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研究現狀

1.3.1 教師教學勝任力的研究現狀

關于勝任力研究與實踐的興起,可以回溯到美國富蘭克林·羅斯福當政期間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對工作分析的重視,對職業的分辨與歸類,職業類型詞條編撰與出版,不同職業知識與技能的要求。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懷特,在1959年與1963年發表的兩項重要研究成果,構建了關于“勝任力”概念的應用基礎。

在1959年發表的《再談激勵:勝任力概念》(Motivation Reconsidered: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中,首次提出人才辨別、個體特征等相關的“勝任力”概念;在1963年發表的《人際關系勝任力》中,分析并探討了社會生活與勝任力的關系。

1973年,McClelland在《美國心理學家》發表了關于“勝任力概念”的極具非凡意義的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標志著勝任力體系正式確立。20世紀70年代,McClelland為了解決怎樣有效地選拔海外文化事務官員問題,開始了創新性研究。1973年,McClelland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測量優秀駐外聯絡官必備素質新方法評估》,其中,McClelland結合John C.Flanagan的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CIT(關鍵事件技術)與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主題統覺測驗),提出了構建勝任力模型的方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BEI(行為事件訪談法)。1976年,McClelland出版了《工作勝任力測評指南》,標志著勝任力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的成功應用。1994年,McClelland和Spencer夫婦等人發表了《勝任力評估方法》小冊子,在書中McClelland簡要回顧了勝任力體系的發展歷程,界定了勝任力概念的含義。

1978年,G.克萊姆出版的《工作勝任力測評》對勝任力的應用實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1980年,Stuart E.Dreyfus和Hubert L.Dreyfus提出勝任力應分為生手(novice)、新手(experienced beginner)、老手(practitioner)、師傅(knowledgeable practitioner)和專家(expert)五級,首次提出了勝任力級別(levels of competence)概念,針對不同級別開展不同培訓手段。

1982年,Richard Boyatzis出版了《勝任的經理:高績效模型》一書。在書中,Boyatzis通過深入調查歸納出與有效提高和保持管理績效具有相關性的19項勝任力。Boyatzis的研究成果標志著勝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方法面世。隨即有關于勝任力理論和應用的研究風靡美、英、加等西方國家,并成為20世紀80年代一個前沿的管理理念。比如,1985年,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Robert J. Sternberg提出“智力三元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20世紀90年代,C.K.Prahalad和Gary Hamel首次提出公司的核心勝任力(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概念,把勝任力概念引入戰略層次,使組織勝任力成為戰略管理的視點。1993年,Lyle M.Spencer, Jr.和Signe M.Spencer出版了專著《勝任工作:卓越績效模型》,系統總結了20年來勝任力研究的成果。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勝任力概念在西方國家掀起應用的熱潮,許多世界著名的公司,如A&T、IBM等都建立了自己公司員工的勝任特征體系。時至今日,對于勝任力的研究浪潮也波及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

目前,對勝任力的研究處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階段,對勝任力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在不同的領域開展。勝任力在教育領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發起的基于勝任特征的教師培訓和學校范圍內勝任特征的一項測評運動。教師勝任力的研究現已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如Huston關于教師的勝任特征的總結,Hay McBer公司關于高績效教師的五種勝任特征群的概述,Kabilan提出的教師勝任力評價標準等。Danielson于1996年提出了教師勝任特征的思維模型,1998年Bissehoff和Grobler運用結構化問卷總結出了教師勝任力的二因素模型,即教育勝任力(educative competence)和協作勝任力(collaborative competence)。1999年Arthur將即得經驗加入其中,探討了即得經驗對教師勝任特征的影響,并建構了中學教師的勝任特征模型。上述研究成果中很大一部分都被研究者所在國家采用為教師教學能力評價的主要標準。2001年,J.雷文(J.Raven)和J.斯蒂芬森(J.Stephenson)在《學習型社會勝任力》一書中,研究了家庭、學校和組織中高水平勝任力的性質、開發與評估問題,開拓了勝任力研究的新視角。

