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企業生產經營

企業是微觀效益組織,通過經營管理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對此可以從三個方面把握:首先,企業是一個生產經營組織,其功能是為社會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其次,企業是一個契約關系組織,以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一系列契約關系作為存在基礎;最后,企業是一個計劃管理組織,通過對于利益相關者之間合作關系的有計劃安排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對于企業性質的把握,有助于建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生產經營

企業首先是一個生產經營組織,通過為社會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實現其基本生存和進一步發展,為此必須把握市場機會,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提高投入產出效率。

(一)提供產品和服務

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生產。所謂生產活動,是指利用資源條件創造產品和服務的活動,其基本特征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改變物品的使用價值,使之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生活與生產需要。也就是說,生產活動的實質,是出于人類的需要而對物品的使用價值進行有目的的改造,它以一定的產品和服務為載體。

企業存在的首要價值是為社會提供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即作為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組織而存在。雖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的形式也在不斷發展,出現了很多從事虛擬經濟的企業組織。但是,歸根結底,只有實體經濟和從事實際產品和服務生產的企業組織,才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在這樣的企業組織基礎之上,形成了社會經濟活動的不同產業和行業,例如農業、制造業、商貿服務業等。

與此相應,研究企業和企業經營管理,要以實體企業為主要對象,研究企業怎樣把資源要素轉變為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研究企業的生產過程和經營過程。

(二)把握市場機會

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其中供不應求的需要最為迫切,為此所進行的產品和服務生產具有更大的價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不應求的需要是提高產品和服務生產價值的市場機會,需要企業加以把握。

社會需求是多方面的,產品和服務也是多方面的。同時,社會需求的內容在不斷變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狀況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如何把握供不應求的需要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一般來講,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情況是,社會已經形成了對于某種產品或服務的明確要求,但由于生產能力不足,不能給予有效的滿足;為此所需要的努力是加強生產能力建設。另一種情況是,社會對于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是模糊的,沒有具體的表現形式;只要能夠將需求具體化、明確化,就能利用已有生產能力加以滿足;為此所需要的努力是加強市場需求開發。

不管哪一種情況,都是市場機會的體現,需要企業努力加以把握。也就是說,企業不僅要進行生產,而且要圍繞市場機會進行生產。因此,企業不僅是一個生產組織,而且是一個圍繞市場機會進行生產的經營組織。

(三)實現微觀效益

生產經營組織的特點在于通過為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從而獲取產出大于投入的微觀效益。為此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努力:一是通過改進生產方式,更有效地把資源條件轉化為產品和服務;二是通過把握供求關系,更合理地確定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范圍。不同企業對于這兩個問題的不同處理方式,產生不同企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可以用生產函數加以表達:

Y=f(X1, X2, …, Xn)

其中,Y為產品和服務生產的效果,即投入產出的產出;Xi(i=1,2, …, n)為產品和服務生產所耗費的資源要素,即投入產出的投入;f則是投入轉化為產出的轉換效率。

分析上式可以看出,為了使產出價值大于投入,需要滿足如下條件:首先,投入的資源要素是充分的,即公式中的Xn是充分的,包括人力、財力、物力、技術、信息等資源要素。其次,把資源要素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經營方式是恰當的,即公式中的f是合理的,包括科學的生產技術和恰當的業務選擇。能否以同樣的資源耗費,獲得更大的產出效益,關鍵在于f,即企業自身所具有的生產經營能力。

企業作為微觀效益組織,必須不斷提高生產經營能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市場經濟通過淘汰能力弱的企業,使資源要素向能力強的企業集中,以此提高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社會不斷發展。

二、經濟契約

生產經營活動需要資源投入,資源要素掌握在不同的成員手中;如何把分散的資源集中起來進行加工改造,使其轉化為社會所需要的特定產品和服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企業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特殊形式。其基本方法是,為了進行某種生產經營活動,把所需資源要素的所有者以契約方式聯系起來,通過制度化的相互作用推動生產經營活動有序進行。因此,企業不僅是一個生產經營組織,而且是一個經濟契約組織。

(一)企業契約的意義

企業契約是指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關于如何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所做的約定,其實質在于:為了提高生產經營活動的效率,利益相關者把自己的資源交付給一個權力中心,以服從權力中心統一配置的方式,使自己的投入產出效率得以改進和提升。

