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陰長生

【題解】

據文中所述,陰長生原是官宦人家子弟,但他不貪戀富貴,離家跟隨馬鳴生(見《馬鳴生》篇)學習道術,后得到神丹煉制之法而成仙。北宋張君房《云笈七簽·陰真君傳》也收錄了陰長生傳記,文字與本篇有異,但所述內容大致相當。

葛洪在其所著《抱樸子·內篇·金丹》中曾提到陰長生:“近代漢末新野陰君,合此太清丹得仙。其人本儒生,有才思,善著詩及丹經贊并序,述初學道隨師本末,列己知識之得仙者四十余人,甚分明也。”另外,葛洪和陰長生有間接師承關系,葛洪的岳父兼老師鮑靚曾從學于陰長生。唐房玄齡等《晉書·鮑靚傳》中提到鮑靚從陰長生得道訣,《云笈七簽·鮑靚真人傳》中說陰長生教給鮑靚尸解法,所以葛洪的道術也來源于馬鳴生、陰長生一系。

陰長生曾跟隨馬鳴生去蜀地青城山煉丹修道,后對當地道教的興盛影響甚深。他得道后曾周游天下,救濟貧困,在今武當山五龍峰后的“長生巖”上也留有遺跡。今道書中有不下十種題陰長生修撰或加注的道書,如今本《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中、《金碧五相類參同契》《周易參同契注》《忠州仙都觀陰真君金丹訣》《陰真君五精論》《陰真君金木火丹論》等。

 

陰長生者,新野人也[1],漢皇后之親屬[2]。少生富貴之門,而不好榮貴,唯專務道術[3]

聞馬鳴生得度世之道[4],乃尋求之,遂得相見。便執奴仆之役,親運履之勞,鳴生不教其度世之法,但日夕別與之高談,論當世之事,治農田之業,如此十余年,長生不懈。

同時共事鳴生者十二人,皆悉歸去,唯長生執禮彌肅,鳴生告之曰:“子真能得道矣。”乃將入青城山中,煮黃土為金以示之,立壇西面,乃以《太清神丹經》授之[5]

鳴生別去,長生乃歸合之,丹成,服半劑,不即升天[6]。乃大作黃金十數萬斤,以布惠天下貧乏,不問識與不識者。周行天下,與妻子相隨,一門皆壽而不老。在民間三百余年,后于平都山東白日升天而去[7]

 

【注釋】

[1]新野:今河南南陽下轄縣,歷史悠久,商、周時屬鄧國,春秋時屬楚國,戰國時曾被韓國占領,秦時屬南陽郡穰縣。西漢初年置縣,始名新野,屬南陽郡,曾是東漢光武中興的策源地和蜀漢政權的發祥地。

[2]漢皇后:即東漢光烈皇后陰麗華(前5—64),南陽郡新野縣(今屬河南)人,東漢光武帝劉秀第二任皇后。她是春秋時期名相管仲后裔,漢明帝劉莊的生母,生性仁愛孝順,并以美貌著稱。

[3]道術:各種道家法術。見《老子》篇注。

[4]度世:脫離人間而成仙。

[5]《太清神丹經》:又名《太清金液神丹經》《上清金液神丹經》《金液神丹經》,分上中下三卷,分別題為張道陵、陰長生、抱樸子撰述。正文為七言韻語,主要講述煉丹之法,但文字難解,學者陳國符推測為西漢末東漢初作品,文末介紹說:“此《太清金液神丹經》文,本上古書,不可解,陰君作漢字顯出之。”明《道藏》收入眾神部眾術類。

[6]不即升天:原文為“不盡即升天”,《云笈七簽·陰真君傳》所附“陰真君自敘附”中為“不即升天”。因后文有“陰君已服神藥,雖未即升天”,說明“盡”為衍文,故刪除。

