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經濟:中國新故事
- 張新紅等
- 3453字
- 2019-11-18 14:48:12
三、崛起中的產能共享
共享經濟是一個非常宏大的概念,任何有使用價值的物品都可以被拿來共享,包括空間、產品、職業、資金、生產能力等多個方面。中國制造業體量龐大,屬于典型的實體經濟,占有大量的資源,共享經濟不但會給制造業帶來大量的訂單,而且可以教會其合理地配置資源。隨著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共享經濟在制造業的滲透率逐步提升,參與企業不斷增加,一些傳統制造企業和互聯網企業開始利用共享經濟新模式探索打造制造業新生態。
(一)初具規模
伴隨著互聯網及其他信息技術在各行業的滲透與發展,近兩年來我國制造業產能共享開始起步,一些思想較為開闊的企業嗅到了發展契機,進入探索和嘗試階段。初步估算,2017年制造業產能共享市場規模約為4120億元,比上年增長約25%。通過平臺提供服務的企業數量超過20萬家,其中大多數是小微企業。

2017年制造業產能共享市場交易情況
從實踐層面看,一方面,一些傳統制造企業開始利用共享經濟開放資源和產能,打造協同生產或服務平臺,嘗試實現制造業轉型;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開始進入制造業領域,搭建第三方平臺實現制造業供需匹配。涉及的細分領域也不斷延伸,在工業制造、智能硬件、裝備制造等領域都有企業開始嘗試共享模式。此外,制造業產能共享領域的創新活力不斷增強,創業公司不斷涌現,部分共享平臺開始嶄露頭角,在短時間內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制造業產能共享部分典型企業
雖然制造業產能共享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但與整個制造業產值相比規模還是非常小。同時與生活服務領域相比,共享經濟在制造業領域的滲透率還比較低,整體依然處于導入期。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參與意識弱,絕大部分的制造企業仍然受傳統工業化思維的局限,尚未意識到共享經濟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二是大部分中小企業信息化基礎較弱,生產終端的智能化水平低,難以適應共享平臺新模式的需要;三是與服務業相比,制造業的產業鏈條更長、價值分配更復雜,共享模式更多地還處于探索階段。
(二)借勢“互聯網+制造”
雖然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大而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弱、資源利用效率低、制造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和互聯網融合程度低等問題非常突出。面對新一輪制造業革新,作為全球制造大國的中國既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
為了應對國內國際挑戰,我國將“互聯網+制造”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戰略規劃和政策文件,推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加速邁進世界制造強國之列。
共享經濟作為“互聯網+制造”創新業態,成為國家重點培育和發展對象。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共享經濟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鼓勵搭建資源開放共享平臺,積極發展共享經濟。國務院在《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里強調,要“推動中小企業制造資源與互聯網平臺全面對接,實現制造能力的在線發布、協同和交易,積極發展面向制造環節的分享經濟,打破企業界限,共享技術、設備和服務,提升中小企業快速響應和柔性高效的供給能力”。
近年來我國出臺的“互聯網+制造業”相關政策

為支持和鼓勵企業創新發展,2017年國家發改委啟動了首批“共享經濟示范平臺申報”工作,重點圍繞創新能力、生產能力兩大領域發展一批共享經濟示范平臺,其中生產設備、生產資源及分散產能的共享被列為重點方向。
(三)新技術的強勁支撐
制造業產能共享的前提是互聯網技術應用和智能化生產。只有當制造環節相關流程及制造服務可以在網絡云端實現控制、管理和信息對接的時候,共享經濟才能發展起來,否則制造業產能共享就成了無根之水、無本之木。