企業契約之所以能夠提高投入產出效率,是因為通過這種契約的簽訂和執行,可以降低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交易費用,使資源配置方式得以改進。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Ronald H.Coase)最先提出這個問題,隨后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ason)、阿爾奇安(Armen A.Alchian)、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張五常在研究中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論證。其基本思路是,社會所需的產品和服務是多樣化的,每個人擁有的資源要素和生產能力也是不同的,必須通過社會分工來發揮每個人的比較優勢,通過產品交換來使各種不同的社會需求得以滿足。市場經濟由此產生,并以價格機制為基礎。但價格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包括發現市場需要的成本、確定交換價格的成本、維持合作關系的成本等,這是不同于生產成本的交易成本。如果建立某種有計劃的生產經營體系,在一定程度內代替市場,可以節約交易成本,提高投入產出效率。

企業就是這種有計劃的生產經營體系,是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方式,以企業契約為基礎。企業契約要解決的問題,是不同利益相關者如何通過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的整體效率,使自己的收益得以更好地實現。

(二)企業契約的內容

企業契約的內容圍繞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由于企業利益相關者很多,包括投資者、勞動者、經營者、消費者、債權人、政府、社區等,因此分析企業契約的內容需要尋找最為關鍵的利益關系結構。從這個意義上看,企業契約主要圍繞投資者和勞動者的權益展開,以投資協議和勞動合同為主要內容。

所謂投資協議,是投資者如何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實現自身收益的協議,其關鍵問題在于風險責任和風險權力的匹配與一致。投資者是指為了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為之投入了資源要素的一方或多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經營活動雖然以獲取微觀收益為目的,但同時存在投資風險,包括入不敷出的風險、破產倒閉的風險等。在這種情況下,所投入的資源不僅沒有收益,而且本身也會損失,甚至血本無歸。因此,如何承擔生產經營風險和如何分配生產經營效益一樣,是企業契約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通過股東協議加以處理,解決的基本方式是:投資者對于企業的資源投入是不可回收投入,由此構成企業獨立于投資者的法人資產,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活動基礎。投資者根據自己投入資源的多少,擁有選舉企業生產經營負責人和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決策的權力,由此保證自己的投資收益得以實現。

所謂勞動合同,是企業和員工之間所簽訂的協議,其關鍵問題在于企業如何獲得并使用生產經營活動所需要的勞動能力。勞動能力也是一種資源,但與其他資源具有一個本質區別,就是與勞動者的人體不可分,受到勞動者主觀意志的直接支配。由于這種差異,投入到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勞動能力,不像物力投資一樣具有不可回收性,因而不能作為構成企業法人資產的投資,只能作為暫時發揮作用的資源要素。與此相對應,勞動者的收益方式也與投資者不同,不是風險投資帶來的風險收益,而是勞動力轉讓的收益,原則上不承擔企業風險的勞動力轉讓收益。

兩種契約的內容形式和相互關系處理,構成企業契約的主線。

(三)企業契約的原則

企業契約的基本原則,是風險承擔者享有風險收益。所謂風險收益,是生產經營活動中產出大于投入的部分。由于這種收益隨生產經營狀況不斷變化,是支付各項投入成本后的剩余,因此也叫剩余權益。關于剩余權益歸屬方式的界定,是企業契約的核心內容。

企業剩余權益由兩方面內容構成:一是剩余索取權,即風險收益的歸屬方式界定。二是剩余控制權,是為了保證剩余索取權而對生產經營管理權所做的界定。這是因為,生產經營活動的方式直接影響結果,決定生產經營能否獲得剩余收益,獲得多少剩余收益。如果不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控制,就無法保證剩余索取權的實現。這是剩余控制權的第一層界定。不僅如此,由于生產經營活動極為復雜,必須隨企業外部與內部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只能事先決定基本管理原則,很難事先規定所有管理細節,因此在實際工作中,生產經營管理必須權變進行,關鍵在于處理難以事先規定處理方式的問題。這是剩余控制權的第二層界定。

企業契約的關鍵問題,是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的匹配。也就是說,生產經營活動的風險承擔者,如何運用剩余控制權來提高企業整體效益,從而保證剩余索取權的真正實現。

三、計劃組織

企業剩余控制權的實際體現,是企業的經營管理權。也就是說,企業經營風險的承擔者,通過對于生產經營活動的決策指揮,以此提高投入產出效率,使自己的剩余索取權得以實現。在此過程中,不僅需要進行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而且需要進行分工協作的統一安排。這是因為,生產經營活動是一個由多種環節構成的復雜過程,不同環節往往需要不同人員來負責,由此形成分工協作體系。如何以企業契約建立的剩余控制權為基礎,對分工協作方式進行合理安排和統一指揮,提高投入產出的整體效益,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工作任務。

(一)分工協作

現代生活中,任何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都是多重工藝的作用結果,由此形成相應的業務流程,把資源要素一步一步轉化為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這一過程可以由一個人進行,為此需要生產經營者具有多重技術和能力;也可以由不同的人協作進行,這樣每個人只要具備一種或者少數幾種能力,通過分工協作來完成整個產品的生產經營任務。后一種方式能夠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對此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早就做了分析和論證。

