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仙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謝青云譯注
- 7083字
- 2019-02-28 16:03:24
張道陵
【題解】
張道陵,原名張陵,后改為“張道陵”,字輔漢,東漢時沛國豐(今江蘇徐州豐縣)人。其四十二代傳人張正常撰《漢天師世家》稱他是漢留侯張良的第九代孫,生于漢建武十年(34),在漢桓帝永壽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諸品經箓、玉冊、劍印交付給他的兒子張衡,然后在渠亭山(在今四川蓬溪赤城)升仙而去,時年123歲。
張道陵是東漢時期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又稱天師道)的創始人,傳說他在漢順帝漢安元年(142),遇老子降臨,傳授其《太平洞極經》《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等,并被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自稱“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并撰道書二十四篇。正一道上承黃老下啟道教諸派,所以道教徒稱他為“老祖天師”,即天師張氏之始祖,他也被奉為道教三祖(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道陵為教祖)之一,又稱正一真人、張天師、泰玄上相、降魔護道天尊。唐天寶七載(748),載冊贈“太師”,僖宗中和四年(884),封為“三天扶教太法師”,宋理宗加封“正一靜應顯佑真君”。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焉傳》和東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張魯傳》中曾提及他,但十分簡略,后世道教興起,對他的塑造開始向神化方向發展,迷信色彩也越來越濃。道書中說他七歲就讀老子《道德經》并解其意,又說老子親傳其道法,又說他能降妖伏魔,曾帥八部鬼帥,大戰眾鬼,制伏外道惡魔。
張道陵曾為老子《道德經》作注,名為《老子想爾注》(也有說該書為其孫張魯所作),這本書的最大特點是將哲學著作《道德經》改造成宗教經典。他把《道德經》中哲學概念的“道”人格化、神格化,解釋為第一人稱的“吾”“我”,使抽象的“道”具體為有欲有言,有喜怒哀樂,對人有教導、遣使、誡禁、主人生死、賞善懲惡、鎮邪制頑的人格神。《老子想爾注》將“道”等同于“一”,認為“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失一也”。通過這樣的理論轉化,把道或一,說成既是宇宙本源,又是太上老君,從而把哲學家老子變成五斗米道所信奉的神。
張道陵早年招收信徒時,因對每位入道者都要求出五斗米,所以他的教派當時又被人稱為五斗米道,也被一些人蔑稱為“米賊”。張道陵除為人治病、驅邪禳災以外,在巴蜀地區又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須定期赴治學道,進行祭祀祈禱等活動。至其孫張魯,在東漢末三國時期,在陜西漢中一帶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并維系了長達三十多年,后歸順曹操才告結束。曹操后來把他們遷到北方長安、洛陽一帶,使得五斗米道在北方傳播壯大,很多士族也成了它的信徒,從而奠定了后世道教的正統地位。
張道陵者,字輔漢,沛國豐人也[1]。本太學書生[2],博通五經[3],晚乃嘆曰“此無益于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4],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5]。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
