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仙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謝青云譯注
- 8371字
- 2019-02-28 16:03:22
劉根
【題解】
劉根在魏晉時影響較大,除本篇外,其事跡也見于葛洪同時代的東晉干寶所著的《搜神記》。劉根原為漢代方士,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方術傳下》引述了《搜神記》的內容,說他是潁川人,在嵩山隱居,有召鬼之術。本篇對劉根事跡描述較為詳細,應該是葛洪根據當時的有關傳說加工而成。
魏晉時嵇康作《答難養生論》,曾提到“劉根遐寢不食,或謂偶能忍饑”。約為東晉前后有《劉根列傳》一篇流傳,未題撰人。唐高適詩《同熊少府題盧主簿茅齋》中有“江山歸謝客,神鬼下劉根”句,可見其在魏晉之后依然有一定影響。
劉根者,字君安[1],京兆長安人也[2]。
少明五經[3],以漢孝成皇帝綏和二年舉孝廉[4],除郎中[5]。
后棄世學道,入嵩高山石室[6]。崢嶸峻絕之上[7],直下五千余丈。冬夏不衣,身毛長一二尺。其顏色如四、五十歲人,深目多須,鬢皆黃[8],長三四寸。每與坐,或時忽然變著高冠玄衣,人不覺換之時。
衡府君自說[9],先祖與根同歲者,至王莽時[10],頻使使者請根,根不肯往。衡府君使府掾王珍問起居[11],根不答,再令功曹趙公往山達敬[12],根唯言謝府君,更無他言。
后潁川太守高府君到官[13],郡民大疫[14],死者過半。太守家大小悉得病,高府君復遣珍往求根,請消除疫氣之術。珍叩頭述府君之言,根教言,于太歲宮氣上[15],掘地深三尺,以沙著其中,及酒沃之[16]。君依言,病者悉愈,疫氣尋絕,每用有效。
【注釋】
[1]字:古代有身份的人,除名之外,一般在成年后會取字。詳見《河上公》篇注。
[2]京兆:又稱京兆尹。漢武帝時,京兆為長安的一個轄區,相當于郡級行政單位,與右扶風、左馮翊并稱三輔,共治長安。長安:長安地名始于秦朝,是西漢、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陜西西安一帶。
[3]五經:指儒家的經典《詩》《書》《禮》《易》《春秋》。原為六經,《樂》因亡于秦末戰火,所以到漢朝時,只剩五經。
[4]漢孝成皇帝:即漢成帝劉驁(前51—前7),西漢第十二位皇帝,漢元帝劉奭與孝元皇后王政君所生的嫡子。在位時荒于酒色,使得外戚擅政,農民起義爆發,為王莽篡漢埋下了禍根。綏和:漢成帝的第七個年號(前8—前7),漢哀帝即位沿用至年末,次年改元建平。舉孝廉:漢代選拔官員的一種方式,漢代以孝治國,認為任用官員“德”比“才”重要,所以地方官都有向中央舉薦地方孝子以供任用的職責。詳見《王遠》篇注。
[5]除:此處指任命官職。郎中:古代官職名稱,始于戰國,秦漢沿置,主要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為尚書、侍郎之下的高級官員。隋唐至清,各部皆設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清末始廢。
[6]嵩高山:即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天室山。是道教五岳圣地的中岳,屬伏牛山系,地處河南登封西北。嵩山歷史文化深厚,其太室山下的中岳廟,始建于秦朝,是嵩山道家的象征。太室山南麓的嵩陽書院,是嵩山儒家的象征,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少室山中以武術聞名于天下的少林寺,是嵩山佛教的象征。
[7]崢嶸: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聳立。
[8]鬢(bìn):臉旁靠近耳朵的頭發。
