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煉(上):百位特級談教師專業成長
- 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 上海教育雜志社
- 4213字
- 2019-02-19 11:05:50
堅守不渝,從“思幼”到“思優”
我從當幼兒教師到當幼兒園園長,整整37年。而今雖然離開幼兒園工作崗位,但沒有離開幼教事業,可以說從教已逾40年。我深深地愛孩子,年復一年迎來一個個稚氣可愛的孩子,又與即將入小學的孩子們依依惜別時,我由衷地感受到從事幼兒教育的幸福。伴隨這份幸福的是我執著的追求——讓幼兒園成為孩子“今天來了明天還想來”的樂園。
一、思幼:愛孩子,更要科學地了解孩子
我從小喜歡美麗親切的小學班主任,非常崇拜她的一言一行,還像她那樣留起了長辮子,我心中教師的形象就應該是她那樣。當自己成為一名幼兒教師后,我十分仰慕上海第一位評上特級教師的趙赫老師。每一次觀摩她的公開教學,聽她關于幼兒品德培養的精彩報告,心中總有激情涌動,總想自己什么時候也能像她那樣讀懂孩子,像她那樣熟諳教育的規律。
(一)主動發展的意識
學習名師感悟良多,我也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有了更深的認識。愛孩子是教師的天職,做到怎么去愛則體現了好老師的專業境界。20世紀90年代初在當時的市教育局的幼教處領導牽頭下,我和幾位有研究志趣的同行自發組織了和老一輩特級教師定期研討幼教熱點與問題的活動。在一次討論中,老一輩特級教師談到有些教師帶班經驗不足的種種問題時,一位特級教師形象地說:這是她們對幼兒還不會“軋苗頭”(上海方言),即還不能對幼兒行為和情緒反應有判斷和預見。在大家圍繞如何“軋苗頭”的話題議論中,我深刻地反思:當我們每天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孩子,每天面對著孩子各種各樣的言行,如何尋找對孩子行為的恰當解釋?如何從孩子的言行中辨別他們真實的需要?問題指向教師對幼兒不僅是情感上的關愛,更要科學地了解幼兒,即對幼兒在園一日生活和活動中的外部言行表現進行意義闡釋,從而獲得對幼兒感知、經驗和行動的深層理解。自1996年開始,我開始了對幼兒生心理發展需要的探索研究。研究的出發點并不是為了在幼兒需要理論上有什么重大突破,而是將眼光真正放在幼兒身上,從符合幼兒生命成長的規律來認識幼兒園保育教育實踐。
(二)系統思維的歷練
“思幼”一詞的字義表述,一是宣示尊重幼兒的價值取向,二是指向研究幼兒是教師專業的根本,對幼兒生心理需要的深究使我的專業實踐從“經驗”走向“規律”。
起步的研究很艱難,雖然當時我對國家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出的“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保教任務反復領會,但“發展”是什么?怎樣才是身心和諧?在研讀與比較多部《兒童發展心理學》專著后,我選擇了能解答、詮釋實踐的北師大兒童心理學家陳幗眉教授關于“需要”與“教育”關系的觀點,這一觀點成為我學習研究以探索關于兒童需要若干個“是什么”“為什么”的基點,讓我產生了加強自身理論修養的強烈意識。1993年,上海幼兒師范??茖W校為上海示范幼兒園園長舉辦了“幼兒園課程高級研修班”,對我影響很大。既不是脫離實際地去“掌握理論”,也不再停留于“不需要理論的個人經驗”,我通過學習理論、吸取信息、分析與歸納、錘煉思維的系統性,修煉了我“實踐—理論—新的認識—進一步的實踐”的專業自覺,也成為我提升實踐思辨力重要的轉折點。
在幼兒生心理發展需要的深究過程中,面對“孩子的需要是內在的,怎么能辨別?”“孩子的需要都是合理的嗎?有沒有不合理的需要”等種種質疑,從實踐問題著手建立邏輯線索,對積累的上萬份觀察幼兒記錄資料匯集分析,不斷深入的理性認識以及實踐印證,我帶領教師進入“思幼”,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依據幼兒活動需要的“三維結構”揭示了幼兒園活動背景下3—6歲幼兒生心理需要所表現的行為特征和活動傾向性,為幼兒園教師關注幼兒行為、理解幼兒需要提供了可觀察、可分析的依據。這是在當時學術理論對幼兒生心理需要系統性的研究還不普遍條件下的領先實驗,也是摸索幼兒生心理發展需要理論運用于幼兒教育實踐的嘗試性突破。
