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新型企業案例(第六輯)
- 李新男 梅萌
- 4662字
- 2019-10-24 19:19:19
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同方模式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案例
一、企業概況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方公司)是由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高科技企業,成立于1997年6月,并于同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同方公司在信息、能源環境兩大產業方向上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了以計算機、數字城市、物聯網應用、微電子與射頻技術、多媒體、半導體與照明、知識網絡、軍工、數字電視、環境科技等十大產業為核心的組織架構及發展格局,孵化并培育了計算機、威視、環境、微電子、知網等十多個優質產業公司。
2009年同方公司的資產規模218億元,營業收入156億元。“同方”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歷年被評為“守信企業”,企業資信等級為“AAAs”。
同方公司是國家級技術中心、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創新型企業及北京市科委認定的“雙軟”企業。擁有國家保密局頒發的《涉密計算機網絡系統集成資質》(甲級)和工業與信息化部頒發的《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資質》(一級)。已通過CMMIML3級、ISO 9001、ISO 14001、ISO 28001認證。同方公司擁有4個國家工程研發中心和2個開放實驗室。目前,同方公司職工總數17980人,研發人員數超過6000人,每年科研投入超過公司營業額的5%。
2007—2009年,同方公司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46億元、139億元、156億元;利潤分別為3.2億元、2.8億元、4.1億元;工業增加值為8.6億元、4.3億元、10.9億元;研發費用分別為7.34億元、6.8億元、7.95億元。
二、企業主要創新活動
1.依靠技術創新構筑核心業務領域
同方公司堅持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為主要發展目標,以市場需求整合產業結構、以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引導技術發展,加大自主研發的力度來支持企業發展,通過構筑核心業務領域,保持現有業務的持續增長。為此,同方公司圍繞“技術+資本”、“合作+發展”、“品牌化+國際化”的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根本,把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作為企業發展的主線,著力將技術創新能力轉化為企業的市場優勢和經濟效益。為實現戰略轉型,企業通過適度調整經營業務的增長速度,把經營的工作重心放在優化資源配置、塑造業務模式、規劃營銷渠道和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并采取了有效的經營措施。
為了保證順利轉型,同方公司積極規劃未來產業的戰略方向,構筑核心業務領域,選擇信息技術、能源、新材料、數字電視等技術領域作為公司技術創新領域,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獲得自主知識產權,以實現技術專利化目標。逐步形成了適度多元化的業務組合與專業化經營并重的經營架構。在集中資源、突出業務優勢的過程中,探索通過提高管理集中度,建立高效、自律的新型經營模式和管理組織框架。同方公司憑借在系統集成業務領域的綜合實力,經建設部批準,相繼獲得機電安裝工程施工資質。標志著企業從單一集成業務向系統設計、工程咨詢、管理服務等集成服務方向發展,并逐步向以機電設備總承包業務為主的工程服務業方向延伸,進一步鞏固了企業在集成服務業務領域的優勢地位。
此外,同方公司還積極實施國際化戰略,通過參與國際間產業的分工與合作,創造自身產業的發展空間,拓展海外市場,憑借著先進的技術和優良的品質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2.推進多維度、多層面的體制與機制創新
同方公司在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是多維度、多層面的,貫穿公司的各項業務,從整體上促進了公司的全面發展和成功轉型。
同方公司搭建起了“面向公司業務,面向市場競爭”的矩陣式管理體系,重點進行了組織體系建設、體系內制度建設、資源平臺建設、信息化建設、HR專業隊伍建設及集團層面制度建設等。
為了優化產業結構,打造業務平臺,同方公司按照產業本部組織結構,組建了以計算機、數字城市、物聯網應用、微電子與射頻技術、多媒體、半導體與照明、知識網絡、軍工、數字電視、環境科技等十大主干產業為核心的組織架構及發展格局。
為了加強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同方公司依托清華大學的人才優勢與技術優勢,從學校已有的科研項目中發現、篩選能和市場結合的項目,經過二次開發孵化出新的產業。這些新產品、新產業一方面可以充實到同方的實業領域,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另一方面也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如技術轉移、企業重組實現大學科技成果向社會轉化。
在實施國際化戰略方面,同方公司通過參與國際間產業的分工與合作,創造自身產業的發展空間。例如,在醫用軟件技術領域,同方公司與日本東芝公司成立了軟件開發中心,承接東芝醫療系統的軟件開發業務,主要提供先進的醫療影像診斷設備。同方公司在日本的全資子公司“日本清華同方軟件株式會社”在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正式成立,任務是配合同方軟件出口事業部開拓日本軟件外包市場。在新加坡成立“亞太研發中心”,利用新加坡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確定了數字城市、微電子、水處理和能源環境等四個領域的研究課題。
3.建立多層次、跨地區、開放的研發支撐體系
同方公司以總部研發機構為核心、構建一個多層次、跨地區、開放的研發系統。首先在企業內部,成立了10大產業本部。在信息領域和能源與環境領域培養自己的核心技術。另外在海外設立了6個研究開發機構,不斷開發適合于本企業同時可與國際間合作的研發項目。還與清華大學共建了4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和2個聯合實驗室,為產學研一體化建設提供組織保證。
同方公司的研發體系具有多層次的特點。由總部研發機構負責研究開發中長期技術項目,解決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性技術研究,培育企業未來的利潤增長點。在企業下屬的各產業本部以及各控股公司內均設有研發基地,主要解決企業主營產品的技術改造以及產品的后續研發,培育企業近期的利潤增長點。
同方公司將清華大學視為虛擬研究院,通過“帶土移植”的形式,把清華大學高水平的研發能力及人才隊伍與公司自身的產業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相結合,以一種擬風險資本運作方式,投資于學校、科研機構有前景的高新技術成果,進行成果孵化,形成新的產業。
