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業:清朝開國史
- (美)魏斐德
- 2268字
- 2019-11-27 13:11:08
吞并遼東
撫順位于渾河岸邊,西距后來的盛京(沈陽)約10公里,是重要的貿易城市和軍事重鎮。當時駐守撫順的明朝將領是游擊李永芳。在明與后金破裂前,他曾見過努爾哈赤。5月9日,努爾哈赤率軍抵達撫順城下,遣使致書李永芳說:“因爾明國,兵助葉赫,故來征之。”揚言若不投降就攻城。
汝若戰,則吾兵所發之矢,豈有目能識汝乎?倘中則必死矣。力既不支,雖戰死亦無益。若出降,吾兵亦不入城,汝所屬軍民皆得保全。假使吾兵攻入城中,老幼必驚散,爾之祿位亦卑薄矣。
反之,若舉城納降,努爾哈赤便禁止部下虜掠城中官員軍民及其親屬為奴,也不要求李永芳及其部眾改變漢族習俗,甚至可以不行滿族剃發之俗。
若不戰而降,必不擾爾所屬軍民,仍以原禮優之。況爾乃多識見人也。不特汝然,縱至微之人,猶超拔之,結為婚姻,豈有不超升爾職,與吾一等大臣相齊之理乎?
金兵只發動了一次進攻,李永芳便率所屬千余戶出降了,其中包括秀才范文程等一批遼東士大夫。
李永芳的投降,有著不尋常的意義。一員明朝游擊率所屬軍民將撫順城獻給了女真人,作為報答,他得到了這樣一種待遇:既不是已被同化的境外居民,也不是受人役使的漢族奴隸,而是被接納到金國貴族行列中的漢族邊民。他娶了努爾哈赤的孫女為妻,被授予比以前更高的官職,獲準保留原有部屬作為家丁,后來又得到戰時以副將身份隨侍努爾哈赤左右及參加1627年征伐朝鮮戰役的殊榮。1634年,李永芳以三等子爵卒。其后,他的九個兒子又繼續為清朝效力。
撫順陷落了,派去的援軍也被擊潰了,這對明朝真是莫大的恥辱。萬歷皇帝的大臣們為了挽回敗局,起用了老將楊鎬。此人以前的作戰經歷大體勝負參半。1598年,他在朝鮮大敗豐臣秀吉,但不久以后,他的4萬人馬又被豐臣秀吉打得落花流水。爾后,楊鎬一度失寵。1610年被召回,授遼東經略。他的上述經歷,加上張承蔭被革職,導致了朝廷再次將他起用,授以兵部侍郎之職,令其指揮遼東明軍,抵御后金,收復失地。
楊鎬組織的戰役也以慘敗告終。1619年4月5日,明朝四路大軍集結于沈陽,號稱47萬,實際只有約9萬人。按計劃,各路軍隊分頭出動,10天后應在赫圖阿拉(興京)會合。但各路將領都沒按預定時間到達。4月14日,杜松部提前一天抵達赫圖阿拉,在薩爾滸一帶被金軍殲滅。第二天,馬林部在尚間崖被擊潰;4月17日,劉部及朝鮮援軍也在布達里岡遭受重創。
楊鎬聞訊后,急忙率部撤回沈陽,才未受損失。這次戰役,明軍至少損失了4.5萬人。自稱公正無私的東林黨領袖高攀龍,懷疑楊鎬與努爾哈赤暗中勾結。于是,楊鎬被劾革職,下獄處死。
這時,朝廷似乎已無計可施,遂再次寄希望于熊廷弼,讓他出任遼東經略。而熊廷弼則再次體驗了左右為難的苦惱:一方面,遼東防線軟弱無力;另一方面,朝廷的催促又急如星火。整飭防務需要時間和經費,而朝廷既無充分耐心,也無足夠的財力來完成這項任務。由于受到朝中一些政治派系的攻擊,以及1619年7月26日和9月3日開原、鐵嶺相繼失陷,熊廷弼又被撤職,取而代之的是袁應泰。
此后,局勢進一步惡化。首先,看上去似乎堅不可摧的沈陽,在城內蒙古人的策應下,被金軍攻破了。
接著,1621年5月11日,袁應泰遣軍出遼陽,隨即被殲。兩天后,遼陽便陷落了。袁應泰全身披掛,自殺而死。
至該年夏初,遼河以東、明軍重鎮錦州以北的全部地區,都被金軍占領了。
后金吞并遼東后,又有許多漢人投入了努爾哈赤的懷抱,熊廷弼的好友馬與進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馬氏原籍山東蓬萊,明朝后期,馬氏的一支到遼陽做官,從此便定居在遼陽了。該家族可考的最早祖先是馬重德。他曾在江南作明朝的地方官,并因公正廉潔而深受百姓愛戴,被奉為當地神靈。
作為明朝的將領,馬與進也戰功赫赫。1621年金軍入侵時,他又積極投入了遼東保衛戰。他的聲譽確實很好,以至當其防區慘遭金兵蹂躪時,人們竟紛紛傳說他已英勇戰死。其妻趙氏在遼陽聽到這一傳說后,為表示對丈夫及其為之獻身的大明王朝的無限忠誠,竟帶領全家老小和家奴40余人集體自殺,并率先懷抱孫女投入井中。
然而,馬與進并沒有英勇地戰死,而是向敵軍投降了。其子馬鳴佩,數年后成了清朝駐南京的總督。
努爾哈赤占領遼東的計劃,不是沒有遭到過一些女真貴族的反對。按照努爾哈赤1613年討伐烏拉時所采取的步驟,應先對城寨周圍的村落進行有計劃的劫掠,使敵人無處覓食,進而將其擊潰。這完全符合部落首領們的意愿,因為他們能分享奴隸、牲畜、糧草、錢財等戰利品。當敵人的村落被劫掠一空,城寨也被洗劫之后,各旗貝勒便可率眾返回遠在東部山區的氣候寒冷、牧草充裕的家鄉了。而現在,努爾哈赤卻打算帶領他們久駐西部平原,并一個接一個地修建新的都城,不斷向遼西漢族地區逼進。1619年,努爾哈赤下令于界藩修建宮室,為繼續西進作準備。盡管努爾哈赤對眾貝勒說,漢族地區照樣可以放牧和狩獵,但他們仍不愿放棄自己原來的牧場和軍事上的獨立性。
1619年9月,他們又跟隨努爾哈赤離開界藩,渡過渾河,到達了薩爾滸,但反對他遷都遼陽的主張;努爾哈赤被迫懲罰了其中最不順服的阿敏。1621年底,金軍完全占領了遼東,努爾哈赤遂將都城遷到了遼陽。
后金對遼東的吞并,導致了熊廷弼最后一次被起用。但他的謹慎態度又一次與急進派發生了沖突。在侯震旸(侯峒曾之父)等東林黨人的支持下,熊廷弼同朝中寵臣、廣寧巡撫王化貞進行了斗爭。
王化貞提出了一套精心設計的方案,主張沿遼河左岸設營,分兵屯戍,再雇用40萬蒙古兵,并征募朝鮮援軍,從側翼攻擊金軍,從而一舉收復失地。盡管熊廷弼堅持認為該計劃過于冒險,但它在朝中仍獲得了極大支持。1622年初,正當雙方在朝中爭吵不休之時,后金軍隊又一次發動了大規模進攻。這一次,他們將越過遼河,進入明朝的屯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