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新型企業案例(第六輯)
- 李新男 梅萌
- 5522字
- 2019-10-24 19:19:19
注重內部協同 打造百年東風
——東風汽車公司案例
一、企業概況
東風汽車公司(以下簡稱東風汽車)始建于1969年,是中國汽車行業的骨干企業。主營業務涵蓋全系列商用車、乘用車、零部件和汽車裝備,主要基地分布在十堰、襄陽、武漢、廣州等地。
東風汽車的發展經歷了艱苦創業、快速成長、改革調整和開放發展等階段。進入21世紀,東風汽車秉承“關懷每一個人,關愛每一部車”的企業經營理念,按照“開放合作,自主發展,做強做大,優先做強”的21世紀發展戰略和目標,進行多輪業務重組。2004年,東風汽車將旗下的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東風電動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東風越野車有限公司等主要業務進行整合,成立了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5年12月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
經過改革發展,公司治理更加科學、高效,主業更加突出、清晰,管理水平顯著提高,經營質量顯著改善,企業效益顯著提升,競爭實力顯著增強。從2001年至2006年,東風汽車的年銷售量由26.5萬輛增加到93.2萬輛,增長了3.5倍;銷售收入由458億元增加到1416億元,增長了3.1倍;截至2006年年底,東風汽車總資產達到1899億元人民幣,凈資產達到884億元人民幣,員工總數為11.4萬人;2007年,東風汽車位居中國企業500強第21位,中國制造業500強第4位。2009年,公司銷售汽車189.8萬輛,同比增長43.6%;實現銷售收入2564億元,同比增長30.2%;實現利潤179.2億元,同比增長96.3%,各項指標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二、企業主要創新活動
1.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東風汽車確立了“建設一個永續發展的百年東風,一個面向世界的國際化東風,一個在開放中自主發展的東風”的發展定位,將自主發展和開放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為此,東風汽車將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車作為事關公司全局的兩個重要戰略性領域,加快推進自主品牌乘用車的發展,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快推進汽車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總成以及汽車電子的資源掌控和技術進步,力爭在“十二五”時期從這幾個方向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以增強東風自主研發的整體實力。
東風汽車注重集團內技術力量之間的協同,著力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大信息共享、聯合攻關力度,提高與合資伙伴技術的協同,在不斷提高國產化率基礎上,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構建和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東風汽車注意增強各個部門間的緊密度,進一步優化研發流程,加強數據積累、經驗積累,強化組織記憶,提高研發效率。
東風汽車的創新活動,不僅依靠自身的實力來完成,還積極與外部組織進行有效的創新互動,建立在創新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掌握創新的“主動權”。東風汽車不斷深化與國內外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加強國際、國內資源的整合利用,兼容并蓄,為我所用。
2.建立總部和二級公司分工協作的創新管理體系
東風汽車圍繞著決策、控制、執行、監督等方面構建起相應的管理體系,在總部建立職能部門和若干專業委員會,跨職能工作團隊和專項事業平臺相結合的組織體系,構成矩陣型管理架構。同時,東風汽車各二級單位是實現戰略目標的經營主體,也是東風汽車決策的執行單元,通過組織機構創新與制度保證使公司創新戰略及經營目標得以有效傳遞和貫徹實施,從體制上實現有效管控。
東風汽車結合自身情況,不斷開拓創新,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公司特點的、科學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針對總部職能部門和各二級單位的不同特點,明確體現報酬靠業績貢獻的總體指導思想,將收入與業績相匹配,即時激勵和長期激勵相結合。對于總部職能部門,在確立崗位體系的基礎上,建立以績效崗位工資為主的薪酬激勵制度,在職能部門中營造業績領先的競爭氛圍,使職能部門自覺地將創新與績效統一起來。對于各二級單位實行總量控制和工效掛鉤,薪酬總量與各單位年度績效指標完成情況掛鉤,促使各二級單位努力將經營創新與績效目標統一起來。通過機制創新,有效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實現對公司經營創新的推動。
3.構建多層次、復合式的研發支撐體系
東風汽車研發支撐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和目標,是著重建好“設計研發”和“試驗檢測”兩大基地,逐步形成能夠適應公司(集團)和汽車行業需求的集研發、科研、檢測、經營、服務為一體的功能,成為中國汽車工業一流的研發體系。
