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煉(上):百位特級談教師專業成長
- 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 上海教育雜志社
- 3963字
- 2019-02-19 11:05:51
生本教育,我一輩子的追求
2018年,適逢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我國啟動特級教師評審制度的第40年。對于我而言,2018年,是我從事中學教育的第34周年,獲評上海市特級教師的第16個年頭。
回望34年的教師生涯,我發現自己只是一名教育服務工作者,為學生的成人成才做好服務,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做好服務,為學校的優質特色做好服務。常懷“服務之心”,讓我更加關注學生和老師的需求;崇尚“生本教育”,使我更從師生的需求出發去完善自我的教育教學。
生本化學,給孩子喜歡化學的理由
2000年,我從教育學院調入金山中學,擔任高中化學教學工作,這讓我由衷地高興,因為“生本教育”起源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遵循著“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原則,我要在金中身體力行,讓“生本化學”的夢想成真。
我發現孩子們在高中學化學的興趣遠遠不如初中。在“生本教育”的引導下,我對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化學熱情明顯減退的現象作了深入研究。我認為,傳統的化學教學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知識難度提升造成了學生學習困難。為了讓化學主動親近學生,讓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我形成了“生活化、研究型”的化學教學風格。“生活化”讓學生懂得化學對生活的意義,“研究型”體現高中學生學化學的特點,研究是面向未來的學習。主要策略有:①“化學與生活”微論壇。同學們輪流上陣,有的講化學便利生活,有的講化學與環境,有的講化學前沿科技。課堂微論壇雖然只有5分鐘,但能激發起學生高度的學習熱情。②在教學中,我極力挖掘教材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力求新穎、有趣。比如,在序言課上,我會結合衣、食、住、行講化學無處不在。在講到硫黃制硫酸時,我給學生講歐洲帝國在西西里島爭奪硫黃之戰的故事,資源背后的政治、經濟和民生。③鼓勵學生課外作小課題研究、寫小論文。學生去污水處理廠作調研,在環境檢查站做課題。這些策略,再加上我親和、自然的教態,學生們普遍喜歡學習化學,不少學生將化學作為他們終身研究的專業。比如:物理成績全年級第一名的孫同學,不顧家長、班主任等親朋好友的反對,“三加一”執著地選擇化學。他說:“我就是喜歡化學,喜歡聽徐老師的課。”由于喜歡,他除了自己鉆研外,還樂于輔導他人,成了我的學科助教。那年高考,他奪得全區化學學科最高分。我帶教的班級也得了平均分第一名的好成績。
“生本化學”的基礎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認知起點”,處理好認知起點、認知標準和適度超標的關系。面對創新班學生,我為他們量身定做“超標準”課程《化學的今天和明天》。直擊化學最前沿的領域,探討化學服務與人類和社會的貢獻與價值。面對聽懂漢語有困難的新疆班維吾爾族學生,用“愛心、細心、耐心”真誠對待。記得有一位維吾爾族男孩叫吾拉木,我給他們上完第一堂化學課后,他跑進辦公室著急地對我說:“老師,我一句話也沒聽懂。”面對這群特殊的學生,我撿起早已遺忘的漢語拼音,語文、化學一起教。學科知識兩遍、三遍反復地講解,直到學生真正明白為止。一有空就和他們在一起,和他們聊人生、補化學,成了他們的“徐媽媽”。慢慢地,孩子們喜歡上了化學,以至于全班53%的學生“加一”學科選擇了化學,高考時取得上海市“民考民”均分第一的好成績。更有意思的是,這位吾拉木同學經過師范大學的深造,目前是新疆喀什某中學的化學教師,成了我的同行。
如今,“生本教育”的理念已經在金山中學全面輻射,形成了以教師“導學、助學、督學”和學生“自學自研、互學互研、深學深研”為主要內容的具有金山中學特色的“三學三研”課堂教學變革。以“學”為主體、以“研”為主線、強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漸進自主學習的實踐經歷,全面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生本教材,讓新版教材更為接地氣
我參與編寫和主編的書籍不少,但有兩本書受眾面廣、效果好,讓我終身自豪。
其一是高中化學教材,我將“生活化、研究型”實踐成果編入教材,如:爆竹與硫黃、牽牛花與指示劑、火箭與燃料、汽車尾氣與氮氧化合物等。我還富有創新地提出在“5.4化學肥料中的主角”一節中增加“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學內容,以“硫與氮的自然界循環”為例,闡述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我認為作為高中生應該明白自然界的力量,要有尊重科學、敬畏自然、綠色化學的意識。這也是如今“學科核心價值”的一種體現。我的創意得到教材編寫組的一致稱贊,并作為樣稿送審獲得好評。