[7]平都山:位于重慶豐都縣城東北,據《云笈七簽·洞天福地》記載,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亦稱豐都名山,又作酆都名山。豐都也是有名的鬼城,其來歷之一據傳就是陰長生和王方平(見《王遠》篇)都在此山修煉過,唐朝時有人把他們稱為“陰王”,后訛傳成“陰間之王”,故使豐都成了有名的“鬼城”。

【譯文】

陰長生是河南新野縣人,屬于漢光烈皇后陰麗華的親戚。他雖然從小就生長在富貴人家,但是卻不喜歡榮華富貴的生活,只是專心研究道術。

他聽說馬鳴生獲得了成仙的道法,就去尋訪,最終得以相見。他給馬鳴生做仆人才做的活,甚至親自給他提鞋,但馬鳴生一直都不教給他成仙的方法,只是早晚拉他一起高談闊論,討論當時的國家大事,帶他一起耕田種地,這樣過了十幾年,陰長生求道之心依然沒有松懈。

跟陰長生一起在馬鳴生那里做事求道的有十二個人,都一個個走了,只有陰長生一直盡心地守著弟子之禮,馬鳴生于是對他說:“你才是能得道的人啊。”于是把他帶到青城山,給他演示怎么把黃土煮煉成金子,在西方立好祭壇,把《太清神丹經》傳授給了他。

馬鳴生告別而去,陰長生就回來配藥煉丹,丹藥煉成,他只吃了半劑,因為還不想馬上升天。于是他煉制黃金十幾萬斤,用來布施給天下窮苦之人,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他此后與妻子兒女一起周游天下,一家都長壽不老。他在民間待了三百多年,后來在平都山的東邊,在白天飛升上天走了。

 

著書九篇云:上古仙者多矣,不可盡論。但漢興以來,得仙者四十五人,連余為六矣。二十人尸解[1],余并白日升天。

抱樸子曰[2]:洪聞諺書有之曰:“子不夜行,則安知道上有夜行人。”今不得仙者,亦安知天下山林間,不有學道得仙者?陰君已服神藥,雖未即升天,然方以類聚,同聲相應,便自與仙人相集,尋索聞見,故知此近世諸仙人數耳。而俗民謂為不然,以己所不聞,則謂無有,不亦悲哉!

夫草澤間士[3],以隱逸得志,以經籍自娛,不耀文彩,不揚聲名,不修求進,不營聞達,人猶不能識之,況仙人。亦何急急令聞達朝闕之徒[4],知其所云為哉!

 

【注釋】

[1]尸解:道家指修道者元神離開肉體而成仙。見《王遠》篇注。

[2]抱樸子:葛洪自號抱樸子。

[3]草澤:長滿野草的大片積水洼地。這里指鄉間或荒野、偏僻的地方。

[4]朝闕(què):宮闕,借指朝廷。闕,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

【譯文】

陰長生寫了一本書,共分九篇,其中說道:上古時,成仙的人有很多,不能一一說明。但是從漢代興起之后,修煉成仙的只有四十五個人,加上我是四十六個。其中有二十個人通過尸解成仙,其余的都是白日飛升成仙。

抱樸子說:葛洪聽說諺語中有句話:“你不走夜路,怎么知道路上沒有夜里走路的人。”現在那些未成仙的人,怎么能知道天下深山老林之中,沒有學道成仙的人呢?陰長生已經服用神藥,雖然沒有馬上飛升上天,但是同類的人會聚到一起,相同的人也能相互感應,所以他自然能跟仙人們相聚一處,加上他在尋找搜索仙人們時聽到和看到的,所以他才知道近世仙人們的數目。但是普通人說不是這樣,因為他們自己從來沒聽說過,就說沒有成仙這回事,不是很可悲嗎!

那些在鄉野里的讀書人,以隱居為志向,以閱讀經典書籍為快樂的事,寫文章不炫耀文采,也不對外傳播自己的名聲,不刻苦攻讀以求進步,也不追求高官顯位,人們對這些人都不能認識清楚,更何況仙人了。那些急于想在朝廷中飛黃騰達的人,怎么能知道陰長生所說的修仙的事呢!