制造業產能共享的技術支撐
1.云計算
隨著“互聯網+制造”、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面向制造業的云計算也將迎來發展新階段,成為制造業重要的基礎設施,為制造業產能共享提供有力支撐。云計算有大規模計算、標準化、虛擬化、低成本、面向服務、彈性計算、高安全性等重要特質,讓企業能夠以最便捷、低成本的方式應用信息技術服務。工業云是云計算與工業融合的產物,已經滲透到研發、生產、管理、物流、服務等制造業全流程中,成為和工廠、設備等傳統基礎設施同等重要的新基礎設施,也是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的重要支撐。依托于工業云平臺,可以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信息流、業務流、資金流,提供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供應鏈、服務等協同,支持開展跨企業、跨區域的產業鏈協作。
2.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是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是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重要載體。工業互聯網構建了網絡、平臺、安全三大功能體系,打造了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絡,形成了智能化發展的新興業態和應用模式,也成為制造業產能共享的基礎設施。從技術層面看,工業互聯網主要包括數據采集層、IaaS(基礎設施及服務)層、PaaS(平臺即服務)層,以及工業軟件App層,主要是基于云端的工業服務,讓企業以更低的成本按需使用各類資源,極大地為制造企業的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和服務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持,有利于降低制造業產能共享的技術門檻和資本投入。

工業互聯網平臺主要架構
3.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制造業中的應用引起了制造模式、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促進了生產設備、產品管控、組織調度、材料供應等生產全流程的智能化。在提升生產效率、保證生產安全的同時,也能夠以個性化、靈活性的特征促進信息互聯、協同生產和遠程控制。人工智能還能實現供需雙方的精準配對,將來自四面八方的訂單分解成生產指令,為產能共享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四)傳統企業積極布局
面對國際國內大形勢,以及近年來制造業發展的困境,一些大型的傳統制造企業已經意識到創新與轉型的意義。近幾年傳統制造企業開始積極嘗試產能共享新模式,出現了一批比較有影響力的共享平臺,如航天云網、海爾集團的“海創匯”和美的集團的“美創平臺”等,加快了互聯網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帶動了傳統企業技術和產業升級。
航天云網以提供覆蓋產業鏈全過程和全要素的生產性服務為主線,依托航天科工雄厚的科技創新和制造資源,開放整合社會資源,構建了制造與服務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的生態系統。平臺通過內部資源整合,接入600多家機構,對設計模型、軟件、實驗等上百種資源及1.3萬臺設備進行共享,有效解決了生產單元產能閑置與超負荷運轉并存的問題,企業內部資源利用率提升了40%。
美創平臺提供眾創、需求—解決方案、孵化等服務。創客可以在平臺上發布、討論、評價各種創意,并與平臺分享創意所帶來的收益;平臺可以為創客提供解決方案;平臺還在全球范圍內征求孵化項目,通過線上申請、線下對接,實現資源共享、互利雙贏。數據顯示,美創平臺目前有100名對接專家、超過1億元的創業孵化基金和創投基金,以及25萬平方米的創業孵化工場。
此外,中信重工、聯想、小米等制造企業也通過打造“雙創”平臺,構建新型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模式,將產品設計與生產過程開放,吸引優質外部資源參與生產和創新,為企業轉型發展提供新路徑。
(五)助力中小微企業
在現實條件下,中小制造企業想要快速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生產線,躋身大企業的行列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制造企業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傳統的生產制造對設備、廠房、人才等要素投入要求高,固定資產投入和生產成本均較高,因此中小微企業很難實現快速發展。而產能共享對于解決中小微企業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方向,有助于降低中小微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沈陽機床廠推出i5智能機床,用戶可以根據加工零部件的品種、數量、加工時間等進行付費。一臺售價20萬元的機床設備,用戶只需支付10元/小時的服務費就可以使用該機床,用戶購買的不是機床,而是機床的加工能力;對于沈陽機床廠來說,通過以租代售的方式,將一臺售價20萬元的機床變成價值40多萬元的業務包,提升了自身的收益。
上海明匠的智能工廠系統與智能設備,涵蓋產品全周期的數字化、智能化制造,可按照客戶需求和生產需要,打造完全自主可控和定制化的智能工廠。明匠企業為用戶改造或新建智能工廠,用戶根據每年線下產品數量向明匠支付加工成本,該成本比用戶實施智能制造前的生產成本低30%左右。
阿里云與富士康聯手打造的“淘富成真”項目,為創業者提供知識產權、工業設計、生產制造等全鏈條服務。只要創業企業符合項目篩選要求,即可共享阿里云的計算資源,也可以共享富士康的制造能力,有效解決了中小企業發展缺技術、缺人才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