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煉(上):百位特級談教師專業成長
- 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 上海教育雜志社
- 3249字
- 2019-02-19 11:05:49
從“虎視眈眈”到“含情脈脈”
我于1951年出生,生肖屬虎。我的老母親在世時常對我說:“生你的時候,一房間的陽光,暖洋洋的就像個小陽春。你是個福堂虎?。 彼裕细赣H就按照家譜“大貴福增祥”的排序,為我取名“鎮虎”。我是屬于“增”字輩的,父母希望我能健康存活,故循舊法用諧音“鎮”字,因為相傳鎮住生肖屬相就能賜福一生。這個名字伴隨了我的一生,在我以后的教育教學生涯中有過許多因名而生的故事趣聞。
比如我的第一堂“語文課”。1978年,我“半路出家”,既沒有科班的專業知識,也沒有教育的實踐經驗,更沒有師傅的親手帶教,就憑著一股“虎氣”,走上了三尺講臺,直接開講了。記得我的第一堂語文課就是從對自己的姓名說文解字開始的。我先從姓氏“陳”的甲骨文形狀講起,串起了漢字的造字六法;又從名的寓意講起,帶出了父輩的期盼;進而組織學生一起講述自己姓名的故事,感受其中濃濃的文化內涵和氣息,體悟長輩們養育之恩和殷切期望。沒想到這節課卻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好評,下課了還有許多學生圍著我討論姓名的話題。盡管從教第一次的課不“規范”,但卻讓我深深感到了貼近學生生活、創新教學方式于教育教學的重要意義。也許是第一次的成功,讓我從此愛上了教師的職業,引發了我站好講臺的濃郁興趣,為我從教至今依然愛心不衰奠定了情感基礎。
再比如我第一次參加語文教改。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發起和組織了后來對上海語文教學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課時分段、擴大閱讀”式教改。區里招募教改“志愿兵”,我憑著一股“虎勁”,參加了教改,直接師從上海市教研室教研員、語文特級教師徐振維老師。我們懷揣著滿腔熱情,不為名,不圖利,放棄休息跟著徐老師,按照教改要求深入課堂聽課、評課、上課,選課題搞科研。徐老師對我們的要求極為嚴格,評課時提倡“刺刀見紅”,不留情面,常常手把手地為我們修改課案,不達要求決不罷休。記得有一次,我不知天高地厚,又憑著一股“虎勁”,主動承擔了一個市級公開課的任務,講授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小說《競選州長》。當時我的同事和教研組長都為我捏著一把汗,我卻和他們開玩笑:“初生牛犢不怕虎,虎還怕什么?”那天,徐老師在去機場前抽時間和我討論教案,她問了我一些與課文關系不太直接但卻有助于深入解讀文本的問題,我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徐老師雙手一擺,嚴厲卻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先回去,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了我們再討論。要知道,上好一節課一定要深入解讀文本!”直到此時,我才悟出: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憑“虎勁”就能做好的。正因為徐老師的嚴格要求,才有了后來我語文教學能力突飛猛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和教學特色,蟬聯了五屆普陀區重點中學語文教學大獎賽的第一名。我一直心懷感恩,感謝已故的徐振維老師!
然而,所有與我名字相關的故事趣聞,唯有下面的這件事對我的影響最深刻,最持久——
那是我做宜川中學副校長時碰到的一件事。我主管學校德育,負責每年高一學生的軍訓工作。那年學生軍訓結束后,一天晚上,團委的幾個干部在布置櫥窗。我發現有一張照片是我坐在主席臺上檢閱學生隊列會操的畫面,照片下面的說明語是“虎視眈眈”四個大字。我就好奇地隨口問了一句:“同學,我就那么可怕嗎?”幾位學生干部很尷尬地笑著說:“陳校長,沒有。因為你的名字里有個‘虎’字,我們就隨便找了一個帶‘虎’字的成語?!笨墒牵瑳]有想到第二天,那“虎視眈眈”四個大字竟然改成了“含情脈脈”!我在自嘲的苦笑中反思,那不正是學生對新型師生關系的一種向往嗎?