 

陰君自敘云:漢延光元年[1],新野山北,予受仙君神丹要訣[2]:道成去世,付之名山,如有得者,列為真人[3]。行乎去來,何為俗間?不死之要,道在神丹。行氣導引[4],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延年,不能度世,以至乎仙。子欲聞道,此是要言。積學所致,無為合神[5]。上士為之,勉力加勤,下愚大笑,以為不然[6]。能知神丹,久視長安[7]

于是陰君裂黃素[8],寫丹經,一通封一文石之函[9],置嵩高山[10];一通黃櫨之簡[11],漆書之,封以青玉之函,置太華山[12];一通黃金之簡,刻而書之,封以白銀之函,置蜀綏山[13]。一封縑書[14],合為十篇[15],付弟子,使世世當有所傳付。又著詩三篇,以示將來。

 

【注釋】

[1]延光:東漢皇帝漢安帝劉祜的第五個年號(122—125)。

[2]仙君:指馬鳴生。

[3]真人:道家指修真得道的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4]行氣導引:指行氣術和導引術。分別見《老子》篇注和《彭祖》篇注。

[5]無為合神:指拋卻雜念,讓形體和精神高度和諧。《廣成子》篇中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即此意。

[6]“上士為之”幾句:語出《老子·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7]久視:即長生之意。語出老子“長生久視”。見《彭祖》篇注。

[8]黃素:黃色的絹布。

[9]文石:碳酸鹽礦物,又稱霰石。通常呈白色、黃白色,有玻璃光澤,斷口為油脂光澤。良質文石顏色較深,硬度高,花紋多變化,具有同心圓構造。

[10]嵩高山:即嵩山。見《劉根》篇注。

[11]黃櫨(lú):別名紅葉、紅葉黃櫨、黃道櫨,是中國重要的觀賞紅葉樹種,木材黃色,可制家具,亦可做染料。簡: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制成的狹長竹片或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

[12]太華山:即華山。見《伯山甫》篇注。

[13]綏(suí)山:今四川峨眉山市與樂山市沙灣區交界處的二峨山,是道教仙山,傳說為西周仙人葛由升天之處,道教稱之為第七洞天“太妙零陵之天”或“虛靈洞天”。

[14]縑(jiān)書:即帛書,是在特制的絲織品“繒”或“縑”上書寫的作品。

[15]合為十篇:因上文說陰長生“著書九篇”,加上這里的丹經一篇,所以“合為十篇”。

【譯文】

陰長生的自敘里說:漢延光元年,在新野縣大山的北邊,我接受了仙人的神丹要訣:你修道成功離開世間時,要把這要訣藏在名山之中,如果被人得到,那他就是真人。人生來去一場,為何要為俗世間的事奔忙呢?不死的秘訣,主要在煉制神丹。練習行氣和導引,俯仰屈伸身體而已;服食花草樹木之類的藥物,也只能延長壽命,這些都不能超脫塵世,成為神仙。你想學習仙道,這才是關鍵的話。學道需要慢慢累積,通過修無為法而讓自己形神合一。上等人不斷勉勵自己去勤奮修行,下等愚人則嘲笑修道,以為沒有這回事。能知道神丹的秘訣,才能真正長生不老。

于是陰長生把黃絹布撕開,寫上丹經,一份封藏在一個文石盒子里,放在嵩高山上;一份是用黃櫨木做成的簡書,用漆寫上,封藏在青玉做的盒子里,放在華山;一份用黃金做的簡書,刻寫好,封藏在白銀做的盒子里,放到蜀地綏山。他又在絲帛上把丹經寫了一遍,合起之前的九篇文章共十篇,陰長生把這十篇交付給弟子,好讓世世代代都能傳承下去。他又寫了三篇詩,用來明示未來的人。

