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方式,要學會因人而異
塞萬提斯有句名言“說話不考慮對象,等于射擊沒有瞄準”。交談也一樣,一定要了解對方的個性、身份、地位、能力、人緣等,然后投其所好、避其所忌,才能進行良好的溝通。而在社交中,如果不知道對方的詳細信息,就要學會按對方的身份地位說話。
如果遇到“油滑”的對象,就用“油滑”的方式來對待他。下面的例子就是,銷售代表小林和客戶王老板溝通渠道獎勵的事情。
小林:“您老最近忙什么?好久不見,也不給我電話。”
王老板:“你小子怎么不給我電話?我整天幫你賣貨,我是為你打工,你要知道。你很滋潤,和老婆享福,也不關心貧下中農的死活。嘿!”
小林:“談正經的,我們公司最近要做一個渠道獎勵。”
王老板:“快點,有話快說,有屁快放。我這里忙。”
小林:“別急,是這樣的……”
如果遇到嚴肅的對象,就用正常禮儀來對待他。
小林:“王總,您好。我是小林。”
王老板:“你好,最近忙嗎?很久不見,最近有什么新政策?”
小林:“公司最近出來了一個渠道獎勵計劃,要和您談談。”
王老板:“還要你多關照呀,具體怎么操作呢?”
小林:“是這樣的……”
一千個人有著一千種不同的性格,因此面對不同性格的人要作具體分析,看人說話。看人說話的技巧是在交際場中取得勝利的不二法寶。
1.稱呼對方有講究
有些人更喜歡別人稱呼他的職位如“王經理”“李總”等,往往是因為他們剛升上職位時間不長,對于職位稱呼還比較“虛榮”。有些人喜歡初次見面者稱呼他們“先生”,如果記得他們的姓氏,叫一聲“章先生”“趙小姐”會使他們很高興,這往往是因為他們地位較高已經不在乎職位為他們帶來的榮耀。稱呼文藝界的前輩不妨用“某老”,顯得更加尊敬對方。社交場合,除了非常熟悉的朋友外,最好不要直接稱呼名字。
2.注意自己和對方的地位
雖然身份不同不會妨礙人際交流,但如果不分對象,不看身份,都用一樣的口氣說話,無疑是幼稚無知的。對于地位比自己高的尊者,如上司、某行業的前輩、比自己更有名氣者、德高望重的長輩、為人師者等雖然不必逢迎諂媚,但在言談舉止方面一定要表現得更尊重對方一些,多用一些“謙辭”“敬辭”和“雅語”。
對于地位比自己低者,說話越隨和風趣親切越好。在一次座談會上,某著名語言學家,學會負責人首先講話。他說:“先讓我這個老猴來耍一耍,然后你們中猴,小猴再耍。我這個老猴肯定耍不過你們中小猴,不過總要帶個頭吧!”這位報告人是個德高望重的語言學家,到會的中青年同志對他都很敬仰,但比較拘束。他以自嘲的方式來個“莊諧雜出,四座皆春”,一下子解除了眾人的拘束感,會場的氣氛被調節的很好。
3.注意對方的職業
對方是商人還是藝術家?是中層管理者還是高層決策人?對方的職業和社會角色不僅影響他對語言的接受能力,還直接決定你對話題的選擇,對表達方式的好惡。是拉家常還是請教專業問題,是聊社會熱點還是品評熱門作品,應根據對象的不同與職業的不同選不同的方式,說不同的話題。
在社交中說話時,我們說的話應當符合特定身份的要求,從稱謂到措辭組句,從語氣到表達方式都要不失身份,愉悅得體。此外,與人說話時還要分得清什么時候適宜多說,什么時候少說為宜。如果不分主次,談笑風生,海闊天空則會招致對方的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