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6],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煉志[7]。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8],不可勝數。或自稱柱下史[9],或稱東海小童[10],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11]。
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12],弟子戶至數萬。即立祭酒[13],分領其戶,有如官長。并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輸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14]。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
【注釋】
[1]沛(pèi)國豐人也:在今江蘇徐州豐縣人。沛國,即沛侯國,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封其侄劉濞為沛侯,建立沛侯國,屬沛郡所領侯國。次年,劉濞被封為吳王,沛侯國被撤除。沛侯國國都在今江蘇淮北相山區,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2]太學: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太學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于京師長安設立太學。王莽時天下大亂,太學零落。至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再度興盛。漢順帝永建六年(131),太學規模達到了“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三萬余人。其后,經曹魏、西晉,洛陽太學至北朝末衰落,歷時六七百年。
[3]五經:即《詩》《書》《易》《禮》《春秋》,儒生必修的五種經典。
[4]黃帝九鼎丹法:又稱九鼎丹法,相傳為黃帝所用的煉丹法,北宋張君房《云笈七簽·軒轅本紀》中說:“黃帝煉九鼎丹。”明《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收有《黃帝九鼎神丹經訣》,但據考證,可能為唐代成書。
[5]糜(mí):奢侈浪費。錢帛:金錢和布帛。帛,絲織品的總稱。
[6]鵠鳴山:即鶴鳴山,在四川崇慶西北。鵠,通“鶴”。南宋陸游《書寓舍壁其二》詩:“鵠鳴山谷曾游處,剩欲扶犁學老農。”自注:“鵠鳴,一名鶴鳴,在邛之大邑縣。”山上有道觀最早建于漢晉之際,后世道士杜光庭、陳摶、張三豐等都曾在此修煉。
[7]精思:一種道家內修方法。見《伯山甫》篇注。
[8]驂(cān):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這里指駕著龍。
[9]柱下史:老子的別稱。見《老子》篇注。
[10]東海小童:東海小童為上清派尊神,葛洪《抱樸子·內篇·登涉》中有“東海小童符”,屬護身符,可以防水中百害。魏晉時期的《太上靈寶五符序》中曾提及東海小童授張道陵《靈寶五符》事。
[11]正一盟威:原為“明威”,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改。本為與神盟誓之意,這里指具有消災解難、降魔除妖功能的道教符箓,明《正統道藏》正一部有《太上正一盟威法箓》一書,是正一天師門下法箓的總匯集。關于正一盟威的意義,道教《正一修真略儀》中說:“人稟陰陽正氣,三元五運萬象,必全由心而正,心正則神精不虧,與我為一,然后全日月之明,合五靈之本,故能死生無變,于己何邪異之所能干。由是煥照群陰,威伏六賊,是謂正一盟威學道之士。”《正一經》云:“正一者,真一為宗,太上所說。”《崆峒問答》曰:“何謂正一?正者不邪,一者不雜。正一之心則萬法歸一,故曰正一。”