 

其一曰:惟余之先,佐命唐虞[1],爰逮漢世[2],紫艾重紆[3],予獨好道,而為匹夫。高尚素志,不仕王侯,貪生得生,亦又何求?超跡蒼霄,乘龍駕浮,青云乘翼,與我為仇[4]。入火不灼[5],蹈波不濡[6],逍遙太極[7],何慮何憂。傲戲仙都,顧憫群愚[8]。年命之逝,如彼川流[9],奄忽未幾,泥土為儔[10],奔馳索死,不肯暫休。

其二章曰:予之圣師,體道之真,升降變化,喬松為鄰[11]。唯余同學,十有二人,寒苦求道,歷二十年,中多怠墮[12],志行不堅。痛乎諸子,命也自天,天不妄授,道必歸賢。身沒幽壤[13],何時可還,嗟爾將來[14],勤加精研,勿為流俗,富貴所牽,神道一成,升彼九天[15],壽同三光[16],何但億千。

其三章曰:惟余束發[17],少好道德,棄家隨師,東西南北,委放五濁[18]。避世自匿[19],三十余年,名山之側。寒不遑衣[20],饑不暇食[21],思不敢歸,勞不敢息,奉事圣師,承歡悅色。面垢足胝[22],乃見哀識,遂受要訣,恩深不測。妻子延年,咸享無極。黃白已成[23],貨財十億[24]。使役鬼神,玉女侍側。今得度世,神丹之力。

陰君處民間百七十年[25],色如童子[26],白日升天而去。

 

【注釋】

[1]唐虞(yú):唐堯與虞舜的并稱,都是上古君王,也是傳說中的賢王,傳說堯帝年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舜帝。因堯帝被封在唐邑,統治區域主要在今河北唐縣、望都、順平、曲陽等地,古稱唐國,故稱他為唐堯。傳說舜號有虞氏,國名為虞,故又稱他為虞舜。

[2]爰(yuán):改易,更換。

[3]紫艾重紆(yū):意思是他和皇親國戚有關系,因為他是皇后陰麗華的親屬。紫艾,即紫艾綬,綬是一種絲質帶子,古代常用來拴在印紐上。東漢劉珍等《東觀漢紀》中記載:“建武元年,復設諸侯王金璽汸綬。”汸,蒼綠色,跟艾草顏色相似,所以把諸侯王的金印又稱“艾綬”。紆,彎曲,繞彎。

[4]仇(qiú):匹配。

[5]灼(zhuó):被火燒烤。

[6]濡(rú):沾濕,潤澤。

[7]太極:此處指天宮,仙界。

[8]憫(mǐn):哀憐。

[9]年命之逝,如彼川流:意為時間像流水一樣向前奔騰不止。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0]儔(chóu):同輩,伴侶。

[11]喬松:王子喬和赤松子的并稱。兩人均為傳說中的仙人。

[12]怠墮:懶惰,懈怠。墮,通“惰”。

[13]幽壤:指地下,九泉之下,即人死后所去的幽冥界。唐房玄齡等《晉書·禮志上》:“若埋之幽壤,于情理未必咸盡。”

[14]嗟(jiē):嘆息。

[15]九天:古人按方位把天空劃分九處,戰國楚屈原《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句下漢王逸注:“九天:東方皞天,東南方陽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東北方變天,中央鈞天。”此處指天宮。

[16]三光:古時指日、月、星,東漢班固《白虎通·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等,君、父、師。”

[17]束發:古代漢族男孩十五歲時束發為髻,成童;二十歲時行冠禮,成年。因此用束發指代成童的年齡,即十五至二十歲。

[18]五濁:即佛教術語“五濁惡世”,見《法華經·方便品》:“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分別指五種眾生惡化的生存狀態。此處指人世間。

