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新型企業案例(第四輯)
- 李新男 梅萌
- 5511字
- 2019-10-24 19:13:10
在重組整合中構建創新平臺
——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案例
一、企業概況
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26日,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是中國大型的醫藥健康產業集團,是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中國麻醉藥品協會、中國醫藥商業協會、中國醫藥科研開發促進會、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中國中藥協會、中國藥文化研究會等行業組織的會長或理事長單位,還是全國藥品交易會等重要會展的主辦和支持單位。中國醫藥集團以醫藥分銷、醫藥和生物技術產品科研和生產為主業,核心業務包括醫藥現代物流分銷配送、醫藥零售連鎖、生物制藥、化學制藥、現代中藥、診斷試劑和化學試劑、科學儀器和醫療器械、醫藥科研與工程設計、醫藥進出口與海外實業和醫藥會展與傳媒的全面發展,現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中央企業健康產業平臺。
目前中國醫藥集團旗下擁有十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國藥控股1家H股上市公司及國藥股份、天壇生物、現代制藥、一致藥業4家A股上市公司。子公司包括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中國國際醫藥衛生公司、國藥勵展展覽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醫藥工業有限公司、中國科學器材公司、中國藥材公司、中國醫藥集團聯合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國新醫藥雜志》有限公司。
從2003年到2009年,中國醫藥集團營業收入年平均增幅30.67%,利潤總額年平均增幅51.19%,集團總資產年平均增幅33.32%。2009年,集團營業收入650億元,在129家中央企業中,營業收入排名第50位,利潤總額排名第38位。
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最初由中國醫藥(集團)公司、中國醫藥工業公司、中國醫藥對外貿易總公司、中國醫療器械工業公司4家企業聯合組建而成。進入21世紀,中國醫藥集團實施了多項重組,2003年并入中國藥材集團,2009年與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聯合重組,2010年并入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如今,中國醫藥集團不僅實現了規模效益和經營業績的連年高速增長,而且還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醫藥生產經營和醫藥行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的和諧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企業主要創新活動
1.以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打造民族醫藥產業航母
打造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民族醫藥產業航母,提升中國醫藥行業總體水平,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維護中國醫藥產業安全,已成為中國醫藥行業刻不容緩的任務。為此,中國醫藥集團制定的總體戰略目標是在“十二五”規劃期內建成涵蓋醫藥行業全產業鏈的,具有行業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中央企業醫藥健康產業集團,進入世界500強。與此同時,他們還確立了將發展模式從內生式增長、外延式擴張向整合式發展轉變的總體戰略,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則是實現這種轉變的關鍵。
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中國醫藥集團把產學研一體化科技創新平臺作為實現企業總體戰略目標的5大平臺之一,并把創新平臺與其他4大平臺(現代物流分銷一體化平臺、國際經營一體化平臺、醫療健康產業平臺、高效管控與融合協同一體化平臺)有機結合起來,全面建設,力圖通過創新平臺與其他四大平臺協同運作,促進集團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和核心業務的全面發展,進而實現規模效益,推動業績高速增長。
2.建立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管理體制
中國醫藥集團董事會和經營班子全面創新了集團科技管理體制,確立了科技發展的新戰略和新定位。他們建立“中國醫藥集團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產學研聯盟”三位一體的科技管理架構,集團科技研發部作為集團科技管理部門和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日常機構,在集團經營層的領導下,加強對集團科技工作的統一管理,統籌三位一體科技管理模式的有效運轉。集團公司及其下屬企業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管理辦法使科技管理更科學、更合理、更具操作性,從制度上保證切實有效地開展各項科技工作。為徹底夯實科技創新基礎,中國醫藥集團還構建和完善了條件保障、考核激勵和人才培養等3大機制。
條件保障機制:集團每年投入巨額資金用于技術平臺、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同時通過可行性研究、相關配套辦法、預算控制、驗收和后評估等方面的制度,達到高投入、高保障、高成效的目的。