東風汽車的研發結構以公司技術中心為核心,總部統一協調指導、各子公司研發機構獨立運作的復合式研究開發體系。東風汽車的研發體系,可歸納為三個層次組織結構,即科技決策(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管理(公司科技開發部)、研發實體(以公司技術中心為主體,包括各控股子公司和合資子公司的技術中心、專業研究所)。如下圖所示。

東風汽車研發體系結構圖
東風汽車在產學研的合作方面,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和創新模式。近幾年來,通過課題制、委托制、聯合開發等多種方式與清華大學、中科院電工所等國內著名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以2008年為例,公司對外合作技術開發項目61項,來公司研發機構從事研發工作的外部專家達1057人/月,技術人員海外技術交流達190人次。
東風汽車2009年度科技活動經費支出500831萬元,占銷售收入(比例合并口徑的數據)的4.8%。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278284萬元,占銷售收入的2.7%。在公司銷售收入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同步加大研發投入,為公司研發活動的持續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構建三層次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
東風汽車制定了知識產權中長期戰略規劃,并根據國家及公司的發展形勢和國際合作方式進行調整與修正,同時建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跟蹤機制。
東風汽車知識產權戰略的指導思想是:樹立知識產權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以提高公司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在技術管理、經營管理上構建東風知識產權防護墻作為公司知識產權工作主要任務,重點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加強知識產權創造、管理、保護、運用能力,強化全員專利、商標及技術秘密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建立東風汽車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機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東風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為公司發展保駕護航。
為此,東風汽車構建起三層次知識產權管理體系:一是決策層,東風汽車成立了知識產權領導小組,主要對知識產權的規劃和重大知識產權事項進行決策;二是管理層,東風汽車設立了知識產權處,由東風汽車主管科技工作的領導直接負責,負責對集團宏觀政策分析、競爭對手的對標分析及無形資產使用與許可工作的管理和指導;三是執行層,各板塊子公司設有知識產權科,配備有專職或兼職知識產權管理人員積極發掘本單位發明創造以及專利權的實施。
東風汽車先后制定了《東風汽車公司知識產權管理規定》、《東風汽車公司專利工作管理辦法》、《東風汽車公司專有技術管理辦法》、《東風汽車公司商標管理辦法》等10余項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完善的規章制度的建設使東風汽車知識產權管理工作制度化、系統化、規范化,使知識產權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東風汽車形成了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連續4年專利授權量居全省第一,成為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單位、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創建單位和首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單位,建立了國家專利產業化(東風電動汽車產業園)試點基地,東風汽車被列為全國專利保護重點聯系基地,多次被評為國家和地方的先進單位,公司專利在國家和地方的專利評選中屢獲獎項。
5.遵循“績效管理與貼心服務并重”的人才管理模式
東風汽車將以科技創新、人才為本為指導思想,以“實現三個跨越、構建一方和諧”和促進公司又好又快發展為戰略目標,遵循“內部成長與外部吸引并舉、績效管理與貼心服務并重”的基本原則,不斷優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快速集聚一批以市場為導向且專業化水平較高的自主研發人才、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東風汽車的人才管理模式如下:
一是推出技術中心“千人工程師”積聚計劃。構建各專業、各項目的研發人才,提升乘用車自主研發力量。
二是重構公司級專業技術人才群體。建立一支擁有583人的公司一級專業技術人才庫,推動公司高端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三是大力加強海外高端人才引進。2004年啟動海外人才引進方案,2007年正式出臺吸引海外人才工作指導意見,建立了按需設崗、以崗引才、按才聘任、契約管理的引才工作模式。2008年12月,公司技術中心被中組部、國資委確定為中央企業第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目前已有9名海外人才陸續加盟東風,其中4名進入中央“千人計劃”。