[12]翕(xī)然:形容一致。
[13]祭酒:本為官名。古禮,祭祀宴饗時,由最年長者舉酒以祭于地,故祭酒為尊稱。戰國時齊國稷下學官尊長亦稱祭酒。這里指正一教在組織上的設置,正一教里初入者稱“鬼卒”,管理這些“鬼卒”的稱祭酒,如果管理的人非常多,則又稱“治頭大祭酒”。祭酒既是宗教骨干,又是內部行政官吏,祭酒之外不再設置其他官職。
[14]樵(qiáo)薪:木材和柴禾。
【譯文】
張道陵,字輔漢,是沛國豐縣人。本來是個太學的學生,通曉五經,晚年嘆息道“這些對延長壽命都沒有用”,于是就去學長生不老的道術。他學到了黃帝的九鼎丹法,想要煉制此丹,但是要用的藥都太耗費錢財。張道陵家里一向貧困,他想要經營家業,飼養牲畜,但自己又不擅長,于是就沒有實施。
他聽說蜀地的人很單純樸實,容易被教育引導,而且當地有很多名山,就帶著弟子們入蜀。他住在鵠鳴山,寫了二十四篇道書,然后開始通過練習精思來鍛煉心志。有一天忽然有無數天人下來,他們的坐騎成千上萬,車子都是金子做的,車頂也用羽毛裝飾,拉車的是龍或虎,多得不可勝數。有的天人自稱柱下史,有的自稱東海小童,他們傳授給了張道陵新出的正一盟威的道法。
張道陵學了道法后,能給人治病,于是老百姓一起都來找他,把他當天師供奉,他收的弟子達到好幾萬戶。張道陵于是設立了祭酒的職位,分別來管理各戶弟子,就像官府的官員一樣。同時他還訂立了規章制度,讓弟子們根據需要輪流供奉大米、布匹、用具、紙筆、木材木炭等東西。他還帶領眾人去修復道路,那些不參加修復的人,就讓他們得病。
縣有應治橋道,于是百姓斬草除溷[1],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
陵又欲以廉恥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罪,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復犯法,當以身死為約,于是百姓計愈。
邂逅疾病[2],輒當首過[3],一則得愈,二使羞慚,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之后,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陵乃多得財物,以市其藥合丹,丹成,服半劑,不愿即升天也。
乃能分形,作數十人。其所居門前水池,陵常乘舟戲其中,而諸道士賓客,往來盈庭,蓋座上常有一陵,與賓客對談,共食飲,而真陵故在池中也。
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4],但改易其大較,轉其首尾,而大途猶同歸也。行氣、服食[5],故用仙法,亦無以易。
故陵語諸人曰:“爾輩多俗態未除,不能棄世,正可得吾行氣、導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數百歲之方耳。其有九鼎大要[6],唯付王長,而后合有一人,從東方來,當得之,此人必以正月七日日中到。”具說長短形狀。至時,果有趙昇者,恰從東方來,生平原,相見,其形貌亦如陵所說。
【注釋】
[1]溷(hùn):骯臟,混濁。
[2]邂逅(xièhòu):不期而遇,偶然相遇。
[3]輒(zhé):總是,就。首過:磕頭懺悔自己的過錯。見《彭祖》篇注。
[4]玄素:指玄女和素女,傳說她們以房中術授道教始祖黃帝。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微旨》:“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此處代指房中術。
[5]行氣:是一種道家內修方法。見《老子》篇注。服食:按照一定的方法,進食一些藥物或煉制的丹藥等,道家以為可以通過長期的服食達到長生不老的功效。見《伯山甫》篇注。
[6]九鼎大要:指前文黃帝九鼎丹法。
【譯文】
縣里有需要修理的路橋,老百姓們就會砍樹鋤草,清理垃圾,什么活都干,這都是出于張道陵的命令,而一些愚昧的人不知道是張道陵發布的命令,還以為那些讓人們做事的告示是從天上下來的。
