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新型企業案例(第六輯)
- 李新男 梅萌
- 4374字
- 2019-10-24 19:19:20
自主創新形成碧水之源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例
一、企業概況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碧水源公司)2001年7月成立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專業從事污水資源化領域和飲水安全領域的核心膜材料與設備制造和工藝開發、提供整體技術解決方案與技術服務的高科技公司,產品銷量在國內污水資源化行業中居首位。
碧水源公司成立之初,注冊資金20萬美元,員工6人。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條件下,公司秉承“新技術創造公司價值”的創新理念,發揚自力更生精神,致力于國際上最前沿污水資源化技術的研發,成為我國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大規模應用的奠基者、污水資源化技術的開拓者和領先者。碧水源公司在北京市懷柔雁棲經濟開發區建設了碧水源膜產業基地,形成年產量達到200萬平方米的MBR專用高品質PVDF中空纖維膜和100萬平方米的超濾給水用中空纖維膜及相應膜組器的生產規模,推動了膜技術在污水處理領域的大規模應用。
2010年4月,碧水源公司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目前公司市值已近200億元。2009年公司總資產5.07億元,銷售收入3.13億元,利潤總額1.24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34萬元/(人·年),員工390人,其中科技人員151人。
二、企業主要創新活動
1.理念創新引領產業鏈創新
碧水源公司把創新放在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公司的總體創新思路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治污理念的創新,即將污水看做資源,將污水處理與水資源短缺一并考慮,走污水資源化之路,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其次是治污技術的創新,以技術創新為前提,確保治污新理念的實現。
碧水源公司以雄厚的研發能力為基礎,圍繞從膜材料和膜設備研發、生產到工程應用的整條產業鏈,堅持自主創新。通過幾年的努力,攻克了MBR技術領域的三大國際難題,實現了膜材料制造工藝和配方技術、膜組器設備設計與制造技術、MBR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的突破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公司創新開發生產的高品質PVDF中空纖維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我國MBR用膜的替代進口。
2.探索形成“速效型”企業創新模式
碧水源公司從人才、研發等多個領域,多角度推進體制與機制的創新。公司采用“三好”創新得“三高”的模式,即通過好體制的建立、好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好的組織管理,形成高效率的技術創新和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高附加值的產品服務、高成長的企業。
采用了快速產學研的研發模式。根據這種模式,公司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資源,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與發展趨勢確定研究課題,使創新成果與生產力緊密結合,快速進入市場。這又被碧水源公司稱為“速效型”企業創新模式。
3.以市場需求為引導的研發支撐體系建設
碧水源公司的研發體系建設是創新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依托。公司以創新型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為基礎,設置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專業性的研發機構,針對膜材料制造、膜設備制造和膜水處理工藝三個技術方向,組建包括高分子材料、機械制造、環境工程等專業在內的高水平創新團隊,并配備相應的研發所需硬件條件。
碧水源公司著力推動產學研合作模式創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資源。2008年3月公司與清華大學環境系聯合成立了“清華大學(環境系)——碧水源環境膜技術研發中心”,在研發模式突破了以往的以高等院校為主角的傳統模式,采用快速研發模式,即以企業為創新的主角和發起者,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與發展趨勢來確定研究課題,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自身資源并結合實際進行研發,快速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并產業化。
碧水源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保障創新活動的開展。研發費用從2007年的683萬元,2008年的980萬元,增長到2009年的1296萬元。同時,建立了具有競爭力的激勵機制及薪酬制度,收入的分配充分體現按貢獻取酬的精神,為研發人員提供更多的加薪與升職機會,充分激發研發人員的潛能,吸引高端創新人才。
2009年,碧水源公司攻克了帶襯增強型中空纖維膜制備技術的瓶頸,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研發出脈沖曝氣技術,有效降低MBR運行成本;公司還針對安全飲用水處理,自主研發了OW-UF超濾水處理系列產品。
4.高起點打造知識產權管理體系
碧水源公司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立足專業化、高起點、高標準。為了加強企業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碧水源公司在知識產權管理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定了公司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完善了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建設。
企業內部管理由一名具有資深行業相關技術經驗、知識產權工作經驗的專家和一名知識產權管理專員共同負責,主要對于研發中心取得的科技成果進行管理和保護,并由專人負責包括知識產權申請、維護、檔案管理等在內的管理工作。
碧水源公司還聘請常年法律顧問,以應對知識產權糾紛,并與一家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由事務所代理申請專利,并提供專利申請相關服務。內外結合的專業知識產權管理體系保障了公司戰略的實現,2009年公司共取得授權專利4件、申請受理的專利9件,同時取得軟件著作權4件。作為主編單位組織編寫了“中空纖維膜生物反應器組器”的行業標準。
5.企業與員工共贏打造高水平人才隊伍
碧水源公司通過建立具有競爭力的激勵機制及合理的薪酬制度,吸引創新人才,為研發人員提供豐富的發展機會并協助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能,使企業和員工實現共贏。以達到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和高校人才、內部培養人才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合理使用人才促進企業全面發展的目的。公司上市之后,碧水源是創業板最先推出期權激勵計劃的公司,使員工與公司共發展,最大限度地激勵員工進行創新。
