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國際學術界對混合所有制的研究

2.3.1 關于所有權的一些經典文獻

本書不是專門論述所有權理論的著作,所以只對企業理論和所有權理論作一個簡單的交代,目的是給讀者一個粗線條的理論脈絡,而后面的文獻研究則給出更有針對性、更詳細的介紹和評論。無疑,R.Coase(1937)是企業所有權研究方面的先驅學者之一,A.Alchian和H.Demsetz(1972)以及Williamsom(1975)都是里程碑式的人物。稍晚一些,M.Jensen和W.Meckling(1976)的委托代理理論,使企業理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后來的B.Holmstrom和P.Milgrom(1991)又建立了多任務委托代理模型,使人們對委托代理的復雜性有了更多的了解。根據委托代理理論,所有權是重要的,因為所有權可能改變代理成本。到了20世紀80年代及之后,O.Hart(1988,1989,1995)通過不完全合約的分析極大地擴展了企業理論,他精辟地指出,由于合約的不完全性,所有權就有了重要意義,所有權是與企業的剩余控制權聯系在一起的。O.Hart和J.Moore(1990)還解釋了產權與控制權分配之間的關系。在隨后的二十幾年里,許多經濟學家都基于委托代理理論和不完全合約理論來討論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B.Holmstrom和P.Milgrom(1991,1994)的研究顯示,所有權對公司的激勵機制會對公司效率產生重要影響,D.Sappington(1991)也論證了激勵機制與所有權之間的關系,M.Harris和A.Raviv(1991)則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研究了公司控制權。A.Shleifer和R.Vishny(1994)對國家所有權進行了研究,認為國家所有權和政府干預有著密切聯系,主張國家所有權必須要進行根本性改革,私有化應該成為方向,后來M.Boycko, A.Shleifer,以及R.Vishny(1996)從理論上分析了國有制改革的重要性并討論了相關政策。J.Brada(1996)對一些轉軌國家的私有化進行了分析,并解釋了私有化與成功轉軌之間的邏輯聯系,K.Schmidt(2000)則討論了不同形式的私有化及其結局。總地來看,企業所有權方面的理論文獻非常豐富,涉及轉軌國家私有化的文獻也不少,但是很少有對混合所有制進行專門研究的理論文獻。

2.3.2 對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案例研究和一些實證分析

在國際學術界,混合所有制方面的文獻極少。查閱了國際上有影響的三十多種經濟學期刊,只發現少數幾篇以混合所有制企業為研究對象的文獻。S.Brooks(1987)研究了幾個混合所有制案例企業。他研究了英國石油公司(BP)和加拿大發展投資公司等混合所有制公司的案例,發現政府往往利用自己的股份迫使這些公司執行政府的政策偏向而不顧其商業價值。也就是說,混合所有制企業常常被用作公共政策工具,但可能會傷害商業價值。這是一篇考查混合所有制企業政企關系的文章,對于研究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公司治理具有參考價值。遺憾的是,這篇文章僅僅是案例研究,不具有普遍意義。B.Mattij s., M.Carney, E.Gedajlovic等人(2001)對全球混合所有制的航空公司的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文章選擇了國際上50家航空公司的數據做樣本。作者發現,其中13家航空公司在1993年到1997年期間基本上屬于混合所有制企業(其中4家在1997年變成了私有企業),還有若干家在某些年份是混合所有制企業而某些年份不是。這篇文章定義的混合所有制是私有股份占有投票權股份的6%~98%。實證研究發現,國有航空公司的績效指標低于私有航空公司,而混合所有制航空公司的績效優于國有航空公司但低于私有航空公司。這也是一篇很有趣的論文,其發現對于研究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績效具有參考價值。

不過,一些經濟學家研究了國有企業部分地引入非國有股的現象,經過這樣改造之后的企業當然就是人們理解的混合所有制企業。J.Bennett和J.Maw(2003)對轉型國家的國有企業私有化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政府在對國有企業推行私有化時,有時也愿意繼續在企業中持有一部分國有股份。他們還發現,保留部分國有股份對于企業的投資和生產行為都有一定的影響。H.Beladi和C.Chao(2006)也研究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改革中的部分民營化現象。不過,他們發現,民營化的程度越高,對于一個經濟體的長期經濟增長和長期就業增加是非常有利的。

總體而言,國際上關于混合所有制的文獻極少,這與混合所有制在國際上不是一種普遍現象有關。能夠找到的少數文獻,主要集中于個別案例的研究,也有一些樣本實證分析,但主要集中在企業績效方面。這些文獻對于我們研究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與中國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以及我們的研究議題無法直接聯系起來。

2.3.3 對公私合伙制度的研究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公私合伙制度(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在全球許多國家迅速發展起來,中國在近幾年也開始引入這一制度。在PPP制度下,政府和私人企業就某些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某些公共服務的提供簽訂長期穩定的合約,以引入私人企業的投資和經營方式,從而增加服務規模和提高服務質量。在一些國家,PPP制度除了廣泛應用于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和供水供熱等公用事業之外,還迅速向監獄、醫院、學校等領域蔓延。

PPP項目通常鼓勵私人企業投資,但項目也可能包含政府投資,或者合約中會就未來的所有權分配和轉移問題在政府和私人企業之間做出安排,因此,一個按照PPP制度設立的企業可能會是一個現實中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或潛在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即這個企業既有國有股、也有非國有股。至少,這類企業會涉及未來的所有權安排和控制權安排問題。對于這類企業,國際學術界已經開始高度關注,并已經形成了一些有價值的文獻。