其實,我很早就關注到師生關系的改革和創新,我最早以師生關系為內容的論文還是寫于1987年。那時我還在做班主任,我在班級管理中有一條自己定的“土規矩”:每學期結束時要求學生對我進行不記名的書面評議,每個新學期開始時要求學生給我寫信提希望。結果最初的四五年,每學期期終的評議中總少不了“老師印象看人”這一條,每學期開始的來信中也總有希望“老師公正待人”這一條。這個現狀催生了我對班級管理中師生關系的研究,催生了我對“優化師生關系”的思考與實踐,提出了“優化師生關系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的觀點,強調師生關系既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也是一種特定的“心理交流”的關系,是班集體能否形成以及優劣趨向的必要條件。因此,要努力改變師生關系中教師的認知偏見,不斷調節師生關系,創設良好的師生氛圍,促使師生關系不斷優化。這篇以《班級管理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談師生關系中教師的認知偏見》榮獲了1989年上海市普陀區科研論文二等獎。
前面說過,我曾經憑著一股“虎氣”和“虎勁”,以一個“志愿兵”的身份參加了當年的語文教改。因為有著上述思考與實踐的基礎,我始終把“優化師生關系”作為我語文教改的突破口和牛鼻子,努力營造以“真誠、平等、相容、悅納”為主題詞的新型師生關系,并讓它成了我語文教學生態的主旋律。在教改試點過程中,我始終把語文教學當作“載德之舟”,以文載道、文道歸一,努力完成語文教學中的三個轉換:教師角色由“教書匠”轉換為“良師益友”;教學過程由單純傳遞知識轉為“教書育人”;教學意識由純智育意識轉為知情意行和諧發展的意識,逐步形成了自己“師生和諧相容”的教學觀念、“主體表現式三塊七環節”的教學模式和“真、快、活”的教風特色。這些都成了我語文教改試點的成果,寫進了當年教改試點的總結報告里,收到了領導和同行的積極評價。現在回過頭來看,我的語文教改無論反映在理念上,還是反映在教學模式或教風特色上,貫穿其中的一條紅色主線清晰可見,那就是源自于照片故事的思想:不斷優化師生關系,提升教育教學的生態品質。
新千年之際,我被調到普陀區教育學院德育研究室,開始了后16年的德育研究生涯。我沒有忘記那張照片故事帶給我的強烈沖擊和震撼,也沒有忘記那張照片故事催生出的不斷優化師生關系的初心和使命。我依然把它作為我德育研究的重中之重,并把它放到人文精神的視野下,開始了系統化的思考和實踐。我先后主持過多輪上海市德育實訓基地和上海市“雙名”培養工程德育基地以及區特級教師工作室,我始終把優化師生關系作為研究主題,帶領學員結合實際深入開展行動研究,形成了多個研究成果。其中出版的《人文精神視野下學校德育的改革與創新》《教育轉型背景下學校德育N個怎么辦?》《16朵盛開的德育之花》等都是在這個思想關照下形成的研究專著。2017年5月,我被邀請參加第十一屆中國長三角校長高峰論壇,并作了題為“培育核心素養亟須創新師生關系——兼談師生關系的小船為什么說翻就翻?”的主旨發言。這個發言是從幾則翻船的故事進入,引出了“怎樣才能夠使師生關系的小船變成和諧的巨輪,讓它成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強有力的支撐和優質資源”的話題,提出了改革創新師生關系首先要從教師做起的觀點,擺出了理由:教師是這對關系的矛盾主要方面,因為教師是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人生導師。
如果說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真的有“關鍵事件”的話,那么這一張照片演繹的故事就是影響我專業成長的關鍵事件,它讓我始終把從“虎視眈眈”變為“含情脈脈”作為我的為師初心和專業理想。我常常喜歡把這一段經歷比喻成我專業發展的“高速公路”。


郭宗莉,從教37年。上海市幼教特級教師,特級園長,中學高級教師。黃浦區思南路幼兒園原園長,黨支部書記。曾任教育部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教育決策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兒童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現任上海市學前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并聘為上海市綜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基礎教育深化改革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管理專委會名園長研習會顧問,上海市督學。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上海市第二屆教育功臣、上海市勞動模范、上海市婦女兒童白玉蘭獎等榮譽稱號。出版專著《滿足兒童需要 成就幸福童年》《教育,從辨別兒童需要開始》,主編《幼兒園管理創意設計》《共同放飛幼兒發展的理想》《園長的故事——幼兒園領導與管理案例》《讓兒童的生活有意義——提升園長領導力的探索性實踐》等,并在各類期刊發表論文、開設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