考核激勵機制: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方法,積極探索知識入股等方法,加大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和團隊的激勵,設置各類成果報獎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公開、競爭的方式,堅持“德”、“能”的標準,大力選拔核心人才。以引進、培養多途徑相結合,兼顧各層次科研、產業化和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的各類人才配置。此外,還依托對科技創新實現集團跨越發展和相關理念的宣傳以及集團年度科技工作會議使集團“創新”始終處于激活狀態,且沒有僅限于技術層面,而是拓展到集團總體管理創新、體制創新和組織結構創新等方面。
3.創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醫藥創新基地
中國醫藥集團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手段,以創新藥物、制劑創新、中藥現代化、生物技術藥物、藥品營銷及現代物流等領域為切入點,整合和完善集團科技創新資源,建立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醫藥創新基地。
在集團三位一體的科技管理架構內,“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核心職責是:對集團的重要科技規劃和重大科技項目進行咨詢、評估和決策;“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是集團的“技術創新基地”、“成果轉化基地”、“人才培養基地”;集團內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成立的“產學研聯盟”,將直接銜接上游研發與下游產業轉化,促進科研成果的及時轉化和價值最大化。
根據項目情況,中國醫藥集團將內部具有優勢的研發和生產單位組成產學研聯盟,確定組長和牽頭單位,建立管理機制和組織構架;設立聯盟領導小組,負責聯盟重大事項的決策,保證聯盟順利、有效運行;聯盟科技委員會,負責科研項目的論證、提出研發方向和合作領域,解決研究中出現的重大技術難題。
2009年,中國醫藥集團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5.4億元;在研課題共計485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105項;全年共取得新藥證書和生產文號45項;共申請國內國際專利156件,獲得授權專利60件,到2009年年底擁有授權專利200件;有6項成果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獎勵。
4.圍繞“一個核心,兩條主線”推動知識產權工作
中國醫藥集團于2009年8月制定并下發了《中國醫藥集團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綱要明確了集團知識產權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長期目標——緊緊圍繞“一個核心,兩條主線”,即以研究制定集團知識產權戰略為核心,以擁有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打造中央企業知名品牌為知識產權工作開展的主線,力爭到2020年,把集團建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均較為科學和高效的優秀公司。為保證集團知識產權戰略目標的實現,綱要還明確了8項知識產權戰略措施,如建立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明確知識產權管理職責;針對企業知識產權的不同類型,分別建立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專利、商標、著作權和商業秘密等專項管理辦法;建立健全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提高知識產權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制訂知識產權培訓規劃和制定宣傳計劃,廣泛開展員工的知識產權培訓和宣傳等。
中國醫藥集團現已形成了由科技研發部主要負責專利管理、法律事務部主要負責商標申請、維護、授權許可、保護等管理的工作機制。圍繞綱要,集團各部門將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進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知識產權管理方式,努力把集團的知識產權工作推上新臺階。
在對專利、商標、著作權等知識產權情況進行統計匯總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實際,他們還制定并下發了《中國醫藥集團知識產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并根據各子公司的反饋意見,及時對管理辦法進行了完善補充;制定并施行了專利管理制度、保密制度、競業限制制度等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做到了知識產權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通過相關制度和措施的有效制定和貫徹落實,中國醫藥集團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顯著的成績,擁有的各類知識產權數量大幅增長,為其經濟增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5.建立“選才、用才、育才、留才”的機制
中國醫藥集團一直非常重視人才建設,從“選才、用才、育才、留才”等方面加強對人才凝聚的總體規劃。無論是在“十一五”還是“十二五”規劃中,集團都編制了人力資源專項規劃,把人才戰略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中國醫藥集團以企業的美好前景激勵人,以國計民生的事業平臺吸引人,以“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凝聚人。在選人方面,對外采用規范、嚴謹的招聘引入機制,通過網絡、媒體等多種渠道招募各界社會英才加盟;對內則采用公開、公平的人才競爭策略,打造企業人才優勢。在用才方面,通過多層次、多通道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為每一位員工積極創造發展空間和努力方向。在育才方面,從一般人才的入職、崗位技能培訓,到中層人才的管理和技術水平提升,再到高管人才的企業理念、管理運作能力培養,企業通過內外培訓結合的方式,采用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訓,不斷挖掘人才潛力,打造適合企業發展的專家型、復合型骨干人才和后備人才。在留才方面,企業從“制度留人、事業留人、企業文化留人、感情留人和福利留人”等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考核體系,保證人才政策的激勵性,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和諧企業文化的建設,讓人才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以主人翁精神不斷推進企業發展。