通過中國知網(CNKI, www.cnki.net)檢索中國學術期刊發現,中國學者在2001—2012年的12年間針對勝任力的應用研究發表學術論文2200多篇。通過對主要文獻的比較與分析,我們掌握了中國勝任力應用研究近12年的基本情況、主要特點和存在問題,并對應用研究的未來趨勢作出了預測。文獻檢索發現,中國學者和專家較早發表勝任力應用問題研究的學術文章始于2001年。2001年發表學術論文3篇。最早的一篇文章是《轉型期國有企業中層管理人員勝任力的研究》,刊登于《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第5期,作者為顧琴軒、李劍和朱牧。2001年還有兩篇勝任力應用研究的文章,一是顧琴軒、朱牧撰寫的《人力資源專業人員勝任力研究》,刊登于《中國人力資源開發》;二是王重鳴撰寫的博士論文《基于勝任力的培訓需求分析模式研究》。研究個體勝任力的學術論文最多,共計近2000篇,對象涉及黨政干部、公務員、企業管理人員、職業經理人、教師、輔導員、大學生、醫護人員、研發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導游、服務員等,內容涉及勝任力模型構建、勝任特征、勝任力開發以及招聘、選拔、培訓、績效考核、薪酬等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領域涉及公共管理、企業經營、金融、教育、衛生、旅游、文化等方面。個體勝任力應用研究成果最多,共有學術論文近2000篇。從研究對象上看,個體勝任特征研究越來越豐富,呈多元化發展趨勢,范圍涵蓋了行政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社會管理等方面。

勝任力管理的思想和應用最早出現在企業,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逐步被引入到英美等國的政府部門。但目前各國政府在人員招聘、職務晉升、考核、培訓等方面應用勝任特征模型的規模和范圍都已經明顯縮小。勝任力應用研究在企業管理領域最多,也相對較為成熟。我國從2001年開始陸續發表了300多篇研究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學術論文,其中研究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勝任力的學術論文130篇,研究職業經理人勝任力的學術論文93篇,銷售人員勝任力的學術論文56篇,企業家15篇,銀行行長9篇。顧琴軒較早研究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勝任力,2001年顧琴軒、李劍、朱牧發表了《轉型期國有企業中層管理人員勝任力的研究》一文,通過問卷調查方法得出轉型期國有企業中層管理人員的勝任力。我國研究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勝任力的代表人物有時勘、王重鳴、趙曙明等。2002年時勘、王繼承、李超平采用BEI行為事件訪談技術探討我國通信業高層管理者的勝任特征模型。2004年仲理峰、時勘對18名家族企業高層管理者的關鍵行為事件訪談,建立了家族企業高層管理者勝任特征模型。

2002年王重鳴、陳民科從全國5個城市的51家企業選取了220名中高層管理人員進行調查,研究表明管理勝任力由管理素質和管理技能組成,正職管理者的管理素質包括價值傾向、誠信正直、責任意識、權力取向,管理技能度包括協調監控能力、戰略決策能力、激勵指揮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副職管理者的管理素質包括價值傾向、責任意識、權力取向,管理技能維度包括經營監控能力、戰略決策能力、激勵指揮能力。正副職層次職位在管理勝任力特征上形成差異結構。趙曙明等對一般企業經營管理者勝任力測評理論及實踐應用進行了研究,對不同層級管理者勝任力與管理者績效之間的相關關系,比較了不同維度下管理者勝任力之間的差異性,構建了基于勝任力模型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有助于提高組織內部管理者的甄選、培訓、評價以及激勵的有效性。

近年來,我國學者也非常關注教育領域勝任力(或特征)模型的研究,研究對象范圍涉及高校教師、中小學教師、幼兒教師、班主任、輔導員以及心理教育工作者等,有的研究涉及多個層級的教師,有的研究僅針對某一層級教師。其中,研究教師勝任力學術論文228篇,大學校長19篇,輔導員90篇,班主任19篇,大學生102篇。牛端、楊繼平等是研究教師勝任力的代表人物,牛端還出版了高校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研究專著。牛端等對405位被試教師的分析結果表明:中國高校教師重要的工作技能是基本(認知)技能、復雜問題解決技能和社會技能;重要的工作風格是實踐智力(創新導向)、獨立性、成就導向和責任心;重要的工作價值觀是關系、獨立性和工作條件。認知技能、創新導向、獨立性、成就導向和責任心與高校教師的工作績效有密切聯系,可能是高校教師重要的勝任特征。山西大學的楊繼平、顧倩于2004年把勝任力理論擴展到高校輔導員崗位上,推進了勝任力模型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他們在對勝任力概念及研究分析的基礎上,編制了大學輔導員勝任力問卷,量化了大學輔導員的工作,為高校輔導員工作專業化、制度化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張紅娜、張麗霞對大學生就業簡歷篩選階段、復試篩選階段和培訓、實習定崗階段進行分析,建立了求職力、適應力、工作力、個人素質“三力一素質”指標體系。焦靜、馮明研究表明,大學生就業勝任力包括個人特質、崗位適應能力、基礎技能、問題解決能力、關系建立能力、持續進步能力,此外,通過對收集的樣本進行方差分析表明,大學生就業勝任力在專業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就教師教學勝任力這部分研究而言,我國對于此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對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將教師勝任力作為教師評價標準的研究。從事此方面研究的研究者們將勝任力這一產生于管理學領域的詞匯引入到教育中來,將其作為教師評價的一個標準。例如,1998年王斌華在《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一書中系統地介紹了國外的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2002年北京師范大學蔡永紅的博士論文《教師職務績效——結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采用從學生和老師的角度收集績效因素,對績效評價進行了結構和內容的探索。第二類是對不同類型的教師的勝任力模型進行探討。2004年徐建平博士采用BEI對教師勝任行為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建構了教師勝任力模型,包括優秀教師勝任力特征和教師共有的勝任力特征。第三類是對不同學科的教師進行研究,提出了不同學科教師的教學勝任力模式。如2008年華東師范大學潘高峰對中學體育教師勝任力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2011年南京師范大學李慧亭提出了中學信息技術教師教學勝任力等。

