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對稱風險
- (美)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 4615字
- 2019-01-24 14:25:34
不確定性的共同基因
每次只讀7頁,這是最佳的閱讀速度。這值得反復閱讀,需要反復回味。
——————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大致介紹了本書的輪廓,那么本書和“不確定性”系列叢書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都知道,上帝從亞當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創造了夏娃,這一系列叢書之間也存在著同樣的關系。每一本書都傳承了前一部作品的基因,《黑天鵝》的創作始于《隨機漫步的傻瓜》中一次相關的討論;《反脆弱》里面談到的隨機事件的凸性問題,在《黑天鵝》一書中亦有所論述;本書也如出一轍,在《反脆弱》一書中就有專門的一章討論不能犧牲他人利益來增強自身的反脆弱的能力。簡單說來,不同的市場參與者所承擔的風險–收益極不匹配,風險在不同的承擔主體中呈現極強的非對稱性,久而久之這會導致系統的不平衡,進而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的爆發。
羅伯特·魯賓式的勾當碰巧和我的交易員工作有些關聯(當賺錢的時候,他們當然把利潤裝進自己的兜里;當遭遇虧損的時候,他們讓別人替自己承擔,而他們自己卻將責任歸咎于黑天鵝事件)。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因此也成了“不確定性”系列叢書的主要內容。比如,金融機構的獎金派發周期是一年一次,而統計顯示的金融危機的周期差不多是10年一次,這兩者存在差異。于是,代理人就會玩起羅伯特·魯賓的勾當,把風險掩蓋起來或者轉移給其他人去承擔,這樣就不會影響他們每年的年終獎了。由于金融系統內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像羅伯特·魯賓那樣,搭上這班賺快錢的大巴,其結果便是系統內“黑天鵝”事件的風險迅速積累。然后,“砰”的一聲,整個系統崩塌了。
我的探索之路
人們總是容易記住那些生動活潑的例子,就像胖子托尼和伊索克拉底所體現的巨大反差一樣,非對稱性在道德層面很好理解。我和能言善辯的哲學家康斯坦丁·桑迪斯(他也是我的散步伙伴)討論之后,對這一問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侵權責任法同樣也很簡單易懂,我本以為侵權法會占據本書的大量篇幅,謝天謝地,最終我沒有這樣做。為什么?
侵權責任法對于沒有法學功底的人來說是枯燥乏味的。受拉爾夫·納德的影響,我書房的咖啡桌上堆積了將近20本有關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方面的書,但我后來才發現讀這些書需要大力神般的勇氣,我每次坐下來,讀不過7行,便開始渾身難受(上帝發明社交媒體和推特上的口水戰,想必是出于仁慈想要解救我們)。法律不同于數學和科學的地方,不在于其嚴謹性,而是它從不會給人帶來驚喜,畢竟法律不是兒戲。每次一看到這堆書,我就會想起曾經和美聯儲一位前任理事共進午餐的事,這真是我一生唯一的一次經歷——這意味著我不希望此生再有一次這樣的午餐了。接下來我把侵權法的問題一筆帶過。
前文我們談到過一些有趣話題(比如異教信仰、宗教儀式、系統復雜性原理、古代史和中世紀史、概率和風險),這些都能體現我所說的自然篩選機制,即你如果無法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就趁早放棄讓別人來做吧。
說到全身心地投入“風險共擔”,我首先需要用一段懺悔來克服我內心的羞愧感。那個鐫刻著《漢謨拉比法典》的黑色玄武巖石柱,就陳列在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我佇立在它面前(周圍都是舉著自拍桿的韓國人),卻無法讀懂上面的內容,我不得不求助于專業人士,這讓我感到很不自在。我還是個專家嗎?我若只是來旅游的,那么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倒也無妨,但我來這里是為了寫書的,而且在書里我提倡身臨其境才能理解事物的本質,我還鼓勵大家要全身心地投入一項事業。而我自己此刻卻在無法直接閱讀并理解法典內容的情況下,就直接寫下有關它的內容,這讓我感到愧疚,我感覺自己仿佛欺騙了讀者。更何況我還自詡對閃米特人的哲學頗有興趣,有一個念頭曾經困擾著我,我是否應該去學習阿卡迪亞語,然后用閃米特語