第二件事,較系統地闡釋了幼兒生心理發展需要的獨特性、規律性,并且提煉了滿足幼兒需要的教育要素以及相互影響的邏輯關系,給出了具體的實踐詮釋,研究的觀點和內容編入到《上海市2—6歲學前教育〈綱要〉》中。我在首屆實驗性示范性幼兒園評審答辯中,在回應關于幼兒需要的研究價值時,當時的評審組長、我國資深學前教育和兒童心理專家潘潔教授說:“為什么不敢說理論的突破,你完全可以說是在實踐運用上的理論突破。”我既感動又深受鼓舞,更堅定了實踐與理論結合的專業自信。
第三件事,確立了“兒童需要是合理的,兒童需要是要發展的”為先導的價值觀。我將每次讀懂孩子行為、了解孩子需要的典型實例作了梳理分析,提取本質內涵,凝練并明晰了基于幼兒需要的兒童觀。以兒童發展需要為切入口的“思幼”深究,越來越使教師們感到一種漸進的“變革知覺”,并且對于如何看待幼兒有了默會的共識。這是深入學習總結的,從一步步的實踐走來的、非常本色的價值認同。我和教師們有了立足于教育實踐的“根基”,我的教育思想和辦園理念由此而發展,趨于成熟。
二、思優:熟諳規律,讓幼兒的活動有意義
1999年我評上了特級教師。雖然我已經擔任園長多年,但我始終帶班參與保教活動,和全園孩子保持著頻繁的互動與交流。我主持上海市名校長培養基地時,也一再要求學員們“園長應是幼兒園的首席教師”。因為對我來說,只要置身于孩子中間就有驚喜的發現和美妙的收獲。我和每個孩子有交流,能直接觀察到他們的活動感受。曾有一位記者問,“為什么你能叫出500多個孩子的名字?”我的回答是:“因為孩子的需要是不一樣的,表達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他們的特點就會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我在幼兒園身體力行,做到“和孩子交流時用半蹲跪方式,或和孩子同時坐在小椅子上,目光平視”。正因為讓自己成為孩子,就有了“教育從辨別孩子的需要開始,從洞悉孩子的心靈起步”的信念,和孩子在一起參與到活動中,也更切身感悟到活動對孩子的“意義非凡”。
(一)幼兒發展規律是學前教育規律的核心所在
有意義的活動應該是符合幼兒發展規律的,是讓幼兒能體驗到“幼兒園是今天來了明天還想來的樂園”?!八純灐钡淖兏飳嵺`是要探明不同形態和復雜的教育變化情境下的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活動規律研究,核心是尋找“兒童天性(需要)”和“教育目的”之間的平衡點,于是研究要將需要納入教育過程,旨在實現“解讀兒童行為—辨別兒童需要—提供活動條件(機會)—滿足兒童需要—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的科學保教過程。這一過程表明了“尊重規律”容不得以空洞的概念來套用,而是實實在在把握規律,不是把“規律”看成固定的特征,更不是將“規律”從通識性的書本上搬下來,或者以一個定義的固定概念來簡單實踐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尊重”不等同于一般的“遵循”,并不是僅僅對“已知”作基本的把握,尊重規律是我們自身對規律的研究,突出的是我們自身創造性和能動性充分發揮。
(二)讓活動在有意義的情境中展開
聚焦“以活動為載體滿足和引導幼兒需要發展”,一是回歸“幼兒園一日生活都是課程”的本源,二是突破習以為常的慣性思維的瓶頸。有意義的活動體現的是幼兒主動參與和充分選擇的主體性,而不是被動接受的狀態?;顒舆^程順應幼兒學習與發展內在的有序性和活動環境的時空彈性,而不是在教師預定的模式中機械推進?!坝幸饬x”的活動能讓幼兒產生“我要學”的體驗,使學習成為一種渴望和享受,讓幼兒感受到新發現是自己得到的結果和找到的答案,即使沒有來自周圍的幫助或建議,也樂意使活動進行下去。一系列的熟諳規律的對活動的“設計與再設計”凸顯了“細化操作、序化流程、活化環境”的“思優”保教活動特征。