1.3.2 社交網絡的研究現狀

社會交往是人們交流信息、傳遞知識的主要渠道,在傳統的人際傳播、實物載體媒介傳播的基礎上,社交網絡逐漸成了人們獲取信息、知識的重要渠道之一,而這種變化就來自于社交網絡的不斷發展和人們交流習慣的改變Jieun Y, Hangjung Z, Mun K C.User acceptance of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3,37(5):711-730.。社交網絡以其覆蓋廣泛、資金來源龐大、信息傳播速度快的特點,使其成為一個良好的信息流通渠道。

社交網絡的發展極為迅速。在規模上,據Emarketer統計,2014年年初全球社交網絡用戶規模為16.1億人,到8月就激增了4億人達到20億人左右。在使用方式上,預計到2017年,全球大部分社交網絡用戶都會趨向于使用移動設備接入社交網絡。在用戶數量方面,當前社交網絡發展格局中,Facebook在全球十大社交網站中排名第一,擁有14億注冊用戶(其中美國約占1.6億,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等緊隨其后); YouTube居第二位,擁有約10億用戶;國內QQ空間居第三位,約有6.2億用戶;另外,前十位中除Twitter、Google +、Linkedln、VK外,國內的人人網居第九位。類似國外社交網絡的風靡,國內社交網站數量增長也極為快速,目前數以千計的社交網絡大體按服務對象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一是以服務在校用戶為主的網站,如人人網、校友錄、漢魅網等;二是以服務休閑娛樂用戶為主的網站,如貓撲網、開心網等;三是以專項業務為主的網站,如百合網、世紀佳緣等婚戀網站,或是豆瓣、海內網等商務交友網站;四是綜合服務類網站,其用戶基數龐大,且有各種適合不同用戶群的內容,如QQ空間、新浪微博等;五是基于某種特殊需求而建立的社交網站,如網絡尋人(寶貝回家網、中華尋人網等)、在線尋宗(如各姓氏為編制族譜而建立的網站)等,由于比較小眾化,所以運用并不普遍。

在社會影響力方面,類似于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網站越來越明顯地確立了自身作為一種新溝通范式的地位,在此基礎上,由于移動設備被廣泛運用,移動社交網絡服務是開展新信息服務的主要發展方向,推動社交網絡在教育領域的發展,而這種推動的關鍵就在于利用移動社交網絡的訪問便捷性和極強擴張力來鼓勵用戶積極參與和合作。通過分析社交網絡用戶的行為特點,有針對性地整合本館資源并利用社交網絡將資源推送出去。但是,單一的資源推送服務在現階段也逐漸不能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人們又有了基于社交網絡的群體聚合需求。在社交網絡用戶的聚合方面,Ahmedin等人認為,移動互聯技術出現后,基于某一事件的特殊聚合應用可以幫助小群體更好地規劃組織活動和引導組織成員參與,如小范圍交流、討論會和展示會等。部分研究者試圖通過基于事件的社交網絡用戶關聯,開發便于小群體用戶聯通、交流、共享的智能手機技術,具體以Meetup、Plancast所開發的相關應用為代表。