[9]府君:漢代對一郡最高行政長官的稱謂。由周代至秦,郡比縣大,周時一郡含四縣。
[10]王莽(前45—23):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屬于西漢外戚。他早先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因社會動亂,王莽篡漢成立新朝,為新太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公元8至23年在位。他在位時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但終未成功,后在長安死于亂軍之中。
[11]掾(yuàn):佐助,后為副官佐吏或官署屬員的通稱。
[12]功曹:漢代郡守有功曹史、縣有主吏,功曹史簡稱功曹,主吏即為功曹。功曹除掌人事外,還參與一郡或縣的政務。北齊后稱功曹參軍。唐時,在府的稱為功曹參軍,在州的稱為司功。
[13]潁(yǐng)川:郡名,秦王嬴政17年(前230)置。以鄰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許昌禹州)。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其后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唐肅宗至德年間曾改許州為潁川郡。
[14]大疫(yì):流行瘟疫,是跟年時有關的比較嚴重的傳染病。古代中醫用五運六氣解釋流行病的發生,叫作“運氣學說”,主要內容是認為日月星辰的運行會對地球產生周期性的影響,從而對地球上物候產生周期性改變,同時也影響人體相關臟腑疾病的發生和流行病的產生,在某些年份,運氣運行到某個點產生疊加效應時,就會有大的流行病。
[15]太歲宮氣:指木星當年所在的方位所屬的宮中。大約自秦、漢時起,人們把太歲所在方位視為兇方,無論是誰都不敢與太歲所在的兇方相對立,如建屋造房,或遷徙、婚嫁等,否則就算是在太歲頭上動土,將可能招致禍殃,而古代的方士則認為只要用相應方法壓制太歲的影響,就可解除相關災禍。太歲,又稱太歲星君,簡稱“歲君”,太歲就是天上的木星,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間奉祀的神祇。古人觀測天象,認為歲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便將黃道分為十二等分,并以每年太歲所在的部分來計年。這十二等分后來又發展成根據天上星座確定的十二宮,每宮中都有對應的宮神,并對應陸地上的分野,如“磨蝎宮丑次,星紀神君,宰吳越揚州分野,統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五將”。
[16]沃(wò):灌溉,澆。
【譯文】
劉根,字君安,是京兆長安人。
他年輕時就通曉儒家五經,在漢孝成皇帝綏和二年被舉薦為孝廉,并被授予郎中一職。
劉根后來放棄世俗生活去學道,進入嵩山的石洞中。那石洞在陡峭的絕壁之上,下臨地面有五千多丈高。他四季都不穿衣服,身上的毛長有一兩尺,容貌看起來像四五十歲的人,他眼窩深陷,胡須濃密,鬢角發黃,有三四寸長。當有人陪他一起坐談時,他有時忽然變成戴著高帽穿著黑色衣服的樣子,別人都覺察不出他什么時候換的衣服。
衡府君親自說過,他的先祖跟劉根同齡,到王莽在位的時候,他不斷派遣使者來邀請劉根,劉根卻不肯去。衡府君讓府吏王珍去問候劉根的生活起居,劉根也不答話,又派功曹趙公到山里去向他表達敬意,劉根只說了句感謝府君,就再也沒別的話了。
后來潁川太守高府君為官上任,遇到本郡發生嚴重的疫病,死了一多半人。太守家里大大小小都得了病,高府君又派王珍去向劉根求助,請教他消除疫病的辦法。王珍向劉根磕著頭轉述府君的話,劉根告訴他說,在太歲宮所在方位之上,在地上挖個三尺深的坑,用沙子填滿,再用酒來澆滿它。高府君按他的話做了,得病的人就都好了,疫病也很快消失了,以后每次這樣做都有效。