張道陵又想用禮義廉恥治理人們,他不喜歡用刑罰,于是就訂立制度,讓有病的人,把自己從出生以來所犯的罪過都一條條記下來,親筆寫好扔到水中,向神明宣誓約定,不能再犯法,再犯就按照約定去死,于是老百姓的病一個個都好了。
那些偶爾遭遇疾病的人,就讓他們懺悔自己的過錯,這樣一方面能讓疾病痊愈,另一方面讓病人感到羞恥和慚愧,不敢再犯同樣的過錯,同時也會畏懼天地的神明而改正自己,從這之后,所有違法犯罪的人,都改過向善了。
張道陵于是獲得了很多的財物,就用來買藥煉制丹藥,丹藥煉成,他服了半劑,因為還不想馬上就升天而去。
服丹后張道陵就會了分身術,可以化作幾十個人。他居住的房屋門前有個水池,他經常坐船在其中娛樂,而很多道士和賓客,來來往往把他院子都擠滿了,而屋子里一直也有一個張道陵,與來賓交談,一起吃喝,而真正的張道陵卻在水池里。
張道陵為人治病,都是用的房中術,但他把房中術的主要內容更改了,保留了起始和結尾,但是大致意思還是沒有變。他所教授的行氣、服食等方法,還是按以前仙家的方法施行,也沒有什么變化。
張道陵有次對眾人說:“你們這些人還是有很多俗世的心態沒有去掉,不能完全棄絕塵世,只能學我行氣、導引、房中術之類的方法,有人大概也能得到服用草木之類的藥活幾百歲的方子。但是黃帝的九鼎丹法秘訣,只能傳授給王長,之后應該還有一個人,從東方過來,也應當能得到,這個人必定在正月初七的中午來到。”然后把他的高矮相貌都說了一遍。到那天,果然有個叫趙昇的人,恰好從東方過來,他出生在平原地區,跟眾人一見面,相貌跟張道陵說的絲毫不差。
陵乃七度試,昇皆過,乃受昇丹經。
七試者:
第一試:昇到門,不為通,使人罵辱四十余日,露宿不去,乃納之;
第二試:使昇于草中守黍驅獸[1],暮遣美女非常,托言遠行過,寄宿,與昇接床,明日,又稱腳痛不去,遂留數日,亦復調戲,升終不失正;
第三試:昇行道,忽見遺金三十餅,昇乃走過,不取;
第四試:令昇入山采薪,三虎交前,咬昇衣服,唯不傷身。昇不恐,顏色不變,謂虎曰:“我道士耳,少年不為非,故不遠千里,來事神師,求長生之道,汝何以爾也?豈非山鬼,使汝來試我乎?”須臾,虎乃起去;
第五試:昇于市買十余匹絹,付直訖[2],而絹主誣之,云未得。昇乃脫己衣,買絹而償之,殊無吝色[3];
第六試:昇守田谷,有一人往,叩頭乞食。衣裳破弊[4],面目塵垢,身體瘡膿,臭穢可憎。昇愴然為之動容[5],解衣衣之,以私糧設食,又以私米遺之;
【注釋】
[1]黍(shǔ):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后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亦稱稷、糜子。
[2]直:通“值”。訖(qì):完結,終了。
[3]吝(lìn):當用的財物舍不得用,過分愛惜。
[4]弊(bì):破敗。
[5]愴(chuàng)然:悲傷的樣子。
【譯文】
張道陵考驗了趙昇七次,趙昇都通過了,于是才傳授給他丹經。
這七次考驗是:
第一次:趙昇來到門前,看門人不給他向里通報,另外還故意讓人辱罵他四十多天,但他一直在門前露宿不走,這才接納了他;
第二次:讓趙昇在草叢中守護黍子,驅趕野獸,傍晚派個很美麗的女子過去,謊稱自己走遠路路過,要在這里寄宿,晚上挨著趙昇睡在一張床上,第二天,又說自己腳疼不能走了,就留下來住了幾天,還不斷挑逗他,趙昇始終沒有喪失正念;
第三次:趙昇走在路上,忽然看見路上有人掉落的三十個金餅,但趙昇從旁邊走了過去,沒有拾取;
第四次:讓趙昇去山里打柴,三只老虎跑到他面前,撕咬他的衣服,只是不傷害他的身體。趙昇一點也不害怕,臉色都不變,他對老虎說:“我是個道士,從年輕時就沒做過壞事,所以不怕行走千里遠的路來侍奉老師,求學長生不老的道術,你們怎么能這樣對我?難道是山中鬼魅,派你們來試我的嗎?”過了一會兒,老虎就起身離開了;
第五次:趙昇在集市里買了十幾匹絹布,付完費用,店主卻誣陷他,說沒拿他的錢。趙昇就把自己的衣服脫掉,買來絹布作為補償,一點也沒有舍不得的樣子;
第六次:趙昇在田里守護稻谷,有個人過來,磕頭要吃的。那個人衣服破敗,臉上臟兮兮的,身上還長著瘡流著膿,惡臭難聞令人不敢靠近。趙昇臉上顯得很難過悲傷,他把自己的衣服脫了下來給他穿上,用自己的那份糧食給他做吃的,又把自己的米都送給了他;
