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基督教歐洲的巨變:1517—1648》導讀

劉林海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基督教歐洲的巨變:1517—1648》,是英國當代著名宗教改革史家、謝菲爾德大學榮休教授馬克·格林格拉斯的新作,也是企鵝出版集團策劃出版的9卷本“企鵝歐洲史”系列叢書的第5卷。這本書的主題是“基督教世界意識”的毀滅,即歐洲由地緣政治概念轉變為地域概念的過程,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16世紀至17世紀初‘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意識的消逝與‘歐洲’意識的誕生,以及與之相伴的巨大變革”。“基督教世界”一詞出現在中世紀歐洲,是對所有拉丁基督教政權的整體上的稱呼。“基督教世界”關注的重點并非地域,而是強調以耶穌基督為信仰對象、以羅馬教會為中心的信仰統一體。這是拉丁基督教長期的自我定位,也是抗衡外部世界尤其是伊斯蘭教的工具。在格林格拉斯教授看來,這是一個帶有想象成分的觀念或意識,也是團結各基督教政權的方案。不過,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世界”意識解體,支撐它的神話也宣告破滅。基督教世界的“失樂園”留下的只有對昔日榮光的哀嘆。這個現實也投射到了新拓展的殖民地美洲和伊斯蘭世界。歐洲內部以不同的教派為基礎形成眾多相互爭斗的政權,民族意識萌芽,地理空間意義上的歐洲開始出現。

該書所涉的時間段,即從宗教改革到“三十年戰爭”期間的歷史,在歐洲乃至世界歷史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長期的宗教戰爭徹底破除了傳統的一元宗教格局,形成多宗派并立互競的局面;另一方面,戰爭加劇了政治分裂和民族意識,民族國家出現,歐洲政治和外交關系新格局形成。正因為如此,這個時期也被視為歐洲棄舊向新、邁向現代的關鍵時期,也一直是西方學界和出版界的寵兒,遺世名作不可勝數,其中既有“高大上”的學術精品,也有接地氣的普及讀物。最近幾十年來,受馬丁·路德誕辰及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等影響,西方學術界的宗教改革研究又進入了一個高潮。讀者可能會問:在眾多的著作中,這本大部頭的價值何在?值不值得花大力氣去啃?

應該說,這是一本學術分量十足、雅俗共賞的好書,完全值得專業學者和一般讀者閱讀與珍藏。

首先,這是一本由專業學者撰寫的嚴謹學術著作。該書作者格林格拉斯教授是一位史壇老兵,受訓于牛津大學,曾在英、法、美、德等國從事專業教學與研究,至今筆耕不輟。他長期從事16—17世紀歐洲史研究,尤以法國宗教改革史、政治史、信息傳播史見長。多年的學術積累不但使他對這段歷史駕輕就熟,而且使他深諳前沿熱點,對各種流派和理論了如指掌,為這本書的學術分量奠定了厚重基礎。該書從開始寫作到出版,前后歷時7年。作者博采眾長,廣泛借鑒各領域的新理論、新觀點,其中既包括環境與氣候變化對歷史的影響,又有白銀資本、火藥帝國、認信化(信條化)、全球化等理論。全書融傳統的政治史與經濟社會史等新史學于一體,巧編妙織,渾然成體,絕無堆砌拼湊之嫌。當然,作者并非僅僅滿足于匯聚各家觀點,也不時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他并不認同17世紀中期的歐洲是一個全面危機時代的說法,而是傾向于那個時代只是經歷了一個“震顫”。因為危機意味著歷史轉型進入一個大不相同的新世界,從而化解了危機,但事實上“歐洲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震顫之后就是恢復原狀”。同樣,他也對用歐洲步入現代性尤其是“早期現代性”的理論給這段歷史定位的說法持審慎態度,因為其目的論色彩過于濃厚,對于探尋失去的往昔并沒有什么幫助,甚至是危險的。在作者略帶傷感的對“統一性”失去的思考中,也透著一絲對當下歐洲現實的關懷。

其次,這本書對主題進行敘述的角度非常有特色。整體而言,作者對1517—1648年的這段歷史并沒有增添多少全新性的內容,就連該書的主題詞——基督教世界——也并非他首創。不過,作者并沒有簡單重復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而是另辟蹊徑,以基督教世界意識的崩潰為論題,重新組合材料,描繪這一個多世紀里歐洲分裂的進程及情狀,使人耳目一新。全書從闡述“基督教世界”觀念引入,將中世紀末期到16世紀初期的傳統大事作為背景和原因,高度濃縮,然后徐徐展開,從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變化開始,接續對自然的空間和理念上的突破,再到傳統史學關注的政治和宗教層面的沖突及其結局,最后是基督教世界觀念崩潰的結果。作者的敘述幾乎涵蓋了歷史的方方面面,既有傳統的政治、軍事、外交,又有經濟、社會生活,更有作為史學新寵的新文化史,幾無遺漏;上至天文,下到研究人體內部構造的解剖學,大到軍國大事,小到禮儀上的舉手投足,盡在掌握。歷史的全貌宛如一幅長卷,徐徐展開。該書用社會史的視角闡述傳統的大主題,留意普通大眾的歷史,以普通人的游歷感悟開始,以普通人的感慨作為總結,有意凸顯為傳統史學所忽略的群體。不過,作者并沒有將傳統史學的主角——帝王將相——逐出,而是將政治很好地融于整體敘事中,將社會各階層同時置于一個舞臺,關注的重點也不在破裂的詳細過程,而在破裂的情狀及表現。全書剪裁得當,即便專業的學者也不會覺得重復。

最后,該書的呈現形式很好。作者非常注重文字表達和情節設計,重視讀者的感受,有意營造文學和戲劇效果,賦予冰冷的數字以生命,把抽象的術語描繪得栩栩如生。作者重視運用當時的各種畫作和文學作品,通過對畫作內容的描述和分析,以及對文學作品的引用,將讀者拉入歷史語境中,加深讀者的直觀感受。此外,作者還非常注重營造立體的空間效果,注重靜態和動態畫面的搭配。文中多次使用望遠鏡和廣角鏡頭的比喻,按主題分層次分區域展示,像一個宇航員帶領大家在太空遨游,俯視歐洲,由遠及近,由表入里,層次感很強,大大提升了該書的可讀性。譯者流暢的文筆更是錦上添花。

當然,這本書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就作者本人而言,叢書不加注釋和索引的體例,設定的以德國歷史發展為主體的分期,無疑是一種難以逾越的遺憾。就專業學者和一般讀者而言,一些知識性的訛誤或欠準確,地域上重神圣羅馬帝國而輕英格蘭、法國及公教改革,為求全、求細節而顯得冗雜的敘述等,無疑拉低了這本書的分值。不過,瑕不掩瑜,這些都不能成為否定它的理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富宁县| 化德县| 米脂县| 图木舒克市| 永州市| 望谟县| 江口县| 宣汉县| 衡山县| 青岛市| 松滋市| 灯塔市| 朔州市| 拜城县| 广德县| 同江市| 历史| 炉霍县| 邓州市| 永善县| 宜兰市| 平原县| 司法| 浦城县| 安宁市| 安徽省| 都匀市| 法库县| 湛江市| 和硕县| 尚志市| 蓝山县| 葫芦岛市| 汤阴县| 东港市| 筠连县| 融水| 霍林郭勒市| 万安县| 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