研發人員的收入充分體現高創新、高效益、高工資的原則。收入分配充分體現按貢獻取酬的精神,員工工作表現的好壞與加薪、升職緊密相關。公司為研發人員提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金,工資與福利是由眾多的現金工資與福利項目組合而成的,研發人員也可以享受到機會均等的加薪與升職機會。
碧水源還組建了一套完善的人力發展制度體系,有計劃地培養研發人員在各方面的工作技能和專業知識,為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和儲備了大量的后備人才。
碧水源公司高度重視專業創新人才的引進,通過從海外高薪聘請膜法水處理領域和中空纖維膜制備領域的國際尖端技術人才,使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和能力始終處于國際最前沿。
6.“品牌”與“營銷業績”的良性互動
碧水源公司已申請“碧水源科技”、“碧水源”、“OriginWater”等多項商標的注冊。在品牌塑造方面,碧水源公司實施“碧水源”品牌下的內涵建設,包括公司的標準化服務,技術與管理創新、質量、企業文化等。公司通過建立北京市以及外地的營銷體系,形成“品牌”與“營銷業績”的良性互動關系,并且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開發海外代理商和國內對外技術合作企業,將產品銷往澳洲、英國、俄羅斯、白俄羅斯、東亞和東南亞各國。
碧水源公司通過對外完善服務與質量承諾措施,技術上居于國內領先地位,形成了數十項自主知識產權,打破了國外產品的壟斷,使得碧水源在技術領域樹立了國內“第一”的形象;通過承擔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工程,增強“碧水源”品牌宣傳力度;通過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如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中向災區捐贈急需設備、捐贈善款達40萬元,向中國紅十字會捐款30萬元等,使“碧水源”品牌成為中國民族品牌。
碧水源公司通過品牌塑造和營銷策劃,使公司知名度不斷提升,被評為“中國優秀環保骨干企業”,曾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優秀環境工程公司”,已成為中國MBR技術領域的知名品牌。公司的小型緊湊式污水處理設備是MBR污水資源化領域的明星產品,已遠銷東歐、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公司的大型膜生物反應器組器也在國內多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程成功應用。
7.建設“新技術創造公司價值”的創新文化
碧水源創新文化的核心內涵是“新技術創造公司價值”。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一直貫徹這一理念,展開膜法水處理技術的新產品開發及應用研究。
公司工會組織負責企業創新文化的宣傳。工會組織機構健全完善,在工作中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積極推進創新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機制、資金投入方面鼓勵企業員工進行技術創新,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創新文化與科研實踐相輔相成。創新文化建設促進科研成果的產出,科研成果及實踐又進一步促進創新文化的提升。碧水源公司先后研發出MBR強化脫氮除磷工藝、高品質PVDF中空纖維膜、高效MBR組器等,這些MBR的系列核心技術為解決水污染與水資源短缺雙重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研發出OW-UF超濾水處理系統,用于污水的深度處理和飲用水處理。公司承擔或參與國家“863”計劃、國家重大水專項、國家火炬計劃、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等,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企業通過創新文化建設,使創新理念深入人心,創新活動得以豐富而廣泛的開展,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創新文化建設極大地推進了創新隊伍的建設,團結和凝聚了一大批優秀的創新人才,使公司朝著高技術,高附加值方向繼續穩步前進。
三、企業創新成效
碧水源公司研發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MBR污水資源化技術,解決了MBR三大國際技術難題,是世界上同時擁有這三項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少數企業之一。碧水源公司獲得授權專利8件,申請受理的專利22件,取得4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僅2009年一年,碧水源公司就承擔了包括北京溫榆河資源化工程二期(10萬立方米/天)、昆明市第四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6萬立方米/天)、北京清河再生水廠二期工程(15萬立方米/天)、北京北小河再生水廠二期工程(4萬立方米/天)以及無錫市城北污水處理廠四期工程(5萬立方米/天)等在內的十余項大規模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工程,在同行業市場中繼續領跑。2009年公司總資產達50741萬元,銷售業績持續增長,銷售收入31356萬元,凈利潤10763萬元,銷售收入和凈利潤比2008年增幅達三成左右,總資產比2008年翻了一番。
公司秉承“傳承社會責任,演繹生態文明”的企業精神,成功承擔了奧運科技工程、國家大劇院、南水北調、環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迄今為止,公司已完成超千項污水資源化工程,近百項安全飲水和濕地工程,參與眾多國家水環境治理重點工程,為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及緩解水污染現狀貢獻了力量。
結語
碧水源公司通過開展前沿性的膜法水處理技術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核心技術成果,成為國內MBR技術大規模應用的開拓者,其自主知識產權擁有量、研究團隊構成、研發實力和生產能力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在碧水源公司的創新實踐中,理念創新始終是公司技術創新的一個“碧水源”。治污理念的創新,即將污水看做資源,將污水處理與水資源短缺一并考慮,走污水資源化路子,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不僅是公司創新活動的起點,更是創新活動的一種活的精神。“將污水看做資源”表象上是“變廢為寶”,而貫徹到理念中則是“化腐朽為神奇”,而這正是創新的核心要素。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通過創新活動內化到公司的管理層、創新活動和管理理念中,甚至內化到公司的每一名員工。這種內化的精神力量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一筆無形的寶貴的財富,成為公司不竭的創新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