其二是區域高中教材《我追求的化學》。金山區是上海國際化工城,區域內建有上海石化廠、上海市化學工業區、天原化工廠以及大大小小的許多化工企業。化工企業的環保意識參差不齊,市民化學知識欠缺,存在很強的“恐化”情緒。為了讓學生多了解一些化學知識,用知識消除“恐化”情緒,用知識保護自己的家園,應金山區人民政府的要求,由我領銜主編了一本面向全區高中學生的化學拓展性教材《我追求的化學》。依據高中生知識基礎、民生關切,我將“化學與生命、化學與材料、化學與環境、化工在金山和化學的發展”作為編寫體例,力圖用通俗的語言、淺顯的道理,詮釋化學工業的重要性以及綠色環保的理念。我率領幾位化學教師編寫了此教材。由于編寫者大多是區內一線化學教師,編寫經驗有限,于是我就手把手地教,通稿時又一遍遍幫他們修改,書稿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區高中拓展課中被廣泛使用,起到很好的宣傳和教育作用。
生本教研,使教師快速成長的途徑
我的工作起點非常特殊,大學畢業直接被分配到教師進修學校擔任化學教研員。這是一個需要豐富教學經驗和指導能力的崗位,“白紙一張”的我簡直沒有方向。但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會,咱就學;要求高,咱就學勤點。于是,我一邊找學校頂班上課,補上我的教學經歷。另一方面,多下基層聽老師們的課,向老師們學習上課的藝術。三年中我上課600多節,聽課600多節。我還經常跟著老教研員,觀察他們怎樣評課。記得有一次,我獨自一人去南匯聽課。那次活動結束得比較晚,為了聽完專家們的評課,我耽誤了回家的末班車。沒有電話,無法通知家人,晚上只能和小商小販擠在廉價的旅館里。那段日子雖苦,卻是我成長的必經之路。我覺得,每聽一節課,都會有收獲,哪怕收獲僅僅只有一分鐘,也能積少成多。自身的勤奮加上師傅的點撥,短短三年光景,我已基本勝任教研員的崗位工作。
教研員的任務就是要為教師服務。因此,只要教師們在教學問題上有求于我,我總是有求必應。一次,漕涇護塘村校的一位青年教師要開市級評比課,需要我幫忙。我二話不說,馬上動身。那時,朱涇到漕涇護塘不通公交。我只能坐一段巴士,再請當地農民用他們的摩托車送達。在聽完他的第一次試講課后,我并不滿意。當天下午就借了一個班,自己上,讓那位年輕教師在后面聽。年輕教師從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了這節課,思路豁然開朗。第二天,我又去漕涇護塘村校聽了第二次試講課。又經過了幾次打磨,我也在這條“特殊的路”上來回奔波了七八次。最終,這位教師獲得了“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比”一等獎。雖然,獲獎的并不是我,但我比自己獲獎還高興!因為,獲獎背后有我辛勤的服務成果。
類似的故事還有許多。就像這樣,教研員以教師這類學生為本的“生本”教學研究,讓許多教師從中獲益。教師們就是從這樣的一堂堂公開課的“磨課”、一篇篇教研論文的“磨稿”、一次次模擬試題的“磨題”中得到深刻感悟、得到快速成長。在幫助教師成長的路上,得益最多的其實還是我自己,在一次次“磨”的路上,讓我一次次突破自我。
生本培訓,助上海市化學名師成長
2008年起,我受聘擔任第二期、第三期上海市普教系統名校長名師培養工程化學學科基地的主持人,先后帶教了28位上海市化學名師。“生本培訓”的理念體現在以學員原有基礎為培訓起點,以學員的發展目標為培訓目標。
“雙名”的目標是培養一批具有良好師德修養、先進教學理念、厚實專業素養、開闊國際視野和較強國際交往能力,具有教育研究和教育創新能力,在上海市乃至國內有影響的優秀教師。要成為有影響力的教師,必須在“專”和“特”字上做文章。培訓初期,我在學員中做過調查,發現學員大多屬于化學“本色”教師中的優秀者。如何讓老師從“本色”走向“特色”,我花了不少心思。第一,我為學員量身定制了講座“教學風格是名師的重要品牌”,以此喚醒學員重視“品牌”意識。第二,分析每個學員的性格特征、成長歷史、學校背景和課堂教學風格。第三,形成相對清晰的特色定位。第四,通過課堂實踐、課題研究、撰寫文章等手段,做大、做強自己的特色。我善于發現學員身上的“特點”,把“特點”串聯成“特長”,將“特長”放大形成“特色”。經過專家講座、導師指導、考察學習、課題研究、教學論壇、教學課演、閱讀寫作、網絡交流等環節的課程,學員們得以迅速成長。
34年的從教路上,我有過多重角色。當過教研員、教師、師訓者、校長,無論在哪一個崗位上,我都牢記以自己優秀的專業水準服務學生、服務老師、服務學校。我深信教育是一項美麗的事業,是人間大美。教育是護花的事業,此生我甘愿做一名護花的使者,期待著“生本教育”助力更多美麗花開!


施紅蓮,1988年8月參加工作。上海市音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現任上海市閔行區音樂研訓員,上海市閔行女教師管樂團常務指揮等,兼任華師大特聘教授,上海市音樂名師基地導師等。先后被評為上海市領軍人才后備,上海市優秀全能教研員等。先后主持多項市級重點課題,在國家級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0多篇,多篇論文連續三次代表上海參加國家教育部主辦的全國科研論文比賽均獲一等獎。先后參與多本全國中學音樂教材和高中音樂新課程指導叢書的編寫,個人專著《樂海同行——新時期音樂教師的專業成長》作為上海市名師名校長基地優秀成果出版并獲得好評。近十年來,領銜開發并主編出版特色教材《上海鄉土音樂文化》《上海傳統音樂文化》(共四冊),其中《上海鄉土音樂文化》獲上海市特色課程評選一等獎,教材推廣至今取得廣泛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