后太守張府君[1],以根為妖,遣吏召根,擬戮之[2]。一府共諫府君,府君不解。如是諸吏達根,欲令根去,根不聽。
府君使至,請根。根曰:“張府君欲吾何為耶?間當至耳,若不去,恐諸君招咎,謂卿等不敢來呼我也。”根是日至府時,賓客滿座,府君使五十余人持刀杖繩索而立,根顏色不變。
府君烈聲問根曰:“若有何道術也?”答曰:“唯唯[3]。”府君曰:“能召鬼乎?”曰:“能。”府君曰:“既能,即可促鬼至廳前,不爾當大戮。”根曰:“召鬼至,易見耳。”
借筆硯及奏案[4],佪佪然作銅鐵之聲[5],聞于外。又長嘯,嘯音非常清亮,聞者莫不肅然,眾客震悚[6]。須臾,廳上南壁忽開數丈,見兵甲四五百人,傳呼赤衣兵數十人,赍刀劍,將一車,直從壞壁中入來。又壞壁復如故,根敕下車上鬼,其赤衣便乃發車上被。
見下有一老翁老姥,大繩反縛。囚之,懸頭廳前。府君熟視之,乃其亡父母也。府君驚愕流涕,不知所措。鬼乃責府君曰:“我生之時,汝官未達,不得汝祿養[7]。我死,汝何為犯神仙尊官,使我被收,困辱如此,汝何面目,以立人間!”府君下階叩頭,向根伏罪受死,請求放赦先人[8]。根敕五百兵將囚出,散遣之。
車出去,南壁開,后車過,壁復如故。既失車所在,根亦隱去,府君惆悵恍惚[9],狀若發狂。妻登時死,良久,乃蘇。云見府君家先捉者,大怒,言汝何故犯神仙尊官,使我見收,今當來殺汝。其后一月,府君夫婦男女皆卒。
【注釋】
[1]張府君:東晉干寶《搜神記》中作“史祈”。
[2]戮(lù):殺。
[3]唯唯:答應的聲音。
[4]奏案:放奏章的幾案。案,古時狹長的桌子。
[5]侚侚(qiāng):象聲詞,形容金屬撞擊等響亮、清脆之聲。
[6]悚(sǒng):害怕,恐懼。
[7]祿(lù):古代官吏的俸給。
[8]赦(shè):免除或減輕刑罰。
[9]惆(chóu)悵: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
【譯文】
后來的太守張府君,認為劉根屬于妖妄之人,就派遣捕吏去召他過來,準備殺了他。整個郡府的官吏都來勸說府君不要那樣做,府君不答應。這樣官吏們都來告訴劉根,想叫劉根逃走,劉根沒有聽從。
張府君的使者來了,請劉根過去。劉根說:“張府君找我有什么事呢?我一會兒就過去,要是不去,怕給你們招來麻煩,說你們不敢來喊我過去。”劉根當天到府上時,賓客把郡府都坐滿了,府君安排了五十多個人拿著大刀、木棍、繩索等站立兩旁,劉根面不改色。
府君大聲喝問劉根:“你有什么道術?”劉根回答說:“不敢不敢。”府君說:“你能召來鬼嗎?”劉根說:“能。”府君說:“既然能,就馬上把鬼召到廳前來,做不到就殺了你。”劉根說:“召鬼來,很容易就看到。”
劉根跟府君借了毛筆和硯臺,還有放奏章的長桌子,弄得侚侚作響,像銅鐵撞擊的聲音,屋外都能聽到。劉根又長嘯一聲,嘯音非常清脆響亮,聽到的人都不自覺的恭敬起來,所有的客人都十分震驚害怕。過了一會兒,大廳上南邊的墻壁忽然分開幾丈遠,看到有穿著盔甲的士兵四五百人,相傳招呼著穿紅衣服的士兵幾十人,拿著刀劍,押著一輛車,徑直從崩開的墻壁里出來。很快崩壞的墻壁恢復原樣,劉根喝令車上的鬼下來,穿紅衣服的士兵就把覆蓋在車上的被子拿開。
眾人看到從車上下來一個老頭和一個老太婆,被很粗的繩子反綁著。士兵們押著他們,在大廳前低著頭。張府君仔細看了看,竟然是他已經去世的父母。府君吃驚地流下淚,呆立不知所措。兩個鬼開口責怪府君說:“我們在世的時候,你還沒做大官,沒有享受過你的俸祿供養。我們死了,你怎么得罪尊貴的仙官,連累我們被收押,這樣被捆住受辱,你還有什么臉面,在人間立足啊!”張府君走下臺階向劉根磕頭,承認自己有罪愿意受死,求劉根先把自己的父母赦免放走。劉根命令五百個士兵將囚犯帶出去,把他們遣散走了。
