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山玉 燕歸巢:僑商創新創業路
- 趙梅 謝全林
- 2183字
- 2019-10-31 10:52:11
注重挖掘自我意識
張乃千從2007年回國創業至今,已接近10年。10年間,他遇到了無數的困難:資金、場地、人才、政策等等多方面的問題。張乃千常說自己是“骨灰級”創業者,因為創業10年還沒“死”,并且仍在創業階段。其他創業公司要么3~5年時間成功,要么3~5年時間倒閉,像能訊公司這樣已創業10年仍然堅挺且仍然處于創業階段的公司,在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創業歷程中是很少見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半導體產業資金要求高,管理要求復雜;另一方面是因為氮化鎵技術在創業之初尚處于新興階段,技術研發周期也拉長了創業周期。張乃千認為,自己之所以能挺到今天,就是因為堅持。張乃千仍然牢記著張孝文校長那句話——感情要粗糙一點。張乃千始終堅信沒有越不過的山,沒有跨不過的坎。
喬布斯說過:你自己都不知道人生中從前經歷的很多事情和將來有什么聯系,只有發生了,你才知道聯系。張乃千對此十分認同。他本科階段在清華大學修讀微波專業,微波專業主要從事電磁場理論、微波光波技術及其工程應用的研究。而到了美國加州大學他改讀半導體專業,半導體專業是研究半導體材料電力電子應用的學科。兩個學科交集很少,所以,張乃千到了加州大學之后基本上是從零基礎開始。包括張乃千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他“改行”了,沒有人意識到從前的專業還會派上什么用場。然而,張乃千工作后發現,他所研究的微波半導體正是微波專業與半導體專業的交叉領域,從前所學的看似毫不相關的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成就了張乃千的事業。他總結道:“最重要的是你要挖掘經歷過的每一件事對你能力的鍛煉,這在將來總是用得到的?!睆埬饲дf,人生很少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很難對未來安排好,只是我們為了未來做出準備,至于未來究竟如何,并不能由人決定。很多事情并不能一定是準備好了才去做。只要你積極一點,努力一點,想多一點,總會成功的。
張乃千認為成功沒有模式,理性和感性的人都有可能成功。有些人偏于感性,認為車到山前必有路,有想法就去做,很有激情。這種感性主導的人優點在于有沖勁,敢于探索,敢于嘗試,如果能夠堅持下去可能成功,但是如果過分冒進也可能徒勞無功。有些人偏于理性,凡事都要仔細考慮周全,認為成功概率很大時才會去做。理性主導的人優點在于慮事周密,行事穩健,腳踏實地,如果能夠遇到好的機會可能成功,但是如果過于謹慎反而可能錯失良機。張乃千認為自己是相對理性的人,朋友對他評價道:優點是理性,缺點也是理性。張乃千的父親也希望他更加感性一點,更加“沖動”一點。張乃千的創業合伙人是感性主導,兩人經常會在重要問題上形成分歧。然而,事實證明,兩個人的觀點基本上都是一半對一半錯?!八哉f,理性與感性都可能成功,重要的是決策要準?!睆埬饲钣懈形虻卣f道。
在美國的10年經歷給張乃千的人生觀帶來了重要改變。他覺得,中美之間文化差異很大。這一方面是自己在美國工作、生活的經歷和感受;另一方面,回國創業之后,在美國待了10年的張乃千在國內同事眼里就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尤其是在公司管理理念上,他的美國式管理思維體現得更為明顯,同事們笑稱他是“香蕉”——黃皮白心。受美國文化影響,張乃千逐漸開始注重對自我意識的挖掘:“現在中國的很多年輕人,對權威、對領導的觀點十分篤信。這樣,他對自我意識的挖掘就相對薄弱。我覺得中國文化不是很看重自我意識挖掘,但是美國文化非常看重這一點?!晕摇运健耆莾蓚€不同的概念。自我不是自私,而是一個人要對事情掌握主動權,在這個基礎上你才會想到如何去挖掘自己的潛力,以及如何對這個世界做貢獻。除此之外,很多事情需要我們具備開放的心態,尤其是科研工作者要有更加開放的心態?!?/p>
張乃千對各種文化適應能力很強,他覺得雖然各種文化都有差異,但是經歷不同文化實際上是對世界觀的補充。因此,他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都能如魚得水,很快適應各種文化。和他接觸的人都認為他思維很靈活,和想象中的“書呆子博士”完全不沾邊。關于此,張乃千對自己的評價是:“我在企業家中,科學水平還是比較高的;在科學家中,還算是比較接近地氣的。”
>> 訪談手記
張乃千博士的思維天馬行空,既有中國文化的內心修養,又有美國文化的自我意識發掘;既有一名學者對半導體領域的熱愛,又有一名企業家對創業的激情。中西合璧、學商合一,張乃千博士淋漓盡致地發揮出每個背景的優點,又能跳出藩籬不為所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在學者里面算是比較會經營企業的;我在企業家里面算是比較懂學術的。”
張乃千是氮化鎵半導體領域的世界級專家,但其接人待物都十分隨和,完全沒有想象中學術權威的架子。訪談過程中,張乃千不時幽默地講述年輕時的趣事,但幽默之后又有深刻的道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常使人豁然開朗。他對員工也是如此幽默,這與他奉行的開放式、扁平化管理思維密不可分。公司的員工對待他都十分親切,完全沒有層級帶來的疏離感。
張乃千博士赴美10年,學成歸國,毅然扛起了中國氮化鎵產業的大旗,為我國的半導體產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們在仰慕張乃千成就的同時,也由衷敬佩他濃濃的家國情懷。“我希望將來和自己的孫子講故事時,能拍著胸脯和他們講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創業史,以及將由我們這群人締造的中國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每念及此,心下都是一番感動。
身在科研,心憂天下,但行善事,莫問前程。相信能訊公司在張乃千的帶領下,必然會大放異彩、再創輝煌!
(孟德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