背誦《漢謨拉比法典》,這樣才算是全身心地投入我的事業。這樣做,也許或多或少地會拖延本書的完成,但每當提及漢謨拉比的時候,我就不會再感覺良心不安了。
一群牛對著我彈琴
本書的創作完全是我在漫無目的地思考有關數學問題時,突然靈光一閃,然后才開始寫作的。本來,當我完成《反脆弱》之后,我決定短期內不再寫作,我想活得愜意一些。我想到大學謀求一份兼職教授的工作,每天和美食家們一起享用美味的墨魚汁面,和我的藍領朋友們一起舉重,每天下午打打橋牌,過上19世紀紳士們的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
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種平靜的生活只持續了短短幾周,無論是打橋牌、下象棋、猜樂透,還是去參觀墨西哥金字塔,我發現我在退休生活中笨拙不堪,沒有任何技巧。碰巧有一次,我試著解決一個數學方面的腦筋急轉彎問題,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此后的5年我一直被一種內心的沖動驅使著去想數學問題,我抑制不住要在生活中找出問題來思考,以便用這種數學思考來獲取心理的滿足和片刻的寧靜。就在這種密集思考的生活中,我發現有一件事令我越來越難以忍受了。每次我聽到市場上有人(主要是專業學者)口若懸河地宣傳一些荒謬卻又廣受歡迎的觀念時,我就像是一只實驗用的小白鼠,被科學家塞到一個密封的箱子里,被迫聽各種刺激的聲音(直至死亡)。我終于意識到了我最厭惡的事情并不是普通人聽不懂我的話(無非是對牛彈琴),而是被迫聽專家對著我胡說(一群牛對著我彈琴)。聽心理學家斯蒂芬·平克談論有關知識的問題,就像是在國家地質公園登山途中突然遇上了一家專供車主的漢堡王快餐店一樣令人失望。
正是由于我實在受不了這群對著我彈琴的牛,我被迫提起筆寫了這本書。
書評家們
結束本書的緒論部分之前,我來談談自己在讀書寫作方面的心得體會。雖然大多數書評家都是智慧、誠實且坦率的,他們也宣稱自己代表大眾讀者,但書評家與公眾之間還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沖突。比如那些由風險承擔者本人寫的書,大眾讀者(和極少一部分書評家)多少都能從中讀到對自己有價值的內容,但是由紙上談兵的作者寫的有關風險的書卻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他們自己從未參與過繁忙而真實的交易,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無法理解風險。
書評家們讀一遍書之后就發表評論是不恰當的,熟悉我之前的作品《反脆弱》的讀者都知道其中的“非線性凸性效應”,把一本書讀兩遍的收獲要遠大于讀兩本不同的書,這就是“非線性凸性效應”(前提當然是這本書的內容是有深度的)?!巴剐浴币辉~在閃米特語中是“mishnah”,這個詞在希伯來語有文字記載之前,口口相傳的意思就是“重復”。猶太經典著作Midrash(《米德拉什》),該詞本身就有“反復研磨”和“留下印記”的意思。與之對應的是,古代阿拉伯人的孩童學校“馬德拉撒”(madrassa),這個詞也有類似的含義。
一本書應該按照讀者的需求來組織編寫,同時也應該遵循作者的意圖(即作者本人希望把問題解釋到什么程度),而不是為書評家提供謀生的手段。書評家是很糟糕的中間人,在優步公司掀起的去中介化浪潮中,書評家這一職業很快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書評家和作者的關系與“風險共擔”有關,很明顯的是,職業書評家與讀者之間存在著利益沖突。書評家認為他們有權指導作者應該如何寫書,有權教育讀者應該怎么看書。而讀者只是出于個人愛好喜歡閱讀而已。書評家宣稱自己有不受約束的權力對作品進行主觀解讀。但讀者只有親自讀過書以后才知道他們是一派胡言。由于可以不參加“風險共擔”,可以不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像《紐約時報》的書評家角谷美智子(現已退休)和《衛報》的專欄作者大衛·朗西曼之流,他們以為可以用“捏造的事實”或者“連篇的廢話”來糊弄讀者(角谷美智子則兩者兼備)。要寫出一篇好的書評應該考慮的問題是,作品的內容是否符合邏輯,文字是否優美,而絕不是任由自己的臆斷給書貼標簽,除非書評家對自己的誤讀承擔責任。