囚車出去時,南邊的墻壁又打開了,等囚車過去,墻壁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車子消失不見,劉根也隱身不見了,府君心情抑郁,志意恍惚,像要發瘋的樣子。他的妻子隨即就昏死過去,過了好一會兒,才蘇醒過來。說是看到府君家之前被捉拿的家人,他們都很憤怒,說你們為什么要得罪神仙,讓我們被收監,馬上就會來殺死你們。其后一月之內,府君夫婦和他們家子女都死了。
府掾王珍,數得見,數承顏色歡然時,伏地叩頭,請問根學仙時本末。
根曰:“吾昔入山精思[1],無所不到,后如華陰山[2],見一人,乘白鹿車,從者十余人,左右玉女四人[3],執采旄之節[4],皆年十五六。余載拜稽首,求乞一言。神人乃告余曰:‘爾聞有韓眾否[5]。’答曰:‘實聞有之。’神人曰:‘我是也。’余乃自陳曰:‘珍少好道而不遇明師,頗習方書,按而為之,多不驗,豈根命相不應度世也[6]?有幸今日得遇大神,是根宿昔夢想之愿。愿見哀憐,賜其要訣。’神未肯告余,余乃流涕自搏[7],重請。神人曰:‘坐,吾將告汝。汝有仙骨,故得見吾耳。汝今髓不滿,血不暖,氣少,腦減,筋息肉沮[8],故服藥行氣,不得其力。必欲長生,且先治病十二年,乃可服仙藥耳。夫仙道有升天躡云者[9];有游行五岳者;有服食不死者;有尸解而仙者[10]。凡修仙道,要在服藥。藥有上下,仙有數品。不知房中之事[11],及行氣導引[12],并神藥者,亦不能仙也。藥之上者,有九轉還丹、太乙金液[13],服之,皆立登天,不積日月矣。其次有云母、雄黃之屬[14],雖不即乘云駕龍,亦可役使鬼神,變化長生。次乃草木諸藥,能治百病,補虛駐顏,斷谷益氣[15],不能使人不死也。上可數百歲,下即全其所稟而已,不足久賴也。’余頓首曰:‘今日蒙教,乃天也。’神人曰:‘必欲長生,先去三尸[16],三尸去,即志意定,嗜欲除也。’乃以神方五篇見授云:‘伏尸常以月望晦朔[17],上天白人罪過,司命奪人算[18],使人不壽。人身中神,欲得人生,而尸欲得人死。人死,則神散無形之中,而成鬼。祭祀之,則得歆饗[19],故欲人死也。夢與惡人斗爭,此乃尸與神相戰也。’余乃從其言,合服之,遂以得仙。”
【注釋】
[1]精思:屬于道家內修方法,指精誠存思,修身煉性。詳見《伯山甫》篇注。
[2]華陰山:即五岳的西岳華山,位于陜西渭南華陰,在陜西西安以東一百二十公里處。華山歷史悠久,公元前3世紀就有“華山”之名,山名最早出現在《山海經》和《禹貢》中。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后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所以中華之“華”,源于華山,因此,華山有“華夏之根”之稱。相傳黃帝曾在此召集部落聯盟的會議,歷史上也多有君王來此祭拜。華山也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截至2013年,華山有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二十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3]玉女:指仙女或美女。
[4]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子。
[5]韓眾:也有版本作“韓終”,古代傳說中的仙人,具體事跡不詳。歷代文獻中對他的記述也不統一。戰國楚屈原《楚辭·遠游》中有:“奇傅說之托辰星兮,羨韓眾之得一。”王逸注:“眾,一作‘終’。”洪興祖補注引《列仙傳》:“齊人韓終,為王采藥,王不肯服,終自服之,遂得仙也。”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則記載其為秦始皇采藥的使者:“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明代曹學佺撰《蜀中廣記》引晉王隱《蜀記》記載韓眾在德陽煉丹,遇到劉根,傳授給他五道神方。后世以“韓眾”泛指神仙,如唐李白《古風》之四:“惟應清都境,長與韓眾親。”