歷時15年經歷了四個層層遞進的課改方案實驗,建立起“思優”教育體系。國際學前教育研究機構和組織曾評價:“思優”教育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幼兒教育發展的典型代表。
三、追求:奉獻“根的事業”初心不變
我從一名幼兒教師到特級教師、特級園長,直到現在仍在從事學前教育實踐研究的工作。我對幼兒學習與發展規律新的認識和探索仍在深化,對“幼兒教育是根的事業,根深才能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感悟也越來越深刻??梢哉f這成了我自身不斷發展的內驅力,使我始終對事業有著持續不斷的追求。有一句話叫“把事業放在心上”,辦優質教育是國家的使命和社會的期望,也是我的追求。但我想這種追求不是期望有一個載滿成功的教育生涯,而是一個愿意一輩子奮斗的、漫長的、艱苦努力的教育生涯。1989年,在我第一次評上“全國優秀教師”時,因編撰材料需要,曾要我寫自己的工作格言,反復思考后我寫的是“在我的前面永遠有新的目標”。我個人的體驗是每踏上了一個臺階,就必然會攀登更上一層的臺階,也就不斷會產生新的目標,具有對新的挑戰的熱情和創造新的實踐的執著。
如果說“把事業放在心上”表明了對事業的追求,那么還有一句話叫“把心放在事業上”,我覺得這表明了追求事業的行動。常有教師和園長問我,“平時為什么總看不出有什么問題”,其實只要持續地追求事業的行動,就一定會有問題意識,就是在似乎很正常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并且善于提出問題,不滿足于已有的現狀和取得的點點滴滴的成功,能要求自己將常規經驗問題化。我經常告誡自己的一句話是:“勤于思考,樂于總結”。勤于思考就是給大腦留出空間,常發現多分析,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樂于總結是把工作中問題的解決過程轉化為新的實踐或新契機,而達到教育最優化的過程,持續地使自己重新站在一個新的起點。
回顧從“思幼”到“思優”的追求也是一次次“自我突破”,敢于突破就是從實際出發,就是不唯眾,只唯實。正如教育家呂型偉所說:“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談不談?!蔽乙詾椋粓D名、跟風走或模仿照搬不可能創造新的實踐,需要專業實踐和學習理論的結合,需要艱苦奮斗加創造性的工作,事業的成功是實際工作積累的飛躍,這是追求事業行動的必然過程。


徐曉燕,1984年7月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化學系,同年參加教育工作。上海市化學特級教師,特級校長,首批正高級教師。現任上海市金山中學校長,兼任上海市督學,上海市普教系統名師名校長工程化學名師基地主持人,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副秘書長和金山分會會長,金山區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會長等。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擔任中學化學教研員16年,潛心化學課堂教學研究。任上海市“二期課改”高中化學教材特約編寫者,上海市高級教師教科研成果鑒定專家等。2007年起已擔任11年校長,管理有思想、有策略、有智慧,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有顯著提升。經教育部校長培訓中心推薦,曾在廣州作“徐曉燕教育思想研討會”,并獲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