四是創新人才管理模式。為了克服“官本位”思想,防止“技而優則仕”,造成領軍技術人才的缺失,構建了“Y”字形的職業發展通道,即建立了以專業化為特征的專業技術和專業管理雙向發展的職業通道,并輔之以相應的激勵機制。為了聚集、留住關鍵人才,建立了以崗位評估為基礎、以行業市場價位為取向、以業績評價為支撐,以即時激勵、中長期激勵、人才津貼為主要形式的組合激勵模式。對關鍵人才在逐步實行市場化薪酬待遇并動態管理的同時,加大對研發人才、科技人才的項目激勵力度,提高激勵效果;對公司核心人才實施特殊年金制度;對公司級人才群體實施公司專家津貼激勵。
6.圍繞提升品牌價值規劃品牌架構
在新的時代和形勢下,汽車行業競爭異常激烈。東風汽車只有通過更好的品牌塑造和市場營銷策略,才能獲得競爭的優勢。為此,東風汽車確立了品牌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管理原則,以指導集團和子公司的品牌塑造與產品營銷。
東風汽車的品牌發展總體思路是:以確立東風品牌獨特個性,豐富東風品牌內涵,提升東風品牌價值為重點,通過產品、技術、品質、渠道、服務等方面支持,將“東風”品牌建設成為商用車中國第一,國際第三;并使其成為乘用車中國自主品牌的領導者,推進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品牌發展,使東風品牌逐步走向國際,成為國際知名品牌。
東風汽車“以東風集團形象塑造建立信任,以東風品牌定位傳達價值,以整體品牌架構謀局市場”為原則,規劃品牌架構。
在此基礎上,東風汽車通過采取具體措施落實品牌塑造和市場營銷的戰略。一是建立品牌管理體系,完善管理制度;二是強化品質與服務管理;三是建立公司視覺形象標準,推進公司視覺形象的統一;四是通過完整的產品線和不斷投入的新產品,強化產品力;五是通過各種手段提升東風品牌知名度和購買意向;六是通過優化網絡布局和通路等手段提升東風品牌銷售過程滿意度與售后滿意度;七是建立品牌評估指標體系,定期監測品牌競爭力,適時把握東風品牌改進方向;八是健全東風品牌法律保障體系,實施規范管理。
目前,公司已在137個國家中提交了注冊申請。國內注冊商標共1271件,正在申請的有172件;國際商標注冊546件。累計注冊1989件。其中馳名商標2件。2006年東風品牌入選世界著名品牌500強,2007年被國家認定“中國品牌產品”稱號。
7.形成“學習、創新、超越”的創新文化體系
多年來,東風汽車不斷豐富創新文化建設內涵,以文化引領企業創新的各項工作。2001年,東風汽車通過整合,形成了“學習、創新、超越”的創新文化體系。其內涵是:要在學習中積累,在創新中發展,在超越中實現企業價值。“學習”就是向國際先進企業學習,向國內同行學習,向競爭對手學習,把公司培育成學習型組織,以求不斷創新;“創新”就是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把公司建成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企業,以不斷實現“超越”;“超越”就是通過不斷超越自我,超越競爭對手,超越今天,以實現公司的永續發展。
“學習、創新、超越”是一個完整互動的思維體系,要求東風公司決策者必須高瞻遠矚,通過“創新思維”悉心營造企業內部創新的人文環境和創新機制,并存在于東風與社會、東風與合作伙伴、東風與消費者之間,使東風公司真正達到“追求卓越”永無止境的新境界。
三、企業創新成效
經過多年建設,東風汽車構建起較強的自主開發體系,在商用車領域,具備了從整車匹配、車身開發、發動機開發到部分關鍵零部件總成的開發能力,綜合實力居國內領先水平。在乘用車領域,東風形成了國產化開發、適應性開發,部分關鍵零部件總成開發的能力,并逐步掌握了在平臺基礎上開發整車技術。近年來,向市場相繼推出東風天龍、東風大力神等系列商用車新品,東風猛士等系列軍車新品,東風MPV、東風景逸、東風SUV等系列自主品牌乘用車新品,東風雪鐵龍、東風標致、東風本田、東風悅達起亞等系列合資品牌乘用車新品。
“十一五”期間,東風汽車在行業率先完成重、中、輕型商用車產品全面升級換代,全面達成國Ⅲ排放標準,產品品質與技術水平明顯提升,商品競爭力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2009年公司申請了國外發明專利16件,其中,美、日、歐各1件。繼“東風1.5噸高機動性越野汽車研制”項目榮獲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后,“東風混合動力汽車關鍵技術開發”項目再次獲得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東風汽車堅持誠信回報社會,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以人為本,持續加大員工分享公司發展成果的力度和速度;重視安全生產,杜絕重特大事故;超額完成國務院國資委下達的節能減排階段性考核目標;出色地完成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閱兵保障任務;積極做好援藏、扶貧、濟困、支持新農村建設等工作,大力開展了捐資助學等社會公益活動。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東風汽車開展的對外捐贈情況是2007年捐贈款物3238.25萬元;2008年捐贈款物9483余萬元;2009年僅對口幫扶支持達1109.4萬元。
結語
東風汽車從建廠開始,就矢志不渝地堅持自主創新,東風汽車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技術創新史。目前公司在乘用車、軍用越野車、新能源汽車領域和關鍵零部件等領域的研究和開發的綜合實力,已經進入國內汽車行業前列。
東風汽車以“把東風打造成為國內最強、國際一流的汽車制造商;創造同行中國際居前、中國領先的盈利率;實現可持續成長,為股東、員工和社會長期創造價值”作為事業夢想,以“建設永續發展的百年東風,面向世界的國際化東風,在開放中自主發展的東風”為愿景,致力于把一個自主開放、可持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汽車企業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