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業信息化最佳實踐
- 曾志勇 張繼偉
- 1516字
- 2019-09-16 12:08:22
《中小企業信息化最佳實踐》序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中小企業在改革開放以來有了長足的發展,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社會的穩定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小企業在保持國民經濟較快發展特別是緩解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是關系到我們國家國計民生的重要任務。
但是中小企業在發展中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發生在2008年底的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中小企業也產生了巨大沖擊,給中小企業(特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困難。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實施一攬子振興計劃,包括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政投入、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資金供應等,對受影響的中小企業給予幫助。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6號)對中小企業的創新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困難,比如內部管理粗放、產品技術含量低、人才短缺、缺乏核心競爭力等,需要社會各方的力量匯聚起來,共同幫助中小企業的成長。為此,2011年4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商務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促進工業結構整體優化升級。到2015年,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術在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主要領域、主要環節得到充分有效應用,信息技術集成應用水平成為領軍企業核心競爭優勢,信息化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特征。
工業化是以資本為中心,更多強調的是資金、土地、設備等要素的投入,而信息化則是以知識為中心,以人為本。加快應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主要途徑。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過程中,信息化的關鍵在于應用,目的是增加效益,核心是降低成本,主線是優化結構,著力解決工業化過程中存在的資源配置不合理、經營管理粗放、生產技術落后、市場效率低下等問題。
目前,人才缺、資金少、維護難仍然是中小企業信息化普遍存在的困難,信息化服務市場發育還不完善,區域間發展不平衡,服務機構數量少,服務產品不能有效的滿足信息化建設仍是制約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外部因素。
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不少中小企業通過信息化手段,在金融危機面前抓住機遇,獲得壯大,如金燕化工、美居師漆具,已經切實感受到了信息化帶來的效益。還有不少企業,借助信息化手段獲得管理上的提升,例如吉爾生化,不僅產品做到國內領先,管理上在中小企業中也屬領先,獨創了“球式管理”的理念,是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典型。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觀念之年。作為中小企業的政府主管部門,中小企業司準備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中小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工作的力度:
一是繼續開展研發設計、管理提升電子商務和電子商務信用融資等服務平臺的設點;二是引導和鼓勵地方組建信息化服務聯盟、推動信息技術在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核心業務環節的深入應用;三是加強中小企業信息化和信息化服務平臺的建設,進行案例的研究,開展試點示范工作;四是組織編制十二五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指南,對中小企業信息化進行分類指導;五是適時組織中小企業信息化推廣總結經驗。
《中小企業信息化最佳實踐》通過對幾百家企業的總結,提煉優秀企業的經驗,用生動的案例指導中小企業如何通過信息化實現管理升級,特別是眾多企業在成本控制、開拓市場、提高客戶滿意度、規范和優化管理流程、財務核算、風險控制等不同領域的經驗,值得廣大中小企業借鑒。
鄭昕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司司長
2011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