近年來,中國醫藥集團人才資源不斷充實,流失率保持在較低水平,滿足了企業更好、更快發展的人力資源需求。
6.整合和打造“國藥Sinopharm”品牌
在“關愛生命,呵護健康”企業理念的感召下,中國醫藥集團積極履行中央企業的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和品牌形象。“國藥Sinopharm”品牌已在國內市場上產生重要影響,其他一些業態品牌和產品品牌也已成為國內知名品牌。
中國醫藥集團制定品牌戰略的總體思路是將集團現有的國內知名品牌統一在“國藥Sinopharm”的大品牌下,積極擴大各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到2015年,使“國藥”成為國際知名品牌。重視各業務板塊子品牌建設,在“十二五”期間,使“國藥控股”、“國藥中生”、“國藥研究總院”、“國藥工業”、“國藥藥材”、“國藥器械”、“國藥國際”、“國藥勵展”、“國藥工程”、“國藥國大”等均成為知名品牌。
在市場營銷和品牌推廣中,他們努力找準品牌定位,彰顯中央企業醫藥健康產業平臺的優勢和醫藥行業龍頭地位的市場號召力,既體現對消費者需求的滿足,又體現出與競爭對手的差異,逐漸賦予國藥品牌的情感屬性。
7.以“關愛生命,呵護健康”引導創新文化建設
中國醫藥集團的創新文化蘊涵于其在長期經營實踐中所形成的創新理念、傳統、制度、產品和品牌形象之中。它的核心內涵是“關愛生命,呵護健康”。這一理念目前正成為占主導地位、信念化、意志化的群體意識,是全體員工的行為準則和共同信條。
“創新文化”理念在集團內部使用和宣傳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式:一是下發文件,要求和規范全資和控股企業統一使用這一理念;二是通過報告會、講座等形式廣泛宣傳這一理念的內涵和相關要求;三是通過詩歌《關愛生命》和創作散文詩的形式廣泛傳播;四是緊密結合醫藥科研、生產、經營和管理工作實際,開展創新文化理念實踐活動,特別是融入職工技術創新之中,通過理念導向、競賽評比、創先爭優等方式,讓員工在思想上注入創新文化,在履職中體現創新文化。
“創新文化”在企業整體創新中發揮了諸多積極的作用。一是導向作用。堅持把“創新文化”理念作為員工的價值導向與行為導向。二是凝聚作用。通過建立目標愿景,把員工個人利益與企業共同利益緊密結合,激發職工為實現共同目標作出積極貢獻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三是促進作用。通過構建學習型企業、創新型組織,開展先進典型評比表彰等活動,激勵員工創新,與企業共同成長。
三、企業創新成效
中國醫藥集團在新藥創制、疫苗的高效表達和分離純化、多價多聯疫苗研制等關鍵技術領域,已經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打破了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和封鎖。研制生產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EV71等疫苗技術均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僅以國藥醫工院為例,自2005年以來已連續4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連續6年獲得上海市技術發明或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9年,中國醫藥集團完成營業收入650億元,較上年增長30%,完成全年預算的109.21%;實現利潤總額36.3億元,較上年增長23%,完成全年預算的132.45%。科技創新和工業利潤在集團經濟效益增長中的比重日益加大,其中工業收入占集團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的比重,分別達到9.6%和43%。
2009年,國藥醫工院全年轉移科研成果60項,對醫藥行業科技進步的帶動作用持續顯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這些科研成果產業化,大大降低了國產藥品生產成本,迫使國外產品的進口價大幅下降。據權威機構統計,有12種藥品制劑價格平均降幅達63%,真正實現了造福社會和惠及民生。此外,在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抗震救災、2009年防治“甲流”等關鍵時期和危急時刻,中國醫藥集團均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
結語
全力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科技創新平臺的全面建設是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開展創新活動的一個突出特色。他們通過建立“中國醫藥集團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產學研聯盟”三位一體的科技管理創新體制,整合和完善科技創新資源,已初步打造了國內一流的醫藥創新基地,基本建立了涵蓋醫藥行業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其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此外,通過與其他四大平臺(現代物流分銷一體化平臺、國際經營一體化平臺、醫療健康產業平臺、高效管控與融合協同一體化平臺)的協同運作,中國醫藥集團還構建打造了一個完整的中央企業醫藥健康產業平臺,有力促進了其核心業務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了規模效益和經營業績的跨越式發展,極大提高了我國醫藥行業生產經營水平和管理服務水平。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在開展創新活動方面的有益探索對其他業務范圍涵蓋所屬行業全產業鏈的大中型企業集團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