[19]匿(nì):隱藏,躲藏。

[20]遑(huáng):閑暇,空閑。

[21]暇(xiá):空閑,沒有事的時候。

[22]垢(gòu),污穢,臟東西。胝(zhī):即胼胝,指手腳因長期勞動摩擦而生的厚繭。

[23]黃白:指黃金、白銀。

[24]十億:原為“子億”,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改。

[25]陰君處民間百七十年:此處與前文“在民間三百余年”說法沖突,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因為最后幾段關于陰長生的自序文字并非葛洪《神仙傳》原文所有,而是由后人補入的(參見丁宏武《〈漢武帝內傳〉非葛洪之作補證》,《文史哲》2011年第4期)。

[26]童子:原為“女子”,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改。童子,古人指十五至二十歲之間的年齡。

【譯文】

第一篇說:我的前世,曾為官輔佐過堯舜二帝,等到了漢朝,又成了皇親國戚,但是我喜歡修道,因此一直做平民百姓。我一向立志高遠,不愿為君王諸侯所用,我向往長生而獲得了長生,還有什么其他可追求的呢?我現在成仙來到天宮,可以駕著龍浮在虛空中行進,青色的云成了我的兩翼,與我相伴。我進到火中不會被燒傷,踏著波浪不會被弄濕,在天宮中逍遙自在,無憂無慮。我現在在神仙的都城遨游嬉戲,看著那些世間的愚癡眾生真是可憐。生命在一年一年地流逝,就像那大河奔流晝夜不息,忽然之間就可能死去,死后就會與泥土相伴,但眾生還在奔波勞碌地走向死亡,都不肯讓生命暫時休息一下。

第二篇說:我最神圣的老師,真正體悟了大道,他可以上天入地、自由變化,和王子喬和赤松子他們相鄰為友。我的同學,有十二個人,我們一起忍受寒冷辛苦學道,度過了二十年,其中很多人中途懈怠偷懶,志向和修行都不夠堅定。好可惜啊這些人,大概也是他們的天命吧,上天是不會胡亂傳授大道的,必須要傳給那些賢能的人。人一旦死去就要投奔幽冥界,什么時候能回到人間就不知道了,奉勸將來的那些人啊,一定要勤奮地精心鉆研,不要被世俗偏見所干擾,也不要受榮華富貴的誘惑,神仙之道一旦修成,就可以升到九天之上,和日月星辰同壽,到時壽命又何止千億年呢。

第三篇說:我從十五歲開始束發的年紀,就一直喜歡修養道德,后來離家拜訪老師,東南西北地奔走,把自己流放在世俗之外。我躲避世人把自己隱藏了起來,這樣住在名山之旁度過了三十多年。天冷了沒空加衣服,餓了沒空吃飯,想家了也不敢回去,疲勞了也不敢休息,只一心侍奉圣師,才得到老師的歡心。我干活干得臉上臟兮兮,腳上長出厚繭,才受到老師的垂憐,這才傳授給我得道的要訣,老師的恩情是無法測量的啊。我的妻子兒女也得以長生,跟我一起享受無限的壽命。煉制黃金白銀的法術也已學成,家中有上億的財富。還能調動鬼神去辦事,有仙女在一旁伺候我們。我現在得以超脫凡塵而成仙,都是因為服用神丹的功效。

陰長生待在民間有一百七十年,臉色一直像少年一樣,最后在白天升天走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安县| 成安县| 韶关市| 临邑县| 内江市| 临城县| 铁岭市| 社旗县| 卢氏县| 兖州市| 红原县| 康马县| 班戈县| 滦南县| 河东区| 准格尔旗| 巩义市| 东阿县| 亳州市| 威海市| 沧州市| 鄂托克前旗| 台前县| 奈曼旗| 盐山县| 察雅县| 胶州市| 台州市| 阿拉善左旗| 永年县| 灵山县| 汝南县| 惠州市| 遵化市| 万载县| 大埔区| 孝感市| 兴隆县| 兴安盟| 鄂州市| 福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