4.建立“矩陣式”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
同方公司在知識產權管理過程中運用了矩陣式管理方式。知識產權的矩陣式管理是指對于知識產權的歸屬、實施、使用等,完全由總部集中管理,即公司總部對所有發明的申請權及專利權集中管理,而各子公司在應用專利方面依照公司總部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制定的機制來實施這些專利,保護這些專利,公司總部專利管理部門將監督這些專利的實施和應用情況。各子公司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除依照隸屬關系向該子公司主管做業務報告外,還要受總部專利管理部門極強的業務和功能指導。在總部和各子公司,公司員工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產生的知識產權均歸屬于同方公司總部所有,同樣同方公司子公司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產生的知識產權也歸屬于同方公司總部,這些知識產權資產都由總部負責處理有關使用、授權等事項,各子公司知識產權部門在實施使用這些知識產權資產時,需要做好知識產權實施工作,執行知識產權的管理工作,并及時向總部知識產權部門匯報執行情況。
同方公司建立了覆蓋企業研發、生產、管理、銷售各環節的內部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使日常管理有章可循。加強了對員工的管理,增強其知識產權法律意識,通過協議、制度、機制和法律四個方面的措施防止人員流動導致企業知識產權流失。以協議或規章的形式規定了員工知識產權成果的歸屬,建立了知識產權創新激勵機制,加強了對商業秘密的管理與保護。注意對知識產權信息資源的收集和利用,建立了內部知識產權信息庫。從計算機網絡的角度構建了知識產權安全體系。建立了知識產權預警、監控與法律糾紛的處理機制。
5.建立人才培養的孵化器模式
同方公司圍繞企業的發展戰略,通過建立一套體現同方企業文化的人才管理機制,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提高企業競爭力,為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組織保障。
同方公司在人才培養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方式——孵化器模式。在孵化科技成果、孵化培育企業和產業的同時,對人才也進行了孵化和培養。各本部及主干公司的總經理及他們的優秀團隊都是伴隨著產業的成長而最終成長為優秀的經營管理者、產業的領軍人物,而這些優秀人物又像磁鐵一樣吸引聚集著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形成了人才的品牌效應。這種人才的孵化模式也正是同方公司文化的體現,就是讓有能力、敢于承擔責任的人擔起更重的擔子,給予更大的發展空間,就是要通過做事業,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眼光和復合型知識能力的企業家,一批高科技企業的領軍人物。
同方公司建立了干部人才信息庫及檔案,并納入信息管理系統,為干部的選拔、使用提供依據;積極策劃現任干部的充電及培訓方案,在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時,更注重在戰略、視野及拓展思路方面的培養;此外,關注技術骨干的成長,建立職業發展通道,為骨干人才解決實際問題,解除后顧之憂,形成穩定、長效的骨干梯隊及后備人才儲備。
6.企業文化建設和品牌塑造相輔相成
同方公司源于清華,不僅擁有清華大學最具前瞻性的技術資源與人才優勢,更重要的在于傳承了百年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精髓,并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承擔、探索、超越,忠誠、責任與價值等同”的企業文化。同方公司認為,市場手段與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等手段是塑造企業品牌的重要手段,但是對于同方公司來說,品牌塑造還有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手段,就是基于更寬廣的視野和更長遠的戰略,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并以此作為同方公司最重要的品牌要素和品牌價值躍升的核心驅動力。2008年,同方公司作為核心倡導者參與發布了全球第一份以倡導企業社會責任為宗旨的《世界企業憲章》及行動綱領。呼吁企業在創造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更應完成企業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勇于承擔社會人在公共社會中的責任。
三、企業創新成效
同方公司涉足的計算機、數字城市、物聯網應用、微電子與射頻技術、多媒體、半導體與照明、知識網絡、軍工、數字電視、環境科技等領域都是創新性極強的行業,持續創新使同方公司積累起較高的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
在技術研發方面,同方公司每年科技研發投入超過公司營業額的5%,截至2009年年底,同方公司承擔國家和地方科技計劃重大項目統計145項,核心研發人員超過6000人。共申請中國專利1341件,獲專利權777件(其中發明專利262件,涉外專利110件),計算機軟件登記著作權163件。國內商標注冊230件;國外商標注冊110件。“清華同方”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和北京市著名商標。
2008年7月同方公司首度上榜世界品牌500強,排名498位。2008年9月,同方公司上榜亞洲品牌500強,排名第123位。同方公司還獲得由“世界品牌實驗室”頒發的社會貢獻特別大獎。
2008年,同方公司共計73項高科技成果貢獻于北京奧運場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中央電視臺新臺址、首都機場、城市軌道交通和京津城際高速鐵路等奧運建筑及周邊輔助設施建設,并捐贈價值超過6000萬元的奧運門票檢測設備和系統。以先進的技術、優質的產品、完善的解決方案和成熟的綜合服務能力,成功詮釋了“科技奧運”的理念。
結語
清華同方與清華大學有著親密的關系,這是其他企業所不具備的條件。但是一個企業僅靠這樣的關系是無法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的。同方公司成功的關鍵在于,依靠勤奮和創新,將技術、人才、文化、管理良好的融合,不但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還探索出一個我國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實現成果轉化的成功模式。同方公司突破了傳統的校辦企業的模式,創造了一個聯系技術知識源和技術知識應用終端的孵化器模式,將清華大學的科技成果進行二次轉換,孵化成為成熟的技術、成熟的企業后,再轉移到社會。同方公司選擇了一個適合自身條件的技術知識獲取方式。公司依托清華大學的豐富人才、科技資源等優勢,將清華大學變成公司的虛擬研發中心,這是產學研最緊密的合作形式。同方公司積極踐行社會責任,通過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不斷提升品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