點就不在于對其進行概念性的定義,而是首先至少要對我們所說的資本主義精神預做一番形象的描述。這樣一種形象描述實際上對于了解研究對象是不可或缺的。為此,我們先來看一份有關資本主義精神的文獻,它經典而純粹地保留了我們正在尋找的那種內涵,同時又有這樣的優點:與宗教完全沒有直接的關系。這對我們的研究題目來說,沒有任何先入之見。
切記,時間就是金錢。一個憑借自己的勞動一天能掙10個先令的人,要是有半天是在外閑逛或在家偷閑,即便他只為自己的消遣花去6個便士,也不可將此看成是他全部的花銷;實際上他還花去了除此之外的5個先令,或者說有5個先令打了水漂。
切記,信用就是金錢。要是有人將錢存放在我這里超過了該交還的日期,那他等于是把利息或者說在此期間利用這筆錢所能賺取的利息贈給了我。一個人信用良好,能得到大筆貸款并善加利用的話,那他所得的利益就會相當可觀。
切記,金錢具有再生繁衍性。錢能生錢,生出的錢又能生更多的錢,如此生生不已。5個先令經過周轉可變為6個先令,再一周轉就會變成7先令3便士,一直周轉下去就會變成100英鎊。手頭的錢越多,經周轉再生的錢也就越多,收益幅度也會節節高升,越來越快。殺一頭母豬,等于消滅了她所能繁衍的成千上萬頭豬。若是毀掉了5個先令,那就等于毀了(!)它本可再生的所有的錢,不知有多少鎊。
切記,俗話說:善于花錢的人也會善于掌控別人的錢包。一個人若被公認是會信守承諾準時還錢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他都能聚起他朋友所有的閑錢。這一點往往大有裨益。除了勤奮節儉外,凡與人交易,定要守時公道,這對年輕人安身立命至關重要。借人錢財,到期奉還,一刻也不可耽擱。一次失信,朋友的錢包就會永遠對你緊閉。
事關你的信用,哪怕是最瑣碎的事你也得小心留意。要是債權人清晨5點或晚上8點聽到你錘子的敲打聲,他就會安心半年。要是他看見你在該干活的時候玩臺球,或者在酒館吃喝,那他第二天就會派人前來討債,要你把尚未使用的錢還給他。
此外,你的錘子聲還表明你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債務,這讓你看起來像個既細心又誠實的人,會給你的信用加分。
請注意,不要將你所擁有的一切視為己有,并依此來安排生活。許多動用到信用的人都陷入這樣的錯覺之中。為防止錯誤的發生,將你的支出和收入詳加計算。花些工夫,一一列出細目,這樣的好處是:你會發現,一筆筆微不足道的支出足以積聚成一大筆款項。這樣你就會知道,什么花銷可以省去,將來能夠節省什么。
假如你是一個大家公認的聰明又誠實的人,你一年哪怕只有6個英鎊的收入,卻可以使用100個英鎊。而一天浪費4個便士,一年就是浪費6個英鎊,其代價為一年內不能使用100英鎊。一天虛擲了4個便士的時間,日復一日,一年下來就是喪失了使用100英鎊的權益。一天浪費了5個先令的時間,那就是白白損失了5個先令,等于把5個先令扔進了大海。損失了5個先令的人,實際損失的還不止這個數,還有它在周轉中可能帶來的全部收益,這個數額,積累到老年可能是一大筆錢。
這是本杰明·富蘭克林對我們的教誨。【30】斐迪南·屈恩貝爾格爾[12]在其既富才氣又有些惡毒的《美國文化印象》【31】一書中曾把這段話嘲諷為所謂的美國佬的自白書。富蘭克林以獨特方式宣告的資本主義精神,沒人懷疑,但也沒有人認為這段話將資本主義精神的全部內涵都囊括進去了。我們不妨在此停留一下,以體會其中的意味。屈恩貝爾格爾在書中將美國人的生活哲學概括為兩句話:“從牛身上刮油,從人身上刮錢。”然而,有信用的誠實君子的理想就是抱持這種貪婪的哲學,領略這種哲學的獨特內涵并形成這樣一種觀念:自己有義務首先要使自己的資本增殖,增殖就是目的本身。事實上,這里所宣揚的不僅是發跡的伎倆,也是一種獨特的倫理。違反這一倫理不僅是愚蠢的,而且是玩忽職守。問題的實質就在這里。它所教導的不僅是一種“生意經”,精明能干地做生意再常見不過了;它還展現了一種倫理氣質,我們所感興趣的正是這個。
有個業已退休的商界同仁勸雅克布·福格爾[13]退隱,說他的錢賺得夠多了,也該給別人留點賺錢的機會。福格爾答道,有錢不賺是“膽小鬼”,他“(福格爾)可不這么想,只要有錢賺,就要一直賺下去”【32】。這種說法顯然與富蘭克林的說法大相徑庭,前者表現出商人的膽略和道德上不具褒貶色彩的個人愛好,【33】后者則是具有倫理色彩的勸世箴言。本書就是在此特殊意義上使用了“資本主義精神”這一概念。【34】當然,這里說的資本主義是現代資本主義。鑒于研討的課題所限,此處所談僅限于西歐和美國的資本主義。在中國、印度、巴比倫,在古代和中世紀,都曾有過資本主義。不過它們的資本主義缺少那種獨特的倫理氣質,下面我們還要談到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