[6]度世:度脫人世苦難,得道成仙。
[7]自搏(bó):自己捶打自己。
[8]沮(jǔ):壞,敗壞。
[9]躡(niè):踩,踏。
[10]尸解:道家指修道者元神離開肉體而成仙,表現形式多種。詳見《王遠》篇注。
[11]房中之事:即房中術。詳見《彭祖》篇注。
[12]行氣導引:呼吸配合肢體運動,有時配合意念活動的一種導引養生術。詳見《老子》篇注。
[13]九轉還丹:外丹名詞,是用礬石、空青、白石英、丹砂、雄黃、雌黃、水銀等藥物燒煉而成的丹藥,煉制方法見《太極真人九轉還丹經要訣》。后世也用作內丹術語,指內丹修煉時的火候調節尺度。太乙金液:道家的外丹,具體成分和煉制法不詳。
[14]云母:硅酸鹽類礦物,中醫經典《神農本草經》中說其主身皮死肌,中風寒熱,如在車船上;除邪氣,安五臟,益子精,明目等,道教認為按法服食可以長生。雄黃:別名石黃、黃石,為含硫化砷的礦石,也是一種中藥,道教認為煉制后服用可以成仙。《神農本草經》認為其主寒熱,鼠瘺惡瘡,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等等。煉食之,輕食神仙。
[15]斷谷:又稱辟谷,即不食五谷,是道教一種修煉神仙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不吃五谷,但是往往要配合服用藥物及鍛煉導引、服氣等。
[16]三尸: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微旨》稱三尸在人身中,“雖無形而實魂靈鬼神之屬”,并說三尸希望人早死,人死則他們就能做鬼,享受人們祭祀的物品了。還說三尸在每年的庚申之日,上天庭報告,訴說人在世間的罪過,所以魏晉道教視滅“三尸”為修道所必需階段,求仙者必須先要去除三尸,然后才能修煉得道成仙。后世道教又把三尸叫做三蟲、三彭、三尸神、三毒,并發展出上中下“三尸九蟲”等說法。北宋張君房《云笈七簽》中有《太上三尸中經》說:“上尸”名彭倨,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中尸”名彭質,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事,噉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下尸”名彭矯,在人足中,令人下關搔擾,五情涌動,淫邪不能自禁。《中山玉柜服氣經》、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則稱“上尸”名青姑,“中尸”名白姑,“下尸”名血姑,所述作為大同小異。從內涵來看,“三尸”實是人體的生理衰老及種種欲望等,道教將其概念化并賦予人格。
[17]望:每月十五月圓之日。晦:每月最后一日。朔:每月月初,又指新月。
[18]司命:指天上掌管人壽命長短的神仙。
[19]歆饗(xīnxiǎng):祭祀鬼神時所用的祭品、香火。
【譯文】
府吏王珍,好幾次見到劉根,每次見他心情愉悅時,就跪地磕頭,請問他學仙求道的本末經過。
劉根說:“我以前到山里練習精思,沒有哪里沒去過,后來到華山,看到一個人,坐著白鹿拉的車,隨從有十幾個,左右各有四名少女,拿著牦牛尾做的旗子,年齡都在十五六歲。我一再向他跪拜磕頭,求他對我說句話。那個神人于是對我說:‘你聽說過韓眾嗎?’我說:‘聽說確實有這個人。’神人說:‘我就是。’我于是自我介紹說:‘我年輕時就向往學道但一直沒遇到高明的老師,自學過很多方書,按照書上說的去做,很多卻沒有效驗,難道是我命中注定不能得道成仙嗎?今天有幸遇到大神,是我長久以來夢中都在期待的愿望,萬望您可憐我,把修仙的要訣賜給我。’神人還是不肯告訴我,我于是捶胸痛哭,再次懇請。神人說:‘你坐吧,我跟你講。你有成仙的骨相,所以才有機會見到我。