好在自“不確定性”叢書的第一部問世以來,已經有20年時間了,我也學會了如何直接與讀者進行互動了。
本書的組織架構
第一卷緒論,共有三個部分:安泰俄斯之死;對稱性;不確定性的共同基因。
第二卷,“初探代理人問題”。它深入闡述了對稱性和代理人應該如何承擔風險的問題,彌合了商業利益與道德倫理之間的沖突。本卷還簡要介紹了擴展的概念以及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差異,進而展示了全球化和普世主義的局限性。
第三卷,“最大的非對稱性”。其中主要提到了多數服從少數的現象,這使得少數人可以將自己的主張強加給大眾。本書附錄1展示了:(1)若干個體的集合為什么不能成為一個集體,而且這個集合其實還有一個自行其是的“頭腦”;(2)研究社會問題時運用科學方法的后果和影響。
第四卷,“狗群中的狼”。它主要探討依賴性問題。我們應當直言不諱,正視現代社會的奴隸制度。為什么雇員受害的可能性比承包商大得多?即使你很有錢很獨立,但由于你所關心的人成了某些邪惡公司的目標,你也會被牽連受害。
第五卷,“活著就要承擔風險”。第5章談到了承擔風險會使得你看起來更平凡,卻更令人信服。本章澄清了真實的生活和臆想的生活的區別,解釋了為什么耶穌是一個人,為什么唐納德的不完美反而使他贏得了大選。第6章“聰明的白癡”,指出那些聰明人不理解親身參與“風險共擔”(包括騎自行車)會遠比課堂更能夠了解世界。第7章解釋了風險的不平等和工資的不平等之間的區別,你完全可以變得更富裕,只要你去做一個真實的人并承擔一定的風險。本章還提出動態地看待不平等的問題,而不是像知識分子那樣靜態地看待這個問題。不平等的根源來自我們社會中那些身居高位的公務員和享有終身職位的學者,而不是企業家。第8章向讀者介紹了林迪效應,它使我們明白為什么專家中的專家認為管道工才是真正的專家,而臨床心理醫師和《紐約客》的評論員卻算不上。林迪效應區分了被時間所成就的事業以及被時間所毀滅的事業。
第六卷,“再探代理人問題”。它探討了隱含的非對稱性。在第9章中,讀者會發現,如果我們從實踐角度來看世界,一切會變得簡單且真實可靠,真正的專家不會像演員那樣表演。本章還分享了如何辨別偽專家的經驗。第10章講述了富人如何掉進一個購買復雜金融產品的圈套,成了別人的獵物。第11章解釋了口頭的威脅和真實存在的威脅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這也許還能幫你化敵為友。第12章揭露了新聞記者這類代理人的動機,他們為了取悅讀者或者震撼同行,不惜犧牲真相并虛構故事。第13章解釋了美德需要承擔風險,而在互聯網扮演白衣騎士或者給某些可能毀滅世界的非政府組織捐款等行為,都不是美德。第14章談到了地緣政治學者中的代理人問題,還有歷史學家的問題,他們總是傾向于記載有關戰爭的消息,而對和平則惜墨如金。他們的主觀判斷塑造了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導致我們以為歷史充滿了各種可能的概率路徑。我們如果拋棄這些專家,整個世界也許就會變得更加安全,很多沖突也許就能自然消解。
第七卷,“宗教、信仰和風險共擔”。它解釋了“風險共擔”的各種信條,并揭示了無神論者與基督徒之間其實并沒有區別(但是與薩拉菲派穆斯林還是有區別的)。宗教有時候并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而是一種哲學或者一套法律制度。
第八卷,“風險和理性”。它主要由兩章組成,這是我特意留到最后的兩章。如果離開了親身參與的“風險共擔”,我們就根本無法嚴格定義理性。理性只與行動有關,而不是腦子里的想法,更不是高談闊論。第19章“承擔風險的邏輯”,總結了我對風險的看法,也指出了人們在小概率事件上容易犯的錯誤。這一章還區分了個人層面和集體層面的風險,并試圖證明當一個人為了集體利益而犧牲自己的時候,勇氣和魯莽并不矛盾。這一章還解釋了一個懸而未決的話題:遍歷性(ergodicity)。最后,本章還羅列了預防風險的原則。
日常生活中的非對稱性
表2列出了《反脆弱》的遺留問題。
表2 社會中的非對稱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