亞當·斯密的經典案例是制針。他發現,如果在大工場中以分工協作的方式制針,比小作坊中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制針,效率會提高上百倍。對于效率提高的原因,亞當·斯密從如下方面進行解釋:一是集中精力于范圍不多的業務內容,可以幫助工作人員提高業務技能;二是穩定地從事某些環節的業務工作,可以節省工作轉換時間;三是把復雜的工作過程分解為相對簡單的業務環節,容易引入代替手工勞動的機器設備。也就是說,勞動分工能夠從技能專門化、職責穩定化以及操作設備化等角度入手,改進工作方式,提高生產效率。

分工與協作密不可分;不同環節的業務只是生產經營活動的一個部分,只有相互銜接才能形成最終的產品和服務。如何在分工的基礎上改進協作關系,是必須解決的又一個基本問題。為此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技術上的流程整合。也就是說,按照技術工藝的要求把不同環節的操作內容銜接起來,建立統一作業體系。二是人員上的關系整合。也就是說,按照工作人員的特點把不同環節的責、權、利銜接起來,建立統一指揮體系。

實際的分工協作體系,是技術體系與責權體系的結合。

(二)計劃管理

現代社會中,分工協作是一個普遍現象,但具體形式不同。一般而言,分工協作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市場協作,其特點是協作者之間通過討價還價逐步建立起協作關系;另一類是計劃協作,其特點是由一個指揮中心對協作者之間的協作方式進行統一安排。在一定的條件下,后一種方式可以提高協作效率。對此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方面,是指計劃性的資源配置。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經營是一個技術操作過程,必須按照技術規律進行統一安排。一定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經營,需要什么資源要素,采取何種加工方式,經歷哪些操作環節,是有客觀規定性的。在掌握這些規律的情況下,如果事先確定生產經營活動的業務內容,對不同環節的工作內容進行具體安排,就可以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提高分工協作效率。

另一方面,是指計劃性的收益分配。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經營是一個利益互動過程,必須按照價值規律進行統一安排。一定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經營,需要不同的人在不同工作環節投入不同勞動技能,這些環節和技能對于生產經營具有不同重要性。在比較不同環節和技能重要性的基礎上,如果事先確定生產經營效益的分配辦法,對不同工作人員的權益進行具體界定,就可以通過恰當的工作激勵提高分工協作效率。

但是,進行計劃管理是有條件的,不僅需要一個具有權威的決策中心來制訂計劃并加以實施,而且需要建立一個能夠保證決策計劃得以實現的組織結構。關于剩余控制權的界定方式,為權威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制度基礎;圍繞這個權威中心建立起來的組織結構,為決策與計劃的實施提供了運行保障。參與協作的工作人員,按照自己在組織中的層級地位接受指令和開展工作,使整個分工協作在權威中心的指揮下有序運行。

(三)整體效益

企業作為一個有計劃的生產經營組織,通過提高整體效益來滿足企業成員的利益期望,使企業作為一個經濟契約組織的功能得以實現。

所謂整體效益,是指企業的整體投入產出效果;只有當生產經營的產出大于各項資源單獨性投入時,整體效益才能實現。其中最主要的投入,是投資者的物力投入和勞動者的人力投入;后者作為生產經營的人工成本,是總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投資者在支付所有成本之后,如果仍有結余,才能獲得投資收益,即經營利潤。也就是說,投資者只有履行了對于勞動者的經濟責任之后,才能以產出大于投入的剩余部分實現自己的經濟訴求,所獲得的是剩余收益。因此,對于剩余收益的追求,會使投資者努力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成為整體效益的代表者,并由此獲得企業資源要素的整體支配權。

整體效益的實現狀況,決定著企業的存在價值和發展空間。只有整體效益好的企業,才能滿足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從利益相關者手中不斷地獲得資源,為社會不斷地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以其具有優越性的生產函數在市場競爭中生存與發展。其結果,不僅是企業微觀效益的提升,而且是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正因為如此,企業是市場競爭的微觀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增長源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屏县| 浦城县| 克拉玛依市| 鞍山市| 顺昌县| 莆田市| 南城县| 明溪县| 吉林省| 临清市| 吴堡县| 常州市| 台中市| 常宁市| 温泉县| 神农架林区| 仁布县| 纳雍县| 乐至县| 璧山县| 青川县| 公主岭市| 新巴尔虎左旗| 云安县| 黄梅县| 海阳市| 山东省| 宝山区| 永平县| 上犹县| 三原县| 大安市| 思茅市| 庆安县| 临潭县| 长白| 马鞍山市| 郴州市| 佛山市| 阳新县| 五指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