C.Aubert和J.J.Laffont(2002)研究了與PPP有關的政府談判與合約問題。他們認為,政治體系和政府傾向性對于政府與私人企業就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資和運營的締約會產生重要影響。他們的結論隱含了一些重要啟示,即一個企業如果含有政府的股權,或者控制權結構含有政府介入的成分,那么對這個企業就很難真正按照純粹的商業原則來要求。盡管他們研究的是基礎設施領域的企業,但這對于研究制造業領域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公司治理仍然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E.Iossa和D.Martimort(2008)以經濟學理論系統研究了PPP制度,為PPP制度建立了一個基本分析框架,特別是研究了PPP的激勵因素問題。他們也研究了PPP的所有權安排問題。J.Bennett和E.Iossa(2006)更加深入地研究了PPP的所有權問題,以及相應的控制權安排問題。他們的研究發現,私人所有權的引入可以提供更好地激勵去降低服務成本和提高服務質量。也就是說,私人所有權的引入,對于提高效率是有意義的。D.Martimort和J.Pouyet(2007)創立了一個模型來分析PPP制度的效率,他們發現,當建設者和管理層之間存在正的外部性時,PPP制度可以減少代理成本,但PPP的所有權安排并不是那么重要。不過,其他一些學者,如J.L.Guash(2004),以及E.Engel, R.Fisher和A.Galetovic(2006)等人,著重研究了政府行為對履約和提高服務質量的影響。他們發現,政府有可能出于自身的政治利益而發生背信行為,這對于提高服務質量和降低服務價格都將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僅僅依靠合約而不依靠所有權安排,政治體系的不確定性將增加PPP的風險。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即使在PPP制度下,所有權安排也是重要的。A.Brench等人(A.Brench, et al,2005)的實證研究,以及J.L.Guasch等人(J.L.Guasch, et al,2006)的實證研究證明了這一點。M.Hammam等人(M.Hammam, et al,2006)的研究進一步指出,一個國家的政治體系和制度體系對于PPP合約的嚴肅性是至關重要的。在政治穩定、制度健全的國家,PPP合約能夠得到各方更好的履行,而在政治體系不穩定、制度不健全的國家,合約能否得到認真履行的風險就要大得多。從這個角度而言,所有權可能是重要的,因為即使在政治體系不穩定、制度不健全的國家,整個社會對所有權嚴肅性的認同程度可能比對合約嚴肅性的認同程度要高得多。J.E.De Bettignies和T.Ross(2007)從不完全合約的角度研究了PPP,認為私人所有權的引入是重要的。O.Hart(2003)也從不完全合約的角度研究了PPP,認為國家所有權存在很大的弊端,而私人所有權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政府所有權的缺陷。O.Hart等人(O.Hart, et al,1997)還專門研究了監獄產業問題,他們認為,即使是監獄產業,也可以引入私人投資和私人管理。

盡管混合所有制的歷史可能要比PPP的歷史早很多,但是,國際學術界對PPP的研究文獻要遠遠多于混合所有制的文獻,原因很簡單,即PPP在西方國家的發展速度非常快,而混合所有制卻只是在中國這個選擇獨特轉軌道路的國家蓬勃興起。PPP制度也有可能產生混合所有制,但總體而言,PPP更多地涉及合約問題。不過,許多PPP文獻都發現,即使在嚴密的合約下,所有權安排仍然是重要的,私人所有權的引入將有利于改善激勵、提高效率。不過,控制權結構并不完全取決于所有權安排,政治體系、政府傾向都有可能獨立地對控制權結構施加影響。也就是說,在PPP框架下,治理問題很難擺脫政府的影響。這些研究成果,對于研究中國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公司治理,無疑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2.3.4 對國有企業改革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實證研究

國際上有一些學者專門研究了國有企業改革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P.Mihalyi(1996)發現,匈牙利一些國有企業民營化初期形成了混合所有制,但是國家有著下一步繼續出售國有股的計劃。由于混合所有制企業中的私人股東不得不與國有股東共處一段時間,從公司治理角度而言,剩余的國有股對于民營化進程而言是一個負擔,進一步出售國有股也不像預想的那樣成功。J.Bennett和J.Maw(2003)發現,一些轉型國家在推行民營化時,國家在一些企業中繼續保留一部分國有股份,這樣就形成了混合所有制企業,而且在一定條件下,混合所有是一種良好的制度選擇。H.Beladi和C.Chao(2006)對部分民營化企業的研究發現,民營化程度對于就業市場有一定的影響。

一些文獻專門研究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和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表現。X.Xu和Y.Wang(1999)對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進行了實證研究,作者以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為樣本,檢查了股權結構和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發現國有股比重低時更有利于企業提高效率,同時也發現有利于改進與政府之間的關系。這篇文獻對于深刻認識國有股比重高低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非常有用。不過,這篇文獻本身并不是注重混合所有制研究,其樣本中的企業與我們所定義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有很大的差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沧市| 云龙县| 安阳市| 永寿县| 沙河市| 张家港市| 中江县| 潞西市| 左云县| 庄浪县| 吉木萨尔县| 蚌埠市| 永登县| 句容市| 巫山县| 兴文县| 西乌| 福泉市| 凭祥市| 平顺县| 秭归县| 阿图什市| 靖西县| 信丰县| 镇江市| 南江县| 梅州市| 南郑县| 旺苍县| 定南县| 军事| 五台县| 安仁县| 油尖旺区| 长兴县| 弋阳县| 毕节市| 安平县| 涿州市| 双牌县| 白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