隨著人們使用習慣的變化,移動社交網絡越來越受到用戶的青睞,利用手機、Pad刷微博、上網、娛樂、交友已經逐漸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相較于傳統社交網絡的固定使用模式、使用地點,用戶利用移動設備接入社交網絡活動的方式正逐漸成為主流,而基于傳統網絡的用戶忠誠度的研究是否適用于移動網絡還有待驗證。移動互聯技術的應用,使得社交網絡的基礎用戶群越來越龐大,而這種激增的用戶群固然為網站和運營商提供了良好發展基礎,但由此引發的網絡安全問題卻難以忽視。據統計,在Android市場五分之一的應用程序(APPS)可用于惡意目的。路透社報道稱,當前智能手機存在兩大管理漏洞,可能讓世界20億用戶中90%的人陷入危險中,包括密碼、數據被盜、手機完全被黑客控制等。對于智能手機而言,能夠通過手機的網絡接入進行定位,從而獲取用戶的地理位置等信息,微信手機就可以通過“通信錄匹配”、“推薦通信錄朋友”等來確認用戶的個人信息,雖然可以關閉這一匹配功能,但大多數用戶并不知情。通常,社交網站會利用用戶的注冊信息和使用數據進行數據挖掘,這其中除了用戶的個人公開信息外,還包括用戶的隱私信息,如上網地址、作息時間、使用習慣等,如果網站利用這些信息與其他網站或商家進行信息交換或交易,用戶信息遭到泄露的概率大大增加。忽視了社交網絡行為與其他信息行為的關聯,作為用戶信息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者在研究社交網絡使用行為的過程中,更多的是關注了社交網絡使用行為的特殊性以及用戶的特殊性。然而,社交網絡使用行為并不僅僅是信息行為,它實際上是用戶、服務提供者、服務環境、服務渠道共同作用下的信息傳遞、吸收與轉化,然而當前大多數研究中主要注重了社交網絡信息行為的過程性、用戶信息行為的單一性以及用戶與社交網絡的相互作用(忠誠度、用戶黏性)等問題,對于社交網絡行為對用戶信息獲取方式、獲取習慣、信息利用方式的改變還研究得較少。

近些年來,許多研究者都開展個案研究,對教師個體進行跟蹤,詳細了解某一種或幾種社交網絡的應用如何影響其教學勝任力。Blog(博客)可以說是最普及和最早出現的社交網絡應用,從2002年開始,很多教師把Blog當作了自己研究工作的知識收集工具和思考工具。這方面的實踐研究已有很多。例如,美國的webloged.com就是一個記錄和推動教育博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站點。這個網站由一位富有創造性的教育工作者Will Richardson(威爾·理查德森)發起,目前已經發展到了第二個版本(他稱為第二卷)。威爾收集了一批目前采用Blog的學校站點和教育工作者的Blog站點,并把教學中的點滴經驗記錄在自己的Blog中,建立教師自我教育和網絡學習的電子檔案,這是目前Blog促進教師教學勝任力發展最多的方面。

我國對于社交網絡的研究多圍繞在利用某一項社交網絡的應用(主要是教育博客)提升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勝任力上,沒有對社交網絡進行全面和完整的研究。我國對教育博客促進教師教學勝任力的相關研究始于2005年,李克東等指出:“教師通過教育博客,擴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圍,達到了相互之間智慧的互聯,為教師的教學勝任力發展注入了持久的動力。”黎加厚指出:“教育博客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搭建平臺,教師教學勝任力發展對教育博客起指引作用,兩者在發展過程中具有一種天然的契合。”鄭小軍等通過分析教育博客促進教師教學勝任力發展的成功案例指出:“準確選取切入點是整合實踐成功的關鍵,善于主動尋求專家引領是教師成功的訣竅,熱愛教學和內生原動力是教師教學勝任力發展的核心要素。”多數研究者認為,社交網絡與教師教學勝任力發展之間具有必然的聯系,社交網絡能促進教師教學勝任力發展。

利用社交網絡促進教師教學勝任力方面的研究還很少,并且相比于國外利用社交網絡所構建出來的模型而言,國內還存在著亟待加強的地方。首先,對于參與社交網絡進行服務的模式、方法都還處于效仿的階段,服務創新、資源創新能力還很有限;其次,目前的研究中還缺乏對于社交網絡服務評價方法、管理方法、服務效果、社會效益的研究;最后,對于用戶的研究也大多局限于在校用戶,對于社會用戶的研究較少。總之,現有研究成果主題相對分散,研究的系統性和深入程度還略有不足,應當進一步加強上述幾個方面的研究以促進國內在教育領域社交網絡服務的穩步、成熟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氏县| 牙克石市| 黔西| 涟源市| 远安县| 沅陵县| 固始县| 溧阳市| 青浦区| 易门县| 册亨县| 山东省| 屯留县| 金川县| 黄冈市| 班玛县| 上思县| 大同县| 封丘县| 邯郸县| 阳江市| 府谷县| 黑龙江省| 蒙山县| 锦屏县| 皮山县| 汤原县| 延寿县| 扎兰屯市| 弋阳县| 哈密市| 锦屏县| 梁平县| 湘阴县| 石首市| 新建县| 虞城县| 定远县| 闵行区| 大厂| 黔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