第七試:陵將諸弟子,登云臺絕巖之上。下有一桃樹,如人臂,旁生石壁,下臨不測之淵,桃大有實。陵謂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實,當告以道要。”于時伏而窺之者,二百余人,股戰流汗,無敢久臨。視之者,莫不卻退而還,謝不能得。昇一人曰:“神之所護,何險之有,圣師在此,終不使吾死于谷中耳。師有教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從上自擲,投樹上,足不蹉跌[1]。取桃實滿懷,而石壁險峻,無所攀緣,不能得返。于是乃以桃一一擲上,正得二百二顆,陵得而分賜諸弟子各一,陵自食一,留一以待昇。
陵乃以手引昇,眾視之,見陵臂加長三二丈,引昇,昇忽然來還,乃以向所留桃與之,昇食桃畢。陵乃臨谷上,戲笑而言曰:“趙昇心自正,能投樹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試,投下,當應得大桃也。”眾人皆諫,唯昇與王長嘿然[2]。陵遂投空,不落桃上,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則連天,下則無底,往無道路,莫不驚嘆悲涕,唯昇、長二人,默然無聲。
【注釋】
[1]蹉(cuō)跌:失足跌倒。
[2]嘿:同“默”。
【譯文】
第七次:張道陵帶著弟子們,登上高聳入云的懸崖之上。懸崖下有一棵桃樹,樹干跟人手臂差不多粗,在石壁上側生出來,桃樹下是不知道有多深的深淵,桃樹上結了不少桃子。張道陵對眾弟子說:“要是有人能摘到這棵桃樹的桃子,我就會把得道的秘訣告訴他。”當時趴在地上向下探望的,有二百多人,都是大腿直抖,虛汗直冒,不敢靠近太久。看過的人,都轉身退了回來,推脫說桃子沒法摘到。只有趙昇一個人說:“有神在這里保護,哪有什么危險,圣師在這里,必定不會讓我死在這山谷中。老師既然這么說了,必定是這個桃子有應該得到的道理。”于是他就自己從上面跳了下來,正好落到樹上,也沒有失足跌倒。他摘了一堆桃子放在胸前,但石崖很陡很危險,也沒有可以攀爬的東西,這樣趙昇就無法回去了。于是趙昇把桃子一個個的扔了上去,正好二百零二個,張道陵拿到后分別賜給弟子們每人一個,然后自己吃一個,留一個準備給趙昇。
張道陵準備用手拉趙昇上來,眾人看時,只見張道陵的手臂伸長了兩三丈,拉著趙昇,一下子就把他拉回來了,然后把剛才留的那個桃子給了他,趙昇就把桃子吃了。張道陵走到懸崖邊,開玩笑說:“趙昇的內心很正,所以能跳到樹上,不失足跌倒,我現在也想親自試一試,要是跳下去,應該能摘到大桃。”眾人都勸說他不要跳,只有趙昇和王長兩個不說話。張道陵于是向空中跳了出去,但是卻沒有落在桃樹上,也不知道他掉到哪里去了。眾人向四面看了看,山頂向上連著天空,向下深不見底,往前走又沒有路,就都在那里驚慌痛哭,只有趙昇和王長兩個人,默不作聲。
良久,乃相謂曰:“師則父也,自投于不測之崖,吾何以自安?”乃俱投身而下。正墮陵前,見陵坐局腳床斗帳中[1]。見昇、長二人,笑曰:“吾知汝來。”乃授二人道要,三日乃還。歸治舊舍,諸弟子驚悲不息。
后陵與昇、長三人,皆白日沖天而去,眾弟子仰視之,久而乃沒于云霄也。
初,陵入蜀山,合丹半劑,雖未沖舉,已成地仙,故欲化作七試,以度趙昇,乃如其志也。
【注釋】
[1]局:同“曲”。斗帳:小帳子,形狀像倒置的斗,所以叫斗帳。
【譯文】
過了好久,他倆相互說道:“老師就像父親,他跳到這深不見底的懸崖下了,我們又怎么能安心地活著呢?”于是也一起跳了下去。他們正好落在了張道陵的面前,看見張道陵正坐在曲腳床上斗帳之中。張道陵看到趙昇、王長二人,笑著說:“我就知道你們會來。”于是就傳授給了他們二人道法的秘要,三天后才回來。他們回到原來的住處,眾弟子看到了,又驚又喜。
后來張道陵和趙昇、王長三個人,都在白天升天走了,眾弟子抬頭看著他們,好久才見他們消失在天空之中。
一開始的時候,張道陵進入蜀地的山中,配制了半劑丹藥服用,雖然沒有立即飛升而去,但是已經成了地仙,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想變化七次考驗度化趙昇成仙,最終他完成了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