你現在骨髓不滿,血不溫暖,少氣,腦力不夠,筋肉松弛衰敗,所以雖然你服藥和練習行氣法,但是卻沒有收獲。一定想要長生不死,你必須先用十二年來治病,然后才能服用仙藥。神仙的道術有在天空踏著祥云飛行的;有在五岳山川之間自由穿行的;有通過服食而變得長生不死的;還有通過尸解的方式成仙而去的。凡是想修煉成仙得道,要訣都是必須服食丹藥。藥也分上品和下品,仙也分好幾品。不知曉房中術,還有行氣、導引法,以及神藥的煉制法,也不能成仙。上品的丹藥有九轉還丹、太乙金液,服用了它們,就可以立即登天成仙,不需要積累時間去修煉。其次有云母、雄黃之類,雖然服用了它們不能立即乘云駕龍飛升,但也可以獲得驅使鬼神的能力,得到變化之術并長生不死。再次一等就是用草木之類的藥,它們能治療各種疾病,補益人體虛損,延緩衰老,幫助人辟谷和增長氣力,但不能讓人長生不死。最多能讓人活到幾百歲,一般也就是保全人的健康而已,不能長久的依賴它們。’我磕頭下拜說道:‘今天承蒙您的指教,真是天意啊。’神人說:‘一定想要長生,得先除去身體內的三尸,三尸去除后,人的志意才能安定,各種欲望也就沒有了。’神人于是傳授我五篇神方,并說道:‘人體內潛伏的三尸經常在望、晦、朔這幾天上天報告人所犯的罪過,司命就會根據人的罪過來減損人的歲數,讓人不能長壽。人身中的神,希望人能長生,但三尸卻希望人早死。人一死,則人的神就離散消失于無形之中,變成了鬼。人們祭祀鬼,三尸就得到祭祀品享用,所以三尸希望人早死。人有時做夢夢到跟壞人打斗,那就是體內的伏尸和身中的神在打架。’我依照他說的去做,煉成神藥服用,就得道成仙了。”
珍又每見根書符了,有所呼召,似人來取。或數聞推問,有人答對,及聞鞭撻之聲[1],而悉不見其形,及地上時時有血,莫測其端也。
根乃教珍守一行氣[2],存神坐[3],三綱六紀[4],謝過上名之法[5]。
根后入雞頭山仙去[6]。
【注釋】
[1]撻(tà):用鞭棍等打人。
[2]守一行氣:道家修養之術,即用入靜的方式,把精神意念置于一處,以培養身中真氣,該方法可使人體身心和諧,促進健康長壽,具體修煉方法須人指導。
[3]存神:道家靜坐修養的方法,又名思神、存思、存想、冥想等等,主要內容為存思人體之中、天地之間各種“神靈”。《太平經》中說:“萬神……皆隨人盛衰。”“靜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壽長矣,神明佑之”。《太平經》中同時提到的存思“五臟神”的方法,認為可使外游人體的五臟神復歸人身,起到“萬疾皆愈”的作用。存神法后與道教儀式等結合,變得比較繁瑣。該法起于漢代,盛行于東晉南北朝時期,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修行方法,該派的存神練法也多達幾十種,《黃庭經》為其代表著作。
[4]三綱六紀:道教幫助飛升成仙的修煉方法,是按照星宿設計的一種步法,練習時須配合呼吸及咒語。《云笈七簽·三洞經教部·太上飛行九神玉經》中“反行法”篇有介紹,并說:春步七星名曰“步三綱”,夏步七星名曰“躡六紀”。
[5]謝過上名:即向上天報告姓名,懺悔罪過,是道家齋戒儀式。道教認為不能持齋戒及有罪之人,不能升天成仙。《云笈七簽·齋戒·特齋》引《無上秘要》說,有一修仙人,因未能持齋,死后被派遣做千年樹精,不能升天成仙,后家人為其建齋,請道士燒香念經,為他謝過三日,才得以升天。
[6]雞頭山:位于甘肅慶陽鎮原開邊鎮政府東約一公里處,因形似雞頭而得名,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記載黃帝和秦始皇都曾登臨此山。
【譯文】
王珍又看見劉根每次畫完符,就對著什么人招呼了一下,然后就好像有人來取走了。有幾次聽到他在審問,有人回話,還能聽到鞭子抽打的聲音,但都看不到人形,有時地上會經常看到血跡,都猜不出是怎么回事。
劉根教給王珍守一行氣,存神靜坐,三綱六紀,謝過上名齋戒的方法。
劉根后來進入雞頭山中成仙走了。